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国IT人才供应年增缺口逾100万人,包括软件外包、软件测试、硬件技术、网络技术、游戏动漫、通信技术等众多细分领域。IT产业结构正从外包制造中心向创造出口中心转型,国内对技术人员的要求逐渐开始兼顾基础研发和应用开发,使得不少培训机构倾向于同高等院校展开合作,尝试将职业培训(包括认证)嵌入院校体系。
眼下比较流行的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计,通过应用项目开发,打通学员与企业的供需链。悉尼大学校长麦克斯宾塞便认为,大学应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寻找证据、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院校教育到职业培训,等同于从方法论向方法的延展。基础教育是整个民族的生存大计,此前的教改试图从调整门槛的角度修正因程序正义而削弱的效率,教育产业化不排除是其中最原始的赌博方式。在部分恢复了义务教育的原貌之后,大学的扩招却将更多年轻人的美好愿景消灭在萌芽期,职业培训则从最初的潮流概念转化为真实需求。
鉴于本科生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比例的逐年提高,以及对年轻人择业与就业观转化趋势的分析研究,参加工作已经不再是令人神往的事情。在“生存或发展”这个古老而永恒的命题中,任何形式的培训始终不应忽略人的核心诉求:学会生存。2009年11月份,全国公务员考试将现实阴霾进一步扩大。超过100万人的竞技场,人们毫不意外地看到众多大学毕业生或准大学毕业生,为克服七十分之一的体制门槛行色匆匆,其充满彷徨和幻想的热情堪比上世纪90年代初赶赴高考的青年学子。
作为对基础教育的延伸,职业培训应将权重的天平向应用实践倾斜,尤其是产业风向标之一的IT培训市场。高科技是一门永不完美的技术,互联网生成之后,繁荣的背后始终潜伏着巨大的阴影,不仅因为摩尔定律这样的产业属性,还有大众对高科技简化诉求的期待——最深奥的不一定最合适,但最合适的一定最简单——技术的宗旨就是让人类行为不断变得方便快捷。
因此,认证培训的目的必须与该宗旨契合:它能帮助那些帮助人们的人学会如何帮助,并为此提供符合标准的认证。
例如,中国电信、中国石化、中国铝业、联想集团、民生银行等国内300多家大型企业陆续分阶段实施ERP系统,其中对SAP认证专家的需求量至少10000名,而目前整个中国符合该标准的只有3000多人。人才引进是短期解渴,人才保留或者人才培训才是终极挑战。为了缓解企业对SAP人才的需求,有政府背景的专门机构继续推行定向委培计划,根据客户要求另外增设在职周末班。尽管培养学生的数量相当有限,但经过认证的对象有能力直接推进应用实践,可以认为他们是“不需要经过实习的毕业生”。
一些院校也在推进职业培训,其中许多是社会机构与院校的合作形式,比较常见的是面向电子商务、网络、数据库等泛专业化的课程——在高科技领域,这些内容已经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而在更细分的市场领域,比如动漫、游戏等,目前并无名义上的培训课程,而只存在于其他培训计划的附属科目。
显然,与SAP、IBM、英特尔这样的企业级认证专业培训不同,院校平台的所谓职业培训,更像是对教学大纲的职业化补充——它的意义尚停留在使大学教育感觉比较接近应用,却不是真正的应用,它无法提供学员娴熟上岗的竞争力。这与不少地方政府所宣传的就业培训(或辅导)还不太一样,尽管后者主要面向城镇待岗或下岗人员,择业领域也主要集中在服务业(毕竟,更专业化的工业培训暂时还不可能由政府提供有效帮助),但至少比泛IT培训更能让人获得实际效果。
显然,政府就业培训与院校就业培训,门槛和出路均有巨大差异,概念的混淆很容易使真相被忽略:IT圈中,大量隐形失业现象与认证培训火热局面形成极具讽刺的落差,有业界人士谓之“没有产出的投入”。同时,劣质机构不顾行业发展、扰乱市场稳定的逐利之举,也削弱了培训的权威性,其中最不堪的便是动辄面向世界的乌托邦。
国际合作大行其道,不仅带来了职业培训理念的转变,也产生了倾向性的局限——取得合作并不代表培训机构的整体实力,学员真正看重的往往是外方合作机构的国际背景。不兼容是国际化面临的焦点难题,讲师薪酬、成果考核、教学方法、管理服务等各项要求的系统性转变非短期可达。关键在于,国际化仅仅解决了方法上的问题,而整个社会包括一般公众,缺少的是对国际化自身伦理的冷静审视。
眼下比较流行的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设计,通过应用项目开发,打通学员与企业的供需链。悉尼大学校长麦克斯宾塞便认为,大学应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寻找证据、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院校教育到职业培训,等同于从方法论向方法的延展。基础教育是整个民族的生存大计,此前的教改试图从调整门槛的角度修正因程序正义而削弱的效率,教育产业化不排除是其中最原始的赌博方式。在部分恢复了义务教育的原貌之后,大学的扩招却将更多年轻人的美好愿景消灭在萌芽期,职业培训则从最初的潮流概念转化为真实需求。
鉴于本科生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比例的逐年提高,以及对年轻人择业与就业观转化趋势的分析研究,参加工作已经不再是令人神往的事情。在“生存或发展”这个古老而永恒的命题中,任何形式的培训始终不应忽略人的核心诉求:学会生存。2009年11月份,全国公务员考试将现实阴霾进一步扩大。超过100万人的竞技场,人们毫不意外地看到众多大学毕业生或准大学毕业生,为克服七十分之一的体制门槛行色匆匆,其充满彷徨和幻想的热情堪比上世纪90年代初赶赴高考的青年学子。
作为对基础教育的延伸,职业培训应将权重的天平向应用实践倾斜,尤其是产业风向标之一的IT培训市场。高科技是一门永不完美的技术,互联网生成之后,繁荣的背后始终潜伏着巨大的阴影,不仅因为摩尔定律这样的产业属性,还有大众对高科技简化诉求的期待——最深奥的不一定最合适,但最合适的一定最简单——技术的宗旨就是让人类行为不断变得方便快捷。
因此,认证培训的目的必须与该宗旨契合:它能帮助那些帮助人们的人学会如何帮助,并为此提供符合标准的认证。
例如,中国电信、中国石化、中国铝业、联想集团、民生银行等国内300多家大型企业陆续分阶段实施ERP系统,其中对SAP认证专家的需求量至少10000名,而目前整个中国符合该标准的只有3000多人。人才引进是短期解渴,人才保留或者人才培训才是终极挑战。为了缓解企业对SAP人才的需求,有政府背景的专门机构继续推行定向委培计划,根据客户要求另外增设在职周末班。尽管培养学生的数量相当有限,但经过认证的对象有能力直接推进应用实践,可以认为他们是“不需要经过实习的毕业生”。
一些院校也在推进职业培训,其中许多是社会机构与院校的合作形式,比较常见的是面向电子商务、网络、数据库等泛专业化的课程——在高科技领域,这些内容已经属于基础教育的一部分。而在更细分的市场领域,比如动漫、游戏等,目前并无名义上的培训课程,而只存在于其他培训计划的附属科目。
显然,与SAP、IBM、英特尔这样的企业级认证专业培训不同,院校平台的所谓职业培训,更像是对教学大纲的职业化补充——它的意义尚停留在使大学教育感觉比较接近应用,却不是真正的应用,它无法提供学员娴熟上岗的竞争力。这与不少地方政府所宣传的就业培训(或辅导)还不太一样,尽管后者主要面向城镇待岗或下岗人员,择业领域也主要集中在服务业(毕竟,更专业化的工业培训暂时还不可能由政府提供有效帮助),但至少比泛IT培训更能让人获得实际效果。
显然,政府就业培训与院校就业培训,门槛和出路均有巨大差异,概念的混淆很容易使真相被忽略:IT圈中,大量隐形失业现象与认证培训火热局面形成极具讽刺的落差,有业界人士谓之“没有产出的投入”。同时,劣质机构不顾行业发展、扰乱市场稳定的逐利之举,也削弱了培训的权威性,其中最不堪的便是动辄面向世界的乌托邦。
国际合作大行其道,不仅带来了职业培训理念的转变,也产生了倾向性的局限——取得合作并不代表培训机构的整体实力,学员真正看重的往往是外方合作机构的国际背景。不兼容是国际化面临的焦点难题,讲师薪酬、成果考核、教学方法、管理服务等各项要求的系统性转变非短期可达。关键在于,国际化仅仅解决了方法上的问题,而整个社会包括一般公众,缺少的是对国际化自身伦理的冷静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