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分量”举“1”反三

来源 :教育界·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isnak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实际教学中,对分数的认识,过分强调了“分”的动词属性,弱化了对等分后1份的多层次感知,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一个单位”和“若干等份”上,而忽略了等分后的“1分量”。利用具体情境凸显“1分量”,淡化具体数量,从“1份”突围,举“1”反三。
  【关键词】分数教学1分量策略
  从把1个物体看作整体,到把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其实就是在规避数量的多少,弱化一个量的存在感。但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对分数的认识,出现了一种分割教学的倾向,即过分强调了“分”的动词属性,弱化了对等分后1份的多层次感知,使得学生认识的分数缺乏完整性。也就是我们的教学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一个单位”和“若干等分”上。笔者认为,在分数的初步认识阶段,等分后的“1分量”不仅是认识分数的重点,而且在追寻分数本质的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一、 在分数作为一个过程引进,突出现实情境里的“1分量”
  “在数学中,有不少概念在最初就是作为过程得到引进的,比如分数。”
  引进分数的这一过程就是“等分”。多个版本教材《认识分数》的第一课时,尽管设计各不相同,但相通之处都是用实物的分割来引进分数,这样做显然包含了由过程引进,并向结果过渡。教材中根据现实情境追问的都是类似于“每人分得多少”的问题,而在学生尚未获取分数信息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达自己分到的那一份却是行之有效的。
  苏教版教材的设计有一个迁移和比对的过程:让整数的平均分迁移到分数中,通过每人分得2个苹果、1瓶矿泉水和半个蛋糕,为学生呈现了不同的“1分量”,为之后的学习做了铺垫。苏教版用半个引入分数12,而其他两个版本却是用一半引入的,个中思考耐人寻味。从学生的认知来看,半个更容易理解,但是一半却是最接近12的。半个是凸显了“1份”的具体数量,而一半却是勾勒出“1份”与整体的关系,后者更能让学生认识分数的本质。
  实际上,苏教版教材《认识分数》首页下面那句话——“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的确有些让学生摸不着头脑,容易让学生把“12个”和“它的12”画上等号。通读苏教版教材三上和三下的认识分数发现,除在这里让12以一个具体的数量存在过以外,其他都是以整体与等分的关系存在的。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借鉴其他版本,让学生动起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一半,充实自我的表象感知。
  当然,苏教版的情境图却可以大加利用,除刚才说的迁移和比对外,实际上当学生把“2个苹果、1瓶矿泉水和半个蛋糕”都抽象到“1分量”的层面思考时,不由自主会产生“都是1份,为什么数量不等呢?”的疑问,有了一种“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韵味,也为后面的学习设下疑问、埋下伏笔。
  二、 从“1份”到“几分之一”,实现由过程向对象的转化
  分数概念作为过程引进是基于学生的学习,但要完整准确地把握分数这个概念的本质,最终还是要让其转化成一个对象,即“虽然可以把分数看成除法运算的一种表示,但分数本身是数而不是运算。”
  在比较12和14时,学生从图中最直观的感知就是12表示的1份比14表示的1份大,而没有真正去完整地比较这两个分数,因此,此时的学生刚刚经历一个课时的学习,他们的认知还停留在过程之中,并没有能把“1份”与分数有效地联系起来。
  这个分数的比较教学,我们首先解决的是引导学生知道如何得到这两个分数,在初步动手之后,要追问学生,为什么你涂出的就是12或14呢?
  这里因为要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所以用的是两张同样大小的圆片纸。教学中,对于12或14的“1分量”要实施多维度对比深化。
  教学中可以安排这样两个操作活动:
  一是每个人拿出自己准备的几何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等),且大小不一,涂出12和14。
  二是每个人拿出两张大小不相同的长方形纸,分别涂出12和14。
  此时呈现在学生面前的“1分量”的大小有相同、有不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12或14表示的首先是其中的一份,每一份都是12或14。这里的12或14不再是表示12或14个图形,而是表示一份量占整体的12或14。自此,模糊了“1分量”的具体数值,只在认知中存留了三个字——“1分量”。教师的有效引导,帮助学生从“1分量”这一形象的过程向分数这一抽象的对象转化了。
其他文献
【摘 要】青春期的学生,人生观、世界观正在逐渐形成,他们都有鲜明的特点,因此在处理学生问题上,教师不能一概而论,必须因材施教,找准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  【关键词】学生心理特点 因势利导 管理策略  笔者在闲暇期间读到一篇文章《石头的纹路》,文中提到作者去乡下看外公,顺便散心。作者的外公是村里有名的石匠,外公叫作者帮他敲开一块石头。作者想敲开
期刊
【摘 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英语课堂教学新的风向标,本文主要结合江苏省第十二届“蓝天杯”小学英语会课观摩暨学术交流活动中的课例,从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学习能力、文化品格和语言能力等四个方面阐述笔者对培养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思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 思维品质 学习能力 文化品格 语言能力  江苏省第十二届“蓝天杯”小学英语会课观摩暨学术交流活动于2016年9月29日~30日在江苏省镇江市南徐
期刊
【摘要】数学是一门极具思维性和应用性的学科,小学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关键性起点,教师能否引导学生自小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课堂的呈现形式是十分重要的因素。本文中笔者以苏教版小学数学课堂为例,以“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数学味道’”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从四个角度对这一论题展开研究,望借此能够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回归数学本质、提升数学魅力”的重要意义和关键作用。  【关键词】数学课堂
期刊
储冬生,1978年12月出生,江苏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硕士研究生,全国优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南通市第一梯队名师培养对象,南通市小学数学青年教师教学研究中心导师,南通市乡村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育站主持人,海安县中青年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海安县实验小学副校长。先后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积极倡导“问题驱动式数学教学”
期刊
【摘要】“将教学内容转化为问题”是实行“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本文从策略层面出发,探讨了将教学内容问题化的几个策略:结构化的阅读策略,课外拓展策略,汇总整合策略,并通过实际的教学案例对上述策略做出分析。  【关键词】教学内容问题策略  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追求高效课堂,“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正逐步受到重视和推广。如何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并使提出的问题成为合理有效的课堂纽带,是推进“问题导学”
期刊
【摘 要】在质量意识不断重申的当下,教师匆忙前行的路上多种教学状态并存。学校基于分享、同课异构的校本研修过程为教师的成长打通经验分享、交流沟通、互助合作、螺旋上升的路径,为教师快乐地从事高质量、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感受专业幸福提供了可能性。  【关键词】教学状态 同课异构 专业分享 校本研修  当下,做教师的我们常常很无奈,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讲的“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似乎成了越来越远的梦。在质量
期刊
【摘要】英语教学要注意结合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怎样激发学生更好地学好英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是搞好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一环。英语绘本的合理开发与有效运用,能活化小学英语教学形态,激发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对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英语教学绘本故事教学学习兴趣学习能力  英语新课程标准强调“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
期刊
【摘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点进行整理,构建有联系的知识网络;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比较,沟通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的联系,建立良好的认识结构;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习练,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关键词】简易方程复习整理沟通联系发展能力  课前思考  简易方程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定的算术知识,并在初步接触有关代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目的在
期刊
【摘 要】心智模式对男教师在幼儿教育领域的专业成长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本文围绕男教师的专业成长,从成长型心智模式的角度,探讨男教师如何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以开放的头脑获得新的信息,以新的方式解读和思考幼儿教育,通过反思与自我反思,把眼睛转向自身,看清男教师内心关于自己、幼儿、他人、团队、幼儿园及周围世界等方面的假设、形象和故事,谋求基于心智模式改善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幼儿园男教师 心智模
期刊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教育真正进入一场基于信息化技术的伟大变革中。中学历史课堂如何巧妙地运用新技术,实现新突破,这需要从教学策略上进行变革,破除过去落后陈旧的做法,探索适应新形势的教学策略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教室学堂互联网策略  人类社会从农耕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再进步到信息时代,技术进步与更新不断推动人类创造新的世界,开辟新的视野。目前“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教育真正进入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