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源于生活,也将服务于生活,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游刃有余的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也能够发现数学,在实际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实际;方法;策略
一、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增加学生自主讨论交流的机会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教育者;学生是学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的执行者,是学习知识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质疑探究的意识。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教学本身具有的逻辑思维特点,运用客观性、直观性、过程性等教学原则来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让学生充分实践、探索并不断地进行交流。新教材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并且给出了“读一读、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等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空问,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加入一些“你可以、你能行”等鼓励性的话语,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对于一些知识结构恰当、问题难度适中的内容,要督促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经过讨论、自主探究、交流中寻找答案,使他们体会到在合作中学习是极佳的学习方式。切记,经过讨论后,教师一定要给出相应结论,否则将会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但是,讨论交流环境场合要用得恰当,对于那些难度比较大,讨论要花很长时间,最终又得不到一个定论的问题,就不宜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讨论。
二、注重数学教学问题的探索性,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找寻解决办法
每个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不同,社会经历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数学练习时,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联系实际的自由思考的余地。教师要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推动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一些联系实际生活、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空间,激发求异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结合生活实际的数学教学方法
1.引入生活元素
首先,教师要尽可能地挖掘教材中可能存在的生活元素,并在教学中将它们合理地引入课堂教学。以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概率初步》为例,生活中几乎处处有概率。如学生在某个时间点能够等到公交车的概率;一个星期内天晴的概率;一张试卷中答题正确的概率;投掷骰子时点数为某一个数字的概率,等等。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将这些生活元素合理地引入课堂,把生活元素作为学生学习、分析、运用概率的一个载体与媒介,那么,学生自然就能意识到数学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看似抽象的概率数据、内容、求算方法等也会因这些生活元素而不再是纸上谈兵或是冰冷的数据运算了。为了更好地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具有较强的生活观察能力与思考能力,在备课过程中多从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发现或者理解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关系。
2.创设生活情境
要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并使生活化数学在教学中有效应用,就要以一种更为自然、更加直接的方式融入,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合理的生活情境。以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超市促销活动的情境。如为了迎接春节的到来,某超市推出了各种各样的优惠活动,如买X送X、打X折、买满X元立减X元、买X换购X、买X获得X等。假如你是家庭的采购员,如何借助这几种不同的优惠形式用最少的钱购买到最多的东西,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实际生活情境。一般来讲,家庭的采购权并不在学生手中,学生更多的是跟随父母到超市采购,但父母的判断与决策却是学生可以观察并了解到的。因此,在课堂上创设这一生活情境,学生就不会觉得陌生,学生可以通过换位思考,以大人的身份来思考问题,这也符合许多学生的愿望。在这个情境中,教师可以让其他学生扮演父母的角色,给拥有采购权的学生提供外援支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这个生活情境中来。当学生融入这个情境中,以实际身份去分析与判断各种优惠形式时,实际上也就完成了教师对学生的一个应用能力训练了。
3.解决生活问题
解决生活问题是基于生活实际的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它决定着学生能否真正地在学习过后,自然而然地运用相关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以人教版初中数学中《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为例,该章节主要讲解了对数据的管理。实际上,数据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学生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如学生每个月的零花钱是否消费得合理,如果单独地看每一次买的东西、价格、用途等,可能很难客观地作出判断(因为每一次的花费有高有低),但假如学生有数据管理的意识,将自己每一次的消费活动都以数据的形式记录下来,就能从中分析出问题来。如三个月内,将每一次消费的时间、标的、金额、目的等都一一罗列出来,三个月后对自己该季度的消费行为进行评估:是花费在零食上的比重最多,是花费在书籍购买上的比重最多,还是花费在与同学出去消费的比重最多等。仔细分析每一次的消费是否合理,如某样零食在促销期间的价格与正常期间的价格之差,新书与二手书的价格之差,去不同水吧喝饮料的价格之差等。每一个数据都是一个结果的呈现,多个数据组合起来就是一个现象的呈现,如零食消费是否过度,水吧的饮料价格是否过高等。当学生意识到这些问题时,就能更好地规划自己每一次零花钱的消费行为了,从而实现高效消费,这就是解决生活问题的一个实例。教师也可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類型的数据管理作业,以此增强学生的数据管理能力。
四、总结
数学给很多人的印象就是公式、理论、定理,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数学似乎是一种特别难懂、难学的学科。但实际上,这种判断扼杀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所以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捕抓生活中的现象,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参考文献:
[1]赵苏阳.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4(6).
[2]吴伟.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2(23).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实际;方法;策略
一、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增加学生自主讨论交流的机会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教育者;学生是学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的执行者,是学习知识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质疑探究的意识。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教学本身具有的逻辑思维特点,运用客观性、直观性、过程性等教学原则来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让学生充分实践、探索并不断地进行交流。新教材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并且给出了“读一读、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等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空问,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加入一些“你可以、你能行”等鼓励性的话语,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对于一些知识结构恰当、问题难度适中的内容,要督促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经过讨论、自主探究、交流中寻找答案,使他们体会到在合作中学习是极佳的学习方式。切记,经过讨论后,教师一定要给出相应结论,否则将会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但是,讨论交流环境场合要用得恰当,对于那些难度比较大,讨论要花很长时间,最终又得不到一个定论的问题,就不宜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讨论。
二、注重数学教学问题的探索性,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找寻解决办法
每个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不同,社会经历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数学练习时,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联系实际的自由思考的余地。教师要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推动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一些联系实际生活、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空间,激发求异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结合生活实际的数学教学方法
1.引入生活元素
首先,教师要尽可能地挖掘教材中可能存在的生活元素,并在教学中将它们合理地引入课堂教学。以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概率初步》为例,生活中几乎处处有概率。如学生在某个时间点能够等到公交车的概率;一个星期内天晴的概率;一张试卷中答题正确的概率;投掷骰子时点数为某一个数字的概率,等等。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将这些生活元素合理地引入课堂,把生活元素作为学生学习、分析、运用概率的一个载体与媒介,那么,学生自然就能意识到数学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看似抽象的概率数据、内容、求算方法等也会因这些生活元素而不再是纸上谈兵或是冰冷的数据运算了。为了更好地做到这一点,教师要具有较强的生活观察能力与思考能力,在备课过程中多从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发现或者理解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关系。
2.创设生活情境
要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并使生活化数学在教学中有效应用,就要以一种更为自然、更加直接的方式融入,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合理的生活情境。以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超市促销活动的情境。如为了迎接春节的到来,某超市推出了各种各样的优惠活动,如买X送X、打X折、买满X元立减X元、买X换购X、买X获得X等。假如你是家庭的采购员,如何借助这几种不同的优惠形式用最少的钱购买到最多的东西,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实际生活情境。一般来讲,家庭的采购权并不在学生手中,学生更多的是跟随父母到超市采购,但父母的判断与决策却是学生可以观察并了解到的。因此,在课堂上创设这一生活情境,学生就不会觉得陌生,学生可以通过换位思考,以大人的身份来思考问题,这也符合许多学生的愿望。在这个情境中,教师可以让其他学生扮演父母的角色,给拥有采购权的学生提供外援支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这个生活情境中来。当学生融入这个情境中,以实际身份去分析与判断各种优惠形式时,实际上也就完成了教师对学生的一个应用能力训练了。
3.解决生活问题
解决生活问题是基于生活实际的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策略,它决定着学生能否真正地在学习过后,自然而然地运用相关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以人教版初中数学中《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为例,该章节主要讲解了对数据的管理。实际上,数据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学生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如学生每个月的零花钱是否消费得合理,如果单独地看每一次买的东西、价格、用途等,可能很难客观地作出判断(因为每一次的花费有高有低),但假如学生有数据管理的意识,将自己每一次的消费活动都以数据的形式记录下来,就能从中分析出问题来。如三个月内,将每一次消费的时间、标的、金额、目的等都一一罗列出来,三个月后对自己该季度的消费行为进行评估:是花费在零食上的比重最多,是花费在书籍购买上的比重最多,还是花费在与同学出去消费的比重最多等。仔细分析每一次的消费是否合理,如某样零食在促销期间的价格与正常期间的价格之差,新书与二手书的价格之差,去不同水吧喝饮料的价格之差等。每一个数据都是一个结果的呈现,多个数据组合起来就是一个现象的呈现,如零食消费是否过度,水吧的饮料价格是否过高等。当学生意识到这些问题时,就能更好地规划自己每一次零花钱的消费行为了,从而实现高效消费,这就是解决生活问题的一个实例。教师也可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類型的数据管理作业,以此增强学生的数据管理能力。
四、总结
数学给很多人的印象就是公式、理论、定理,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数学似乎是一种特别难懂、难学的学科。但实际上,这种判断扼杀了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所以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捕抓生活中的现象,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参考文献:
[1]赵苏阳.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4(6).
[2]吴伟.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