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笔者对生物课堂教学结构变革中实施多媒体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优化生物课堂教学结构作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
一、改变教学观念,根据生物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设计合理的媒体使用方案
多媒体技术是实现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的重要手段,不应只体现生物教学中视、听和色彩的刺激而模糊了生物教学的目标与要求。对于生物新课程的教学要努力做到“面向日新月異的社会”,“面向瞬息万变的世界”,“面向迅速发展的高新科技领域”。教师应当有目标、有方向、有控制地选择内容、设计和编辑教案。
二、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构建情境-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支持下的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结合生物新课程的实际特点,我们构建了以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教学整合的情境-探究教学模式。其归纳为如下所示:
创设情境→明确目标→合作探究→形成结果→交流评价
在情境-探究模式中,生物课堂体现出探究学习思想,教师是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探究情境,更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工具,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具体参与学习和承接教师提供的学习情境,按照探究学习的程序,进行探究学习,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集体学习与个体学习的结合,而教师既是知识的施与者又是活动的组织者。
例如:学生在学习《细胞的类型和结构》这一节时,学生可以利用教师所提供的软件,在多媒体计算机上尝试构建不同种类的细胞。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用鼠标点取不同的“细胞结构”和细胞器加在“构建图上”上,得到计算机显示的各种表现的“细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教师的指导,最终“构建”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就这样,不同的层次学生都能够在游戏中,在体验中带着极大的兴趣去探索,掌握知识的本质。
三、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
下面就以高中生物第一册《细胞有丝分裂》(第二课时)为例来说明。
1.创设情境
这节课就以一个平常的事件引入:一位年轻小伙子在一次意外事故中手臂上有大块的皮肤损失,这些皮肤能否再生?是如何进行分裂再生的?
在这段现实问题情境中引入新课,学生依靠前一节课所学的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特征对其进行猜测探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从而使课堂气氛变为轻松愉快,也能够激起学生认知心理冲突,动摇知识结构和学习心理的平衡状态,诱发学生“探疑”的动机,让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学生一旦有了问题意识,就会对问题的解决产生兴趣,同时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因而有一种想要学习的心理倾向,学生就会从问题材料中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并于开展探究、讨论、理解或问题解决等活动。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去解决问题。学生根据所学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特征运用类比的方法对动物(人的皮肤生发层)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进行了猜测、验证,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
2.模拟微观世界,验证猜测,化解难点
采用情境-探究的教学是让学生先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对问题进行猜测探究,最后通过利用电脑多媒体的动画展示来验证学生的猜测,既可以弥补挂图的静态的不足,同时也可以纠正学生猜测中的错误问题,给学生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从而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体系。
3.利用多媒体,比较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巩固知识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采用课本的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图的比较,得出结论,而无法真正地立即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差异。而通过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比较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动态过程,能够加深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学生通过多媒体的直观形象地进行比较,也有利于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达成。
4.利用多媒体及时反馈,实现双边互动
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可以随时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学生。像填空、判断、选择题型,学生回答正确,计算机可以马上亮出正确答案,并会表扬,来一声“棒极了!”、“真聪明!”、“你真行!”等,学生看了或听了自然就会高兴,兴趣盎然;如果学生活动错了,计算机也会提醒——“再想想!”、“再考虑一下!”,并配以音乐,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结果,促使学生自我激励,以不断获得“独立发展的愉快体验”。
5.优化教学小结
在一节课接近尾声,学生学习也有了倦意。而教师也希望能够在这时对整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小结,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加以巩固和加深。此时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一能够刺激学生已经疲乏的兴奋,二来利用计算机呈现信息速度快的特点,能够多方位多角度地对本节课进行高度小结,从而达到优化结束环节的效果。
总之,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能够优化我们的教学结构,能够充分发挥三机一幕的优势,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都为生物课堂教学增添无穷魅力。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统筹兼顾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间等,能够优化生物课堂的教学结构,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改变教学观念,根据生物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设计合理的媒体使用方案
多媒体技术是实现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的重要手段,不应只体现生物教学中视、听和色彩的刺激而模糊了生物教学的目标与要求。对于生物新课程的教学要努力做到“面向日新月異的社会”,“面向瞬息万变的世界”,“面向迅速发展的高新科技领域”。教师应当有目标、有方向、有控制地选择内容、设计和编辑教案。
二、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构建情境-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支持下的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结合生物新课程的实际特点,我们构建了以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教学整合的情境-探究教学模式。其归纳为如下所示:
创设情境→明确目标→合作探究→形成结果→交流评价
在情境-探究模式中,生物课堂体现出探究学习思想,教师是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探究情境,更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工具,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具体参与学习和承接教师提供的学习情境,按照探究学习的程序,进行探究学习,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集体学习与个体学习的结合,而教师既是知识的施与者又是活动的组织者。
例如:学生在学习《细胞的类型和结构》这一节时,学生可以利用教师所提供的软件,在多媒体计算机上尝试构建不同种类的细胞。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用鼠标点取不同的“细胞结构”和细胞器加在“构建图上”上,得到计算机显示的各种表现的“细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教师的指导,最终“构建”出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就这样,不同的层次学生都能够在游戏中,在体验中带着极大的兴趣去探索,掌握知识的本质。
三、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
下面就以高中生物第一册《细胞有丝分裂》(第二课时)为例来说明。
1.创设情境
这节课就以一个平常的事件引入:一位年轻小伙子在一次意外事故中手臂上有大块的皮肤损失,这些皮肤能否再生?是如何进行分裂再生的?
在这段现实问题情境中引入新课,学生依靠前一节课所学的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特征对其进行猜测探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从而使课堂气氛变为轻松愉快,也能够激起学生认知心理冲突,动摇知识结构和学习心理的平衡状态,诱发学生“探疑”的动机,让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学生一旦有了问题意识,就会对问题的解决产生兴趣,同时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因而有一种想要学习的心理倾向,学生就会从问题材料中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并于开展探究、讨论、理解或问题解决等活动。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去解决问题。学生根据所学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特征运用类比的方法对动物(人的皮肤生发层)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进行了猜测、验证,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
2.模拟微观世界,验证猜测,化解难点
采用情境-探究的教学是让学生先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对问题进行猜测探究,最后通过利用电脑多媒体的动画展示来验证学生的猜测,既可以弥补挂图的静态的不足,同时也可以纠正学生猜测中的错误问题,给学生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从而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体系。
3.利用多媒体,比较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巩固知识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采用课本的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图的比较,得出结论,而无法真正地立即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差异。而通过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比较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动态过程,能够加深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学生通过多媒体的直观形象地进行比较,也有利于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达成。
4.利用多媒体及时反馈,实现双边互动
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可以随时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学生。像填空、判断、选择题型,学生回答正确,计算机可以马上亮出正确答案,并会表扬,来一声“棒极了!”、“真聪明!”、“你真行!”等,学生看了或听了自然就会高兴,兴趣盎然;如果学生活动错了,计算机也会提醒——“再想想!”、“再考虑一下!”,并配以音乐,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结果,促使学生自我激励,以不断获得“独立发展的愉快体验”。
5.优化教学小结
在一节课接近尾声,学生学习也有了倦意。而教师也希望能够在这时对整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小结,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加以巩固和加深。此时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一能够刺激学生已经疲乏的兴奋,二来利用计算机呈现信息速度快的特点,能够多方位多角度地对本节课进行高度小结,从而达到优化结束环节的效果。
总之,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能够优化我们的教学结构,能够充分发挥三机一幕的优势,形象生动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都为生物课堂教学增添无穷魅力。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统筹兼顾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时间等,能够优化生物课堂的教学结构,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