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语文必修文本教学分量大,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文本阅读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下的素质教育理念,作为一线语文老师应该转变“一言堂”或“满堂灌”的授课形式,授人以渔,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真正培养阅读能力。
【关键词】自主阅读;留白;舍得;拓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传统的文本阅读教学,大多还是呈现“一言堂”或“满堂灌”的形式,教师把教参或自己的见解直接传达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没有内化,长久下来也没有养成自己的阅读能力。表现在对不同文体的阅读能力缺失。如对课内的小说单元停留在一知半解的阶段,也就读不懂课外的小说或散文。因此教师应该改变授人以鱼的方式,转而授人以渔,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真正培养阅读能力。
在文本教学上,有一前提,那就是教师必须充分利用高中五个必修之阅读与鉴赏的文本。《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与鉴赏的阐释列举了14个要点,其中2—5点对文本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可概括为:独立、个性化的阅读(能力)—阅读方法(方法)—文体阅读(类别),教师据此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探究文本,真正做到使文本回归,真正培养学生阅读文本的自主能力。这就是古人所言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之境。那么,从何做起?
一、探究上不忘适当“留白”
在教学中,任何学科的教师都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求知欲,降低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度,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建立自主阅读、讨论质疑、点拨归纳的新格局,确保学生自主阅读的本体地位。为什么不说主体地位而说本体地位?这里有必要说明。主体,即以学生为主,这势必会削弱老师的作用;而本体,则说明阅读必须是学生本体的阅读,而不是老师经验的强加。《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发展独立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对阅读材料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在这格局下,教师就不能按照传统教学方式先作介绍或提示,而是让学生从本体经验出发进行文本阅读,以自己的品读来领会作者的情志,获得独有的感受和体验。如果教师在学生阅读文本之前作介绍或提示则会影响学生对文本的独立判断,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知识等方面的经验积累,渐渐削弱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因此,在文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毫不吝啬的“留白”,给予学生充分的摸索、感悟,想象的空间和时间。
例如:柳永词《雨霖铃》中分别的场景:寒蝉,长亭,骤雨,烟波等意象教师就不宜宣讲,而是应当让学生去构想那个画面,甚至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或者选择一首背景音乐,看合适与否。“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句的品味,则可以让学生反复琢磨,结合生活体验,把自己当作电影的导演或演员,想象怎么样演好这特写镜头。
二、时间上不忘充分“舍得”
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过分的强调了教师的主体而忽略了学生,这类方式以为只要把知识讲解得细致深入、清晰到位,学生听懂了就算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教师严格把控课堂教学的空间、时间,“诲人不倦”地引导、设疑、解析,学生“半推半就”地配合、接受,机械重复地训练。但是老师还会感叹,这知识点我都详细讲解过,为什么学生还不懂呢?须明白,教过不等于学生学会,这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是令人质疑的。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应要“舍得”。
在带领学生真正进入文本、激发学生阅读欲望和兴趣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合理安排时间,少些分析讲解,留足时间给学生进行独立阅读、思考、探究,让学生成为阅读的本体。 叶圣陶在《阅读是写作基础》中指出“只是眼睛在书页上跑过,只知道故事的梗概”的阅读是对学生的极不负责。学生缺少层次清晰的阅读,必然会难以深入文本。最终落得阅读障碍的局面。教师应该舍得还时间给学生,让他们在读中感悟,从而让学生受到语言文字的熏陶,获得知识、情感、美学的经验和积累。
三、领域上不忘广阔拓展
从语文的工具性角度上看,语文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这一点出发,要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走出课堂,拓展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那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关注名著、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呢?
首先,教师应把握好教材教学与名著阅读之间的联系。高中必修1—必修5课程的编排,可以很好地和课外进行衔接。如必修1的《鸿门宴》可以拓展阅读《史记》相关篇目;必修2的《氓》可以拓展阅读《诗经·国风》等。教学这些篇章内容相关时,教师应该“顺水推舟”地将名著导入课堂文本教学之中。例如,在教学必修三中的《林黛玉进贾府》《老人与海》和必修四的《哈姆莱特》时,教师可以对《红楼梦》《老人与海》《哈姆莱特》等名著的内容进行讲解引导,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并择时让学生进行阶段性阅读交流,营造阅读名著的良好氛围,让学生读出感觉,读出乐趣,读出修养来。
其次,教师引导课外阅读时应不忘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需求,要尊重学生的阅读自主权和选择权。《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不同的学生有自己的阅读需求和阅读习惯,教师不应该将自身的阅读要求或经验强加于学生。在读完课标规定的必读书目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确定阅读篇目,学生只有乐于阅读、善于阅读,才能够从中摄取精神营养。所以,不管学生选择何名著,哪怕是推荐外的《哈利波特》或宫崎骏的漫画,教师都要支持他们,勉励他们。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的文本阅读教学不在于教学生学会什么内容,而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去获取信息,内化成阅读能力,这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故一定要收回“鱼”而授“渔”。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自主阅读;留白;舍得;拓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传统的文本阅读教学,大多还是呈现“一言堂”或“满堂灌”的形式,教师把教参或自己的见解直接传达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没有内化,长久下来也没有养成自己的阅读能力。表现在对不同文体的阅读能力缺失。如对课内的小说单元停留在一知半解的阶段,也就读不懂课外的小说或散文。因此教师应该改变授人以鱼的方式,转而授人以渔,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真正培养阅读能力。
在文本教学上,有一前提,那就是教师必须充分利用高中五个必修之阅读与鉴赏的文本。《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与鉴赏的阐释列举了14个要点,其中2—5点对文本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可概括为:独立、个性化的阅读(能力)—阅读方法(方法)—文体阅读(类别),教师据此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探究文本,真正做到使文本回归,真正培养学生阅读文本的自主能力。这就是古人所言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之境。那么,从何做起?
一、探究上不忘适当“留白”
在教学中,任何学科的教师都要培养学生积极的求知欲,降低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度,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建立自主阅读、讨论质疑、点拨归纳的新格局,确保学生自主阅读的本体地位。为什么不说主体地位而说本体地位?这里有必要说明。主体,即以学生为主,这势必会削弱老师的作用;而本体,则说明阅读必须是学生本体的阅读,而不是老师经验的强加。《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发展独立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对阅读材料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在这格局下,教师就不能按照传统教学方式先作介绍或提示,而是让学生从本体经验出发进行文本阅读,以自己的品读来领会作者的情志,获得独有的感受和体验。如果教师在学生阅读文本之前作介绍或提示则会影响学生对文本的独立判断,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知识等方面的经验积累,渐渐削弱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因此,在文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毫不吝啬的“留白”,给予学生充分的摸索、感悟,想象的空间和时间。
例如:柳永词《雨霖铃》中分别的场景:寒蝉,长亭,骤雨,烟波等意象教师就不宜宣讲,而是应当让学生去构想那个画面,甚至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或者选择一首背景音乐,看合适与否。“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句的品味,则可以让学生反复琢磨,结合生活体验,把自己当作电影的导演或演员,想象怎么样演好这特写镜头。
二、时间上不忘充分“舍得”
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过分的强调了教师的主体而忽略了学生,这类方式以为只要把知识讲解得细致深入、清晰到位,学生听懂了就算达到教学目的。因此,教师严格把控课堂教学的空间、时间,“诲人不倦”地引导、设疑、解析,学生“半推半就”地配合、接受,机械重复地训练。但是老师还会感叹,这知识点我都详细讲解过,为什么学生还不懂呢?须明白,教过不等于学生学会,这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是令人质疑的。那么,教师在课堂上应要“舍得”。
在带领学生真正进入文本、激发学生阅读欲望和兴趣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合理安排时间,少些分析讲解,留足时间给学生进行独立阅读、思考、探究,让学生成为阅读的本体。 叶圣陶在《阅读是写作基础》中指出“只是眼睛在书页上跑过,只知道故事的梗概”的阅读是对学生的极不负责。学生缺少层次清晰的阅读,必然会难以深入文本。最终落得阅读障碍的局面。教师应该舍得还时间给学生,让他们在读中感悟,从而让学生受到语言文字的熏陶,获得知识、情感、美学的经验和积累。
三、领域上不忘广阔拓展
从语文的工具性角度上看,语文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这一点出发,要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学生走出课堂,拓展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那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关注名著、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呢?
首先,教师应把握好教材教学与名著阅读之间的联系。高中必修1—必修5课程的编排,可以很好地和课外进行衔接。如必修1的《鸿门宴》可以拓展阅读《史记》相关篇目;必修2的《氓》可以拓展阅读《诗经·国风》等。教学这些篇章内容相关时,教师应该“顺水推舟”地将名著导入课堂文本教学之中。例如,在教学必修三中的《林黛玉进贾府》《老人与海》和必修四的《哈姆莱特》时,教师可以对《红楼梦》《老人与海》《哈姆莱特》等名著的内容进行讲解引导,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并择时让学生进行阶段性阅读交流,营造阅读名著的良好氛围,让学生读出感觉,读出乐趣,读出修养来。
其次,教师引导课外阅读时应不忘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需求,要尊重学生的阅读自主权和选择权。《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不同的学生有自己的阅读需求和阅读习惯,教师不应该将自身的阅读要求或经验强加于学生。在读完课标规定的必读书目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确定阅读篇目,学生只有乐于阅读、善于阅读,才能够从中摄取精神营养。所以,不管学生选择何名著,哪怕是推荐外的《哈利波特》或宫崎骏的漫画,教师都要支持他们,勉励他们。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的文本阅读教学不在于教学生学会什么内容,而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去获取信息,内化成阅读能力,这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故一定要收回“鱼”而授“渔”。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