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必须抱着希望和积极的态度处事。我希望我的当选,对其他的中国人是一种鼓励。”
——赵小兰
踏进白宫大门
1983年8月31日,29岁的赵小兰进入白宫担任“白宫学者”(White House Fellow),被分配到幕僚长米斯先生手下做助理。
这一年的“白宫学者”,共13名青年人,他们是从五万五千多名够资格的申请人中脱颖而出的,赵小兰是其中惟一的、最年轻的一位华裔女子。赵小兰到白宫不到一个月,总统里根就很惊讶,这位中国小姐的脑海里,充满精深广博的财经知识。原来,里根总统预定要到白宫召开的一个有关生产力会议上演讲。而总统演讲稿的起草工作是赵小兰在二天内完成的。里根读完讲稿,大为赞赏,不但马上召见,还邀请赵小兰一起赴会。演讲发表,影响很好,掌声不断。里根总统从此对赵小兰有了非凡赵小兰进入白宫担任“白宫学者”,这是她在美国踏上从政之路的第一步。这一步非同小可,对她终身的追求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她清楚地知道,在美国政治的顶尖岗位上,包括美国政府的高层岗位上,从来没有一个中国人出现过。
在白宫的那一年,赵小兰沿袭了从哈佛熏陶出来的早起晚睡习惯。每天早上7点半上班,傍晚7点半离开,几乎晚上还有固定聚会必须去,通常回家的时间已是深夜11时半或将近午夜。勤奋,大概是成功的先决条件。白宫权力中心的人不得不这样,因为他们要“领导世界”。
在白宫期间,赵小兰也为副总统老布什、运输部部长杜尔夫人担任过助理。这位中国女子的才智、明快、效率及谦逊,得到美国高层人士的赏识。这些相识和相知,是有分量的。她回忆说:“一年中所接触的人和事及所获得的丰富经验,对我个人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知识财富,为将来在联邦政府中工作创造了条件。”
“我的作为,有人满意,有人批评。不同的人对我有不同的期待,那是生活中的正常。”
———起小兰
海风下的英姿
美国是一个海洋国家,美国联邦政府一级的海事部门,既包罗万象,又责任重大。在这里与惊涛骇浪共舞的弄潮儿,几乎是清一色的精壮男子。
跌破美国人眼镜,更使中国人不敢相信自己眼睛的是,一位中国女子,或许被人看作是有点文弱的女书生,竟然出任美国海事部门的统帅。
1986年4月,里根总统任命赵小兰为美国运输部海运总署副署长(Deputy Administrator for Maritime Administration),这一职务持续到1988年4月。同年5月,晋升为美国联邦海事委员会(Fedral Maritime Commission)主席,直到1989年4月。这三年期间,一位女性,在这个素来以男性为主的海事领域充当主帅,迎接海上航运和统御能力的风浪和挑战。
赵小兰走上美国海事部门领导岗位的1986年,正当三十而立的青春年华。一位年轻的华裔女性,有没有这种胆略和能力统领海事部门的全国性和全球性业务,从政策制定到海运船只的紧急调配,从航海商船的教育训练和管理,从上亿美元资金的恰当运用到数千员工的指挥管理,并非轻而易举。虽然上有总统里根、副总统老布什、运输部部长杜尔夫人的信任和支持,还给了她中将军衔,但是,真正在海洋上呼风唤雨,在政治舞台上耍弄真刀真枪并展现真功夫的,还得靠赵小兰自己。
看来,没有健康的体魄与充沛的精力,是干不了这份差事的。每天早上6时,赵小兰准时起床,用半小时完成洗漱,着装,早餐,接着翻阅《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五份报纸和浏览三家电视台的要闻,上午8时45分在办公室召开主管会议,听取汇报,布置任务,作出决断。下午5时,朝九晚五的职员们下班回家了,这才开始赵小兰这一天属于自己的工作时间,审阅各种报表,撰写报告,批阅文件,通常是晚上10时才打道回府。如果是出差巡视或应邀到各州演讲,赵小兰都在飞机上或车辆中完成文件或讲话的书面起草,大有分秒必争的味道。
赵小兰执掌美国海事部门的年代,正值美国航运业走向衰落。美国的航运市场,逐渐被外国船队,包括香港业者所占领,悬挂美国国旗的船只越来越少。赵小兰在海运总署期间,负责该署美国船东间的保证贷款,目的是要籍此振兴美国航运业。仅仅1986会计年度结束的那一年,赵小兰就批准了2500万美元的贷款,协助多家轮船公司的船东重振业务。
海事委员会(简称FMC)这样一个有职有权的联邦机构,共有五位委员组成高级管理层。赵小兰上任时,其中一位是退休的海军中将,一位是资深参议员转任,年纪都在60岁以上,有的更是两鬓银霜。他们看到总统任命一位30岁开外,年纪像自己的女儿,又是华裔的女性来领导,表面上不露声色,内心里不免有所疑惑。但赵小兰的表现和才智,随着时间的推移,使这几位年长资深的主流人士,不得不口服心服,接受女主席的领导。有一段时间,美国执法当局对远东国家的船只特别苛刻,而对西德、美国、加拿大的却“高抬贵手”,赵小兰上任后发现这种状况有失公平,但海事委员会还不断受到压力,要对远东国家的商船施加报复措施。身为主席的赵小兰不为所动,顶住了压力。
1986年底的《美国航运者杂志会》(AmericanShipper)以封面刊登赵小兰的照片,报道这位华裔女性首长的成就和特色。该杂志写道:“赵小兰从来不承认有任何困难不能解决,她可以承受任何压力,把所有的困难当成挑战。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就表示自己的能力不足或者没有全力以赴。”
“除了自己,没有人能打败我们。”
——赵小兰
扫平贪腐浊水
贪污,腐化,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至今不衰的国际现象。美国也不是一块纯洁的净土。
美国慈善联合基金会(United Way of America)是全美国规模最大的慈善组织,每年募得捐款超过300亿美元,下属1400个地区性分会,员工达11万人。连美国红十字会、女童军、男童军、救世军、男青年会、女青年会、青少年露营团、男童及女童俱乐部,都靠联合慈善基金会这棵大树来滋润和运作。可是,本来是做好事的机构,却出了大大的坏事。担任总裁22年的阿拉莫尼(William Aramony),经不起金钱、美色的诱惑,大肆挥霍公款,贪污自肥,先后盗窃了加万美元,购买毫宅,生活腐化,出入奢侈场所,与美妞厮混,劣迹终于逐渐曝光,引起各地分会愤怒,有的甚至拒付会费,1400个分会声明与总部脱离关系,使得这一基金会名誉扫地,阿拉莫尼于1992年2月被迫辞职,黯然下台,最后锒铛入狱。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个烂透了的摊子谁来收拾?
1992年,赵小兰正担任美国和平工作团团长的职务,她收到多次电话留 言,是一个名称叫Heidrick&Struggles Search Co.(简称HSS)的公司打来的。她听说HSS公司是一家权威性很高的公司,正受联合基金会理事们的重托,物色一位德才兼备的人才来领导和整顿基金会。她自认为这家公司大概是请她推荐一个合适的人选,出乎意料,HSS公司开诚布公地告诉她:联合基金会的理事们一致要求赵小兰出来扫平前任留下的污泥浊水,“全体理事们不作第二人选”。
为什么这样万里挑一呢?
本来有一个600人的候选人名单,HSS一一约谈过,觉得都不够理想,因为这一任务非同寻常,没有魄力和勇气,没有经验和方法,不可能接下这块烫手的山芋。基金会的艰苦处境,许多美国人把收入的百分之二自愿捐给基金会的质朴热情,终于让她作出她一生中一个艰难的决定。她对基金会的理事们说:“我深感这是一个非常需要帮助的组织,这是一件使我无法推辞的任务。我会全力以赴。”当然有人为她担心,形容这一决定,“好比在铁达尼克号撞上冰山后掌舵的角色”。
1992年8月,基金会一致决定,任命赵小兰担任美国联合慈善基金会总裁兼执行长。赵小兰面对的,是力挽狂澜的挑战,是扭转乾坤的举措,不下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将会毁掉的不仅是这一全国性的基金会,也是她本人自己。
赵小兰决心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树立新掌门人的权威。
1992年11月16日正式上任的第一天,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自己的年薪为前任的一半,从39万美元减为19万5千美元。她并下达指示,今后出差坐飞机,从她担任的总裁起,一直到各部门主管,一律坐普通经济舱。她本人不用公家座车。中午午餐,吃极其朴素的纸袋午餐(Brown bag lunch)。这不仅是为了节省开支,也是为了与挥霍无度的前任区别开来。
上任4个月,赵小兰先后访问了35个地方分会,与6500多位义工晤谈,听取意见。然后采取了快刀斩乱麻的行动精简人员,基金会总会的员工由275人减到187人,重建一支精干的管理队伍。
19世纪英国思想家爱克顿(Lord John Acton)有一句名言——“权力使人腐化,绝对的权力使人绝对地腐化”。这句话提醒她:要控制权力,必须严格监管。她建立了多种财政监管制度,紧密跟踪现金流量和流向。
判断全国性慈善基金会成绩优劣的一个主要标尺,就是募捐款的多少。“皇天不负苦心人”,赵小兰上任第一年,原来的地方分会逐渐归队,重新加入慈善基金会总会,捐款数字也猛增到30亿470万美元,400个分会恢复向总会交款,全国已有4万6千个各种机构,接受联合慈善基金会的帮助。本来对赵小兰接手这一持续达22年的烂摊子提心吊胆的人,终于信服这位年近39岁的华裔女性。著名的美国促进企业委员会的领导人班奈·万尼先生(Benet Weiner)说:“赵小兰总裁全力重建基金会的声誉,以及扭转乾坤的杰出表现,令人敬佩。”
功成身退,赵小兰于1996年8月辞去美国联合慈善基金会总裁兼执行长的职务。为了酬谢这位女杰的辛劳,经基金会全体理事的一致决定,奖励赵小兰25万美元奖金。赵小兰予以婉拒。她的父母得知后对女儿说:“太好了!我们以你为傲。爹妈会颁给你一个亿万金钱买不到的高风亮节奖,你不愧炎黄子孙,中华儿女。”赵小兰回答说:“这都是爸妈教导之功。”
“我是个个性独立的人,与麦康诺相识之后,感觉到我们俩,都处在人生历程中需要对方的时候。”
——赵小兰
迟来的爱情
赵小兰的婚恋,不会使当代日新月异的爱情专家们那么入迷。她和丈夫从相识到成婚,走过7年的路程。他们是“慢慢地把心靠拢”。
她和他的第一次相见,是在富有的阿拉伯王子在纽约长岛私人别墅举行的一次宴会上,那是1987年。一位有心和热心的大姐——美国首位华裔大使张之香,特意介绍这两位单身男女相互认识。一方是小姑独处的华裔女郎,正活跃在华盛顿的政坛;另一方是国会的参议员,第一次婚姻失败后对婚姻持悲观态度的男士。那次宴会,小布什也出席了。张之香对赵小兰有一句精彩的评语:“上帝往往给人一个头脑,就不给美貌,而赵小兰是得天独厚,既有超人的智慧,又有高雅端庄的外貌,她真是智慧与美的结合。”
赵小兰和麦康诺的相见,没有马上燃起熊熊烈火。她和他,一位33岁,另一位45岁,已非青春少年;她当时担任运输部海运署副署长,他是美国参议员,都是公众注目的人物。她和他,各有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生活体验,不会一见面就互诉衷情,更不会立即订下终身。何况赵小兰是出生在中国的新移民,不是白色人种,异族通婚,需要多一番前思和后量。
那个时候,与赵小兰有交往、约会的男士有三位。一位是大企业家,据说每个星期驾驶私人飞机来华盛顿探望赵小兰。第二位是华盛顿政治圈中的一位要人。第三位就是麦康诺参议员,她现在的丈夫。
赵小兰怎么会把眼光最终聚焦在这个麦康诺的身上呢?
麦康诺是华盛顿和共和党内一位有地位的男士,生于1942年,毕业于肯塔基大学法律系。他的第一次婚姻失败了,留下三个女儿,痛定思痛,决心不再踏上红地毯,而享受自己单身贵族的生活,优哉游哉,独来独往,已经25年。
谈婚论嫁的坦途终于展现。赵小兰对自己的私人大事设计了跑道。看来看去,麦康诺最顺眼,“三个追求者中,我选择了最穷的参议员。和他在一起,我感到巨大的快乐和满足,而且有安全感。”赵小兰偶尔曾透露一点内心的秘密:“麦康诺有点像中国人,当然不是外表。”
这大概是指麦康诺的深沉踏实,含蓄内向,不轻许诺。爱情的爆发力冲垮了麦康诺的“单身贵族”防线。他终于明白宣示:“她的谈吐仪表气质,以及精明能干,吸引了我。我们的观念与看法很接近。我决定除去25年的单身贵族头衔,钟情于这位秀外慧中的东方女孩。”
一个周末的晚上,赵小兰带着未来的丈夫与父母见面。赵锡成、朱木兰夫妇全家围坐在餐桌旁。不料,虽然赵小兰的五个妹妹都等着这位未来的洋姐夫开口求婚,但这位在国会议事堂能够侃侃而谈的男士,这一次却羞于开口,面红耳赤,几度欲言又止。直到晚餐后,麦康诺才鼓足勇气,向二老请求同意他们的婚事。
赵小兰和麦康诺的婚事,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上演的是传统戏,有人介绍,父母同意,教堂成婚,不赶潮流。赵小兰也没有披上低胸、性感的婚纱。
爱情之船,起航得迟了一点。也许正因为没有在雾中航行,能见度清晰,十多年来,夫妇二人志趣相投,观念相通,琴瑟和谐,令人羡叹。
“我的工作就是娱乐。每当我做了一件事,就如同打了一场胜仗,有一种自我的满足。”
——赵小兰
首位华裔部长的诞生
2001年1月12日下午2时40分,赵小兰身穿镶黑色领袖的红色套装,亮丽的面容带着自信的微笑,出现在新总统提名大厅的一瞬间,时光仿佛凝住不动了。美国的华人屏住了呼吸,注视着历史揭开了有深远意义的一页,写下了感情色彩浓烈的大手笔。
布什新总统亲切地把右手搭在赵小兰的肩上,凝视着这位来自中国,却兼具中西文化素养的杰出女性。布什赞扬了赵小兰的才干和过去担任公职的杰出表现,认为她极富同情心,以及帮助别人建立美好生活的抱负,这些受人敬佩的品质,将会带到新的职位。
赵小兰当场发表了她得到总统提名的感言。她说,39年前,她乘船经过自由女神像到达纽约,从来没有想过今天会被提名担任政府的一位部长。
不可能的事,从来没有想过的事,今天成为美国立体、平面和空中媒体竞相报道的奇迹。美国最有影响的《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部以头条新闻发表赵小兰担任劳工部长的新闻。电视网、广播电台也是重复播放赵小兰接受部长提名的画面和报道,美国人最感兴趣的一点是,这位部长是个中国人,8岁来到美国时一一句英语都不会讲,今天当了美国政府的部长,真是如同神话式的传奇。
美国华人对自己的一位杰出女同胞这一历史性的突破,所引起的浓烈感情,是特有和独有的。稍有知识的中国人都了解,华人在美国的历史,充满着苦难、屈辱和被歧视。长期以来,主流社会心目中的华人,或者是早年在加州开矿的苦工,在餐馆掌勺的厨子,或者是在洗衣坊起早贪黑的洗衣工,都是没有地位、被剥夺尊严的中国人。经过100多年的艰苦奋斗,终于产生了一位领导全美国的华人女部长,怎能不在华人心中爆发出喜极而泣的共鸣!虽然大多数华人没有见过赵小兰的面,没有和她交谈过,但敬仰这位女中豪杰的情感是发自内心的,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这也许就是中国人的大爱,种华夏民族特有的凝聚力和前进力。
美国参议院对新提名部长的听证会华盛顿的国会山庄郑重举行。这是任何新部长也无法回避的法律程序。由于美国的两党政治和被提名者本人经历,提名听证会这一关并不好过。
虽然预期不会有参议员故意刁难刚被提名的华裔女部长,但赵小兰向来处事谨慎,不敢大意。赵小兰很明白,通过她的部长任命,不仅关乎她个人的荣誉和资格。也关乎美国华人的荣誉。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被提名出任劳工部长,是全体美国华人的荣耀。”赵小兰对生平第一次参议院听证会,是有备而来,但实际上受到了想象不到的礼遇、亲切和鼓励。
2001年1月24日,美国参议院健康教育及劳工委员会举行赵小兰任命听证会。委员会通过后,再提交参议院院会表决通过。这一天,身穿深紫色套装,胸前别有一枚美国国旗胸针的赵小兰,由李海参议员(Pafrick Leahy)和百宁参议员(Jim Buning)引导,她的丈夫麦康诺参议员(Mirth Mc Connell)陪同,神清气爽地进入会场,一展她华人女性的神采和政治家的风度,然后从容不迫地在咨询台旁就座。
听证会一开始,委员会主席、参议员杰弗兹(Jim Jeffords)面带笑容、亲切地对赵小兰说:“恭喜你被提名为劳工部长,我推崇布什总统的明智选择。”主席没有提出任何尖锐问题,而且语气温和,预示着这一次听证会的基调。接着,他寄望劳工部长要与国会合作,严格执行国会通过的一百八十条劳工法。
资深民主党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的发言很有特色。他说,赵小兰毕业于曼荷莲学院及哈佛大学,这两所学府都位于他代表的马萨诸塞州,所以他也以赵小兰为骄傲。
希拉里·克林顿参议员(Hillary R Clinton)表示,她对赵小兰的家庭及个人都很熟悉,愿意与赵小兰合作以改进全国劳动妇女能够在照顾家庭的同时,获得应有的平等待遇。赵小兰即席回应说,她反对任何带有种族、性别的歧视,会全力公平地执行有关法令。
其他16位参议员发言,异口同声支持赵小兰出任劳工部长,并相信这位新部长一定能胜任愉快。
两个多小时的听证会顺利结束,并一致通过赵小兰的提名。各位参议员纷纷上前与赵小兰、她的父母合影。
紧接着,美国参议院院会也于2001年1月29日无异议一致通过了劳工部长赵小兰的任命案,并于次日向全国发表文告。全文如下:“赵小兰就任第24届劳工部长,代表了美国领导层的新一代。美国参议院已于2001年1月29日批准了这一任命。”
总统乔治·布什任命赵小兰,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裔女性加入总统的内阁。总统称赞她是一位具有强有力的行政才能和热诚,愿意帮助人民建立美好生活的女性。她在私人和公众事务以及非赢利机构担任行政领导人的经验和才干,证明她能胜任劳工部长的岗位。
2001年3月6日,布什总统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亲自主持正式宣誓仪式。赵小兰的父母及妹妹、丈夫麦康诺参议员都出席了这一仪式。
赵小兰母亲朱木兰女士为爱女手持宣誓用的圣经。联邦最高法院女大法官欧康诺监誓,她也是12年前为赵小兰就任运输部副部长的监誓大法官。
宣誓仪式完毕,布什总统与赵小兰交谈了一个多小时。傍晚,美国国会也为新部长举行了有各界人士参加的酒会。
一系列的法律行动,向美国人民和全世界宣告: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裔女性部长,正式诞生了!
“我一直为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而骄傲。这是我面对困难的支撑源泉。我是中国人嘛!”
——赵小兰
万人空巷,倾城相迎
沸腾的激情,万人空巷的相迎。2001年12月1日在纽约中国城及随后曼哈顿中城举行的群众欢迎及千人餐会的场面,无疑在美国华人历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记。华人集聚一起的主旨是向赵小兰部长致敬,但其中蕴含的潜台词是华人渴望的大团结、大团圆,以及提升美国华裔地位的大示威、大渴望。
12月1日下午2时,纽约中国城挤得几乎水泄不通,汹涌的人潮前赴后继,华裔居民夹道欢迎赵小兰部长的到来,一睹她倾城的风采。可以说,这是华人社区从来没有过的盛事,大大超过中国人的传统春节。当赵小兰在50名安全人员的护卫下,由纽约州长柏德基、中华公所主席钟侨征及多位侨领、赵小兰的丈夫、父母和两个妹妹的陪同下,出现在勿街(Mott Street)的街头时,万头攒动,舞狮队,鼓乐声,欢呼声,此起彼伏。从勿街开始,赵小兰步行到传统侨社的中心中华公所,发表即席讲话,又随后步行到华裔军人忠烈坊献花。再步行到茂比利街参观华埠人力中心,爬上狭窄的三层楼梯,接受“国之栋梁”的赠匾。
赵小兰离开中国城时,她已经在这里花费了整整4个小时,周围已是万家灯火的冬日傍晚时分了。
另一个高潮还在等着她。赵小兰的座车,由警车开道,从中国城向曼哈顿中城驶去。由两岸三地知名人士、华裔各界代表出席的千人餐会正在希尔顿饭店摆好宴 席,期盼部长的光临。
“美华社区结餐会”的主席,口才顶呱呱的李厚自教授的一席话,抒发了大家的感情。他说:“赵小兰部长不仅是中国移民的榜样。她的成就是对华裔最大的鼓励。担任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裔女部长的赵小兰,是第一位参与美国核心决策的人物,她使在美华人沐浴荣耀,使华人有拨云见日之感。”之后,各界名流、中国驻纽约总领事张宏喜大使等相继致词。布什总统也发来贺电与华人同贺。
赵小兰一登上讲台,全场千位嘉宾起立致敬。她以轻微、欢快的声音发表演讲。她说:“当我得知中国城在9.11事件中受灾严重,电话几乎全部中断,交通被阻,百业停顿。我在劳工部拨款100万美元,协助华人失业者培训,重回工作岗位。华人要齐心协力,与美国社会站在一起重建纽约。华人应该了解自己传统文化中的优良美德,以影响美国主流社会。”
这并不是赵小兰首次回到纽约的中国城。12年前的1989年8月5日,她出任运输部副部长后不久,也曾回到中国城向父母兄妹表达亲情。
赵小兰十几年来两次以极其隆重和盛大的规模回到纽约中国城,与自己的同胞共叙亲情,她语重心长地强调:不仅仅是因为“纽约是我生长的城市,乡亲父老都是我的长辈,我理应来拜访”,“而更重要的是要趁此时机强调华人参政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她画龙点睛的一句话是:“参加政府部门公职,应该是我们华人努力的方向。”
“使人们回去工作是这个部的首要工作。给_人们未来曲希望也是我们的工作。”
———赵小兰
柔中有刚
赵小兰是美国第24任劳工部长。由于布什总统连任,并要求赵小兰也连任,因而这位劳工部长的任期将达8年,这将是美国历史上任期最长的劳工部长。8年的任期,已经过了5年多,赵小兰的年龄也从47岁走到了52岁。用中国人的说法,“五十而知天命”,也就是说,到了这个年纪而又掌握权柄,是可以有所作为的。由于舞台的限制,赵小兰虽然出色地担任过联邦政府的副部长,但人所共知,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是有重大区别的,只要看看美国总统和副总统,就会清楚了。但是,可能是被她优雅的风度和浅浅的微笑所迷惑,大多数人会认为这位女部长可能缺少决断的魄力和面对困难、压力和争议的穿透力。
他们错了,错就错在人们不了解,赵小兰不是一位平平庸庸的女子,她是有抱负的。如果“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话,她会是直上青云的东风。
顾名思义,劳工部是依法保护美国的劳工利益的。赵小兰说得很简明:“保证劳工每天的所得与他们每天的付出相等,并确保他们的工作场所安全,是我们这个部的核心使命。”
在美国,不论是低薪、高薪,凡是劳工,靠工作来赚取一份薪水的有1亿4000多万人,他们都是美国劳工部的管辖范围或关注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讲,劳工部长赵小兰就是这一劳工大军的总管。这个大总管,是不好当的。她处理的是全国亿万劳工的切身福利和待遇,不能说不重要,但这类议题,缺少爆炸和轰动性,跃上电视、报纸头条新闻的机会,相对地较少。无怪乎美国一家主流刊物曾挖苦赵小兰是布什内阁的“隐形人”之一。
担任劳工部长到如今,五个年头过去了。这个“隐形人”逐渐地展现“庐山真面目”,赵小兰在劳工立法方面的改革,既大刀阔斧,又稳扎稳打,引起政界和媒体越来越大的注目和侧目。
改革,就是匡正积弊以适应形势的新变化,破除过时的不合理法规和制度。美国,同样需要多方面的改革。
赵小兰在2002年的一次演说时,审时度势,尖锐地指出:21世纪现代职场应更具弹性和自由,而非墨守成规。她举了一个例,朝九晚五,60岁退休养老的上班族形态已过时,对雇主从一而终的观念也已落伍。因为一般美国人在32岁时平均换了9个工作,在美国1亿4000多万劳工中,每年有5200万人换工作。
赵小兰部长及其团队用两年多时间的调查和广泛听取意见,花大力气推行劳工领域的改革,以匡正不合理现象,锋芒首先指向联邦工资工时法。她多次指出:联邦工资工时法是1934年制订的,其中大部分50多年没有改动,已不合乎现代职场需要。
最难的是改革加班费的法规。
这不是一件区区小事。对上千万职工来说,是家庭或个人收入的重要元素。美国康乃尔大学教授林恩(MichelLynn)调查和估计,全美每年的小费就超过260亿美元,何况加班费。加班费涉及的金额不知要庞大到多少倍!但是,加班费的弊端,积了几十年,问题多多,也就变成了过去多少任劳工部长没有去啃的一块硬骨头。为什么?“明知山有虎”,却不上山打老虎,前任的部长们生怕打虎不成,反被虎伤。
赵小兰作为劳工部长在参院就改革加班费问题作证时,尖锐地说:“这是联邦政府超过半个世纪以来首次改革加班费法规,有助于澄清困惑,从而减少劳资诉讼。这类耗时甚久的诉讼,员工往往只拿到数千元,而律师却获得上百万元。”
赵小兰领导的彻底改革加班费的行动,充满了阻力,这里有党派之别、劳资之争以及从旧法规中得到利益的集团的抗拒。
改革后的新加班费法规明文规定:凡周薪低于455美元的劳工均可获得加班费。这将至少使130万低薪员工依法获利。赵小兰解释说:“这些人小具备大学学历,大都住在南部。”新法还规定警察、消防员以及其他紧急人员仍然保有领取加班费的资格;退伍军人也不会失去因军职和训练而得到的奖金。显而易见,改革方案使得弱势群体、低薪阶层和参与国家安全的人员,都可以从加班服务中得到应有的报酬。新法使薪资高于10万美元的10万7千名员工失去领取加班费的资格,却使670万劳工得到加班费的保障。这足前所未有的。新法也让雇主了解自己的责任,并大大减少劳工通过法庭诉讼索取加班费的案件。
不出所料,赵小兰领导的改革加班费的新法,反应两极,反对和批评的声浪四起。
国会内外议论纷纷。有点奇特的是,本来对立的两党议员,在这个问题上,却有人联手拖住赵小兰,要求赵小兰推迟加班费新法规的推行。赵小兰力排非议言简意赅地明确回应这一两党议员的联合行动,宣布新法按计划执行,不容拖延。
一计未成,斯佩克特参议员又要求赵部长在听证会上留下来,听一下某些专家关于新法潜在影响的看法,赵小兰未置可否,离座而去,这一姿态,被媒体解读为部长不愿在这一战斗中退却。
赵小兰在各种场合,不畏挑战,据理力争,驳斥一些似是而非的论调。她决心彻底改革54年前制订的白领员工加班费法规,以及40年前制订的工会财务公布法规。“这是超过一个世纪以来美国最重大的改革,可能成为劳工史上的重大事件。”人们评论她“为这个战斗流了不少政治性的鲜血”。
赵小兰的部长任期,还有不到三年的时光。她的下一步改革矛头,将指向退休金制度。赵小兰明确表示:“整顿美国问题重重的退休金制度,是当务之急。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指望退休金计划过退休后的生活。现在不是拖延 或屈服的时候!”随着社会的老人化问题日益深重,人们期待柔中有刚的赵小兰再现改革女人的亮丽风采。
“我的父亲是我的主要导师”
——赵小兰
父女两代的绝唱
赵小兰不是科学家,更不是现代生物工程的专家,她一再强调在攀登人生之路而达到美国华裔从未达到的顶峰的前前后后,包括每次升迁和获得荣耀,都靠父母的养育和栽培。赵小兰把父亲赵锡成评价为“改变我一生的人”,“是我的主要导师”,“他给了我自尊的信念,对未来的乐观态度”,“父亲为我的一生准备得太好了”,这完全不是客套,也不需要客套,而是内心深处的厚重感觉。
那么,赵锡成是一位具有何种品格的人?他是一位如何影响女儿的父亲呢?
赵锡成是江苏嘉定县人(现为上海市嘉定区),是父母的独子,1949年5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他的专业是航海,被派到一艘名叫天平轮的船上去实习,最后定居于台湾。
1958年,赵锡成跨越太平洋,到美国去寻求新的生活。1961年7月,赵小兰和几个妹妹,在母亲朱木兰的带领下,来到纽约与赵锡成团聚。
赵锡成抱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和独到的眼光,他锲而不舍要求自己,鼓励妻子,教导子女,一定要学习,学习,再学习,这是做人之本,立足之本。
他本人一到纽约,就一面工作,一面到哥伦比亚大学听课。最后在美国的船运业扎下了根。但是,远隔重洋的祖国大陆,有他降生的家园,还有亲爱的双亲。隔洋眺望祖国,心中凝结成挥之不去的故土情结。
无声处听惊雷,改革开放终于打开了中国这扇沉重的火门,也打开了赵锡成的视野。1979年,带着妻子和赵小兰,踏上了久违的土地,尽管大陆百废待兴,他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也认真地思考着怎样为自己的祖国尽自己的一份力。
赵锡成的半生心血就是他创建并担任董事长的美国福茂航运集团公司。1987年末,他应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之邀访问中国。那时,正值世界航运市场多年萧条,中国船厂的新船订货严重不足,中国船舶出口刚刚起步。赵锡成认为:“身为华商,在中国造船工业尚有困难的时期,我应该助一臂之力。”于是,赵锡成董事长与上海江南造船厂签订合同,订购两艘6万5千吨的巴拿马型散货轮。从此,赵锡成就与中国造船工业结下不解之缘。
胡锦涛主席于2004年5月9日会见了赵锡成先生,当面感谢他多年来对中国船舶工业的关心和支持,感谢他为中国船舶工业进入国际市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此,中国造船业的辉煌和再崛起,在赵锡成的心里,掀起了猛烈的风暴。他见证了,也参与了中国造船工业的迅猛发展。
赵锡成先生是一位有成就、有操行、有尊严的中国人。
2005年10月,一个华盛顿秋高气爽的夜晚,美国总统布什在白宫设宴庆祝“中国日”。小布什特意把赵锡成的座位安排在老布什的旁边。
2006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美国总统布什及夫人在白宫举办欢迎午宴。午宴前,美中两国国家元首伉俪特意和赵氏家族的三位成员:赵锡成夫妇和赵小兰,合影留念。
父亲和女儿,属于两代人,如果各有建树,理应是各领风骚,互不交叉。赵锡成和赵小兰父女同时获得象征成就和荣誉的各种颁奖的次数,或者同时登上讲台演讲的次数,名列全美第一,首屈一指。
2005年5月4日,象征美国各界对移民有成就的至高表扬与礼赞的艾利斯岛移民奖(Ellis Islang Medal of Honor),在纽约海港中的艾利斯岛隆重举行。舞台上的大银幕定格在赵锡成和赵小兰微笑的脸上,这才使人们注意到,今天接受这一殊荣的是被华文媒体称之为自1986年创立这一移民奖以来25年中第一对同年得奖的“父女档”。
赵锡成、赵小兰的“父女档”,无处不在,既显示了赵小兰重视父母培养,不忘家人的中国传统美德,又突显了赵锡成先生的事业成就和杰出品格。
2004年5月12日,联合国总部大厅熙熙攘攘,高朋满座。2004年国际海事荣誉奖颁奖仪式在这里举行。这一年的荣誉奖,颁给赵锡成先生,以表彰他几十年来在海事领域的贡献和建树。父亲获得殊荣,女儿赵小兰专程赶来,发表主旨演说(Keynote speech)。知根知底的人们才会懂得,父女俩所以珍惜这一次在国际舞台共同登上讲台的机会,蕴含着回首往事的内心激动。22年前,赵锡成和赵小兰,父女俩同时站到哈佛商学院的讲台上,向美国的青年学子讲授企业家的成功和失败的分水岭。那个时候,一个是正值壮年的航运公司董事长,一个是刚从哈佛MBA出来,任职纽约花旗银行的年轻银行家。这一对来自中国的新移民,一父一女,指点航运,分析现状,预言未来,句句中的。
1982年和1984年初,赵锡成和当年不到30岁的赵小兰,共同在圣约翰大学商学院开课,先后讲授“国际航运”(International Shipping:Prospects and Opportunities)和“东亚国家的促销”(Marketing in East Asia),引起注目和好评。1992年,美国尼亚加拉大学(Niagara University)举行第135届毕业典礼,精挑细选出4位具有博士头衔成功人士,颁发荣誉奖,头两位就是赵小兰博士和赵锡成博士。《星岛日报》庆祝40周年,资深的华文媒体又给“父女档”添加一个新纪录,同时授予他们“先锋奖”和“终身成就奖”。
父女同台,两代人同台,登上美国人都引以为傲的制高点,学术的和荣誉的,等于是无声地向有点实力取向的主流社会表明,华裔的精英,同其他族裔的精英一样.可以为这个移民国家增光。
“亚裔有许多价值观,都可以贡献给美国社会,如注重教育,注重家庭,注重和谐。我们应该对自己的文化有信心。”
——赵小兰
母爱的力量
母爱,是什么?从赵小兰多次回忆母亲的语气中来体会,大概是人间最纯洁、无私、默默奉献的一种结晶。如果说,父亲赵锡成为女儿构建了一所蔽风雨的房子,母亲朱木兰就是房子的基石,它不显露,支撑着,呵护着六个女儿的成长。
特别是来到异国他乡的创始期,赵锡成挑起一家八口人的生活担子,谈何容易!朱木兰是操持家务的一把手,怎样把有限的美元变成全家丰衣足食的日子,她从来不说,以免扰乱全家大小苦苦挣扎的宁静。压在心底的真情,一直沉默了几十年。赵小兰对记者描述了她妈妈迟来太久的倾诉:“两年前的圣诞节,全家围坐在圣诞树旁话家常。不料,母亲说:‘初到美国的那些年,我的心中一直惶恐不安。每一天,你父亲出门工作,我在家照料孩子,找不会说英文,不认识任何人,每天都在担忧,一旦你们爸爸有事不能回家,我真的不知道如何生存下去。’我和妹妹听了非常吃惊,这是几十年来她第一次说出往日内心的恐惧。”赵小兰的记忆里,母亲总是那样从容不迫,为全家准备一日可口的三餐,家里干干净净,营造一种舒适温 馨的氛围。
世界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但又是小一样的,所以不一样,在于她们的心灵不一样,她们的胸襟不一样。赵小兰母亲蕴含的母爱,看来也包括肩负忧虑的闸门,让女儿自由自在的跳跃。
赵小兰概括母亲对自己的言传身教:“母亲让我们爱惜自己,尊重自己,保持尊严。让我们保持自己的价值观。知道自己要为更美好的事物奋斗。因此,面对男孩子或者其他什么人,都不要示弱。要自爱、自重,言行得体,同时还要仪态端庄,举止正确,不做让自己感到难堪的事情。”
家族和血缘的延续,都是有源之水。赵小兰一语双关地说:“我的名字小兰,就源自母亲的名字。我实际上就是她的一部分。”
朱木兰的教女有方,传到了老布什总统的耳朵里。有一次,老布什总统在白宫接见赵锡成夫妇和他们的6个女儿,特地对夫人芭芭拉·布什提起,要总统夫人向朱木兰学习。
朱木兰治家,基本上沿袭中国的传统,并不洋派。她自我总结说:“我对孩子是严而不苛。规定的事,一定要做到,尤其要以身作则。比如说她们年幼时,晚饭后,父亲在处理公务,我就让她们做功课,大家都不可以看电视,父母也一样。后来家庭富裕了,家中人多。请了个佣人,但我要孩子们必须自己洗衣服,整理房间,年轻人不能太早就受人伺候。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要各自分担家务。”在母亲的管教下,每个女儿的内务,自己管理,从小临睡前,自己拨好闹钟,准时起床,赶校车上学。
有一条不成文的家规,父母请客.女儿们不上桌,但一定出来见客,并为客人上菜、添饭。还有一条家规,女孩子在外面的花费,要拿收据回家报账。赵小兰念大学的学费,曾向政府贷款,暑假时打工赚点生活费。父母常对女儿说:“我们主张俭省,但如果你们要学东两,绝对不省。只是既然要学,就有责任学好。”家规严格的另一件事,女儿们必须在晚上11时前返回家门。
这种方式的家教,目前在海内外的华人世界,已很少见,朱木兰始终肯定它的作用。朱木兰说:“人生并不是‘读书’便足够的。在招呼客人的同时,其实也是一种训练,可以让孩子从中学到许多待人处事的道理。”
对于孩子们的“家教”,不知道是不是要来个概括,朱木兰总结了两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严。做到这两点而不偏离,谈何容易。可怜天下父母心,多少是爱而不严,多少是严而不爱呢?赵小兰的分析是:“我们家有6个小孩,两个大人,如果各行其事,家中岂不混乱不堪!所以必须有个规范,处起来更为和谐。”
朱木兰不赞成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在这一点上,她却认同女子要独立自强的开放理念,鼓励女儿们“要与人争,更要与自己争。争平等,争独立,不放弃,不退让。男人能做到的事,女士也一定能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
所以,赵家虽然是六千金,但个个不让须眉,学有专长,出自名校,晋身主流,各有建树,今白人社会刮目相看。
认真,可以说是赵家全家的个性。赵锡成认真,朱木兰认真,才有赵小兰和她五个妹妹的认真。赵氏家族这一个性的熏陶,是赵小兰及其妹妹们走向成功之路的重要精神因素。
——赵小兰
踏进白宫大门
1983年8月31日,29岁的赵小兰进入白宫担任“白宫学者”(White House Fellow),被分配到幕僚长米斯先生手下做助理。
这一年的“白宫学者”,共13名青年人,他们是从五万五千多名够资格的申请人中脱颖而出的,赵小兰是其中惟一的、最年轻的一位华裔女子。赵小兰到白宫不到一个月,总统里根就很惊讶,这位中国小姐的脑海里,充满精深广博的财经知识。原来,里根总统预定要到白宫召开的一个有关生产力会议上演讲。而总统演讲稿的起草工作是赵小兰在二天内完成的。里根读完讲稿,大为赞赏,不但马上召见,还邀请赵小兰一起赴会。演讲发表,影响很好,掌声不断。里根总统从此对赵小兰有了非凡赵小兰进入白宫担任“白宫学者”,这是她在美国踏上从政之路的第一步。这一步非同小可,对她终身的追求起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她清楚地知道,在美国政治的顶尖岗位上,包括美国政府的高层岗位上,从来没有一个中国人出现过。
在白宫的那一年,赵小兰沿袭了从哈佛熏陶出来的早起晚睡习惯。每天早上7点半上班,傍晚7点半离开,几乎晚上还有固定聚会必须去,通常回家的时间已是深夜11时半或将近午夜。勤奋,大概是成功的先决条件。白宫权力中心的人不得不这样,因为他们要“领导世界”。
在白宫期间,赵小兰也为副总统老布什、运输部部长杜尔夫人担任过助理。这位中国女子的才智、明快、效率及谦逊,得到美国高层人士的赏识。这些相识和相知,是有分量的。她回忆说:“一年中所接触的人和事及所获得的丰富经验,对我个人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知识财富,为将来在联邦政府中工作创造了条件。”
“我的作为,有人满意,有人批评。不同的人对我有不同的期待,那是生活中的正常。”
———起小兰
海风下的英姿
美国是一个海洋国家,美国联邦政府一级的海事部门,既包罗万象,又责任重大。在这里与惊涛骇浪共舞的弄潮儿,几乎是清一色的精壮男子。
跌破美国人眼镜,更使中国人不敢相信自己眼睛的是,一位中国女子,或许被人看作是有点文弱的女书生,竟然出任美国海事部门的统帅。
1986年4月,里根总统任命赵小兰为美国运输部海运总署副署长(Deputy Administrator for Maritime Administration),这一职务持续到1988年4月。同年5月,晋升为美国联邦海事委员会(Fedral Maritime Commission)主席,直到1989年4月。这三年期间,一位女性,在这个素来以男性为主的海事领域充当主帅,迎接海上航运和统御能力的风浪和挑战。
赵小兰走上美国海事部门领导岗位的1986年,正当三十而立的青春年华。一位年轻的华裔女性,有没有这种胆略和能力统领海事部门的全国性和全球性业务,从政策制定到海运船只的紧急调配,从航海商船的教育训练和管理,从上亿美元资金的恰当运用到数千员工的指挥管理,并非轻而易举。虽然上有总统里根、副总统老布什、运输部部长杜尔夫人的信任和支持,还给了她中将军衔,但是,真正在海洋上呼风唤雨,在政治舞台上耍弄真刀真枪并展现真功夫的,还得靠赵小兰自己。
看来,没有健康的体魄与充沛的精力,是干不了这份差事的。每天早上6时,赵小兰准时起床,用半小时完成洗漱,着装,早餐,接着翻阅《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五份报纸和浏览三家电视台的要闻,上午8时45分在办公室召开主管会议,听取汇报,布置任务,作出决断。下午5时,朝九晚五的职员们下班回家了,这才开始赵小兰这一天属于自己的工作时间,审阅各种报表,撰写报告,批阅文件,通常是晚上10时才打道回府。如果是出差巡视或应邀到各州演讲,赵小兰都在飞机上或车辆中完成文件或讲话的书面起草,大有分秒必争的味道。
赵小兰执掌美国海事部门的年代,正值美国航运业走向衰落。美国的航运市场,逐渐被外国船队,包括香港业者所占领,悬挂美国国旗的船只越来越少。赵小兰在海运总署期间,负责该署美国船东间的保证贷款,目的是要籍此振兴美国航运业。仅仅1986会计年度结束的那一年,赵小兰就批准了2500万美元的贷款,协助多家轮船公司的船东重振业务。
海事委员会(简称FMC)这样一个有职有权的联邦机构,共有五位委员组成高级管理层。赵小兰上任时,其中一位是退休的海军中将,一位是资深参议员转任,年纪都在60岁以上,有的更是两鬓银霜。他们看到总统任命一位30岁开外,年纪像自己的女儿,又是华裔的女性来领导,表面上不露声色,内心里不免有所疑惑。但赵小兰的表现和才智,随着时间的推移,使这几位年长资深的主流人士,不得不口服心服,接受女主席的领导。有一段时间,美国执法当局对远东国家的船只特别苛刻,而对西德、美国、加拿大的却“高抬贵手”,赵小兰上任后发现这种状况有失公平,但海事委员会还不断受到压力,要对远东国家的商船施加报复措施。身为主席的赵小兰不为所动,顶住了压力。
1986年底的《美国航运者杂志会》(AmericanShipper)以封面刊登赵小兰的照片,报道这位华裔女性首长的成就和特色。该杂志写道:“赵小兰从来不承认有任何困难不能解决,她可以承受任何压力,把所有的困难当成挑战。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就表示自己的能力不足或者没有全力以赴。”
“除了自己,没有人能打败我们。”
——赵小兰
扫平贪腐浊水
贪污,腐化,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至今不衰的国际现象。美国也不是一块纯洁的净土。
美国慈善联合基金会(United Way of America)是全美国规模最大的慈善组织,每年募得捐款超过300亿美元,下属1400个地区性分会,员工达11万人。连美国红十字会、女童军、男童军、救世军、男青年会、女青年会、青少年露营团、男童及女童俱乐部,都靠联合慈善基金会这棵大树来滋润和运作。可是,本来是做好事的机构,却出了大大的坏事。担任总裁22年的阿拉莫尼(William Aramony),经不起金钱、美色的诱惑,大肆挥霍公款,贪污自肥,先后盗窃了加万美元,购买毫宅,生活腐化,出入奢侈场所,与美妞厮混,劣迹终于逐渐曝光,引起各地分会愤怒,有的甚至拒付会费,1400个分会声明与总部脱离关系,使得这一基金会名誉扫地,阿拉莫尼于1992年2月被迫辞职,黯然下台,最后锒铛入狱。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个烂透了的摊子谁来收拾?
1992年,赵小兰正担任美国和平工作团团长的职务,她收到多次电话留 言,是一个名称叫Heidrick&Struggles Search Co.(简称HSS)的公司打来的。她听说HSS公司是一家权威性很高的公司,正受联合基金会理事们的重托,物色一位德才兼备的人才来领导和整顿基金会。她自认为这家公司大概是请她推荐一个合适的人选,出乎意料,HSS公司开诚布公地告诉她:联合基金会的理事们一致要求赵小兰出来扫平前任留下的污泥浊水,“全体理事们不作第二人选”。
为什么这样万里挑一呢?
本来有一个600人的候选人名单,HSS一一约谈过,觉得都不够理想,因为这一任务非同寻常,没有魄力和勇气,没有经验和方法,不可能接下这块烫手的山芋。基金会的艰苦处境,许多美国人把收入的百分之二自愿捐给基金会的质朴热情,终于让她作出她一生中一个艰难的决定。她对基金会的理事们说:“我深感这是一个非常需要帮助的组织,这是一件使我无法推辞的任务。我会全力以赴。”当然有人为她担心,形容这一决定,“好比在铁达尼克号撞上冰山后掌舵的角色”。
1992年8月,基金会一致决定,任命赵小兰担任美国联合慈善基金会总裁兼执行长。赵小兰面对的,是力挽狂澜的挑战,是扭转乾坤的举措,不下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将会毁掉的不仅是这一全国性的基金会,也是她本人自己。
赵小兰决心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树立新掌门人的权威。
1992年11月16日正式上任的第一天,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自己的年薪为前任的一半,从39万美元减为19万5千美元。她并下达指示,今后出差坐飞机,从她担任的总裁起,一直到各部门主管,一律坐普通经济舱。她本人不用公家座车。中午午餐,吃极其朴素的纸袋午餐(Brown bag lunch)。这不仅是为了节省开支,也是为了与挥霍无度的前任区别开来。
上任4个月,赵小兰先后访问了35个地方分会,与6500多位义工晤谈,听取意见。然后采取了快刀斩乱麻的行动精简人员,基金会总会的员工由275人减到187人,重建一支精干的管理队伍。
19世纪英国思想家爱克顿(Lord John Acton)有一句名言——“权力使人腐化,绝对的权力使人绝对地腐化”。这句话提醒她:要控制权力,必须严格监管。她建立了多种财政监管制度,紧密跟踪现金流量和流向。
判断全国性慈善基金会成绩优劣的一个主要标尺,就是募捐款的多少。“皇天不负苦心人”,赵小兰上任第一年,原来的地方分会逐渐归队,重新加入慈善基金会总会,捐款数字也猛增到30亿470万美元,400个分会恢复向总会交款,全国已有4万6千个各种机构,接受联合慈善基金会的帮助。本来对赵小兰接手这一持续达22年的烂摊子提心吊胆的人,终于信服这位年近39岁的华裔女性。著名的美国促进企业委员会的领导人班奈·万尼先生(Benet Weiner)说:“赵小兰总裁全力重建基金会的声誉,以及扭转乾坤的杰出表现,令人敬佩。”
功成身退,赵小兰于1996年8月辞去美国联合慈善基金会总裁兼执行长的职务。为了酬谢这位女杰的辛劳,经基金会全体理事的一致决定,奖励赵小兰25万美元奖金。赵小兰予以婉拒。她的父母得知后对女儿说:“太好了!我们以你为傲。爹妈会颁给你一个亿万金钱买不到的高风亮节奖,你不愧炎黄子孙,中华儿女。”赵小兰回答说:“这都是爸妈教导之功。”
“我是个个性独立的人,与麦康诺相识之后,感觉到我们俩,都处在人生历程中需要对方的时候。”
——赵小兰
迟来的爱情
赵小兰的婚恋,不会使当代日新月异的爱情专家们那么入迷。她和丈夫从相识到成婚,走过7年的路程。他们是“慢慢地把心靠拢”。
她和他的第一次相见,是在富有的阿拉伯王子在纽约长岛私人别墅举行的一次宴会上,那是1987年。一位有心和热心的大姐——美国首位华裔大使张之香,特意介绍这两位单身男女相互认识。一方是小姑独处的华裔女郎,正活跃在华盛顿的政坛;另一方是国会的参议员,第一次婚姻失败后对婚姻持悲观态度的男士。那次宴会,小布什也出席了。张之香对赵小兰有一句精彩的评语:“上帝往往给人一个头脑,就不给美貌,而赵小兰是得天独厚,既有超人的智慧,又有高雅端庄的外貌,她真是智慧与美的结合。”
赵小兰和麦康诺的相见,没有马上燃起熊熊烈火。她和他,一位33岁,另一位45岁,已非青春少年;她当时担任运输部海运署副署长,他是美国参议员,都是公众注目的人物。她和他,各有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生活体验,不会一见面就互诉衷情,更不会立即订下终身。何况赵小兰是出生在中国的新移民,不是白色人种,异族通婚,需要多一番前思和后量。
那个时候,与赵小兰有交往、约会的男士有三位。一位是大企业家,据说每个星期驾驶私人飞机来华盛顿探望赵小兰。第二位是华盛顿政治圈中的一位要人。第三位就是麦康诺参议员,她现在的丈夫。
赵小兰怎么会把眼光最终聚焦在这个麦康诺的身上呢?
麦康诺是华盛顿和共和党内一位有地位的男士,生于1942年,毕业于肯塔基大学法律系。他的第一次婚姻失败了,留下三个女儿,痛定思痛,决心不再踏上红地毯,而享受自己单身贵族的生活,优哉游哉,独来独往,已经25年。
谈婚论嫁的坦途终于展现。赵小兰对自己的私人大事设计了跑道。看来看去,麦康诺最顺眼,“三个追求者中,我选择了最穷的参议员。和他在一起,我感到巨大的快乐和满足,而且有安全感。”赵小兰偶尔曾透露一点内心的秘密:“麦康诺有点像中国人,当然不是外表。”
这大概是指麦康诺的深沉踏实,含蓄内向,不轻许诺。爱情的爆发力冲垮了麦康诺的“单身贵族”防线。他终于明白宣示:“她的谈吐仪表气质,以及精明能干,吸引了我。我们的观念与看法很接近。我决定除去25年的单身贵族头衔,钟情于这位秀外慧中的东方女孩。”
一个周末的晚上,赵小兰带着未来的丈夫与父母见面。赵锡成、朱木兰夫妇全家围坐在餐桌旁。不料,虽然赵小兰的五个妹妹都等着这位未来的洋姐夫开口求婚,但这位在国会议事堂能够侃侃而谈的男士,这一次却羞于开口,面红耳赤,几度欲言又止。直到晚餐后,麦康诺才鼓足勇气,向二老请求同意他们的婚事。
赵小兰和麦康诺的婚事,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上演的是传统戏,有人介绍,父母同意,教堂成婚,不赶潮流。赵小兰也没有披上低胸、性感的婚纱。
爱情之船,起航得迟了一点。也许正因为没有在雾中航行,能见度清晰,十多年来,夫妇二人志趣相投,观念相通,琴瑟和谐,令人羡叹。
“我的工作就是娱乐。每当我做了一件事,就如同打了一场胜仗,有一种自我的满足。”
——赵小兰
首位华裔部长的诞生
2001年1月12日下午2时40分,赵小兰身穿镶黑色领袖的红色套装,亮丽的面容带着自信的微笑,出现在新总统提名大厅的一瞬间,时光仿佛凝住不动了。美国的华人屏住了呼吸,注视着历史揭开了有深远意义的一页,写下了感情色彩浓烈的大手笔。
布什新总统亲切地把右手搭在赵小兰的肩上,凝视着这位来自中国,却兼具中西文化素养的杰出女性。布什赞扬了赵小兰的才干和过去担任公职的杰出表现,认为她极富同情心,以及帮助别人建立美好生活的抱负,这些受人敬佩的品质,将会带到新的职位。
赵小兰当场发表了她得到总统提名的感言。她说,39年前,她乘船经过自由女神像到达纽约,从来没有想过今天会被提名担任政府的一位部长。
不可能的事,从来没有想过的事,今天成为美国立体、平面和空中媒体竞相报道的奇迹。美国最有影响的《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部以头条新闻发表赵小兰担任劳工部长的新闻。电视网、广播电台也是重复播放赵小兰接受部长提名的画面和报道,美国人最感兴趣的一点是,这位部长是个中国人,8岁来到美国时一一句英语都不会讲,今天当了美国政府的部长,真是如同神话式的传奇。
美国华人对自己的一位杰出女同胞这一历史性的突破,所引起的浓烈感情,是特有和独有的。稍有知识的中国人都了解,华人在美国的历史,充满着苦难、屈辱和被歧视。长期以来,主流社会心目中的华人,或者是早年在加州开矿的苦工,在餐馆掌勺的厨子,或者是在洗衣坊起早贪黑的洗衣工,都是没有地位、被剥夺尊严的中国人。经过100多年的艰苦奋斗,终于产生了一位领导全美国的华人女部长,怎能不在华人心中爆发出喜极而泣的共鸣!虽然大多数华人没有见过赵小兰的面,没有和她交谈过,但敬仰这位女中豪杰的情感是发自内心的,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这也许就是中国人的大爱,种华夏民族特有的凝聚力和前进力。
美国参议院对新提名部长的听证会华盛顿的国会山庄郑重举行。这是任何新部长也无法回避的法律程序。由于美国的两党政治和被提名者本人经历,提名听证会这一关并不好过。
虽然预期不会有参议员故意刁难刚被提名的华裔女部长,但赵小兰向来处事谨慎,不敢大意。赵小兰很明白,通过她的部长任命,不仅关乎她个人的荣誉和资格。也关乎美国华人的荣誉。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被提名出任劳工部长,是全体美国华人的荣耀。”赵小兰对生平第一次参议院听证会,是有备而来,但实际上受到了想象不到的礼遇、亲切和鼓励。
2001年1月24日,美国参议院健康教育及劳工委员会举行赵小兰任命听证会。委员会通过后,再提交参议院院会表决通过。这一天,身穿深紫色套装,胸前别有一枚美国国旗胸针的赵小兰,由李海参议员(Pafrick Leahy)和百宁参议员(Jim Buning)引导,她的丈夫麦康诺参议员(Mirth Mc Connell)陪同,神清气爽地进入会场,一展她华人女性的神采和政治家的风度,然后从容不迫地在咨询台旁就座。
听证会一开始,委员会主席、参议员杰弗兹(Jim Jeffords)面带笑容、亲切地对赵小兰说:“恭喜你被提名为劳工部长,我推崇布什总统的明智选择。”主席没有提出任何尖锐问题,而且语气温和,预示着这一次听证会的基调。接着,他寄望劳工部长要与国会合作,严格执行国会通过的一百八十条劳工法。
资深民主党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的发言很有特色。他说,赵小兰毕业于曼荷莲学院及哈佛大学,这两所学府都位于他代表的马萨诸塞州,所以他也以赵小兰为骄傲。
希拉里·克林顿参议员(Hillary R Clinton)表示,她对赵小兰的家庭及个人都很熟悉,愿意与赵小兰合作以改进全国劳动妇女能够在照顾家庭的同时,获得应有的平等待遇。赵小兰即席回应说,她反对任何带有种族、性别的歧视,会全力公平地执行有关法令。
其他16位参议员发言,异口同声支持赵小兰出任劳工部长,并相信这位新部长一定能胜任愉快。
两个多小时的听证会顺利结束,并一致通过赵小兰的提名。各位参议员纷纷上前与赵小兰、她的父母合影。
紧接着,美国参议院院会也于2001年1月29日无异议一致通过了劳工部长赵小兰的任命案,并于次日向全国发表文告。全文如下:“赵小兰就任第24届劳工部长,代表了美国领导层的新一代。美国参议院已于2001年1月29日批准了这一任命。”
总统乔治·布什任命赵小兰,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裔女性加入总统的内阁。总统称赞她是一位具有强有力的行政才能和热诚,愿意帮助人民建立美好生活的女性。她在私人和公众事务以及非赢利机构担任行政领导人的经验和才干,证明她能胜任劳工部长的岗位。
2001年3月6日,布什总统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亲自主持正式宣誓仪式。赵小兰的父母及妹妹、丈夫麦康诺参议员都出席了这一仪式。
赵小兰母亲朱木兰女士为爱女手持宣誓用的圣经。联邦最高法院女大法官欧康诺监誓,她也是12年前为赵小兰就任运输部副部长的监誓大法官。
宣誓仪式完毕,布什总统与赵小兰交谈了一个多小时。傍晚,美国国会也为新部长举行了有各界人士参加的酒会。
一系列的法律行动,向美国人民和全世界宣告: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裔女性部长,正式诞生了!
“我一直为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化而骄傲。这是我面对困难的支撑源泉。我是中国人嘛!”
——赵小兰
万人空巷,倾城相迎
沸腾的激情,万人空巷的相迎。2001年12月1日在纽约中国城及随后曼哈顿中城举行的群众欢迎及千人餐会的场面,无疑在美国华人历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记。华人集聚一起的主旨是向赵小兰部长致敬,但其中蕴含的潜台词是华人渴望的大团结、大团圆,以及提升美国华裔地位的大示威、大渴望。
12月1日下午2时,纽约中国城挤得几乎水泄不通,汹涌的人潮前赴后继,华裔居民夹道欢迎赵小兰部长的到来,一睹她倾城的风采。可以说,这是华人社区从来没有过的盛事,大大超过中国人的传统春节。当赵小兰在50名安全人员的护卫下,由纽约州长柏德基、中华公所主席钟侨征及多位侨领、赵小兰的丈夫、父母和两个妹妹的陪同下,出现在勿街(Mott Street)的街头时,万头攒动,舞狮队,鼓乐声,欢呼声,此起彼伏。从勿街开始,赵小兰步行到传统侨社的中心中华公所,发表即席讲话,又随后步行到华裔军人忠烈坊献花。再步行到茂比利街参观华埠人力中心,爬上狭窄的三层楼梯,接受“国之栋梁”的赠匾。
赵小兰离开中国城时,她已经在这里花费了整整4个小时,周围已是万家灯火的冬日傍晚时分了。
另一个高潮还在等着她。赵小兰的座车,由警车开道,从中国城向曼哈顿中城驶去。由两岸三地知名人士、华裔各界代表出席的千人餐会正在希尔顿饭店摆好宴 席,期盼部长的光临。
“美华社区结餐会”的主席,口才顶呱呱的李厚自教授的一席话,抒发了大家的感情。他说:“赵小兰部长不仅是中国移民的榜样。她的成就是对华裔最大的鼓励。担任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裔女部长的赵小兰,是第一位参与美国核心决策的人物,她使在美华人沐浴荣耀,使华人有拨云见日之感。”之后,各界名流、中国驻纽约总领事张宏喜大使等相继致词。布什总统也发来贺电与华人同贺。
赵小兰一登上讲台,全场千位嘉宾起立致敬。她以轻微、欢快的声音发表演讲。她说:“当我得知中国城在9.11事件中受灾严重,电话几乎全部中断,交通被阻,百业停顿。我在劳工部拨款100万美元,协助华人失业者培训,重回工作岗位。华人要齐心协力,与美国社会站在一起重建纽约。华人应该了解自己传统文化中的优良美德,以影响美国主流社会。”
这并不是赵小兰首次回到纽约的中国城。12年前的1989年8月5日,她出任运输部副部长后不久,也曾回到中国城向父母兄妹表达亲情。
赵小兰十几年来两次以极其隆重和盛大的规模回到纽约中国城,与自己的同胞共叙亲情,她语重心长地强调:不仅仅是因为“纽约是我生长的城市,乡亲父老都是我的长辈,我理应来拜访”,“而更重要的是要趁此时机强调华人参政的重要性和急迫性。”她画龙点睛的一句话是:“参加政府部门公职,应该是我们华人努力的方向。”
“使人们回去工作是这个部的首要工作。给_人们未来曲希望也是我们的工作。”
———赵小兰
柔中有刚
赵小兰是美国第24任劳工部长。由于布什总统连任,并要求赵小兰也连任,因而这位劳工部长的任期将达8年,这将是美国历史上任期最长的劳工部长。8年的任期,已经过了5年多,赵小兰的年龄也从47岁走到了52岁。用中国人的说法,“五十而知天命”,也就是说,到了这个年纪而又掌握权柄,是可以有所作为的。由于舞台的限制,赵小兰虽然出色地担任过联邦政府的副部长,但人所共知,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是有重大区别的,只要看看美国总统和副总统,就会清楚了。但是,可能是被她优雅的风度和浅浅的微笑所迷惑,大多数人会认为这位女部长可能缺少决断的魄力和面对困难、压力和争议的穿透力。
他们错了,错就错在人们不了解,赵小兰不是一位平平庸庸的女子,她是有抱负的。如果“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话,她会是直上青云的东风。
顾名思义,劳工部是依法保护美国的劳工利益的。赵小兰说得很简明:“保证劳工每天的所得与他们每天的付出相等,并确保他们的工作场所安全,是我们这个部的核心使命。”
在美国,不论是低薪、高薪,凡是劳工,靠工作来赚取一份薪水的有1亿4000多万人,他们都是美国劳工部的管辖范围或关注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讲,劳工部长赵小兰就是这一劳工大军的总管。这个大总管,是不好当的。她处理的是全国亿万劳工的切身福利和待遇,不能说不重要,但这类议题,缺少爆炸和轰动性,跃上电视、报纸头条新闻的机会,相对地较少。无怪乎美国一家主流刊物曾挖苦赵小兰是布什内阁的“隐形人”之一。
担任劳工部长到如今,五个年头过去了。这个“隐形人”逐渐地展现“庐山真面目”,赵小兰在劳工立法方面的改革,既大刀阔斧,又稳扎稳打,引起政界和媒体越来越大的注目和侧目。
改革,就是匡正积弊以适应形势的新变化,破除过时的不合理法规和制度。美国,同样需要多方面的改革。
赵小兰在2002年的一次演说时,审时度势,尖锐地指出:21世纪现代职场应更具弹性和自由,而非墨守成规。她举了一个例,朝九晚五,60岁退休养老的上班族形态已过时,对雇主从一而终的观念也已落伍。因为一般美国人在32岁时平均换了9个工作,在美国1亿4000多万劳工中,每年有5200万人换工作。
赵小兰部长及其团队用两年多时间的调查和广泛听取意见,花大力气推行劳工领域的改革,以匡正不合理现象,锋芒首先指向联邦工资工时法。她多次指出:联邦工资工时法是1934年制订的,其中大部分50多年没有改动,已不合乎现代职场需要。
最难的是改革加班费的法规。
这不是一件区区小事。对上千万职工来说,是家庭或个人收入的重要元素。美国康乃尔大学教授林恩(MichelLynn)调查和估计,全美每年的小费就超过260亿美元,何况加班费。加班费涉及的金额不知要庞大到多少倍!但是,加班费的弊端,积了几十年,问题多多,也就变成了过去多少任劳工部长没有去啃的一块硬骨头。为什么?“明知山有虎”,却不上山打老虎,前任的部长们生怕打虎不成,反被虎伤。
赵小兰作为劳工部长在参院就改革加班费问题作证时,尖锐地说:“这是联邦政府超过半个世纪以来首次改革加班费法规,有助于澄清困惑,从而减少劳资诉讼。这类耗时甚久的诉讼,员工往往只拿到数千元,而律师却获得上百万元。”
赵小兰领导的彻底改革加班费的行动,充满了阻力,这里有党派之别、劳资之争以及从旧法规中得到利益的集团的抗拒。
改革后的新加班费法规明文规定:凡周薪低于455美元的劳工均可获得加班费。这将至少使130万低薪员工依法获利。赵小兰解释说:“这些人小具备大学学历,大都住在南部。”新法还规定警察、消防员以及其他紧急人员仍然保有领取加班费的资格;退伍军人也不会失去因军职和训练而得到的奖金。显而易见,改革方案使得弱势群体、低薪阶层和参与国家安全的人员,都可以从加班服务中得到应有的报酬。新法使薪资高于10万美元的10万7千名员工失去领取加班费的资格,却使670万劳工得到加班费的保障。这足前所未有的。新法也让雇主了解自己的责任,并大大减少劳工通过法庭诉讼索取加班费的案件。
不出所料,赵小兰领导的改革加班费的新法,反应两极,反对和批评的声浪四起。
国会内外议论纷纷。有点奇特的是,本来对立的两党议员,在这个问题上,却有人联手拖住赵小兰,要求赵小兰推迟加班费新法规的推行。赵小兰力排非议言简意赅地明确回应这一两党议员的联合行动,宣布新法按计划执行,不容拖延。
一计未成,斯佩克特参议员又要求赵部长在听证会上留下来,听一下某些专家关于新法潜在影响的看法,赵小兰未置可否,离座而去,这一姿态,被媒体解读为部长不愿在这一战斗中退却。
赵小兰在各种场合,不畏挑战,据理力争,驳斥一些似是而非的论调。她决心彻底改革54年前制订的白领员工加班费法规,以及40年前制订的工会财务公布法规。“这是超过一个世纪以来美国最重大的改革,可能成为劳工史上的重大事件。”人们评论她“为这个战斗流了不少政治性的鲜血”。
赵小兰的部长任期,还有不到三年的时光。她的下一步改革矛头,将指向退休金制度。赵小兰明确表示:“整顿美国问题重重的退休金制度,是当务之急。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指望退休金计划过退休后的生活。现在不是拖延 或屈服的时候!”随着社会的老人化问题日益深重,人们期待柔中有刚的赵小兰再现改革女人的亮丽风采。
“我的父亲是我的主要导师”
——赵小兰
父女两代的绝唱
赵小兰不是科学家,更不是现代生物工程的专家,她一再强调在攀登人生之路而达到美国华裔从未达到的顶峰的前前后后,包括每次升迁和获得荣耀,都靠父母的养育和栽培。赵小兰把父亲赵锡成评价为“改变我一生的人”,“是我的主要导师”,“他给了我自尊的信念,对未来的乐观态度”,“父亲为我的一生准备得太好了”,这完全不是客套,也不需要客套,而是内心深处的厚重感觉。
那么,赵锡成是一位具有何种品格的人?他是一位如何影响女儿的父亲呢?
赵锡成是江苏嘉定县人(现为上海市嘉定区),是父母的独子,1949年5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他的专业是航海,被派到一艘名叫天平轮的船上去实习,最后定居于台湾。
1958年,赵锡成跨越太平洋,到美国去寻求新的生活。1961年7月,赵小兰和几个妹妹,在母亲朱木兰的带领下,来到纽约与赵锡成团聚。
赵锡成抱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和独到的眼光,他锲而不舍要求自己,鼓励妻子,教导子女,一定要学习,学习,再学习,这是做人之本,立足之本。
他本人一到纽约,就一面工作,一面到哥伦比亚大学听课。最后在美国的船运业扎下了根。但是,远隔重洋的祖国大陆,有他降生的家园,还有亲爱的双亲。隔洋眺望祖国,心中凝结成挥之不去的故土情结。
无声处听惊雷,改革开放终于打开了中国这扇沉重的火门,也打开了赵锡成的视野。1979年,带着妻子和赵小兰,踏上了久违的土地,尽管大陆百废待兴,他终于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也认真地思考着怎样为自己的祖国尽自己的一份力。
赵锡成的半生心血就是他创建并担任董事长的美国福茂航运集团公司。1987年末,他应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之邀访问中国。那时,正值世界航运市场多年萧条,中国船厂的新船订货严重不足,中国船舶出口刚刚起步。赵锡成认为:“身为华商,在中国造船工业尚有困难的时期,我应该助一臂之力。”于是,赵锡成董事长与上海江南造船厂签订合同,订购两艘6万5千吨的巴拿马型散货轮。从此,赵锡成就与中国造船工业结下不解之缘。
胡锦涛主席于2004年5月9日会见了赵锡成先生,当面感谢他多年来对中国船舶工业的关心和支持,感谢他为中国船舶工业进入国际市场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此,中国造船业的辉煌和再崛起,在赵锡成的心里,掀起了猛烈的风暴。他见证了,也参与了中国造船工业的迅猛发展。
赵锡成先生是一位有成就、有操行、有尊严的中国人。
2005年10月,一个华盛顿秋高气爽的夜晚,美国总统布什在白宫设宴庆祝“中国日”。小布什特意把赵锡成的座位安排在老布什的旁边。
2006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美国总统布什及夫人在白宫举办欢迎午宴。午宴前,美中两国国家元首伉俪特意和赵氏家族的三位成员:赵锡成夫妇和赵小兰,合影留念。
父亲和女儿,属于两代人,如果各有建树,理应是各领风骚,互不交叉。赵锡成和赵小兰父女同时获得象征成就和荣誉的各种颁奖的次数,或者同时登上讲台演讲的次数,名列全美第一,首屈一指。
2005年5月4日,象征美国各界对移民有成就的至高表扬与礼赞的艾利斯岛移民奖(Ellis Islang Medal of Honor),在纽约海港中的艾利斯岛隆重举行。舞台上的大银幕定格在赵锡成和赵小兰微笑的脸上,这才使人们注意到,今天接受这一殊荣的是被华文媒体称之为自1986年创立这一移民奖以来25年中第一对同年得奖的“父女档”。
赵锡成、赵小兰的“父女档”,无处不在,既显示了赵小兰重视父母培养,不忘家人的中国传统美德,又突显了赵锡成先生的事业成就和杰出品格。
2004年5月12日,联合国总部大厅熙熙攘攘,高朋满座。2004年国际海事荣誉奖颁奖仪式在这里举行。这一年的荣誉奖,颁给赵锡成先生,以表彰他几十年来在海事领域的贡献和建树。父亲获得殊荣,女儿赵小兰专程赶来,发表主旨演说(Keynote speech)。知根知底的人们才会懂得,父女俩所以珍惜这一次在国际舞台共同登上讲台的机会,蕴含着回首往事的内心激动。22年前,赵锡成和赵小兰,父女俩同时站到哈佛商学院的讲台上,向美国的青年学子讲授企业家的成功和失败的分水岭。那个时候,一个是正值壮年的航运公司董事长,一个是刚从哈佛MBA出来,任职纽约花旗银行的年轻银行家。这一对来自中国的新移民,一父一女,指点航运,分析现状,预言未来,句句中的。
1982年和1984年初,赵锡成和当年不到30岁的赵小兰,共同在圣约翰大学商学院开课,先后讲授“国际航运”(International Shipping:Prospects and Opportunities)和“东亚国家的促销”(Marketing in East Asia),引起注目和好评。1992年,美国尼亚加拉大学(Niagara University)举行第135届毕业典礼,精挑细选出4位具有博士头衔成功人士,颁发荣誉奖,头两位就是赵小兰博士和赵锡成博士。《星岛日报》庆祝40周年,资深的华文媒体又给“父女档”添加一个新纪录,同时授予他们“先锋奖”和“终身成就奖”。
父女同台,两代人同台,登上美国人都引以为傲的制高点,学术的和荣誉的,等于是无声地向有点实力取向的主流社会表明,华裔的精英,同其他族裔的精英一样.可以为这个移民国家增光。
“亚裔有许多价值观,都可以贡献给美国社会,如注重教育,注重家庭,注重和谐。我们应该对自己的文化有信心。”
——赵小兰
母爱的力量
母爱,是什么?从赵小兰多次回忆母亲的语气中来体会,大概是人间最纯洁、无私、默默奉献的一种结晶。如果说,父亲赵锡成为女儿构建了一所蔽风雨的房子,母亲朱木兰就是房子的基石,它不显露,支撑着,呵护着六个女儿的成长。
特别是来到异国他乡的创始期,赵锡成挑起一家八口人的生活担子,谈何容易!朱木兰是操持家务的一把手,怎样把有限的美元变成全家丰衣足食的日子,她从来不说,以免扰乱全家大小苦苦挣扎的宁静。压在心底的真情,一直沉默了几十年。赵小兰对记者描述了她妈妈迟来太久的倾诉:“两年前的圣诞节,全家围坐在圣诞树旁话家常。不料,母亲说:‘初到美国的那些年,我的心中一直惶恐不安。每一天,你父亲出门工作,我在家照料孩子,找不会说英文,不认识任何人,每天都在担忧,一旦你们爸爸有事不能回家,我真的不知道如何生存下去。’我和妹妹听了非常吃惊,这是几十年来她第一次说出往日内心的恐惧。”赵小兰的记忆里,母亲总是那样从容不迫,为全家准备一日可口的三餐,家里干干净净,营造一种舒适温 馨的氛围。
世界上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但又是小一样的,所以不一样,在于她们的心灵不一样,她们的胸襟不一样。赵小兰母亲蕴含的母爱,看来也包括肩负忧虑的闸门,让女儿自由自在的跳跃。
赵小兰概括母亲对自己的言传身教:“母亲让我们爱惜自己,尊重自己,保持尊严。让我们保持自己的价值观。知道自己要为更美好的事物奋斗。因此,面对男孩子或者其他什么人,都不要示弱。要自爱、自重,言行得体,同时还要仪态端庄,举止正确,不做让自己感到难堪的事情。”
家族和血缘的延续,都是有源之水。赵小兰一语双关地说:“我的名字小兰,就源自母亲的名字。我实际上就是她的一部分。”
朱木兰的教女有方,传到了老布什总统的耳朵里。有一次,老布什总统在白宫接见赵锡成夫妇和他们的6个女儿,特地对夫人芭芭拉·布什提起,要总统夫人向朱木兰学习。
朱木兰治家,基本上沿袭中国的传统,并不洋派。她自我总结说:“我对孩子是严而不苛。规定的事,一定要做到,尤其要以身作则。比如说她们年幼时,晚饭后,父亲在处理公务,我就让她们做功课,大家都不可以看电视,父母也一样。后来家庭富裕了,家中人多。请了个佣人,但我要孩子们必须自己洗衣服,整理房间,年轻人不能太早就受人伺候。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要各自分担家务。”在母亲的管教下,每个女儿的内务,自己管理,从小临睡前,自己拨好闹钟,准时起床,赶校车上学。
有一条不成文的家规,父母请客.女儿们不上桌,但一定出来见客,并为客人上菜、添饭。还有一条家规,女孩子在外面的花费,要拿收据回家报账。赵小兰念大学的学费,曾向政府贷款,暑假时打工赚点生活费。父母常对女儿说:“我们主张俭省,但如果你们要学东两,绝对不省。只是既然要学,就有责任学好。”家规严格的另一件事,女儿们必须在晚上11时前返回家门。
这种方式的家教,目前在海内外的华人世界,已很少见,朱木兰始终肯定它的作用。朱木兰说:“人生并不是‘读书’便足够的。在招呼客人的同时,其实也是一种训练,可以让孩子从中学到许多待人处事的道理。”
对于孩子们的“家教”,不知道是不是要来个概括,朱木兰总结了两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严。做到这两点而不偏离,谈何容易。可怜天下父母心,多少是爱而不严,多少是严而不爱呢?赵小兰的分析是:“我们家有6个小孩,两个大人,如果各行其事,家中岂不混乱不堪!所以必须有个规范,处起来更为和谐。”
朱木兰不赞成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在这一点上,她却认同女子要独立自强的开放理念,鼓励女儿们“要与人争,更要与自己争。争平等,争独立,不放弃,不退让。男人能做到的事,女士也一定能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
所以,赵家虽然是六千金,但个个不让须眉,学有专长,出自名校,晋身主流,各有建树,今白人社会刮目相看。
认真,可以说是赵家全家的个性。赵锡成认真,朱木兰认真,才有赵小兰和她五个妹妹的认真。赵氏家族这一个性的熏陶,是赵小兰及其妹妹们走向成功之路的重要精神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