刀条岭的美:最没有野心,野心也最大

来源 :时代邮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zhixiangxiaza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名鼎鼎的刀条岭位于新疆奇台南山林区麻沟梁之上,南北走向,因山体窄而长,顶端尖而陡峭,形似一把横卧的宝刀而得名,从清光绪年间开始就这么叫。古代没有航拍器,古人如何看到它的形状?只能感慨,老祖宗有大智慧。
  刀条岭以松涛、云海、断崖而出名,而它最为庄稼人和游客们钟爱的风景,却是那绵延无尽、朴实无华又令人心旷神怡的风吹麦浪。父亲说,奇台适合创作武侠小说,首先地名就合适,随手拈来一个:《夜闯七户乡,再上刀条岭》。如何?可有些侠义气与匪气?
  刀条岭的地名很土,故事也很土,它没有“雄鹰敛翅”“犀牛望月”等等的那些牵强的套路故事。这“土”里头,透着“野”和“趣”。
  我向来觉得,要评价农村好不好玩,要看有没有乡野和乡趣。
  “野”和“趣”,是城里人风尘仆仆吃着土开着越野车来这儿的目的。
  七八月份,冬暖夏凉的刀条岭成了城里人避暑的胜地。管它开发没开发,只要有水有树,没蚊没虫,支开帐篷,夜里打开天窗,就收获了一帐的繁星。白天,太阳烤得石头焦灼,正午的时候,人们都在家里。清晨和傍晚,才是乡村人气最旺的时候。上午十点钟,太阳开始往南,暑气渐渐起来,庄稼人们扛着锄头,从自家的田里干完活,回家歇着,白天再不出工。
  我是睡惯懒觉的,起来村子里已然静悄悄,只有阿鸡阿狗在偶尔交流。傍晚出来散步,吃碗井水激过的凉皮,全身顿觉清爽。白日晴朗,黄昏必有晚霞,揪红花的女人们纷纷从家里出来,挎着篮子,三三两两,热闹地聊着,不时爆发出欢快的笑声。人从身边走过,她们是不理会的。你若停下,好奇这场热闹的会谈到底是什么,她们却立即收声,狡黠地看着你,晚霞洒在她们好看的头巾上,似一朵朵绯红的轻云落在她们脸上。
  新疆的夏日,日照时间很长,日落几乎要到晚上十点,南方已到深夜,而这边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夜晚的热闹让人不禁产生错觉,仿佛这才是一天的正经开始。烤肉、凉皮、酸奶,还有冰冰的啤酒,这是刀条岭的四宝,倒不是说别的地方吃不到,爱一个地方,你会觉得它的酒最醇、菜最香,水都格外甜些。
  刀条岭自古是产大麦的地方,啤酒自然是不缺的。夏天暑气重,啤酒爽口不易上头,配上用孜然和椒盐翻烤的新鲜羊肉,大快朵颐是劳碌过后的最佳犒赏。刀条嶺出好酒,刀条岭人也是出了名的能喝。喝热了,男人们就把衣服卷到肋上,露出滑稽的啤酒肚。有个笑话,电话铃响了,众人遍寻不到,只听一壮汉嘿嘿一笑,掀起肚皮拿出别在裤腰上的手机:“在这儿呢!”
  逢着阴天,刀条岭便变得一派氤氲。雨在空中遇到了暖,变成雾气,环在山腰。雨具也不必带,西北的雨是吝啬的,来去匆匆,只留下片刻烟雨的浪漫。
  看山走死马,雪山仿佛就在眼前,一直走,一直都是山。麦田阡陌纵横,风低低地吹着拂过来,成片的麦浪便发出一种独特的声音。在麦田里走,可不是多么文艺的事情,你既要防尖利的麦芒,也要避开一种当地人叫“萱麻”的植物,跟麦子一般高,看着平凡无奇,碰着它,却能让你瞬间从天堂坠入地狱。常看到背着单反长裙飘飘奔入麦田的姑娘,被那妖草蜇得龇牙咧嘴。没法子,牛羊不吃它,人不敢碰它,没了天敌,它便四海为家,好在它独特的气味能赶走害虫,也算是农民的好朋友。
  这便是乡村的野,也是乡村的趣,野是那么自由而辛辣,趣是如此狡黠而热闹。山河旖旎,五谷丰登,不仅是人类最初对生活美满的定义,也是当下和将来的。美,最没有野心;美,野心最大。
  今年春夏,我想必要再上刀条岭了。
其他文献
冷战结束以降,国际和国内社会都出现了各种超越传统安全的新威胁。国家受到民族主义分离运动、族群冲突以及随之相伴的恐怖主义活动的威胁,普通民众也日益暴露出安全的脆弱性,成为这种非传统安全的受害者。其中,恐怖主义极端势力越来越对国际政治和社会民众造成巨大的安全威胁:从极端的宗教对峙,到国内的分离势力,恐怖主义已成为影响国际和国内社会的重要非国家行为体。早在二十年前,哈佛大学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就推出了《文
图像史料同文本史料和口述证词一样,都是见证历史的重要证据。因此早在十八世纪,历史学家就开始运用图像史料,作为历史研究的证据。例如弗朗西斯·哈斯克尔在《历史及其图像》里,便提到当时的英国史研究采用了贝叶挂毯作为史料。在十八世纪以后,图像史料更被广泛使用。只是尽管如此,史学界对如何在图像史料中发现历史,认识历史,将图像史料作为历史的关键证据,仍然存在着很大争议。一些保守的历史学家甚至完全否定图像史料的
“我有一个朋友告诉我,人生有三种自由:时间自由、财务自由、角色自由。这里面我最珍视的是角色自由,人生只活一次,尽量去多体会一些角色,可能会增强心中的幸福感。”这位在各种角色间游刃有余的“大叔”,叫做马东。  相声世家走出IT男  用今天的标准衡量,马东怎么说也是一个“星二代”,出身相声文艺世家,父亲马季的光环一直都笼罩在他的头顶上。少年时期的马东是个内心细腻敏感的人,他回忆起为什么会在大学选择和说
与基督教文化有关联,是曹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实践给人留下的鲜明印象。少年时期,他就随着继母出入教堂,宗教音乐成为曹禺精神的一份营养。后因执教一所大学,他又熟读《圣经》。而在思考中国的出路时,他也曾经想到要在基督教中找寻中国的希望。这一问题,显然被过去的研究者们有意或无意忽略了。在这方面,宋剑华著《困惑与求索》,意在跨越一个个研究“障碍”,欲使曹禺的创作深受基督教影响这一论题得以成立。宋剑华把曹禺早期
终于下定决心,我把小屋里仅有的一盆文竹请了出去。  所谓下定决心,就是忍痛割爱,因为太在意,就有了太多的牵挂,牵挂太多就感到累,这是一种悖论,难以调和,只好做出选择,文竹之于我便是如此。  所谓仅有,是说我的屋里没有别的花木,只有这么一盆文竹。  我对奇花异卉兴趣不大,总觉得它们虽奇美、珍贵,却过于娇气。花与人大抵都是如此,太美丽、漂亮就难以伺候,稍有懈怠,它便给你一点颜色看看。诸如这等让人如履薄
浙江绍兴,是一个江南水乡,有“东方威尼斯”的美称。而绍兴的石景,多姿多态,蕴含着丰富的色调、奇异的情趣,是江南水乡的又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坐上乌篷小船,在宽阔的河湖中,但见筑有青石叠砌的纤塘路,石板路浮在水上,将水面劈成两半。纤塘路是摇船背纤者行走的小路,也是船只依傍的石岸。它蜿蜒数十里,一直伸展到水天极目处。晴雨之时,或伫立船头,或远眺塘路,近处河道、堤岸、舟楫,远方田野、村落、山影,扑朔迷离
唐朝名将李光弼用兵,“谋定而后战,能以少覆众”(《新唐书·李光弼传》)。谋归谋,决策者一意孤行,谋而后动亦败。三八三年冬,前秦苻坚(三五七至三八五年在位)征伐东晋的淝水之战即是一例。  此役前一年的十一月,苻坚曾于太极殿“引群臣会议”,宣示起天下之兵征伐东晋的心愿:“吾统承大业垂二十载,芟夷逋秽,四方略定,惟东南一隅未宾王化。吾每思天下不一,未尝不临食辍(饣 甫),今欲起天下兵以讨之。”(《晋书·
自笔者几年前提出“之乎者也非口语”的“反传统”观点以来,很希望学界对此展开批评。二○一五年初,南开大学文学院曾就此召开过一个小型学术研讨会,两种观点泾渭分明,语言学者坚持认为“之乎者也”是先秦口语;而文学研究者则有人支持笔者的观点,认为“之乎者也非口语”的观点很有道理。近日拙著《之乎者也非口语论》出版,宋晖先生撰文《“之乎者也”有所谓》(《读书》二○一七年八期),对书中的基本观点予以否定。拜读之后
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深水区。面对错综复杂的深层矛盾、利益纠葛,怎样把改革推向前进?当年打淮海战役时,毛泽东同志曾讲过,60万对80万,这是一锅“夹生饭”。夹生就夹生,也要把它吃下去!打淮海战役时,我军兵力并不占优势,甚至明显少于敌人。这是一场难打的战役,也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但我们坚决打了,结果不仅打赢了,而且赢得很漂亮。这启示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既要深思熟虑,又要随机应变,关键要敢于迎难而上。
一页历史抵过成卷理论(logic)。  ——霍姆斯  《宪制问题:历史中国的制度构成》(以下简称《宪制问题》)一书的写作基于中国的历史经验,其实只是通过一些历史常识,努力展示了古代中国这个政治文明体发生、发展和构成的独特性及其道理。我着重关注了制度。一些在历史上先后发生的制度,通过人们的持续实践,经纬交织,从无到有,构成也创造了这个中国。鉴于这些制度对于中国的构成功能,及其在现实中屡次展开并因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