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挖掘语文教学中的社会生活因子,通过寻找生活形象、再现生活情境、贴近生活情感、借鉴生活经验等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言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情境;教学策略
语文是天然与社会环境联系在一起的。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勃涅斯曾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而多年的教学实践也证明:凡是和学生生活贴近的,形象直观的内容,学生都容易接受。可见语文与社会环境密不可分。社会生活是语文教学的一泓活水,语文来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生活给语文教学予更大更活的空间,它让语文教学活化了,它也让语文真正成为一门交流思想、表达情意的综合性人文学科。所以,学生的个性发展,语文素养的提高,都离不开生活。我们应该善于挖掘语文教学中的社会因素,让学生在生活中奠基语文基础。
一、寻找生活形象
教学中,要善于唤起学生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和经历。例如,《江南》是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的一首汉乐府歌辞,是一首极为优秀的小诗。上课伊始,我就安排学生欣赏美丽的江南图片,营造优美的情景,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在感悟语言文字时,我播放课件,学生眼前呈现出碧波荡漾的池塘,满池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采莲姑娘泛舟采莲,荷叶底下鱼儿们在欢快地嬉戏玩耍,与此同时,播放一段优美的古筝乐曲,在视觉、听觉交织的立体空间里学生领略到了一个清新柔和、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抓住这个有效契机,我提问:“小朋友,假如你就坐在这艘小小的船上,置身于这种美景中,你想做些什么呢?”学生马上小手林立,有的说“我要驾着小船和伙伴们在荷花丛中捉迷藏。”有的说“我要摘下一个个新鲜的莲藕送给老师和小朋友。”还有的说“我想跳下水和小鱼们快乐地游玩。”这些美妙浪漫的想法表明了在教学中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再现生活情境
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有待不断丰富。单一的教材、固定的教室给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设置了障碍。我们要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让学生的情感融入生活、融入社会。
有时候,学生的生活经历还是零星的,教学时,要善于把这些经历组合起来,再现出来,让学生的感受更充分、更完善。在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时,我一上课就对孩子们说:“我是夏天小姐姐,我来了,你们不想变点什么吗?”孩子们畅所欲言,想变成许许多多的事物,可是他们对自己要变成的事物还缺少形象的认识,表达得不够淋漓尽致。于是,我让他们回忆自己在池塘边都看到了哪些美丽的事物。学生通过引导,把自己变的漂亮的蜻蜓、可爱的蝴蝶、机灵的乌龟、活泼的小鱼、碧绿的大荷叶、晶莹剔透的小水滴等事物的图画,一一贴到荷花池的大背景中,学生仿佛一下子就到了荷花池边,欣喜地表达自己美好的愿望。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回到自己熟悉的生活,与课文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三、贴近生活情感
情动而辞发,当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困难、有障碍时,同样要巧借生活,拉近学生与文章的距离。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军神》一文时,为了体验刘伯承在不用麻醉药剂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时的痛苦,体會刘伯承将军的坚强意志。我引导学生想象手术刀割在身上的情景,开始孩子们只会说“很疼”“疼死了”。于是,我调动学生的相似体验:“你们在削铅笔、削水果时被刀划伤过手吗?”孩子们一顿,说:“我疼得哇哇大哭!”“有钻心的疼!”“我使劲地捂住伤口,这样似乎少疼些”……“是啊!刘伯承在没有用麻醉药剂的情况下被割了整整72刀,是一种怎样的痛苦呢?但他却仍然一声不吭,这需要多么顽强的意志啊!”教师的语言有效地强化了学生原有体验间的联系。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尽量地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语言能力。
四、借鉴生活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往往是独特的。教学时,要善于线串珍珠,把它们融合起来,让学生举一反三。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时,联系上下文,从天游峰的险峻中体会老人上山扫九百多级、下山扫九百多级是多么的不容易,通过“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等语句来体会老人扫山路是十分艰辛的。学生知道“天游峰的扫路人工作很艰难”的意思不大困难,如果只停留在这个层面上,学生对扫路人“默默奉献的精神”显然悟得不够。要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在热烈地讨论中进一步体会出老人的乐观、自信、勤劳是长寿的秘诀,学习老人豁达的人生态度。借鉴他们其他的生活经验映证,会让学生释然开怀——扫路人付出了辛劳和牺牲,全是为了别人的方便,默默无闻地帮助别人正是扫路人可贵的品质。
语文教学回归了学生的生活世界,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用自己独特的体验方式,以独具个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那么,学生的心灵就能“一任自然、无拘无束、自由飞翔”,学生的语言则能吐心声、诉衷肠,习于生活,得于自然,从而游刃有余地表现生活、表达自己。最终,必将生成根植于生活沃土之上的活的语文教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情境;教学策略
语文是天然与社会环境联系在一起的。美国教育家华特?科勃涅斯曾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而多年的教学实践也证明:凡是和学生生活贴近的,形象直观的内容,学生都容易接受。可见语文与社会环境密不可分。社会生活是语文教学的一泓活水,语文来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生活给语文教学予更大更活的空间,它让语文教学活化了,它也让语文真正成为一门交流思想、表达情意的综合性人文学科。所以,学生的个性发展,语文素养的提高,都离不开生活。我们应该善于挖掘语文教学中的社会因素,让学生在生活中奠基语文基础。
一、寻找生活形象
教学中,要善于唤起学生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和经历。例如,《江南》是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的一首汉乐府歌辞,是一首极为优秀的小诗。上课伊始,我就安排学生欣赏美丽的江南图片,营造优美的情景,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在感悟语言文字时,我播放课件,学生眼前呈现出碧波荡漾的池塘,满池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采莲姑娘泛舟采莲,荷叶底下鱼儿们在欢快地嬉戏玩耍,与此同时,播放一段优美的古筝乐曲,在视觉、听觉交织的立体空间里学生领略到了一个清新柔和、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抓住这个有效契机,我提问:“小朋友,假如你就坐在这艘小小的船上,置身于这种美景中,你想做些什么呢?”学生马上小手林立,有的说“我要驾着小船和伙伴们在荷花丛中捉迷藏。”有的说“我要摘下一个个新鲜的莲藕送给老师和小朋友。”还有的说“我想跳下水和小鱼们快乐地游玩。”这些美妙浪漫的想法表明了在教学中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再现生活情境
小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有待不断丰富。单一的教材、固定的教室给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设置了障碍。我们要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让学生的情感融入生活、融入社会。
有时候,学生的生活经历还是零星的,教学时,要善于把这些经历组合起来,再现出来,让学生的感受更充分、更完善。在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时,我一上课就对孩子们说:“我是夏天小姐姐,我来了,你们不想变点什么吗?”孩子们畅所欲言,想变成许许多多的事物,可是他们对自己要变成的事物还缺少形象的认识,表达得不够淋漓尽致。于是,我让他们回忆自己在池塘边都看到了哪些美丽的事物。学生通过引导,把自己变的漂亮的蜻蜓、可爱的蝴蝶、机灵的乌龟、活泼的小鱼、碧绿的大荷叶、晶莹剔透的小水滴等事物的图画,一一贴到荷花池的大背景中,学生仿佛一下子就到了荷花池边,欣喜地表达自己美好的愿望。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回到自己熟悉的生活,与课文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三、贴近生活情感
情动而辞发,当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困难、有障碍时,同样要巧借生活,拉近学生与文章的距离。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军神》一文时,为了体验刘伯承在不用麻醉药剂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时的痛苦,体會刘伯承将军的坚强意志。我引导学生想象手术刀割在身上的情景,开始孩子们只会说“很疼”“疼死了”。于是,我调动学生的相似体验:“你们在削铅笔、削水果时被刀划伤过手吗?”孩子们一顿,说:“我疼得哇哇大哭!”“有钻心的疼!”“我使劲地捂住伤口,这样似乎少疼些”……“是啊!刘伯承在没有用麻醉药剂的情况下被割了整整72刀,是一种怎样的痛苦呢?但他却仍然一声不吭,这需要多么顽强的意志啊!”教师的语言有效地强化了学生原有体验间的联系。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尽量地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高语言能力。
四、借鉴生活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往往是独特的。教学时,要善于线串珍珠,把它们融合起来,让学生举一反三。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时,联系上下文,从天游峰的险峻中体会老人上山扫九百多级、下山扫九百多级是多么的不容易,通过“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等语句来体会老人扫山路是十分艰辛的。学生知道“天游峰的扫路人工作很艰难”的意思不大困难,如果只停留在这个层面上,学生对扫路人“默默奉献的精神”显然悟得不够。要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在热烈地讨论中进一步体会出老人的乐观、自信、勤劳是长寿的秘诀,学习老人豁达的人生态度。借鉴他们其他的生活经验映证,会让学生释然开怀——扫路人付出了辛劳和牺牲,全是为了别人的方便,默默无闻地帮助别人正是扫路人可贵的品质。
语文教学回归了学生的生活世界,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用自己独特的体验方式,以独具个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那么,学生的心灵就能“一任自然、无拘无束、自由飞翔”,学生的语言则能吐心声、诉衷肠,习于生活,得于自然,从而游刃有余地表现生活、表达自己。最终,必将生成根植于生活沃土之上的活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