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国家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关于创造性思维的内涵
关于创作性思维的内涵,不同国家的学者都曾给出过不同的解释。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狭义创造性”是指最能代表创造性人物特征的各种能力;“广义的创造性”是指创造性人格,它是一个代表创造性人物的那些特征的组织方式的问题。英国著名的创造学家迪博诺认为“思维是为了某一目的对经验进行有意识的探究”;我国有的心理学家则认为“思维是大脑机能对于客观环境的反映”,“是在社会实践中或感觉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理智认识”。总的来看,当前心理学界一般认为,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二、国内外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历史及现状对比
1 国外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历史与现状
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就着手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60年代美国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有了实质性进展,从小学到大学都有关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课程。1989年,美国在《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中的目标之一是用一代人的时间造就具备创造性思维的国民。当前,美国正在推广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阿尔法”计划,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日本中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思维的培养,尤其是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技能。1985年,日本教育改革提出了八条改革的基本设想,其中第三条为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英国是创造性研究的发源地,近20年来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十分重视,并深入讨论了创造性思维能力与智力、个性的关系。
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同,各国教育都越来越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种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理理念无疑会被渗透到各科教学中。
2我国创造性思维培养历史及现状
我国的创造性思维研究起步较晚,直到八十年代初,在钱学森教授的倡导下,成立了中国创造学研究所。小学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展创造教育的实验与研究,1993年成立了全国中小学创造教育研究会。1995年,“中国发明协会高校创造教育分会”正式成立,目前,全国约100多所大学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创造学、创造性思维教育的研究及其教学。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教师在近年开设了创造性思维训练的选修课,并对创造性思维教育进行了一些研究。
3 国外新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进展及借鉴
近年来,从组合的角度理解创造性思维的观念日渐增多,如Baughman的部件重组, 斯滕伯格的观念有选择性组合等等。斯滕伯格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以选择性编码、选择性组合、选择性比较三个过程为基础的,其中选择性组合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组合方式有多种,如词形的、词汇的、观念的、物体部件(或图形)的等等,找到最适应当前问题的方式是极为重要的。
目前,世界各国在创造型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创造性的培养途径、创造素质和创造能力、创造方法等问题上均展开了广泛的研究。
国外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起步早、底子厚,具有丰富的经验供我们学习、借鉴。比如,国外在课程标准中有专门针对创造性思维培养而设置的课程;国外对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研究较为细化,他们有系统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模型以及测量标准,即评价体系;国外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是真正的对学生个体、个性的发展,以学生为本,而我国较多的是形式上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国内外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方法
世界各国对创造性思维作了大量的研究,从脑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创造学的角度分析了创造性思维的生理机制和心理规律,并提出了一些有名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最为著名的是美国人奥斯本1938年提出的“头脑风暴法”,该方法的具体操作是:把一个组的全体成员都组织在一起,使每个成员都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观念,既不怕别人的讥讽,也不怕别人的批评和指责,是一个使每个人都能提出大量新观念、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
1944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W•J•戈登提出了一种利用外部事物启发思考、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综摄法”,即通过已知的东西做媒介,将毫无关联的、不相同的知识要素结合起来,强调把熟悉的事物看成陌生的,把陌生的事物看成熟悉的,来打开“未知世界的门扉”,勾起人们的创造欲望,使潜在的创造力发挥出来,产生众多的创造性设想。
80年代我国的陈龙安教授提出了问、想、做、评的“ATDE”创造性思维培养模式。透过引导学生ATDE能够发挥创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须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提供扩散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潜能。
四、对我国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思考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关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还有很多值得注意和改进的地方。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并综合相关的研究报告,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评价机制禁锢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模式。就地理教学而言,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的培养体现还甚少。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习惯于让学生不容置疑的跟从自己的思路获得规定的标准答案,尤其是标准化考试,过分强调标准答案的绝对正确性和权威性,考生的回答不得有半点差错,时间久了,学生不得不将自己灵动、跳跃的思维收起来,求同求稳,严重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其次,由于缺乏对实际教学有指导意义的体现策略研究,导致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仅限于在课程标准中提到,在教学设计中涉及到的情况。研究者对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研究成果很难用“一致”这个词来表述,尤其是中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于具体的培养方法就更没有统一的指导。
此外,基础教育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存在着很多误区。例如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等同于对发散思维思维的培养。许多市面上有影响的高考复习指导丛书,取名时都喜欢加上“发散思维”这四个字,如 “数学发散思维”、“地理发散思维”等。其实,把发散思维等同于创造性思维,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60-70年代所持的基本观点。发散性思维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确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并非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全部内容,只能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
[参考文献]
1.郅庭谨.《教会学生思维》[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5月
2.段继扬.《创造性教学通论》[M]。吉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3.刘晓红、朱朝红.论中学生物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6)
4.曹石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谈新课标下的中学历史课创新教育[J]。中国科技信息,2006(6)
5.沈芸.地理课培养学生创新甚至途径初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2(12)
一、关于创造性思维的内涵
关于创作性思维的内涵,不同国家的学者都曾给出过不同的解释。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狭义创造性”是指最能代表创造性人物特征的各种能力;“广义的创造性”是指创造性人格,它是一个代表创造性人物的那些特征的组织方式的问题。英国著名的创造学家迪博诺认为“思维是为了某一目的对经验进行有意识的探究”;我国有的心理学家则认为“思维是大脑机能对于客观环境的反映”,“是在社会实践中或感觉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理智认识”。总的来看,当前心理学界一般认为,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二、国内外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历史及现状对比
1 国外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历史与现状
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就着手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60年代美国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有了实质性进展,从小学到大学都有关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课程。1989年,美国在《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中的目标之一是用一代人的时间造就具备创造性思维的国民。当前,美国正在推广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阿尔法”计划,用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日本中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思维的培养,尤其是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技能。1985年,日本教育改革提出了八条改革的基本设想,其中第三条为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英国是创造性研究的发源地,近20年来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十分重视,并深入讨论了创造性思维能力与智力、个性的关系。
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同,各国教育都越来越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种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理理念无疑会被渗透到各科教学中。
2我国创造性思维培养历史及现状
我国的创造性思维研究起步较晚,直到八十年代初,在钱学森教授的倡导下,成立了中国创造学研究所。小学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展创造教育的实验与研究,1993年成立了全国中小学创造教育研究会。1995年,“中国发明协会高校创造教育分会”正式成立,目前,全国约100多所大学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创造学、创造性思维教育的研究及其教学。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教师在近年开设了创造性思维训练的选修课,并对创造性思维教育进行了一些研究。
3 国外新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进展及借鉴
近年来,从组合的角度理解创造性思维的观念日渐增多,如Baughman的部件重组, 斯滕伯格的观念有选择性组合等等。斯滕伯格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以选择性编码、选择性组合、选择性比较三个过程为基础的,其中选择性组合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组合方式有多种,如词形的、词汇的、观念的、物体部件(或图形)的等等,找到最适应当前问题的方式是极为重要的。
目前,世界各国在创造型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创造性的培养途径、创造素质和创造能力、创造方法等问题上均展开了广泛的研究。
国外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起步早、底子厚,具有丰富的经验供我们学习、借鉴。比如,国外在课程标准中有专门针对创造性思维培养而设置的课程;国外对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研究较为细化,他们有系统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模型以及测量标准,即评价体系;国外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是真正的对学生个体、个性的发展,以学生为本,而我国较多的是形式上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国内外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方法
世界各国对创造性思维作了大量的研究,从脑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创造学的角度分析了创造性思维的生理机制和心理规律,并提出了一些有名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最为著名的是美国人奥斯本1938年提出的“头脑风暴法”,该方法的具体操作是:把一个组的全体成员都组织在一起,使每个成员都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观念,既不怕别人的讥讽,也不怕别人的批评和指责,是一个使每个人都能提出大量新观念、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
1944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W•J•戈登提出了一种利用外部事物启发思考、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综摄法”,即通过已知的东西做媒介,将毫无关联的、不相同的知识要素结合起来,强调把熟悉的事物看成陌生的,把陌生的事物看成熟悉的,来打开“未知世界的门扉”,勾起人们的创造欲望,使潜在的创造力发挥出来,产生众多的创造性设想。
80年代我国的陈龙安教授提出了问、想、做、评的“ATDE”创造性思维培养模式。透过引导学生ATDE能够发挥创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须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提供扩散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潜能。
四、对我国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思考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关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还有很多值得注意和改进的地方。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并综合相关的研究报告,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评价机制禁锢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模式。就地理教学而言,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评价机制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的培养体现还甚少。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习惯于让学生不容置疑的跟从自己的思路获得规定的标准答案,尤其是标准化考试,过分强调标准答案的绝对正确性和权威性,考生的回答不得有半点差错,时间久了,学生不得不将自己灵动、跳跃的思维收起来,求同求稳,严重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其次,由于缺乏对实际教学有指导意义的体现策略研究,导致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仅限于在课程标准中提到,在教学设计中涉及到的情况。研究者对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研究成果很难用“一致”这个词来表述,尤其是中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于具体的培养方法就更没有统一的指导。
此外,基础教育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存在着很多误区。例如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等同于对发散思维思维的培养。许多市面上有影响的高考复习指导丛书,取名时都喜欢加上“发散思维”这四个字,如 “数学发散思维”、“地理发散思维”等。其实,把发散思维等同于创造性思维,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60-70年代所持的基本观点。发散性思维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确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并非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全部内容,只能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要素。
[参考文献]
1.郅庭谨.《教会学生思维》[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5月
2.段继扬.《创造性教学通论》[M]。吉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3.刘晓红、朱朝红.论中学生物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6)
4.曹石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谈新课标下的中学历史课创新教育[J]。中国科技信息,2006(6)
5.沈芸.地理课培养学生创新甚至途径初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