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脱心灵的枷锁,给心灵一条自由的通道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isc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通过阅读现当代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几部重要著作,根据他在著作《动机与人格》中所提出的“需要层次论”观点,对照中国当代大学生在学习、感情、生活和就业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分析普遍处于哪个层次,针对这一层及下级需要层次以及实现这一层次的上级需要来论述。
  【关键词】 马斯洛 需要层次论 当代大学生 心理 分析
  1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亚伯拉罕·马斯洛(1908~1970)是当代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他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有“人本心理学之父”之称。也是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1934年马斯洛获得威斯康辛大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51年被聘为布兰代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斯洛开始对健康人格或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并担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和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马斯洛在其心理学理论中指出:“人在满足了生存、安全的需求之后,就渴望被尊重,希望人格与自身价值被承认。”马斯洛心理学是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正是由于马斯洛的存在,做人才被看成是一件有希望的好事情。在这个纷乱动荡的世界里,他看到了光明与前途,他把这一切与我们一起分享。如果说弗洛伊德精神学派为我们展示了人类本能乃至病态的一面,华生行为主义学派展示了物理、化学的一面,那么马斯洛人本主义学派则展示了人类健康、积极与主动的一面。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与“追求卓越”的理论深刻地影响了当下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从而,马斯洛心理学又被称为“第三思潮”。
  1.1 《动机与人格》。《动机与人格》是马斯洛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奠定了他的学术地位,是他的成名作。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许多精彩的理论,包括人本心理学科学观的理论、需要层次论、自我实现理论、元动机理论、心理治疗理论、高峰体验理论等。需要层次理论是马斯洛心理学中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至今仍在多个学科领域和实际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
  马斯洛致力于有关人性的科学事实的搜集,试图使价值论的研究立足于科学的基础之上进而成为“价值科学”,以使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根本有别于古典的人道主义。
  1.2 需要层次论。由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所提出的“需要层次论”,是解释人格的重要理论,也是解释动机的重要理论,《动机与人格》就因“需要层次论”而成名。其提出个体成长的内在动力是动机。马斯洛认为动机是由多种不同层次与性质的需求所组成的,而各种需求间有高低层次与顺序之分,每个层次的需求与满足的程度,将决定个体的人格发展境界。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并分别提出激励措施。其中底部的四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可称为缺乏型需要,只有在满足了这些需要个体才能感到基本上舒适。顶部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可称之为成长型需要,因为它们主要是为了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最初马斯洛将需要层次理论定为七层次需要,广为流传的五层次需要的自我实现需要由低到高可以分为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创造需要。1954年,马斯洛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探讨了他早期著作中提及的另外两种需要: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之间。在晚年马斯洛在自我实现需要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超自我实现需要,作为其超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某种总结。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包括五大类:第一,生理需要。生理需要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即是人对水、空气、食物、休息等的需要。如果这些需要任何一项得不到满足,人类个人的生理机能就无法正常运转。换而言之,人类的生命就会因此受到威胁。在这个意义上说,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最首要的动力。马斯洛认为,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而到了此时,这些已相对满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也就是说,当基本的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后,生理需要就不再是推动人们工作的最强烈的动力,取而代之的是安全需要。
  第二,安全需要。安全需要是在生理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即是人对人身安全、健康保障、生命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免除焦虑和恐惧等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人的感受器官、效应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寻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学和人生观都看成是满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当然,当这种需要一旦相对满足后,也就不再成为激励因素了。
  第三,爱和归属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是在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满足的基础上产生的,即是人要求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的需要,隶属某一群体并在群体中享有地位等的需要。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来的细致,它和一个人的生理特性、经历、教育、宗教信仰都有关系。马斯洛认为,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不是独立进行的,经常会与他人接触,因此人们需要有社会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爱,在组织中能得到他人的接纳与信任。
  第四,尊重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即是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受到他人的尊重并尊重他人的需要。这种需要得到了会增强信心,反之则会产生自卑感。它包括自尊(内部尊重)和受到别人尊重(外部尊重)两方面。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总之,内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
  第五,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人必须干称职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2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与当代大学生的需要层次分析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人才资源,是社会的脊梁。他们正处于自我概念、人格发展与完善的重要时期,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也正负载着学习、感情、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压力。针对这一实际情况,从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视野——人类的需要层次论对当代大学生在学习、感情、生活、就业等方面的需要普遍处于哪个层次进行分析、探讨。
  马斯洛提出的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的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在特定时间内,人可能受到各种需求的激励。任何人的需求层次都会受到个人差异的影响,并且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首先从大学生的生理需要出发,随着国家和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的生存问题几乎是不用担心的,对多数大学生而言,其学费、生活费也是不成问题的。然而,对少数大学生如:贫困生是缺乏保障的。但我认为,这一点在现当代社会也不存在多大的问题。国家实行助学贷款政策,对优秀生、贫困生实行奖学金、助学金的评定。还有很多学生凭借自己的实力在业余时间做兼职。诸多此类因素都可以使大学生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已经满足的需求,不再是激励因素。人们总是在力图满足某种需求,一旦一种需求得到满足,就会有另一种需要取而代之。安全层次在大学环境下应该是可以得到满足的。特别是对于贫困生而言,学校多多少少还是会给予关心和照顾的。同时一些因成长因素缺乏安全感的极少数同学,在心理上多少有些难以抹末、挥之不去的黑暗阴影。伴随他们成长、慢慢衍生……就针对这些学生而言,安全层次是迫切需要的。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安全感,就如同行走在尘世与天堂之间,只有漂浮与动荡,不再有安稳、沉积和踏实的感觉,再多的生活保障也无非是一种奢侈。与此同时,人们就更加希望摆脱这一局面,谋求和追逐更高层次的精神乐园。由此,便开始向社交层次出发。社交层次的需要对大学生而言也是基本可以达到的。贫困生和缺乏安全感的大学生,因自身的经济条件、生活阅历和性格因素,在人际交往圈中没有优势。特别是在当代社会人际交往圈复杂,人与人的关系较模糊的情况下,人们多半因个人利益,忽略、甚至背弃了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在大学这个大家园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乃至与社会之间,都是一种互动、互利的人脉网。如果一个人没有足够的交际能力,是无法在这个关系网中战胜、满足你所需要的情感。于是,人们总是在冥冥之中希望有一个天底下最了解自己的人,能够在大千世界中坐下来静静倾诉自己心灵的一切,能够在人来人往的人群中为我们开辟一方心灵的净土。记得由仝德稷编著的《自己拯救自己》这部书的第一章、即“扫除心灵的障碍”中作者提到了法国大文豪雨果的一段经典语录。雨果说:“人生是由一连串无聊的符号组成”。的确,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时光虽然都在很普通的日子里度过,可有时看似正常的生活,感觉却似走进生活的误区。就是因为自己心中的枷锁,从而束缚了自己的手脚,使自己停滞不前,认为难以成为父母、配偶、朋友、同学心目中理想的人。这样一来,人际交往圈对个人而言就变得越来越复杂、模糊。始终无法填补心中的空缺,继续追逐心中的梦想。其实,我们自己就是自己最好的知音,同自己谈话,就是发现自己,发现另一个更加真实的自己。只有相信自己,才能跨越心灵的任何一个囚禁,追求理想中的彼岸。针对尊重层次,一般来说,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一个人对尊重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就大学生尊重需要而言,在当今社会,大学生(研究生)被认为是一个高学历、高层次的特殊群体,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以及全国高校研究生大规模扩招等因素影响,大学生(研究生)的就业压力也日趋增大。社会选拔人才不再是“唯学历至上”,他们逐渐成了“行走在尴尬地带的群体”。特别是对于社交需要得不到满足的这群大学生而言,是无法从周边的人那里获得这层的满足。同时,又有一批急于自我证明而缺乏方法的大学生也会在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中不能摆正自己的就业心态,甚至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应该看到,在“找工作”这场不见硝烟的战场中,不光是实力的较量,更是对大学生心态的考验。其实,满足较高层次的途径多于满足较低层次需求的途径。这就要看你怎样去端正自己的心态,给自己的心灵一条自由的通道。唯有珍爱自己,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只有尊重他人,别人才会给予你更多的关爱与帮助。满足了尊重需要,能使大学生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信心、热情是由高层次的需要激发。人的最高需要即自我实现就是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现他自己的潜力,惟此才能使人得到高峰体验。马斯洛认为:“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这个时候是人处于最激荡人心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这时的人具有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销魂的感觉。”正所谓:“上帝与我同在”、“佛祖在我心中”。我和非我无区分,是一种高度的统一。体验是透明的,是真实的,但同时也是难以言说的。只有自我实现的人才会经历高峰体验,换句话来说,就是只有经历了无数次高峰体验才能自我实现。真正的自我实现我认为就如同母亲在自己眼中永远都很美。就大学生自我实现需要而言,已经成为了最严重的层次空缺,几乎没有多少大学生能有这层满足。我认为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之一是缺乏对大学生关于自我实现的教育。由于上大学找工作以及考证、恋爱、游戏、交友等印象的影响,普遍的将自我实现的需求和以上目标弄混了,最后很容易因为信仰崩溃而自暴自弃或者消沉一段时间。所以需要加强对大学生正确的大学观的教育,让学生明白自我实现的正确意义和基础方式,毕竟大学生还只是处在人生的起跑线上,现阶段就要求现实利益来实现满足是不切实际而易受打击的,一种基于大学生活实际而树立的自我实现目标应该是需要得到普及的。   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学启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共同规律。马斯洛从人的需要出发探索人的激励和研究人的行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指出了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这一趋势基本上符合需要发展规律的。因此,需要层次理论对当代大学生在心理学方面有着一定的启发作用。
  首先,我认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能有效调动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及自我实现方面的积极主动性。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忘我、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它意味着在体验时不带有青春期那种自我意识。在这种时刻,体验者完完全全地成为一个人。这种时刻就是自我实现的时刻,这种时刻就是自我在实现它自己的时刻。作为个人,都会偶尔体验过这种时刻,而需要层次论可以鼓励大学生对某事物全神贯注,抛开自己伪装、防卫和羞怯,全力以赴地投身于这件事。
  其次,对大学生在思想教育对策的选择方面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当代大学生的需要具有层次性、多样性、发展性、矛盾性等基本特点。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论正是揭示了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的需要与行为规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的选择具有指导与启示的作用。大学生们运用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论,系统全面、与时俱进、科学有序地对个人开展了一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蒙课程。
  最后,对现实的更有效、敏锐的洞察力。无论是出入学校还是在社会能够辨别人格中的虚伪、欺骗、不诚实,以及大体正确和有效地识别他人的不寻常的能力,把它看成是对某个确实存在的事物(是现实,而非一套看法,见解)的洞察力(不是鉴赏力)。这是超然独立的特性。他们常常可以超然于物外,泰然自若地保持平静,而不受那些在其他人那里会引起骚乱的事情的影响。他们发现远离尘嚣,沉默寡言,并且平静而安详是容易的。这样,他们对待个人的不幸也就不像一般人那样反应强烈。甚至在不庄重的环境与情景中,他们似乎也能保持尊严。
  参考文献
  1 (美)马斯洛著.马良诚等译.动机与人格.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6.1
  2 (美)马斯洛著.人性能达到的境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1
  3 (美)马斯洛著.人的潜能和价值.华夏出版社,1987.2
  4 仝德稷编著.自己拯救自己——在顺境与逆境中自我实现的75条
  法则.哈尔滨出版社,2006.11
  5 (美)戴尔·卡耐基著.人性的优点.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0
其他文献
【摘 要】 课外阅读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经常、最普遍、最重要的形式,它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成了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 课外阅读 引导学生  课外语文活动是指在语文教师的组织下进行的课外阅读、课外写作、课外听说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这类活动作为课内语文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与课内语文教学密切配合的。“取法于课
期刊
【摘 要】 校园排舞是一项学校中新兴的健身运动项目,本文着重介绍了校园排舞的特点与作用,论述了如何在课堂教学、大课间和课外活动中开展校园排舞。  【关键词】 校园排舞 课堂教学 大课间 课外活动  什么是校园排舞?就是学生在校园里进行自己编排或排在一起跳舞活动的舞蹈。排舞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西部的乡村舞蹈,而校园排舞近几年才开始走进校园,练习者随着不同音乐进行漫步、跳跃、脚步交换、旋转
期刊
【摘 要】 英语新课标中提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课程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应突出以学生为主题的思想”。在教学中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就必须尊重个体差异,因地制宜、因人实施。即强调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关注每个学生个体、尊重个体差异。在英语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对所有学生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就不能适应所有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水平,更不能满足他
期刊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中明确规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读的基本目标。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们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读书品格的培养。  读书的品格应包括“敢读书”和“会读书”两种。“敢读书”。要求学生声音洪亮、落落大方、口齿清楚。“会读书”,要求学生会按要求采用不同的形式读;边读边想边圈画批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书。  读书的品
期刊
在我的记忆当中,有许多美丽的景物,可是有一些都忘得一干二净了,可唯独一个景物让我久久难忘,它就是外婆家的小院。   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晨,我独自在外婆家的小院里走着,那里有许多美丽的鲜花,我闻着新鲜的空气,看着鲜花盛开的景色,心里不知如何形容,中午吃过饭后,我和外公山上挖花生,到了山顶上,我望着远处的小院是那么美妙,傍晚,我又去小院里散步,那些花儿虽然不像白天那么美妙、艳丽,但是它发出的淡淡香气吸引
期刊
函数是数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它揭示了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之间相互依存和变化的实质,是刻画和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初中数学中的函数知识,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应用意识,提高运用代数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如此重要的学习内容,由于学生没有相应的认知基础,多数
期刊
“定向导学、互助互动”教学模式实施一年来,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学生的密切配合下,在课堂上初见成效,为了使定向导学、互助互动教学模式更好的实施,我把我这一年来课改实践与反思总结如下:实施定向导学、互助互动教学模式和传统课堂相比最大的亮点是学生、教师和课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 学生的变化,变接受为探究,化被动为主动。     定向导学、互助互动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学生课前预习学案基础上的课堂教
期刊
1 教师要提高对教学艺术的认识  教学艺术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图象组织、调控等手段,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施行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活动。把教学艺术看成是某种高超的教学技巧、某种创造性教学设计、某种教师的动人表演都是不全面的。教学艺术是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属于教学实践活动的范畴。教学艺术具有形象性,运用生动、鲜明、具体的
期刊
【摘 要】 要提高凉山地区的民族教育事业,要有学好汉语文的基础上,并加强学习彝语文。要统一认识、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材教学资料的建设、彝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心理健康的教育、民族学生的扶持教育。这样才能提高民族双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 凉山 彝语文 教学 质量 提高     要提高凉山地区的民族教育事业,要在学好汉语文的基础上,并加强学习彝语文。加强彝语文的教学,才能提高凉山地区的民族
期刊
“体验”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特点、一个目标、一种方式。那么什么是体验?新课标为何如此关注体验?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如何才能走进并体现新课标的这一精神领域呢?笔者对此有如下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1 珍视直觉,自主体验     从心理学理论中,我们知道初中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是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身经历的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