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网络教育尽管发展迅速,在实践上仍难以有实质性的突破,致使网络学习处于辅助性和边缘化的境地。为此除从技术和形式设计外,通过传统与网络两种学习课程的比较,还需解决网络课程的互补性、独立性、交互性和选择性等问题,以发挥网络课的优势。
【关键词】网络自主学习;认识;实践;网络课程
网络环境时空的开放性、学习资源的多样性、交互的便捷性和多样性,使学习者可以从各个维度进行自主学习的构建,因此自主学习真正作为一种独立的学习方式,是因为计算机网络及其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有学者认为作为自主学习理论重要基础的“建构主义之所以有今天的辉煌,离不开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尤其是Internet)的支持。”[1]但从我国近十年来,在普通高校和中央电大系统开展的网络教育情况看,尽管发展迅速,但因网络课程的各种问题,在实践上仍难以有实质性的突破,致使网络学习处于辅助性和边缘化的境地。为此除从技术和形式设计改正完善外,还需通过传统与网络两种学习课程的比较,分析网络课程内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1 传统课程与网络课程的比较
网络环境的不断提升和网络使传统学校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弱化,一种超市至于客户的网络自主学习形式将成为趋势(犹其对成人教育已是如此)。因此在实践上对网络自主学习的认识,以及从客观(网络学习平台)和主观(学生)两方面对网络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进展,及其自然地交汇于网络资源的组织与开发。笔者认为网络资源对于自主学习的合适性,可以形成学生与网络资源之间必要的张力,是网络自主学习的基础。网络资源是以网络课程为核心的各个资源群构成的有机整体,因此网络课程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网络资源的有效性,基于实践比较传统和网络两种学习课程的差异是网络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以下以《大学物理》课程为例进行比较。
1.1 课程内容的呈现
传统课程的组织形式适应于讲授法,奥苏贝尔(Ausubel)的意义接受学习说为讲授法提供了一种心理学和逻辑学上的理论依据。认为讲授法并不等同于注入式教学,讲授教学意义接受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的过程。但物理学课程的意义学习离不开经过“先前的经验物理实验物理概念与规律运用”四个阶段。其中先前的经验是新知识建构的“锚点”和“支架”;物理实验是同化或顺应新知识的桥梁和纽带;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形成学生物理思想和能力的载体。因此物理实验是物理学习由此岸到达彼岸的必由之路,为此物理学家彭桓武曾说“物理是不能自学的。”[2]但传统课程内容的表述抽象,通常以图片加文字说明提供实验,使大学物理课大多演变成的数学的推导和逻辑的演绎,成为迄今大学物理难学的主要原因。近代物理学的发展,使得传统的课程形式的这一问题更加突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可以使物理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主要有:①内容呈现多媒体化。具体有文本、图片、动画、影视和虚拟现实等;②呈现方式可控化。具体有物理过程可控、观察内容可控等;③交互的实时化。具体有教学资源实时交互、科学计算和模拟研究平台等[3]。
1.2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体系构成
传统物理课程为了内容和体系的完整、精练、严谨,一般剔除学科发展过程中的“技叶”(物理知识形成过程的错误、矛盾和争论)和知识形成的前后过程,形成以演绎为主的严密的逻辑关系。将物理学与其历史的剥离,掩盖了直觉、顿悟、灵感等创造性的思维,取消了猜测、机遇、偶然性在科学发现中的地位。这种注重知识逻辑的课程体系,使得物理知识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这与现实物理世界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开放性不匹配,因此现有物理教育有远离对现实物理世界进行探索的倾向。传统物理课程的处理方式适应于时空封闭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它着重于教师的教,一般不适合学习者自主学习。网络的不受时空限制和它具有的巨大信息存储空间,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体系构成可以突破传统课程教学的种种限制,方便了学习内容基于学习者的需求进行选择和设计。主要有:①利用网络巨大的存储空间,可使教学内容有更大的包容性。如可以包容物理学发展史中的人文因素、更多地联系学生的专业特点、讨论物理理论的发展与应用的问题等;②利用超文本等技术,使教材结构形成有机的整体。如通常教材体系中,通过光电效应教学和康普顿效应证明光子的粒子性,而对于光子能量的进一步提高可能产生的效应没有提及。即使对于光电效应的讨论也只是偏于一寓,不能讨论“一个电子能否同时吸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光子?”等问题。网络课程则可通过超文本等技术,形成知识链。此外,网络的可实时更新,方便网络课程不断完善。
1.3课程实践与技能的训练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离不开物理的实验和测量。当前物理实验已发展成为既与物理理论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物理研究的学科。它们的关系是“理论实验理论……”,理论为实验提供指导,实验对理论进行鉴别。因此虽然常规的物理实验能够对学生掌握物理实验的方法、技能仍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物理理论的发展离学习者的直接经验越来越远,常规的物理实验已不能满足物理学习的需要。而建设现代物理实验的投入大,重复操作的成本高,不是一般学校所能承受。从实验安全性看,有些实验不是专业研究人员不宜直接操作。从物理实验研究发展的角度看,计算机操控和网上协作实验应是具备的能力之一,如在医学上远程遥控手术。网络与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的结合使网络实验成为可能,且具有低成本性、可重复性、安全性和可协同性等特征,有利于学习者进行必要的课程实践和实验技能的训练。
1.4课程教学的交互性
学习理论的研究一再证明,交互有助于学习者知识的有效构建。物理学习的交流与互动有利于学习者物理知识的理解的掌握,有利于培养学习者表达物理思想的能力和协作精神。传统课程教学通常在课堂内进行,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学习者表现出接受的、被动的和不善合作的学习心态,影响了进行讨论式、协作式等研究性和开放性课程的教学活动。如分组活动(如实验)变成个别同学活动,其余人观看的情景。表达是交流的基础,交流才能产生互动。网络课程可以融课程学习与交流于一体,避免了因面对面引起的心理尴尬,自然地抹平了学习者交流的心理障碍,训练学习者的表达能力和互动能力。网络互动多元和多向的特征,可以在师生及互联网范围内任何相关人员进入广泛的交流和互动。网络课程开放性的交互方式,可以激发学习者互动的动机,实现向现实教学活动迁移。美国学者穆尔(Moore.Mitchel,1983)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提出了心理距离的概念,认为这种社会学意义上的距离以教师与学生互动与交流的质量来衡量,师生互动增强了,人际关系就会密切,师生的心理距离就会缩短。穆尔的“交互影响距离”理论,已得到美国的萨巴(Farhad.Saba)和希勒(Rick.Shearer)的实验验证。
1.5课程的个性化构建
传统课程教学重视“重点”和“难点”,物理教育也不例外。在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传统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都可以证明这样的做法是正确的,但物理学发展的经验,使我们有理由对“重点”和“难点”的教学方式,保持谨慎的态度。通常的重、难点确定,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考试(或教学大纲);一个是教师自己的经验。而在物理学史的中很容易找到,物理研究的“重点”会因某个物理事件或现象产生“漂移”,甚至改变。如光的本性的研究重点,经历波动性与粒子性的反复,最后发现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16岁的爱因斯坦在思考追光问题时,大概当时的教师或专家,没人认为是必要的;伦琴的X光发现完全出于偶然。而对于“难点”有明显的个性差异。因此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强化了教师对知识的“权威”性,压抑学习者的个性和创造性。网络平台构建的物理课程可以在横向(广度)和纵向(难度)不受限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能够自主地组织学习资源,实施个性化的学习。
上述关于网络课程的特点,并不意味着它可以替代传统课程及其教学形式。网络环境不仅不具备传统学校教育实的人文环境,而且网络学习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主要有:①网络课程的设计,受到设计者的设计思想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失之偏颇的现象;②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可能淹没网络课程的学习,需要学习者自制力和信息获取能力;③网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还需要学习者心理的接受与适应;④至于《大学物理》课程,虚拟仿真物理实验是设计者自己对理解的物理现象的模拟,有助于对现有理论的学习,但不具备实际实验的可探索性。虚拟实验的模型化,使它不可能具有真实实验中存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和偶然现象,因此做了虚拟实验,并不等于真正做了实验。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其优势是有计划的进行有效的知识传授和其在此过程中营造的人文环境。网络课程的学习是学习者自我管理的学习,有利于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个性化认知方式的形成。因此两者并不互相排斥,在学校教育上需要探讨它们的优势互补。
2 网络课程存在的问题
关于网络课程的设计,有学者给出了如下通则:具有良好的导航结构;各页面之间的字体、字型、色彩要有一定变化;根据需要选用多种媒体表现手段;限制单个网页内的文本长度(文中认为文本信息尽可能在一屏显示);课程内容设计要保持全面的开放性[4]。这个通则给出了网络课程设计的一般性要求。两种学习课程的比较表明,网络课程也具有两重性,需要通过设计体现网络课程的优势,令人遗憾的是网络课程明显地还受着传统教材的制约。从实践情况分析,网络课程的设计还需要思考解决下列问题:
2.1思考两种课程的互补与兼容。虽然网络技术与多媒体及其组织方式技术的发展,为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提供很大的自由度,但是网络学习不可能取代传统课程形式。实践证明没有单纯通过网络课程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他们在学习具体某门课程时,往往会在几种学习方式中“切换”。因此在网络课程开发时,要有互补和兼容意识,既重视网络课程特点的体现,使学习者学其所必须,同时兼顾不同课程形式的互补。如通过网络课程学习后,可以回到传统教材精读,在阅读传统教材感到抽象难懂时,又可回到网络课程进行学习或虚拟操作。
2.2注重网络课程的独立性。网络课程的内容和系统构建相对于传统教材应具有独立,以体现网络课程的特点。主要有:①在内容上可以比教材丰富和详尽。如可以避免传统物理教材在推导物理规律时,只写出关键几步,或用“显而易见”、“不难得出”等词带过的情况;②在结构上可以使知识的系统性与专题性并重。如在按一定的知识逻辑构建网络课程体系的同时,建立不同位置出现的同一物理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认识该物理知识的内涵的变化。建立相关的不同物理知识间的联系,方便学生认识知识间的联系,有效构建知识体系;③根据专业特点,建立专业知识与物理知识的联系,实现教材的开放性。
2.3提高网络课程交互的有效性。不同的学习者存在的学习问题具有不可预测性,因此不可能预先设置,交互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以教师为主的网络答疑将遇到重复低效和难以应付的尴尬,因此应重视智能化网络答疑系统的建立,以提高网络答疑的快捷性和有效性。为此答疑系统不仅应具有数字字典(如物理手册)、课程论坛等功能,还应有对课程论坛所发贴子进行筛选等智能化功能,经处理后或添加为数字字典,使数字字典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或专门建立问题库。
2.4提供网络课程选择的多样性。学习的个性化,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网络课程在结构上应具备层次性,在内容上应具备资料性,在呈现上应具备多样性……方便学生进行学习内容和学习工具的选择,自主的组织个性化的网络学习环境。
3、结语
网络、多媒体技术、传播理论和远距教育理论已给我们绘就了未来网络学习的蓝图,随着自主学习理论和实践的深入,必然会使得传统教育模式和网络自主学习在学校教学上达到统一。笔者认为“网络自主学习”不是自主学习简单的迁移,也不是自主学习与网络的叠加,这如同微观粒子的二象性不是“粒子性”与“波动性”的叠加一样,其具有独特的内容。传统教育存在的问题,给网络自主学习提供了产生和成长的空间,为此我们需要从学习环节中最基本的课程建设做起。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4(3):12.
[2]彭桓武.当代物理学的前沿发展与普物教学[J].物理通报,1991(11):8.
[3]李元杰等.数字网络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J].大学物理.2007,26(11):56.
[4]余胜泉.网上教学、学习与课程设计[EB/OL]. http://www.etc.edu.cn.
【关键词】网络自主学习;认识;实践;网络课程
网络环境时空的开放性、学习资源的多样性、交互的便捷性和多样性,使学习者可以从各个维度进行自主学习的构建,因此自主学习真正作为一种独立的学习方式,是因为计算机网络及其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有学者认为作为自主学习理论重要基础的“建构主义之所以有今天的辉煌,离不开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尤其是Internet)的支持。”[1]但从我国近十年来,在普通高校和中央电大系统开展的网络教育情况看,尽管发展迅速,但因网络课程的各种问题,在实践上仍难以有实质性的突破,致使网络学习处于辅助性和边缘化的境地。为此除从技术和形式设计改正完善外,还需通过传统与网络两种学习课程的比较,分析网络课程内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1 传统课程与网络课程的比较
网络环境的不断提升和网络使传统学校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弱化,一种超市至于客户的网络自主学习形式将成为趋势(犹其对成人教育已是如此)。因此在实践上对网络自主学习的认识,以及从客观(网络学习平台)和主观(学生)两方面对网络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进展,及其自然地交汇于网络资源的组织与开发。笔者认为网络资源对于自主学习的合适性,可以形成学生与网络资源之间必要的张力,是网络自主学习的基础。网络资源是以网络课程为核心的各个资源群构成的有机整体,因此网络课程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网络资源的有效性,基于实践比较传统和网络两种学习课程的差异是网络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以下以《大学物理》课程为例进行比较。
1.1 课程内容的呈现
传统课程的组织形式适应于讲授法,奥苏贝尔(Ausubel)的意义接受学习说为讲授法提供了一种心理学和逻辑学上的理论依据。认为讲授法并不等同于注入式教学,讲授教学意义接受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的过程。但物理学课程的意义学习离不开经过“先前的经验物理实验物理概念与规律运用”四个阶段。其中先前的经验是新知识建构的“锚点”和“支架”;物理实验是同化或顺应新知识的桥梁和纽带;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形成学生物理思想和能力的载体。因此物理实验是物理学习由此岸到达彼岸的必由之路,为此物理学家彭桓武曾说“物理是不能自学的。”[2]但传统课程内容的表述抽象,通常以图片加文字说明提供实验,使大学物理课大多演变成的数学的推导和逻辑的演绎,成为迄今大学物理难学的主要原因。近代物理学的发展,使得传统的课程形式的这一问题更加突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可以使物理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主要有:①内容呈现多媒体化。具体有文本、图片、动画、影视和虚拟现实等;②呈现方式可控化。具体有物理过程可控、观察内容可控等;③交互的实时化。具体有教学资源实时交互、科学计算和模拟研究平台等[3]。
1.2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体系构成
传统物理课程为了内容和体系的完整、精练、严谨,一般剔除学科发展过程中的“技叶”(物理知识形成过程的错误、矛盾和争论)和知识形成的前后过程,形成以演绎为主的严密的逻辑关系。将物理学与其历史的剥离,掩盖了直觉、顿悟、灵感等创造性的思维,取消了猜测、机遇、偶然性在科学发现中的地位。这种注重知识逻辑的课程体系,使得物理知识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这与现实物理世界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开放性不匹配,因此现有物理教育有远离对现实物理世界进行探索的倾向。传统物理课程的处理方式适应于时空封闭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它着重于教师的教,一般不适合学习者自主学习。网络的不受时空限制和它具有的巨大信息存储空间,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体系构成可以突破传统课程教学的种种限制,方便了学习内容基于学习者的需求进行选择和设计。主要有:①利用网络巨大的存储空间,可使教学内容有更大的包容性。如可以包容物理学发展史中的人文因素、更多地联系学生的专业特点、讨论物理理论的发展与应用的问题等;②利用超文本等技术,使教材结构形成有机的整体。如通常教材体系中,通过光电效应教学和康普顿效应证明光子的粒子性,而对于光子能量的进一步提高可能产生的效应没有提及。即使对于光电效应的讨论也只是偏于一寓,不能讨论“一个电子能否同时吸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光子?”等问题。网络课程则可通过超文本等技术,形成知识链。此外,网络的可实时更新,方便网络课程不断完善。
1.3课程实践与技能的训练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离不开物理的实验和测量。当前物理实验已发展成为既与物理理论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物理研究的学科。它们的关系是“理论实验理论……”,理论为实验提供指导,实验对理论进行鉴别。因此虽然常规的物理实验能够对学生掌握物理实验的方法、技能仍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物理理论的发展离学习者的直接经验越来越远,常规的物理实验已不能满足物理学习的需要。而建设现代物理实验的投入大,重复操作的成本高,不是一般学校所能承受。从实验安全性看,有些实验不是专业研究人员不宜直接操作。从物理实验研究发展的角度看,计算机操控和网上协作实验应是具备的能力之一,如在医学上远程遥控手术。网络与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的结合使网络实验成为可能,且具有低成本性、可重复性、安全性和可协同性等特征,有利于学习者进行必要的课程实践和实验技能的训练。
1.4课程教学的交互性
学习理论的研究一再证明,交互有助于学习者知识的有效构建。物理学习的交流与互动有利于学习者物理知识的理解的掌握,有利于培养学习者表达物理思想的能力和协作精神。传统课程教学通常在课堂内进行,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学习者表现出接受的、被动的和不善合作的学习心态,影响了进行讨论式、协作式等研究性和开放性课程的教学活动。如分组活动(如实验)变成个别同学活动,其余人观看的情景。表达是交流的基础,交流才能产生互动。网络课程可以融课程学习与交流于一体,避免了因面对面引起的心理尴尬,自然地抹平了学习者交流的心理障碍,训练学习者的表达能力和互动能力。网络互动多元和多向的特征,可以在师生及互联网范围内任何相关人员进入广泛的交流和互动。网络课程开放性的交互方式,可以激发学习者互动的动机,实现向现实教学活动迁移。美国学者穆尔(Moore.Mitchel,1983)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提出了心理距离的概念,认为这种社会学意义上的距离以教师与学生互动与交流的质量来衡量,师生互动增强了,人际关系就会密切,师生的心理距离就会缩短。穆尔的“交互影响距离”理论,已得到美国的萨巴(Farhad.Saba)和希勒(Rick.Shearer)的实验验证。
1.5课程的个性化构建
传统课程教学重视“重点”和“难点”,物理教育也不例外。在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传统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都可以证明这样的做法是正确的,但物理学发展的经验,使我们有理由对“重点”和“难点”的教学方式,保持谨慎的态度。通常的重、难点确定,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考试(或教学大纲);一个是教师自己的经验。而在物理学史的中很容易找到,物理研究的“重点”会因某个物理事件或现象产生“漂移”,甚至改变。如光的本性的研究重点,经历波动性与粒子性的反复,最后发现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16岁的爱因斯坦在思考追光问题时,大概当时的教师或专家,没人认为是必要的;伦琴的X光发现完全出于偶然。而对于“难点”有明显的个性差异。因此传统的课程教学方式强化了教师对知识的“权威”性,压抑学习者的个性和创造性。网络平台构建的物理课程可以在横向(广度)和纵向(难度)不受限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能够自主地组织学习资源,实施个性化的学习。
上述关于网络课程的特点,并不意味着它可以替代传统课程及其教学形式。网络环境不仅不具备传统学校教育实的人文环境,而且网络学习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主要有:①网络课程的设计,受到设计者的设计思想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失之偏颇的现象;②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可能淹没网络课程的学习,需要学习者自制力和信息获取能力;③网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还需要学习者心理的接受与适应;④至于《大学物理》课程,虚拟仿真物理实验是设计者自己对理解的物理现象的模拟,有助于对现有理论的学习,但不具备实际实验的可探索性。虚拟实验的模型化,使它不可能具有真实实验中存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和偶然现象,因此做了虚拟实验,并不等于真正做了实验。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其优势是有计划的进行有效的知识传授和其在此过程中营造的人文环境。网络课程的学习是学习者自我管理的学习,有利于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培养,促进个性化认知方式的形成。因此两者并不互相排斥,在学校教育上需要探讨它们的优势互补。
2 网络课程存在的问题
关于网络课程的设计,有学者给出了如下通则:具有良好的导航结构;各页面之间的字体、字型、色彩要有一定变化;根据需要选用多种媒体表现手段;限制单个网页内的文本长度(文中认为文本信息尽可能在一屏显示);课程内容设计要保持全面的开放性[4]。这个通则给出了网络课程设计的一般性要求。两种学习课程的比较表明,网络课程也具有两重性,需要通过设计体现网络课程的优势,令人遗憾的是网络课程明显地还受着传统教材的制约。从实践情况分析,网络课程的设计还需要思考解决下列问题:
2.1思考两种课程的互补与兼容。虽然网络技术与多媒体及其组织方式技术的发展,为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提供很大的自由度,但是网络学习不可能取代传统课程形式。实践证明没有单纯通过网络课程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他们在学习具体某门课程时,往往会在几种学习方式中“切换”。因此在网络课程开发时,要有互补和兼容意识,既重视网络课程特点的体现,使学习者学其所必须,同时兼顾不同课程形式的互补。如通过网络课程学习后,可以回到传统教材精读,在阅读传统教材感到抽象难懂时,又可回到网络课程进行学习或虚拟操作。
2.2注重网络课程的独立性。网络课程的内容和系统构建相对于传统教材应具有独立,以体现网络课程的特点。主要有:①在内容上可以比教材丰富和详尽。如可以避免传统物理教材在推导物理规律时,只写出关键几步,或用“显而易见”、“不难得出”等词带过的情况;②在结构上可以使知识的系统性与专题性并重。如在按一定的知识逻辑构建网络课程体系的同时,建立不同位置出现的同一物理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认识该物理知识的内涵的变化。建立相关的不同物理知识间的联系,方便学生认识知识间的联系,有效构建知识体系;③根据专业特点,建立专业知识与物理知识的联系,实现教材的开放性。
2.3提高网络课程交互的有效性。不同的学习者存在的学习问题具有不可预测性,因此不可能预先设置,交互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以教师为主的网络答疑将遇到重复低效和难以应付的尴尬,因此应重视智能化网络答疑系统的建立,以提高网络答疑的快捷性和有效性。为此答疑系统不仅应具有数字字典(如物理手册)、课程论坛等功能,还应有对课程论坛所发贴子进行筛选等智能化功能,经处理后或添加为数字字典,使数字字典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或专门建立问题库。
2.4提供网络课程选择的多样性。学习的个性化,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网络课程在结构上应具备层次性,在内容上应具备资料性,在呈现上应具备多样性……方便学生进行学习内容和学习工具的选择,自主的组织个性化的网络学习环境。
3、结语
网络、多媒体技术、传播理论和远距教育理论已给我们绘就了未来网络学习的蓝图,随着自主学习理论和实践的深入,必然会使得传统教育模式和网络自主学习在学校教学上达到统一。笔者认为“网络自主学习”不是自主学习简单的迁移,也不是自主学习与网络的叠加,这如同微观粒子的二象性不是“粒子性”与“波动性”的叠加一样,其具有独特的内容。传统教育存在的问题,给网络自主学习提供了产生和成长的空间,为此我们需要从学习环节中最基本的课程建设做起。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关于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与哲学基础[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4(3):12.
[2]彭桓武.当代物理学的前沿发展与普物教学[J].物理通报,1991(11):8.
[3]李元杰等.数字网络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J].大学物理.2007,26(11):56.
[4]余胜泉.网上教学、学习与课程设计[EB/OL]. http://www.et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