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具有美育功能,音乐欣赏课程在针对残疾大学生的教学中可发挥独特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审美功能的实现、思维能力的提高、对心灵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此外,音乐治疗的一些方法,也可以应用于残疾学生的音乐课堂,为残疾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适当的营养。
【关键词】音乐欣赏残疾大学生教学
音乐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音乐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激发学生能够主动地追求美、感受美,因此。对于提高残疾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施美育教育,音乐欣赏课的功能尤为重要,不仅要通过音乐欣赏使残疾大学生群体接触到更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加强学生智力的开发和知识面的扩展以及创造力的培养,还要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培养,达到残疾大学生审美和德育两方面素质的提高。
一、音乐欣赏的审美功能
音乐的美育功能是众所周知的,它具有在精神层面上的教育功能。作为欣赏的主体-聆听者在感知音乐时会产生心理活动、精神活动,这种精神层面的认知既包括了感性的认知活动,也包括了理性的认知活动。
对残疾学生而言,音乐欣赏有着双重的困难:一方面,残疾学生在生理功能上有一定缺陷,如:视障学生视觉功能的缺陷,这些缺陷会造成学习能力方面的障碍。另一方面,残疾学生因为其残疾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心理上的问题,最常见的就是敏感,这种心理上的问题往往会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带来与正常人不一样的结果。因此,针对残疾学生的音乐教育有其特殊性,如何根据他们的特点来上好音乐课程值得研究和探讨。实际上,事物都是存在两面性的,残疾人由于其部分生理功能的丧失,往往在其他某些生理功能上会优于常人,如:视障学生虽然在视觉功能有缺陷,但在听觉方面却极其敏感。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充分的发挥其对声音敏感的特殊性,加强在聆听体验过程中的审美功能,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需求。
音乐欣赏就是引导学生,在聆听音乐时,通过内心的体验将音乐所传递的情绪还原为自身的的情感体验,从而完成整个审美过程。在实际教学中,要在欣赏音乐之前先进行音乐背景介绍,对作曲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进行全面介绍;随着音乐的发展,进行曲式讲解、和声讲解,对乐曲的特点加以介绍。通过这些介绍,学生会完整地体会乐曲所呈现的各种情绪,并能够在指导下提高感知声音美和音质美的能力。如:安东尼奥?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这部作品是由四首小提琴协奏曲组成,其中最为著名的《春》则是通过轻快的节奏描绘了春的气息与活力,使人感受春天来临的情感的喜悦之情。作曲家在每一首协奏曲都附上了一首诗,《春》的乐曲诗歌为十四行诗,描述了春的欣欣向荣的情绪,感召聆听者对春之活力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教学中,为学生朗诵这首十四行诗尤为关键,这首诗堪称是解读这首乐曲的钥匙。通过这样的讲解与引导,音乐之美将深深铭刻在学生的灵魂之中。
二、音乐欣赏对思维能力的提高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可以锻炼大脑的思维能力。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要在头脑中塑造出自身理解的音乐形象,在教师提供的背景材料上进行组织,这就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对锻炼大脑的思维过程极为有帮助。如:刘天华二胡名曲《光明行》慷慨雄壮,生气勃勃,充满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和对光明前途的乐观自信,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作品的主题是明确的,但其理解角度却是开放式的,欣赏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理解来重构音乐形象,从而围绕着音乐主题展开积极的思维与想象。这样的过程无疑会促进大脑思维能力的提高。
对视障学生而言,音乐欣赏可以培养锻炼他们对声音、色彩的感受能力。前苏联作家柯罗连科的代表作之一《盲音乐家》,讲述了一个盲童在自己的努力和亲人的关怀教育下成为一名著名音乐家的故事。小说成功地描写了盲音乐家在音乐启蒙老师的帮助下,如何用音响的震颤高低来体会视觉形象和自然界的色彩。在教学实践中,完全可以运用印象派音乐家的作品让视障学生产生对于声、光、色、形的联想,通过聆听音调以感受到彩色的跳跃,通过体会旋律的交错以捕捉对意象的感受,听到“月光”,闻到“海”的气息。如:德彪西的《大海》表现出黎明的大海、波浪、风与海对话等景象,描绘出大海的波澜壮阔,这些景象都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感受作品的旋律、音调等以联想的方式感受到。
三、音乐欣赏对心灵的影响。
音乐作为的抽象艺术,凝聚着民族精神、时代气息。如果不站在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的基础上欣赏音乐,不仅不会陶冶心灵,反而会陷入欣赏的误区。如音乐剧《屋顶上的小提琴手》(Fiddler on the Roof)是一部经典的音乐剧,欣赏该剧首先应了解犹太民族的历史和民族个性。②剧中特维有一首《如果我是个富人》,无论曲调还是内容都极为谐趣,如果单纯地将其当做一首滑稽音乐作品来欣赏,无疑是进入了误区,因为这首曲目所表现的谐趣仅仅是形式,其所表达的内涵是犹太人面对压迫时的苦中作乐,音乐实际所传达的是犹太人的悲苦。如果不把这首作品放置在文化背景、历史背景中去欣赏,其本应给心灵带来的深刻洗涤恐怕就变成了简单的一笑了之了。
作为听觉艺术,音乐对视障学生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音乐通过听觉向聆听者传递着情感信息,荡涤着聆听者的心灵。在教学中,一般选用那些给聆听者带来愉悦的、积极向上的情绪的音乐作品作为欣赏曲目,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这是一部欢快活泼、洋溢着青春气息的作品,展现了俄罗斯乐观的民族精神面貌。它的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快板,用具有俄罗斯风格的歌曲歌唱青春的生命和大自然。第二乐章则以抒情为主,间或有些年轻人略带忧郁的情感,小提琴仿佛是从远方传来悠扬的歌声,让人觉得呼吸到俄罗斯美丽的自然风光。单簧管和长笛迎合小提琴的琴音,带给人平和、静怡之感。作为奏鸣回旋曲式的第三乐章,将乐曲推向了光辉、欢腾的热烈场面当中。整首乐曲会使聆听的视障学生充分的体会对于青春热情的赞美和抒发,激励他们对祖国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四、音乐治疗方法的应用 音乐除了可以抚慰心灵,还可以成为解决残疾学生心理问题的治疗手段。对音乐治疗的研究发现,在聆听音乐同时,人的脑垂体常常分泌出一种“内啡肽”的物质。这种物质可以使人体会到愉悦感。这正是音乐治疗的科学理论基础。
(一)音乐回忆法
残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有些心理的波动,这时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音乐作为手段来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如:在沟通和交友方面需要与学生促进交流时,可运用音乐回忆法。教师在课堂上播放学生准备的在他生活中特别有意义的歌曲或乐曲,在听这些歌曲时,音乐会引发大脑对往事进行回忆,学生可以相互倾诉自己的成长经历,相互理解支持和安慰,通过此方式可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情感沟通。
(二)歌曲讨论法
歌曲讨论法是一个作用颇多的音乐治疗方法,具体做法是由教师或学生选择歌曲,聆听之后由教师引导对音乐和歌词进行讨论。这个治疗方法的作用是:第一,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语言和情感交流。教师选择歌曲可以确定讨论的主题和讨论的方向,学生选择的歌曲则透露出他的想法和情感的意愿。可与之分享对于音乐的感受。第二,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正常地思维。学生如有情绪障碍,就会对音乐和歌词的理解有误区,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对不正常的想法进行纠正。第三,在课堂上,如果发现学生对于某种音乐风格或形式喜爱和认同,可以反映出学生的心理需要或人格特质,教师可通过残疾学生提供的歌曲或乐曲进行分析和探讨,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需要。
(三)心理动力学的应用
将音乐治疗中的心理动力学应用于教学当中。每一个人都由一个内在的成长性的内趋力促使。这个内趋力包括心理层面和身体层面,在心理层面上,追求成长各阶段的自我完善;在身体层面上:追求身体机能发育中的自我诉求。音乐是一种可以表达最深层情感的有力的沟通形式。感情丰富的音乐可以为残疾学生提供安慰和支持。甚至可以通过歌曲写作、聆听音乐、音乐放松和音乐绘画这些活动鼓励情绪的表达,促进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将音乐作为强化物,参与音乐活动时可以减少某些不积极的心理状态,由于音乐音响会给欣赏的人群带来愉悦、放松、激励的感受,此时,音乐欣赏行为本身就会促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音乐活动当中。残疾人通过学习音乐实现人生成长甚至成为大师的例子不胜枚举:西班牙国宝级作曲家华金?罗德里戈从小失明,仅凭印象和手感的触摸写就了旷世吉他名曲《阿兰胡艾斯协奏曲》,将西班牙著名建筑阿兰胡艾斯宫殿的细节和清泉描绘地栩栩如生。高位瘫痪的美国小提琴家伊扎克?帕尔曼坐在轮椅的演奏令任何一位聆听者都不敢相信这是一位残疾人。德国男低音托马斯?夸斯托夫天生高位残疾,胸腔以下瘫痪,身高仅1米2,但他在经过诸如女高音施瓦茨科普夫等一代名师训练下,如今是德国数一数二的男低音歌唱家。韩国钢琴家李喜芽双手各有四指,比正常人少了两个手指,不过其在钢琴上的成就令很多专业人士也自叹弗如。
(四)投射式音乐聆听的应用
所谓投射式音乐聆听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在聆听音乐或一些特别设计过的音响时进行自由联想,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描述出故事。通过学生描述的音乐故事,可以通过描绘时所用的词语观察出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和心理健康程度。
结语
音乐是人类所拥有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份财富应惠及包括残疾人在内的所有人。残疾人在身体上的残疾并不能阻碍他们欣赏音乐的美,也正是在这美好的音乐的荡涤下,残疾人的心灵才会健康。让所有人都乘着音乐的翅膀,飞翔在恬静、美好的精神世界之中。
注释
① 张前、王次炤著《音乐美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年版 P236
②吕丹著《音乐剧<屋顶上的小提琴手>的犹太文化符号剖析》,《四川戏剧》2012年第三期
参考文献
[1]《西洋百首名曲详解》.人民音乐出版社.
[2]《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高天编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1年第一版.
[3]《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修订版)》林华著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 5月第二版.
作者简介:
柴丽华(1978—),女 ,汉族,河北唐山人,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音乐教学与理论研究。
吕丹(1974—),女,汉族,吉林省吉林市人,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治疗与应用。
【关键词】音乐欣赏残疾大学生教学
音乐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音乐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激发学生能够主动地追求美、感受美,因此。对于提高残疾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施美育教育,音乐欣赏课的功能尤为重要,不仅要通过音乐欣赏使残疾大学生群体接触到更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加强学生智力的开发和知识面的扩展以及创造力的培养,还要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培养,达到残疾大学生审美和德育两方面素质的提高。
一、音乐欣赏的审美功能
音乐的美育功能是众所周知的,它具有在精神层面上的教育功能。作为欣赏的主体-聆听者在感知音乐时会产生心理活动、精神活动,这种精神层面的认知既包括了感性的认知活动,也包括了理性的认知活动。
对残疾学生而言,音乐欣赏有着双重的困难:一方面,残疾学生在生理功能上有一定缺陷,如:视障学生视觉功能的缺陷,这些缺陷会造成学习能力方面的障碍。另一方面,残疾学生因为其残疾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心理上的问题,最常见的就是敏感,这种心理上的问题往往会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带来与正常人不一样的结果。因此,针对残疾学生的音乐教育有其特殊性,如何根据他们的特点来上好音乐课程值得研究和探讨。实际上,事物都是存在两面性的,残疾人由于其部分生理功能的丧失,往往在其他某些生理功能上会优于常人,如:视障学生虽然在视觉功能有缺陷,但在听觉方面却极其敏感。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充分的发挥其对声音敏感的特殊性,加强在聆听体验过程中的审美功能,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审美需求。
音乐欣赏就是引导学生,在聆听音乐时,通过内心的体验将音乐所传递的情绪还原为自身的的情感体验,从而完成整个审美过程。在实际教学中,要在欣赏音乐之前先进行音乐背景介绍,对作曲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进行全面介绍;随着音乐的发展,进行曲式讲解、和声讲解,对乐曲的特点加以介绍。通过这些介绍,学生会完整地体会乐曲所呈现的各种情绪,并能够在指导下提高感知声音美和音质美的能力。如:安东尼奥?维瓦尔第的小提琴协奏曲《四季》,这部作品是由四首小提琴协奏曲组成,其中最为著名的《春》则是通过轻快的节奏描绘了春的气息与活力,使人感受春天来临的情感的喜悦之情。作曲家在每一首协奏曲都附上了一首诗,《春》的乐曲诗歌为十四行诗,描述了春的欣欣向荣的情绪,感召聆听者对春之活力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教学中,为学生朗诵这首十四行诗尤为关键,这首诗堪称是解读这首乐曲的钥匙。通过这样的讲解与引导,音乐之美将深深铭刻在学生的灵魂之中。
二、音乐欣赏对思维能力的提高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可以锻炼大脑的思维能力。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要在头脑中塑造出自身理解的音乐形象,在教师提供的背景材料上进行组织,这就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对锻炼大脑的思维过程极为有帮助。如:刘天华二胡名曲《光明行》慷慨雄壮,生气勃勃,充满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和对光明前途的乐观自信,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作品的主题是明确的,但其理解角度却是开放式的,欣赏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理解来重构音乐形象,从而围绕着音乐主题展开积极的思维与想象。这样的过程无疑会促进大脑思维能力的提高。
对视障学生而言,音乐欣赏可以培养锻炼他们对声音、色彩的感受能力。前苏联作家柯罗连科的代表作之一《盲音乐家》,讲述了一个盲童在自己的努力和亲人的关怀教育下成为一名著名音乐家的故事。小说成功地描写了盲音乐家在音乐启蒙老师的帮助下,如何用音响的震颤高低来体会视觉形象和自然界的色彩。在教学实践中,完全可以运用印象派音乐家的作品让视障学生产生对于声、光、色、形的联想,通过聆听音调以感受到彩色的跳跃,通过体会旋律的交错以捕捉对意象的感受,听到“月光”,闻到“海”的气息。如:德彪西的《大海》表现出黎明的大海、波浪、风与海对话等景象,描绘出大海的波澜壮阔,这些景象都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感受作品的旋律、音调等以联想的方式感受到。
三、音乐欣赏对心灵的影响。
音乐作为的抽象艺术,凝聚着民族精神、时代气息。如果不站在文化背景、历史背景的基础上欣赏音乐,不仅不会陶冶心灵,反而会陷入欣赏的误区。如音乐剧《屋顶上的小提琴手》(Fiddler on the Roof)是一部经典的音乐剧,欣赏该剧首先应了解犹太民族的历史和民族个性。②剧中特维有一首《如果我是个富人》,无论曲调还是内容都极为谐趣,如果单纯地将其当做一首滑稽音乐作品来欣赏,无疑是进入了误区,因为这首曲目所表现的谐趣仅仅是形式,其所表达的内涵是犹太人面对压迫时的苦中作乐,音乐实际所传达的是犹太人的悲苦。如果不把这首作品放置在文化背景、历史背景中去欣赏,其本应给心灵带来的深刻洗涤恐怕就变成了简单的一笑了之了。
作为听觉艺术,音乐对视障学生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音乐通过听觉向聆听者传递着情感信息,荡涤着聆听者的心灵。在教学中,一般选用那些给聆听者带来愉悦的、积极向上的情绪的音乐作品作为欣赏曲目,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这是一部欢快活泼、洋溢着青春气息的作品,展现了俄罗斯乐观的民族精神面貌。它的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快板,用具有俄罗斯风格的歌曲歌唱青春的生命和大自然。第二乐章则以抒情为主,间或有些年轻人略带忧郁的情感,小提琴仿佛是从远方传来悠扬的歌声,让人觉得呼吸到俄罗斯美丽的自然风光。单簧管和长笛迎合小提琴的琴音,带给人平和、静怡之感。作为奏鸣回旋曲式的第三乐章,将乐曲推向了光辉、欢腾的热烈场面当中。整首乐曲会使聆听的视障学生充分的体会对于青春热情的赞美和抒发,激励他们对祖国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四、音乐治疗方法的应用 音乐除了可以抚慰心灵,还可以成为解决残疾学生心理问题的治疗手段。对音乐治疗的研究发现,在聆听音乐同时,人的脑垂体常常分泌出一种“内啡肽”的物质。这种物质可以使人体会到愉悦感。这正是音乐治疗的科学理论基础。
(一)音乐回忆法
残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会有些心理的波动,这时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音乐作为手段来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如:在沟通和交友方面需要与学生促进交流时,可运用音乐回忆法。教师在课堂上播放学生准备的在他生活中特别有意义的歌曲或乐曲,在听这些歌曲时,音乐会引发大脑对往事进行回忆,学生可以相互倾诉自己的成长经历,相互理解支持和安慰,通过此方式可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情感沟通。
(二)歌曲讨论法
歌曲讨论法是一个作用颇多的音乐治疗方法,具体做法是由教师或学生选择歌曲,聆听之后由教师引导对音乐和歌词进行讨论。这个治疗方法的作用是:第一,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语言和情感交流。教师选择歌曲可以确定讨论的主题和讨论的方向,学生选择的歌曲则透露出他的想法和情感的意愿。可与之分享对于音乐的感受。第二,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正常地思维。学生如有情绪障碍,就会对音乐和歌词的理解有误区,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对不正常的想法进行纠正。第三,在课堂上,如果发现学生对于某种音乐风格或形式喜爱和认同,可以反映出学生的心理需要或人格特质,教师可通过残疾学生提供的歌曲或乐曲进行分析和探讨,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需要。
(三)心理动力学的应用
将音乐治疗中的心理动力学应用于教学当中。每一个人都由一个内在的成长性的内趋力促使。这个内趋力包括心理层面和身体层面,在心理层面上,追求成长各阶段的自我完善;在身体层面上:追求身体机能发育中的自我诉求。音乐是一种可以表达最深层情感的有力的沟通形式。感情丰富的音乐可以为残疾学生提供安慰和支持。甚至可以通过歌曲写作、聆听音乐、音乐放松和音乐绘画这些活动鼓励情绪的表达,促进残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将音乐作为强化物,参与音乐活动时可以减少某些不积极的心理状态,由于音乐音响会给欣赏的人群带来愉悦、放松、激励的感受,此时,音乐欣赏行为本身就会促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音乐活动当中。残疾人通过学习音乐实现人生成长甚至成为大师的例子不胜枚举:西班牙国宝级作曲家华金?罗德里戈从小失明,仅凭印象和手感的触摸写就了旷世吉他名曲《阿兰胡艾斯协奏曲》,将西班牙著名建筑阿兰胡艾斯宫殿的细节和清泉描绘地栩栩如生。高位瘫痪的美国小提琴家伊扎克?帕尔曼坐在轮椅的演奏令任何一位聆听者都不敢相信这是一位残疾人。德国男低音托马斯?夸斯托夫天生高位残疾,胸腔以下瘫痪,身高仅1米2,但他在经过诸如女高音施瓦茨科普夫等一代名师训练下,如今是德国数一数二的男低音歌唱家。韩国钢琴家李喜芽双手各有四指,比正常人少了两个手指,不过其在钢琴上的成就令很多专业人士也自叹弗如。
(四)投射式音乐聆听的应用
所谓投射式音乐聆听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在聆听音乐或一些特别设计过的音响时进行自由联想,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描述出故事。通过学生描述的音乐故事,可以通过描绘时所用的词语观察出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和心理健康程度。
结语
音乐是人类所拥有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份财富应惠及包括残疾人在内的所有人。残疾人在身体上的残疾并不能阻碍他们欣赏音乐的美,也正是在这美好的音乐的荡涤下,残疾人的心灵才会健康。让所有人都乘着音乐的翅膀,飞翔在恬静、美好的精神世界之中。
注释
① 张前、王次炤著《音乐美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年版 P236
②吕丹著《音乐剧<屋顶上的小提琴手>的犹太文化符号剖析》,《四川戏剧》2012年第三期
参考文献
[1]《西洋百首名曲详解》.人民音乐出版社.
[2]《接受式音乐治疗方法》.高天编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1年第一版.
[3]《音乐审美心理学教程(修订版)》林华著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 5月第二版.
作者简介:
柴丽华(1978—),女 ,汉族,河北唐山人,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音乐教学与理论研究。
吕丹(1974—),女,汉族,吉林省吉林市人,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治疗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