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探究式学习具有创新性强、参与面广、效率高的特点,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课堂学习效率的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本文在探究式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阐述探究式教学的基本内涵、教学作用、采取的措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内涵;措施
1 语文探究式教学的基本内涵
何为探究?探究就是探寻、追究,或者说是深入探索、反复研究。对于学生来说,探究能力的形成,也就形成了独立学习的品格,有了开拓创新的基础。可以说,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创新的必经过程。语文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发展能力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化知识注入为思想沟通,化单向吸收为多方面交流的语文教学活动。
2 探究式教学作用
2.1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人的认知遵循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辩证统一的规律,直接经验是每一个体在认识、探究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亲自获得的经验,是个人的经验。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置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多样化的过程,即如果没有求异的思维过程和多样化的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具有统一性的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
2.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精神
语文活动中的探究,是一个不断生疑和解疑的过程,这里贯穿始终的“问题意识”对语文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养成具有决定作用。特别是它有助于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独特而具体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炼就独立和探究的思维立场、开放和多向的思维形态、质疑和批判的思维品格。这些比语文知识体系、比语文课程内容本身重要得多。另外期间获得新知,提炼新说将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喜悦和深刻的成功体验,带来被教师和学生所欣赏、所褒奖的荣誉感和自我实现感,这些无疑可称为“学习的享受”、“生命的享受”,尔后伴随岁月流逝而积淀起来的对语文学习的强烈兴趣和热情,将构成其持续学习、永不懈怠的动力源,促进其长远的乐学和爱学语文,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以勇于探索、勤于创新、意志坚定、理想高远为特征的主体性人格。
2.3 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要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容易养成尊重史实和事实、积淀研究素养的科学精神和态度,从而有益于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诸如不轻信、不盲从、爱质疑的习惯,善于推敲言语作品、咀嚼言语精华的习惯,善于广泛阅读、勤查资料(含网络资料)的习惯,善于将读写学习中的心得体验与人交流,分享思维成果的言语交际习惯等等。
3 开展探究式教学所采取的措施
3.1 创设探索学习的环境和氛围
在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的环境。首先要创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其次,教师要为学生的学而教,就要考虑学生怎样学,要深入研究学生心理特征和思维规律,创设自主学习情境,给予学生质疑的权利,引导学生质疑问题,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刻苦探究,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精心设疑,层层深入,追根溯源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提出一个个的问题,并一一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在预习阶段学生通过快速浏览课文,了解课文概况,发现哪些问题一看就懂,哪些问题有疑问,并作相应的记录或符号,然后大胆地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并筛选、加工出若干问题提交学生讨论。与课文紧密相关的问题,应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交流氛围,让同一组的学生互相交流,不同一组的学生互相补充、互相完善。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的气氛越浓厚,学生积极参与探究问题的热情就越高涨,学生在争论中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与人分享,博采众长,弥补不足,甚至萌发灵感,触类旁通。当然,这些问题应该指向教学目标的完成,指向重点和难点的教学,切忌不分主次,面面俱到。问题的设置应符合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最好是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这样就能使学生较好的体会到思维的行进路线和发展轨迹,提高举一反三的能力。
3.3 假设情境,合理想像,逆向推理
从接受的角度看,阅读文本对于读者来说实际上是一种思维的定式。即所谓“为主人公的快乐而快乐,为主人公的悲伤而悲伤”。探究性学习可以打破这种定式的思维模式,假设出与文本内容的展开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情境,让学生在不脱离文本主要思想的前提下,逆向思维,充分张开想像的翅膀,为文本内容开拓出崭新的发展思路。解决问题过程中,对问题的分析非常重要。学生在分析问题过程中,首先要对问题作出假设,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的答案大胆地提出设想。估计假设的可能性。这为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方向,它作为科学认识程序的基本环节,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提出假设,可以为问题搭起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是探究活动的一个“指南针”。当学生发现问题后,他们很想知道“为什么”,脑海中就会出现一个个猜测性答案。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作出假设,着力营造一个民主、祥和、生动、活泼的探究性学习氛围,使他们在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使他们的思维进入兴奋点,创造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心理条件。
3.4 组织学生合作交流研讨
组织学生研讨,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既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又为学生个体性格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既使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坚持有道理的己见,又要养成尊重他人的说法,养成在欣赏自己的同时也要欣赏别人的正确态度;既能锻炼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又能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上文《花的话》四个问题后,明白了作者借二月花赞美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老师。如果学生有了共同探讨问题的过程,那么得出答案并不难,结果也水到渠成,而且要比老师总结出来的意义要深远得多,体会深刻得多!
在高中语文实施探究式教学,可以推动高中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在探究式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全程指导,提供教学支持和技术支持,启发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黄晓玲.高中语文阅读探究式有效教学措施研究[J].新课程学习(中学),2009(5)
2 杨宁.浅谈高中语文的探究教学法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0)
3 杨勋华.浅析农村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些现状与思考[J].吉林教育,2011(16)
(责任编辑 王昕)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内涵;措施
1 语文探究式教学的基本内涵
何为探究?探究就是探寻、追究,或者说是深入探索、反复研究。对于学生来说,探究能力的形成,也就形成了独立学习的品格,有了开拓创新的基础。可以说,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创新的必经过程。语文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发展能力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化知识注入为思想沟通,化单向吸收为多方面交流的语文教学活动。
2 探究式教学作用
2.1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人的认知遵循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辩证统一的规律,直接经验是每一个体在认识、探究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亲自获得的经验,是个人的经验。如果不经过学生一系列的置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多样化的过程,即如果没有求异的思维过程和多样化的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具有统一性的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
2.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精神
语文活动中的探究,是一个不断生疑和解疑的过程,这里贯穿始终的“问题意识”对语文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养成具有决定作用。特别是它有助于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独特而具体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炼就独立和探究的思维立场、开放和多向的思维形态、质疑和批判的思维品格。这些比语文知识体系、比语文课程内容本身重要得多。另外期间获得新知,提炼新说将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喜悦和深刻的成功体验,带来被教师和学生所欣赏、所褒奖的荣誉感和自我实现感,这些无疑可称为“学习的享受”、“生命的享受”,尔后伴随岁月流逝而积淀起来的对语文学习的强烈兴趣和热情,将构成其持续学习、永不懈怠的动力源,促进其长远的乐学和爱学语文,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以勇于探索、勤于创新、意志坚定、理想高远为特征的主体性人格。
2.3 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要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容易养成尊重史实和事实、积淀研究素养的科学精神和态度,从而有益于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诸如不轻信、不盲从、爱质疑的习惯,善于推敲言语作品、咀嚼言语精华的习惯,善于广泛阅读、勤查资料(含网络资料)的习惯,善于将读写学习中的心得体验与人交流,分享思维成果的言语交际习惯等等。
3 开展探究式教学所采取的措施
3.1 创设探索学习的环境和氛围
在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的环境。首先要创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其次,教师要为学生的学而教,就要考虑学生怎样学,要深入研究学生心理特征和思维规律,创设自主学习情境,给予学生质疑的权利,引导学生质疑问题,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刻苦探究,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精心设疑,层层深入,追根溯源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提出一个个的问题,并一一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在预习阶段学生通过快速浏览课文,了解课文概况,发现哪些问题一看就懂,哪些问题有疑问,并作相应的记录或符号,然后大胆地提出来。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并筛选、加工出若干问题提交学生讨论。与课文紧密相关的问题,应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交流氛围,让同一组的学生互相交流,不同一组的学生互相补充、互相完善。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讨论的气氛越浓厚,学生积极参与探究问题的热情就越高涨,学生在争论中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与人分享,博采众长,弥补不足,甚至萌发灵感,触类旁通。当然,这些问题应该指向教学目标的完成,指向重点和难点的教学,切忌不分主次,面面俱到。问题的设置应符合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最好是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这样就能使学生较好的体会到思维的行进路线和发展轨迹,提高举一反三的能力。
3.3 假设情境,合理想像,逆向推理
从接受的角度看,阅读文本对于读者来说实际上是一种思维的定式。即所谓“为主人公的快乐而快乐,为主人公的悲伤而悲伤”。探究性学习可以打破这种定式的思维模式,假设出与文本内容的展开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情境,让学生在不脱离文本主要思想的前提下,逆向思维,充分张开想像的翅膀,为文本内容开拓出崭新的发展思路。解决问题过程中,对问题的分析非常重要。学生在分析问题过程中,首先要对问题作出假设,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的答案大胆地提出设想。估计假设的可能性。这为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方向,它作为科学认识程序的基本环节,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提出假设,可以为问题搭起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是探究活动的一个“指南针”。当学生发现问题后,他们很想知道“为什么”,脑海中就会出现一个个猜测性答案。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作出假设,着力营造一个民主、祥和、生动、活泼的探究性学习氛围,使他们在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使他们的思维进入兴奋点,创造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心理条件。
3.4 组织学生合作交流研讨
组织学生研讨,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既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又为学生个体性格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既使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坚持有道理的己见,又要养成尊重他人的说法,养成在欣赏自己的同时也要欣赏别人的正确态度;既能锻炼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又能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例如,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上文《花的话》四个问题后,明白了作者借二月花赞美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老师。如果学生有了共同探讨问题的过程,那么得出答案并不难,结果也水到渠成,而且要比老师总结出来的意义要深远得多,体会深刻得多!
在高中语文实施探究式教学,可以推动高中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创新精神。在探究式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全程指导,提供教学支持和技术支持,启发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黄晓玲.高中语文阅读探究式有效教学措施研究[J].新课程学习(中学),2009(5)
2 杨宁.浅谈高中语文的探究教学法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0)
3 杨勋华.浅析农村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些现状与思考[J].吉林教育,2011(16)
(责任编辑 王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