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孩子们,南方的冬天已经来了,天气也越来越冷了。看,大家都穿上了棉衣棉裤,早上到学校的时候,也戴上了手套,围上了围脖。那么,此时的北方,又是一副怎样的景象呢?大家请看这些图片。(PPT出示配乐图片)这里北方的松花江畔的图片,同学们从中看到了什么?
预设:冰。评价语:噢,你认为挂在树上的是冰。
预设:雪。评价语:提到北方的冬天我们就会想到“冰天雪地”一词。(换一个学生问)这些雪都堆积在哪里?(树上、电线上、草地上)
预设:同学们,你们看到的挂在树上、电线上、草地上的,既不是冰,也不是雪。这是在北方寒冷天气下形成的一种冰晶体,这种特有的现象被称作雾凇。(PPT出示雾凇)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写课题。(PPT板书课题)
1.“雾”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第一个生字,我们一起把它工工整整地写在田字格里吧。这个字可以分成两部分,谁来帮助大家记一记?
2.这是一个形声字,上面是“雨”,下面是“务”。我们一起来写一写。(田字格板书)“雨”上面的一横要短一点,字要写得扁长,“务”的撇捺要写得舒展,字才会漂亮。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雾”这个字吧!(两遍)
3.“雾”是一种自然现象,有很多雨字头的字都和自然现象有关,你能说出几个吗?
预设:雷、霜、雪、霞、雹、霾…
预设评价语:对呀,下雨之前会打雷;秋天的时候,树叶和窗户上就会结霜;冬天到了,各地开始下起了白茫茫的雪;早上有朝霞,傍晚有晚霞,这都是常见的自然现象。
“凇”是两点水,两点水的字都是跟“冷”有关系的。
同学们,只要抓住字的关键部分,我们就能学到更多同类型的词语。
4.我们一起来读出我们的课题吧。(齐读课题)
5.霧凇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同学们请看(PPT出示:雾凇俗称树挂。)谁来读?
①这里面有我们另外一个要学习的生字“俗”,谁能把它读正确?(学生读)
②“俗”在字典里有好几种意思,在这句话里,它是什么意思呢?(第三种)(PPT出示字的解释:1.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2.大众的,最通行的,习见的;3.趣味不高的,令人讨厌的;4.凡世间,相对于仙佛僧道。)
③你知道“俗称”是什么意思吗?是的,俗称就是通俗的称呼,一般大众的称呼,我们习惯上的称呼。大家再来把这个词语读一读。
④雾凇的俗称是什么呢?(树挂)
⑤生活中还有很多俗称呢:番茄俗称西红柿,医生俗称大夫,移动电话俗称手机……
大家记住了吗?俗称就是大家对它通俗的称呼,或者习惯上的叫法。
(待续)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南夏墅中心小学】
孩子们,南方的冬天已经来了,天气也越来越冷了。看,大家都穿上了棉衣棉裤,早上到学校的时候,也戴上了手套,围上了围脖。那么,此时的北方,又是一副怎样的景象呢?大家请看这些图片。(PPT出示配乐图片)这里北方的松花江畔的图片,同学们从中看到了什么?
预设:冰。评价语:噢,你认为挂在树上的是冰。
预设:雪。评价语:提到北方的冬天我们就会想到“冰天雪地”一词。(换一个学生问)这些雪都堆积在哪里?(树上、电线上、草地上)
预设:同学们,你们看到的挂在树上、电线上、草地上的,既不是冰,也不是雪。这是在北方寒冷天气下形成的一种冰晶体,这种特有的现象被称作雾凇。(PPT出示雾凇)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写课题。(PPT板书课题)
1.“雾”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第一个生字,我们一起把它工工整整地写在田字格里吧。这个字可以分成两部分,谁来帮助大家记一记?
2.这是一个形声字,上面是“雨”,下面是“务”。我们一起来写一写。(田字格板书)“雨”上面的一横要短一点,字要写得扁长,“务”的撇捺要写得舒展,字才会漂亮。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雾”这个字吧!(两遍)
3.“雾”是一种自然现象,有很多雨字头的字都和自然现象有关,你能说出几个吗?
预设:雷、霜、雪、霞、雹、霾…
预设评价语:对呀,下雨之前会打雷;秋天的时候,树叶和窗户上就会结霜;冬天到了,各地开始下起了白茫茫的雪;早上有朝霞,傍晚有晚霞,这都是常见的自然现象。
“凇”是两点水,两点水的字都是跟“冷”有关系的。
同学们,只要抓住字的关键部分,我们就能学到更多同类型的词语。
4.我们一起来读出我们的课题吧。(齐读课题)
5.霧凇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同学们请看(PPT出示:雾凇俗称树挂。)谁来读?
①这里面有我们另外一个要学习的生字“俗”,谁能把它读正确?(学生读)
②“俗”在字典里有好几种意思,在这句话里,它是什么意思呢?(第三种)(PPT出示字的解释:1.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2.大众的,最通行的,习见的;3.趣味不高的,令人讨厌的;4.凡世间,相对于仙佛僧道。)
③你知道“俗称”是什么意思吗?是的,俗称就是通俗的称呼,一般大众的称呼,我们习惯上的称呼。大家再来把这个词语读一读。
④雾凇的俗称是什么呢?(树挂)
⑤生活中还有很多俗称呢:番茄俗称西红柿,医生俗称大夫,移动电话俗称手机……
大家记住了吗?俗称就是大家对它通俗的称呼,或者习惯上的叫法。
(待续)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南夏墅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