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督教说曹禺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3421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基督教文化有关联,是曹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实践给人留下的鲜明印象。少年时期,他就随着继母出入教堂,宗教音乐成为曹禺精神的一份营养。后因执教一所大学,他又熟读《圣经》。而在思考中国的出路时,他也曾经想到要在基督教中找寻中国的希望。这一问题,显然被过去的研究者们有意或无意忽略了。在这方面,宋剑华著《困惑与求索》,意在跨越一个个研究“障碍”,欲使曹禺的创作深受基督教影响这一论题得以成立。宋剑华把曹禺早期四部剧作作为一个整体来看,说《雷雨》、《日出》、《原野》分别写的是原始罪恶、现世罪恶和人类的理智失控,《北京人》所写涉及了人格的重塑,写出了爱对恶的战胜。宋著所开掘的视角,着实让读者领略了曹禺剧作的另一番景观:处处充盈基督教的人文主义思想。
  宋著解决的最大问题,是对曹禺艺术思维特点的论述。宋著论《雷雨》的一段话最能为人解惑:“我们更应该通过对这部作品的还原处理,即从作者的潜意识中发掘基督教的‘原罪’与‘报应’思想对《雷雨》整体构思的影响,才能科学地解开笼罩《雷雨》的象征之谜。”明乎此,曹禺剧作中那挥除不去的象征氛围,不是直接来自他对人生的体验,由经验的积累而形成;它源自剧作家对人类的宏大思考,在抽象地整体地思考人类根本处境的思想背景下对人类作出总判断。曹禺的审美关怀充分体现了终极关怀的特点。曹禺多次说他的作品是“诗”,这“诗”的内涵决非现实主义概念所能置换。曹禺又说:“现实主义,不是现实。”这不能简单理解成要把现实主义丰富化,而应看作要创造出不同于现实主义类型的艺术作品。所以,有的人将曹禺剧作的诗性特点和“不是现实”理解为“吸收非现实主义的内容”,并进而说这体现了传统美学的某些精髓,其实是与剧作家的思想实质相去甚远的。宋著认为曹禺受基督教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创作中的善恶对立模式,描写“恶”(罪孽)——“毁灭”(惩罚)——“善”(再生),不再像现实主义那样从具体形态的生活情境出发去实写生活,而是从整体的、抽象的角度去把握生活的哲理内涵,人物形象抽象化,思想内容理念化,艺术表现象征化,均成为他早期剧作的显著特色。宋著的这一结论,无疑向人显示,曹禺的创作思维与表现方式,原来运用的正是所谓的“圣经力式”。从曹禺的创作发展看,他正是在批评界“唯现实主义”思想的诱导下与“圣经方式”决裂的。这把他带入的是一个陌生的思维领域,他在这个领域中无用武之地,虽非格格不入,但却举步维艰。曹禺创作上的滑坡现象,正是剧作家弃自己的思维特点与个性风格而旁顾其他的结果。曹禺艺术生命的辉煌与暗淡,再次证明了作家创作独特性的重要。这种独特性是他生命的表征,他放弃这种独特性,也就放逐了生命本身。
  宋著的这种研究,不会给人单调之感:曹禺的创作仅仅只是基督教教义的翻版。作者早已申明这种探讨只是曹禺研究的一个方面。因此,这不是一种排他的研究,而是一种容他的研究,显示了国内九十年代曹禺研究的突出成就。
  
  (《困惑与求索——论曹禺早期的话剧创作》,宋剑华著,文津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三月版,7元。)
其他文献
以“朱鹭号三部曲”(中译版题为“鸦片战争三部曲”)为中国读者所熟悉的印度作家阿米塔夫·高希(Amitav Ghosh),拥有令人称羡的学术背景。他二十岁获得印度圣斯蒂芬学院历史学学士学位,二十五岁获得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学位。从学术之路转向文学创作者向来不乏其人,被视为继萨尔曼·拉什迪(Salman Rushdie)之后印度最伟大作家的高希无疑是其中非常成功的一位。  有意思的是,这位蜚声世界文
数名身材健硕的年轻男子褪去上衣,露出结实有力的肌肉,下身则身着有明显消防员标识的服饰,一组以这些消防员为主题的台历引爆网络,火到了海外,就连国外网友都嚷嚷着要买这本台历。  这组台历是2016年年底,由陕西省公安消防总队官方微博@陕西消防发出来,当时便引发广泛关注,现在,该条微博被各大媒体转发后,再次引爆网络。陕西省公安消防总队相关负责人解释:“7名消防员并非都是参加大赛获得名次的队员。”而消防官
二0一七年九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重版了陈寅恪先生手书《后代政治史略稿》的典藏本,可谓是“再造”善本的又一范例。该版于书末附载了陈寅恪写给古典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上海古籍出版社前身)的十四通书信,并有高克勤先生的细致考证,对我们了解陈寅恪在一九四九年以后著作出版的史事颇有裨益。  最近,笔者取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陈寅恪手书《唐代政治史略稿》与民国商务印书馆本《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民国三十
吴昌硕(一八四四至一九二七)是清末民初书画大家,书法以篆书见长。晚年常集秦石鼓文字作联,兴之所至,则题长跋坦露心曲。  六十三岁所书《昌策若木七言联》跋:“此聯句颇有寿意,不知作者为谁,恒轩尚书(吴大瀓,号恒轩,一八三五至一九0二)时一书之。兹抚其法,而用笔仍本《石鼓文》,更觉古劲有致。乙巳除夕(一九0六年初)为养木居士作画,砚有余墨,乘兴涂抹。安吉吴俊卿。”缶翁虽以吴大潋字法写此联,用笔却本猎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巨变,艺术制度、艺术家社 会身份的转变,艺术家自身创作风格的形成与变化,与新中国成立之初  倡导的国家叙事方式紧密相连。当我们重新展阅潘天寿的艺术作品,尤 其是对他在新中国伊始的创作实践与艺术特征进行审视时,如果从国家 叙事的意志诉求与艺术风格的选择、艺术家个人经历相结合的角度去分 析,可重显其不为人重视甚至被遮蔽的思想轨迹与创作线索,从而使潘 天寿思想艺术转型的历
《古本戏曲丛刊》第六集于今年终于出版了,这让我心生无限感慨,因为从上大学起,我的每一段经历都和《古本戏曲丛刊》相联系。三十多年来,我从对中国古代戏曲产生兴趣,到一步步走上古代戏曲研究的道路,寻寻觅觅,磕磕绊绊,《古本戏曲丛刊》一直陪伴左右,让我不时品尝到曲径探胜的欣喜。  早在一九五三年,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兼文学研究所所长的郑振铎先生筹划、设计了《古本戏曲丛刊》这一大型古代戏曲作品总集项目。随后的几
二○一七年五月十六日是著名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Mary Douglas)去世十周年忌辰。 在她去世十年后的今天,学术界大概没 有人会否认,她的主要贡献在于力图打破传统人类学“我们”(现代) 与“他们”(“原始”或者“过去”)的认知区隔;在一般意义上将“我们” 与“他们”之间的差异归咎于制度、组织,而非其他本质性的因素, 并且尝试就所有社会都可以观察到的一些自相矛盾和模棱两可的分 类实践来说明,
冷战结束以降,国际和国内社会都出现了各种超越传统安全的新威胁。国家受到民族主义分离运动、族群冲突以及随之相伴的恐怖主义活动的威胁,普通民众也日益暴露出安全的脆弱性,成为这种非传统安全的受害者。其中,恐怖主义极端势力越来越对国际政治和社会民众造成巨大的安全威胁:从极端的宗教对峙,到国内的分离势力,恐怖主义已成为影响国际和国内社会的重要非国家行为体。早在二十年前,哈佛大学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就推出了《文
图像史料同文本史料和口述证词一样,都是见证历史的重要证据。因此早在十八世纪,历史学家就开始运用图像史料,作为历史研究的证据。例如弗朗西斯·哈斯克尔在《历史及其图像》里,便提到当时的英国史研究采用了贝叶挂毯作为史料。在十八世纪以后,图像史料更被广泛使用。只是尽管如此,史学界对如何在图像史料中发现历史,认识历史,将图像史料作为历史的关键证据,仍然存在着很大争议。一些保守的历史学家甚至完全否定图像史料的
“我有一个朋友告诉我,人生有三种自由:时间自由、财务自由、角色自由。这里面我最珍视的是角色自由,人生只活一次,尽量去多体会一些角色,可能会增强心中的幸福感。”这位在各种角色间游刃有余的“大叔”,叫做马东。  相声世家走出IT男  用今天的标准衡量,马东怎么说也是一个“星二代”,出身相声文艺世家,父亲马季的光环一直都笼罩在他的头顶上。少年时期的马东是个内心细腻敏感的人,他回忆起为什么会在大学选择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