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1-0-01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通过朗读,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使之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且朗读也是增加积累,发展语感的有效方式。
中低年级尤其要注重朗读的指导和点拨,必要时做示范和引领,这样学生的朗读能力才能逐渐提高。而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明确朗读在不同学段的侧重点,明确朗读在一节课中不同时段的不同要求,明确怎样在重点段中有层次地指导朗读都是非常必要的。
一、明确朗读教学在不同学段中的不同目标,有侧重地达成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各学段的朗读要求:低年级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年级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高年级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学习用”到“用”再到“能用”,三个不同的字眼,体现了朗读的层次性。
低年级重点落实的就是“学习”二字,需要教师用多种办法激励、引领学生学着读正确,学着读流利,学着有感情地读。当学生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语气读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范读、引读、评读等不同方式让学生知道怎样读是读出了感情,并给学生创设时间充分练习、体验,把有感情地朗读逐渐内化成个体的语感。
中年级是处在由“学习用”向“用”过渡的阶段,对朗读的指导丝毫不能放松。有的学生这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做到有感情朗读了,可如果换一篇文章就又不知道怎样读了。这就是说,中年级的学生也还没有完全形成一定的朗读能力,还需要教师由点带面的进行朗读指导,让那些朗读水平较低的同学逐步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到了高年级就要达到直接“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当然,学生的能力不一样,朗读水平也是有差异的,所以教师也不能放弃指导,还要在关键语段处进行必要的点拨、引领,坚持不懈地为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而努力。
二、明确朗读教学在一节课中的不同要求,有步骤地落实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朗读的要求有几个关键词,即正确、流利、有感情。体现在一节课中,不同的时段要求是不一样的,教师心中明确这一点,教学中才能有步骤地落实。
第一,正确、流利。在初读感知环节,把文章读正确是底线。学生初步读懂课文大意,相应的朗读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即正确、流利。这时教师的检查不能只叫平日朗读能力强的,要兼顾班级各个层次的学生,确认他们都能做到正确,这样才能进行下文的学习。否则,整体学习效果就不会好。怎么检查呢?教师可以抽查一竖排或者一横排的同学,及时发现问题,促动学生认真练习朗读。这个环节,可以允许个别学生读的不够流利。
第二,正确、流利,部分学生做到有感情。在品读感悟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边理解文章内容,边朗读课文,通过朗读加深感悟。这时候的要求是:正确、流利、部分学生做到有感情就达到要求。因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悟能力不同,学生朗读的状况也不会相同,肯定有一部分学生做不到有感情,這是正常的。教师要允许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逐渐地达到有感情朗读。
第三,正确、流利、有感情。在巩固提高环节,对学生朗读的要求就会进一步提高,即要求95%以上的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而且学生能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朗读展示。可以配乐读,可以表演读,可以挑战同学,还可以分角色朗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选择激发学生读的热情,使学生能够带着愉悦自如地读出文章中表达的情感。这也是对文章进行二度创作,在这个过程中,提高朗读能力,内化语感,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明确朗读教学的指导方法,引导学生读出个性
语文教学中,对于较长的文章,面面俱到指导朗读是有困难的,这就需要教师抓住重点段进行重点指导,使学生掌握朗读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以《富饒的西沙群岛》为例,教师在教学重点段第四段时,采用了“放——扶——教——再放”的做法进行指导,体现了朗读的层次性,效果非常好。具体过程如下:教师先放手让一个学生通读第四段,感觉学生读得不够好。教师让学生只读第一句话。这个学生读得有点味道了,教师就及时扶了学生一把,点拨说:“你能够抓住‘成群结队’和‘穿来穿去’这两个词,通过稍重一点地读,读出了鱼的多而美。其他同学有不同读法吗?”经教师这样点拨,其他学生通过练习,又能用轻一点读或慢一点读重点词的方式,突出了鱼的多和美。之后,教师还充分发挥了范读的引领作用,说:“老师还有一种读法,你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老师读完后,学生就体会到了读得稍快一点也能体现鱼的多,甚至更深入地体会出了鱼的顽皮可爱。然后,学生通过个体的练习,掌握了不同的读法,读出了自己的感悟。
这种“放——扶——教——再放”的指导过程,体现了“先学后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再加以恰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了能够读好的信心,促动学生全力投入,尽情发挥,最终读出了课文的意蕴,提高了朗读能力,切实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通过朗读,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使之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且朗读也是增加积累,发展语感的有效方式。
中低年级尤其要注重朗读的指导和点拨,必要时做示范和引领,这样学生的朗读能力才能逐渐提高。而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明确朗读在不同学段的侧重点,明确朗读在一节课中不同时段的不同要求,明确怎样在重点段中有层次地指导朗读都是非常必要的。
一、明确朗读教学在不同学段中的不同目标,有侧重地达成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各学段的朗读要求:低年级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年级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高年级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学习用”到“用”再到“能用”,三个不同的字眼,体现了朗读的层次性。
低年级重点落实的就是“学习”二字,需要教师用多种办法激励、引领学生学着读正确,学着读流利,学着有感情地读。当学生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语气读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范读、引读、评读等不同方式让学生知道怎样读是读出了感情,并给学生创设时间充分练习、体验,把有感情地朗读逐渐内化成个体的语感。
中年级是处在由“学习用”向“用”过渡的阶段,对朗读的指导丝毫不能放松。有的学生这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做到有感情朗读了,可如果换一篇文章就又不知道怎样读了。这就是说,中年级的学生也还没有完全形成一定的朗读能力,还需要教师由点带面的进行朗读指导,让那些朗读水平较低的同学逐步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到了高年级就要达到直接“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当然,学生的能力不一样,朗读水平也是有差异的,所以教师也不能放弃指导,还要在关键语段处进行必要的点拨、引领,坚持不懈地为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而努力。
二、明确朗读教学在一节课中的不同要求,有步骤地落实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朗读的要求有几个关键词,即正确、流利、有感情。体现在一节课中,不同的时段要求是不一样的,教师心中明确这一点,教学中才能有步骤地落实。
第一,正确、流利。在初读感知环节,把文章读正确是底线。学生初步读懂课文大意,相应的朗读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即正确、流利。这时教师的检查不能只叫平日朗读能力强的,要兼顾班级各个层次的学生,确认他们都能做到正确,这样才能进行下文的学习。否则,整体学习效果就不会好。怎么检查呢?教师可以抽查一竖排或者一横排的同学,及时发现问题,促动学生认真练习朗读。这个环节,可以允许个别学生读的不够流利。
第二,正确、流利,部分学生做到有感情。在品读感悟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边理解文章内容,边朗读课文,通过朗读加深感悟。这时候的要求是:正确、流利、部分学生做到有感情就达到要求。因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悟能力不同,学生朗读的状况也不会相同,肯定有一部分学生做不到有感情,這是正常的。教师要允许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逐渐地达到有感情朗读。
第三,正确、流利、有感情。在巩固提高环节,对学生朗读的要求就会进一步提高,即要求95%以上的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而且学生能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朗读展示。可以配乐读,可以表演读,可以挑战同学,还可以分角色朗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选择激发学生读的热情,使学生能够带着愉悦自如地读出文章中表达的情感。这也是对文章进行二度创作,在这个过程中,提高朗读能力,内化语感,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明确朗读教学的指导方法,引导学生读出个性
语文教学中,对于较长的文章,面面俱到指导朗读是有困难的,这就需要教师抓住重点段进行重点指导,使学生掌握朗读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以《富饒的西沙群岛》为例,教师在教学重点段第四段时,采用了“放——扶——教——再放”的做法进行指导,体现了朗读的层次性,效果非常好。具体过程如下:教师先放手让一个学生通读第四段,感觉学生读得不够好。教师让学生只读第一句话。这个学生读得有点味道了,教师就及时扶了学生一把,点拨说:“你能够抓住‘成群结队’和‘穿来穿去’这两个词,通过稍重一点地读,读出了鱼的多而美。其他同学有不同读法吗?”经教师这样点拨,其他学生通过练习,又能用轻一点读或慢一点读重点词的方式,突出了鱼的多和美。之后,教师还充分发挥了范读的引领作用,说:“老师还有一种读法,你听听老师是怎么读的?”老师读完后,学生就体会到了读得稍快一点也能体现鱼的多,甚至更深入地体会出了鱼的顽皮可爱。然后,学生通过个体的练习,掌握了不同的读法,读出了自己的感悟。
这种“放——扶——教——再放”的指导过程,体现了“先学后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再加以恰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了能够读好的信心,促动学生全力投入,尽情发挥,最终读出了课文的意蕴,提高了朗读能力,切实培养了学生的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