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南 这儿才是老北京

来源 :旅游情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7521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何是“宣南”?
  一座城市的传统,总离不开它的起源,宣南正是公认的北京城发源地。古老的商业街、众多的名人故居、几百家驻京会馆、百余家老字号商铺、地道的美食、传统的工艺制品……这些传统文化的现实遗存,也是帮助我们追忆历史的镜子。
  阳光明媚的初冬,北京胡同里无处不透着一股清新。穿行在窄小的街巷,迎着冷风也要咬一口甜甜的糖葫芦;随意的走进一问院子,晒太阳的老大爷会给你讲起这里的故事与传说;外墙传统内部则装修时尚的小店,一定有你心仪的小礼物。宣南,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魅力,感染着每一位走近它的人。
  如果你已经厌倦了故宫、香山、颐和园、八达岭的常规旅行,这一次,不妨与我一同走“宣南”,去感受最传统的北京。
  前门的古今繁华
  正对着天安门的是更为高大的正阳门,已经站在那快600年了。每每的,老北京人走过那,都会不禁追忆一番。但正阳门的名字好像只存在于城墙上的那块文保碑,人们还是习惯叫它“大前门”,亲切得好像胸前兜里的那盒烟。
  在北京城,很多名字不单单指某个地方,而是个区域概念,前门就是个典型例子。它早已突破了单一的地理名称概念,所指的范围包括正阳门以及它南侧的前门大街,还有附近的大栅栏、珠宝市、鲜鱼口、廊房胡同等一大片区域。这些街区组成了“前门”,也共同承担着“百年商业区”的繁华之梦。
  作为北京城最著名的商业街区,前门早在明朝时就已形成规模。清朝时,随着作坊、茶楼、戏院的开设,这里变得更加繁荣,还被朝廷设定为专门的商业街。时至近代,西洋国的新奇玩意受到仕人商贾的青睐,随着洋货的大量涌入,前门一跃成为京城最繁华的闹市。特别是清朝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京奉铁路、京汉铁路相继开通,并在前门设立东、西两个火车站。丰富的货物,便捷的交通,前门可谓红极一时!
  大栅栏:前门商业区的百年菁华
  闲逛在前门,大栅栏一定不能错过。光是这个名字,多数外地人就读不准,因为不仅读音上起了变化,末尾还加上了最具北京特色的“儿化音”——Da Shi Lanr,一个名字,就读出了“京味”。
  “大栅栏”的名字,来源于明清时期皇城实行的宵禁政策。每到入夜,街头巷尾就设置栅栏,以阻止出入,等到白天才能打开。或许是这里的栅栏都特别高大,这才有了“大栅栏”一名吧。
  历史变迁,很多著名的商业街区都繁华不再,但大栅栏却一直保持着闹市本色。“头顶马聚源,身穿瑞蚨祥,脚蹬内联升”是广为流传的顺口溜,这些百年老店如今依然在大栅栏街上笑脸迎客。大栅栏就像一个地道的老北京市井文化博物馆,这里什么部有,也自然不能少了传统美食,全聚德的烤鸭、都一处的烧麦、馄饨侯的馄饨、九龙斋的酸梅汤、六必居的酱菜、长盛魁的干果……跨越百年的味道,一定让你流连忘返!
  店铺林立的大栅栏,还有三家著名的戏院:三庆戏院、广德楼戏院、庆乐戏院,谭鑫培、杨小楼、金少山、梅兰芳、余叔岩、马连良、严菊鹏等京剧大师都曾在此演出。每当有名角的场儿,大栅栏街上必定人潮汹涌,寸步难行。而在街道西侧,还有中国电影的发源地——大观楼,这里已改建成为电影主题休闲吧,在木制桌椅前喝杯热乎乎的奶茶,看看四周的老式电影海报、图片、录影带、放映机,感受电影百年的独特魅力。
  张一元茶叶店:茶香飘百年
  位于大栅栏街中间位置的张一元茶叶店,是个可以说道说道的地儿,这里的茉莉花香早已成为老北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味道。
  北京人喜喝茶,却又不能像南方人喝得那般精细。盛茶的是搪瓷缸,喝茶也必须是大口,于是味道清香的茉莉花茶成了最适合的选择。可就是这花茶,讲究的北京人,也一定要点名喝张一元的。老辈人讲:张一元茶庄卖的茉莉花茶“京味”足,这“京味”说的不只是茶叶的花香,更是浓浓的市井乡情。
  清朝末年,安徽歙县的张昌翼(字文卿)在花市大街路南摆起了茶叶摊。为了招揽顾客,他总是先泡上一壶茶,请顾客品尝,感觉确实好再买。他的茶叶质优价廉,天长日久也算闯出了名堂,有时刮风下雨不能出摊,顾客还会跑到他家里来买茶叶。买卖越干越好,张文卿也有了开设茶庄的想法,于是光绪廿六年(公元1900年),他在花市开设了自己的第一家店,取名“张玉元”。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张文卿终于将他的茶叶店开到了梦寐已久的前门,取意“一元复始、万象更新”而名“张一元”。
  选址优越的店面,长期坚持的诚信经营,张文卿与他的“张一元”茶庄深得百姓之心,生意自然就越做越大。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张文卿离他的梦想更近了,他的茶叶店正式落户于大栅栏街,取名“张一元文记茶庄”,以“文记”来表示店为张文卿所开,保证正宗。
  为保证茶叶品质,张文卿还在福州郊外的半山坡上开办茶场,雇佣本地人按时收购新摘茶叶,并买花自行熏制。他就地窨制、拼配的茶叶,逐渐成了张一元最具特色的名片——“小叶花茶”。这种茶汤清味浓、入口芳香、茶以花名、花以茶胜,迅速走俏得到京城名仕的认可。当时前门外“八大胡同”和一些澡堂子、戏园子的客人,喝茶几乎都点名要张一元的,都说它家的茶能“拿”得住人。
  要说当时,喝茶最讲究的那要数梨园行唱戏的名角儿们,如果哪个茶庄能让他们成为“照顾主儿”可不容易,但是裘盛戎、马连良、李长春、李万春、谭富英却清一色的部是张一元的老“照顾主儿”。
  张文卿与张一元茶庄的故事,透着的是浓浓的“京味”传奇。而穿过百年时光,你品尝的味道依旧不减当年,这或许就是传统带给你最好的体验。
  茉莉花茶的清香,长久缭绕,深厚的老北京文化底蕴也历久弥新。像同仁堂、内联升这样的老字号,都有着各自发展的传奇故事,甚至一些还被拍摄成了影视剧。故事中展现的是近代商人不懈的奋斗史,也是浓浓的老北京风情,还有——那一定是前门商业区不变的繁华烟云梦。
  琉璃厂,最有文化味儿的“厂”   沿着大栅栏街西行,是与其相连的铁树斜街,游人渐渐少了,市井气息却渐渐浓了,不知不觉,你已走进胡同深处。在铁树斜街以南是赫赫有名的“八大胡同”,斜街以北则是一条最能体现中华传统的文化街——琉璃厂。
  琉璃厂的兴盛,要归功于清朝进京赶考的举人们。正是文化群体的汇聚,才带动了书籍和笔墨纸砚店铺的出现,并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聚落。特别是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四库全书》汇编工作正式开始,众多的编纂人员都居住在琉璃厂一带。随之而来的是,带着古珍书籍的各地书商,他们在街面摆摊出售,并最终发展成京城最大的书市。
  琉璃厂街全长约一公里,却被一条新华街分为东、西两部分。中间的位置是旧时最繁华的——海王村公园,也就是北京人常常念想的“厂甸”,路西可行至前青厂胡同,向东则止于延寿街。
  琉璃厂的悠久历史,最远可以追溯到辽代的海王村。而现今的名字,则源于元代在此开设的琉璃瓦官窑。明朝时因修建宫殿需要,进一步扩大了官窑规模,使其一下跻身为朝廷工部的五大工厂之一。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帝都修建外城,琉璃厂被划入城区,原来的瓦窑被迁往门头沟的琉璃渠村,但“琉璃厂”的名字则保留至今。
  逛琉璃厂一定要慢慢走,槐荫山房、茹古斋、古艺斋、瑞成斋、萃文阁、一得阁、李福寿笔庄……一个个特色老店,就林立在街道两旁,你可以一边感受传统文化的古色古香,一边随心挑选心仪的老物件。荣宝斋:书画大家是常客
  而要说最著名的老店,那一定是荣宝斋。信步进入,那些陈列的宝贝就会让你咋舌。这座创建于清朝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的宝藏殿堂,在几百年的光阴磨砺中,就如同历久弥新的古董,始终散发着诱人的气息。特别是清末民初,荣宝斋成为了文人墨客的聚集场所,于右任、张大千、吴昌硕、齐白石等书画大家都是这里的常客。
  书画大家的云集,让荣宝斋迅速成为了近现代书画作品的售卖平台。当时最为走俏的“北溥南张”的作品,都是荣宝斋的镇店之宝。(注:“北溥”指的是以溥心畲为代表的皇室宗亲,“南张”指四川的张大千。)
  传说当时只身来到北京的齐白石,由于画风冷逸而不受欢迎,加上他的木匠出身,更是受到其它画家的歧视。尽管他的画出价很低,仍然少人问津,这让他的生活很是清苦。荣宝斋却慧眼识英才,大胆地把齐白石的作品悬挂在最显著的位置,极力向客人推荐。英雄相惜,齐白石也和荣宝斋结下不解之缘,日后他名声日高,也仍然将画作寄卖于此。
  中国书店:一座文明宫殿
  因书籍而生的琉璃厂,自然少不了古旧书籍。琉璃厂街上的中国书店,是中国最大的古旧书籍收集与售卖机构,在这你可以找到历代的古籍、碑帖、拓片,以及各类旧书、报纸杂志。这是一个异常丰富的文明宫殿,即便你不是为了寻宝专程而来,只是到这里感受历史文化的熏陶也是值得的。
  “陈述社会人文风云于眼,展示民族收藏鉴赏于身”、“中外典籍册页书画凭人涉猎,新旧相容买卖并举赏家把玩”、“经史子集文字图影引名士细品,邃古博广雅趣厚存供贤者探微”、“开列中华典籍文化于斋,汇聚人类悠久历史于堂”,悬在正门南北木柱上的四副对联,道出了中国书店坚守传统,又与时俱进的经营理念。
  一得阁:一艺足供天下用
  除古玩与古旧字画外,文房四宝也一直占据琉璃厂的重要位置,而且家家老字号都有自己的绝活。以文人必备的毛笔为例,“戴月轩”被认为是湖笔正宗,而“李福寿”则是画笔的首选,“吴文魁”则是写字笔的行家。如果想要借着古趣一抒胸臆,那你还要备上气味清香,书写流畅的“一得阁”墨汁。
  清朝同治年间,“一得阁”的创始人谢松岱进京赶考,却两次不中。但考试过程中谢松岱注意到一个细节,那就是所有的考生部深受现场磨墨之苦。“如果我能出售一些磨好的墨汁,那考生不争相抢购才怪呢”,突然的灵光闪现,改变了谢松岱的人生,让他走上一条成功的经商之路。
  清朝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谢松岱在琉璃厂44号开设了第一家生产经营墨汁的店铺。他亲手书写了一幅对联“一艺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书”,这正是“一得阁”一名的由来。同所有的老字号一样,谢松岱与他的“一德阁”长期坚守着诚信经营的理念,品质保证,童叟无欺。或许正是这样的道德坚守,才让它们能够百年长青。
  数百年间的风云变幻,平凡市井变身人文荟萃的古文化街市。如今的琉璃厂,在整体修缮之后更加焕发青春,传统被很好地保留,时尚元素也在慢慢注入,更加符合时代定位的琉璃厂已经成为外国游客必到的地方。
  会馆文化,见证近代的历史风云
  在中国的文化版图中,宣南注定是绕不过去的存在。而以菜市口为中心的区域,正是宣南的核心,这里见证了北京城的源远流长,成就了清代士文化的盛极一时,同时还是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人们熟知的菜市口,总是充满狰狞的气息,殊不知这里也是近现代名人雅士的聚集之地。清代是宣南会馆的鼎盛时期,小小的区域就林立着300多座会馆,往往一条窄窄的胡同就坐落着十几座会馆。会馆为士人的集结、交往提供了理想的公共空间,也为学术的交流、文化的复兴准备了条件。当时,各省的来京考生云集宣南,开启了“宣南士乡”的时代,据说当时编纂《四库全书》的四千多位士人大多住在会馆。
  聚集在宣南的会馆,就类似于现在的驻京办,进京赶考的学子从四面八方而来,家乡的会馆自然是首选。这里有口味适合的家乡美食,与同乡的相聚中,四周乡音起伏,也减了一份思乡的痛苦。
  而要说会馆里最特别的人群,或许不是这些默默的学子,而是那些影响时代的政治家、学者、士人们。他们往来于此,引领了当时的学风,主导着时代的潮流,也开辟了近代改革的先河。
  康有为、梁启超与谭嗣同之会馆
  位于米市胡同43号的南海会馆,始建于清朝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而它还有个特别的身份——康有为故居。   光绪年间的南海会馆已发展成为13个院落,190余间房的大型会馆。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康有为进京赶考,就居住在会馆里种着七株古槐的“七树堂”。据说,这七株古槐树至今还存有一根枯树桩。那一次康有为并没有考取。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康有为再次进京赶考,依然住在南海会馆。他也第一次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变法。在“戊戌变法”之前,他还在这里创办了《中外纪闻》、《万国公报》。
  断断续续,康有为在南海会馆住了16年,可以说这里就是他在北京最主要的改革阵地。作为“维新派”大本营的“七树堂”,不知见证了多少个热烈讨论的深夜。
  而与米市胡同平行的粉房琉璃街,则是新会会馆的所在地,来自广东新会的梁启超就曾住在这里。有民间学者考证,新会会馆的三间正房,可能就是梁启超笔下的“饮冰室”。可惜这处院落由于后世修改太多,没有被评为“文物保护单位”,在新一轮的地产开发中,新会会馆被确定拆除,这样的现实不免让人感到惋惜。
  还有位于北半截胡同41号的浏阳会馆,也同样有着特殊的身份,与康有为、梁启超同为维新派的代表人物——谭嗣同就住在这里。会馆正门就开在大街上,距离菜市口法场不过300余米。当年谭嗣同在此问斩的时候,他一定想不到,自己的生所与死处会如此相近咫尺。
  在不打扰居民生活的情况下,你可以轻轻走进浏阳会馆这处漫散阳光的院子。目之所及的院子,显然无法摆脱成为杂院的命运,低矮的房屋挤满院落,挤窄的通道随意摆放着杂物。好在曾经的五间正房依然存在,谭嗣同居住的北侧房屋也保存完好,在这间被他自名为“莽苍苍斋”的屋子,他完成了许多诗文、信札的写作,也同样是在这里,他经常与维新志士们为了祖国的未来而讨论至深夜。
  康有为、梁启超与谭嗣同,三位改变中国近现代史的关键人物,连同他们曾居住的南海会馆、新会会馆、浏阳会馆,一同谱写了宣南最为悲壮的篇章。独特的宣南会馆建筑,也正是因为这些故事,而成为宣南文化的现实载体。但可惜的是,在寸土寸金的宣南,古老的胡同正在为地产让步,而会讲故事的会馆也随之走向衰亡。
  湖广会馆,好戏连台
  当然,一些会馆也找到了在繁华都市生存的办法。位于珠市口的湖广会馆,每晚文戏一台、武戏一台,已华丽转身为集餐饮、戏曲、博物馆、购物于一体的娱乐场所。这个新时代的产物,在有效保护文物的同时也创造了经济效益。
  历史上的湖广会馆声名显赫,梅兰芳、程砚秋、谭鑫培、余叔岩等人曾在此登台,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更是五次亲临湖广会馆。如今的会馆内,近200年历史的老戏台依旧上演着精彩好戏,可容纳千人的看台常常座无虚席。“魏阙共朝宗,气象万千,宛在洞庭云梦;康衢偕舞蹈,宫商一片,依然白雪阳春。”老戏台两侧的对联是这场风华大戏的忠实记录者。
  其实,宣南的会馆无论如何也无法与金碧辉煌的紫禁城相提并论,但它却是北京传统生活还有那些故事最忠诚的记录者。透过这些大宅子,我们可以感受传统的北京,读出近代百年的变幻风云。
  在你面前,传统的木制立柱早已斑驳了红漆,能看得见木头的纹理。这景象谈不上什么风景,只是流露着生活的气息,但或许这样的探案,才是乐趣。
  宣南文化博物馆:纵览宣南历史
  而要想更全面的了解宣南,你还可以走进位于西城区长椿街9号的宣南文化博物馆。博物馆开辟了几个展厅,你可以从“悠悠宣南、宣南士乡、英烈足迹、梨园胜景、城南乐园、百年兴商、民族团结”等不同角度品读宣南。
  宣南文化博物馆的前身是号称“京师首刹”的长椿寺,是明神宗朱翊钧为其生母定李太后修建的,“长椿”之意为健康长寿。这是座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古寺,即便只是来感受一下历史古韵也是值得的。
  宣南,是一本很厚的书,让人很难一次就翻阅完全,但细细的品味总好过匆匆而过。在你轻轻走进这些胡同,走进这些院子的时候,或许就找到了通往过去与回忆的道路。
其他文献
考察目的  地区  在我们眼里,西班牙一直是欧洲的“异端”。这种异端性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他们的足球,在欧洲足坛,大多是技术流打法的球队,意大利或者法国都是,而西班牙国家队永远都是个异类,他们总是用近乎变态的控球来拖垮对手。这点,西班牙的巴塞罗那俱乐部更是达到了巅峰。再比如他们的书籍,营养了大文豪海明威的西班牙内战,那几乎是那个时代所有愤青们跃跃欲试的大舞台。不仅仅是海明威,还有后来写出了振聋发聩
期刊
纳赤台小站里的“大”风景  乘坐下午的列车驶出格尔木车站,这时候的列车,已经更换了机车,两台在内地牵引货物列车的东风8型大马力机车挂在车厢前,东风8前,挂着的是本次列车格尔木到拉萨的主动力——NJ2型0003号机车。列车广播全列禁止吸烟,原因是列车开始供氧。每一个卧铺床头灯下方部有氧气出口,只要手指伸进去一按,氧气就会呼呼地冲出来,与此同时,弥散式供氧设备也开启。如果乘客需要更高的供养标准,列车乘
期刊
认识东马 从沙巴开始  沙巴州(Sabah)在马来西亚的东面,面积在马来西亚中属于第二大。它与沙捞越州(Sarawak)合起来也被叫做东马,和我们所熟悉的吉隆坡、马六甲、滨城、新山等等所在的马来半岛,隔中国南海相望。沙巴有“风下之乡”的美誉,因为台风即使经过东北方向的菲律宾,它也完全不会受到一点干扰。州内有东南亚的第二高山Kinabalu(4095米),在当地土著的美丽传说中,这里是灵魂的归属地、
期刊
野猪鼻子拱出“奢侈品”  松露,它是全世界公认的最佳食材,各地五星级餐厅与顶级私房菜馆的厨师对它无上地崇拜垂青。在众多种类中,意大利的白松露(Tuber magnatum Pico)、法国的黑松露(Tuber melanosporum Vitt)更是上上之选。在每一位美食爱好者心里,松露如同Cartier钻戒在女人心中拥有不可撼动的位置,可遇而不可求或见面即可倾心,以后的若干年内魂牵梦萦。  每年
期刊
熟悉我的小伙伴都知道,旅行中,我特别喜欢拍孩子,特别是非发达国家的孩子。那些眼神更加纯净,没有被“现代文明”所污染,那些清澈与透明,如同野地里绽放的花儿,让我一而再、再而三地感受到世界的美好。拍摄完毕,我常常会纪录下他们的地址,带回到北京,再把照片洗出来寄给他们。不发达国家的孩子,家里面很少有电脑,自己的照片也不多,当他们的灿烂与美好感染了你,你也应该回馈给他们。虽然从来没有收到他们的回信,但我知
期刊
八分钟最短的国际列车  目前,以旅游的名义前往朝鲜只能跟团,不能自由行,且只有沈阳或北京直飞与辽宁丹东陆路过境三种选择。编辑选择的是从丹东陆路入境,而王先生则选择的是飞机直飞。  在丹东的前一晚,编辑担心朝鲜吃得不好而特意跑了一趟超市。对于吃货来说,没得吃简直比没有情人还要悲催。不过,此后的一切足以证明此举是多么愚蠢,编辑后面会详述。抵达丹东火车站,即将踏上朝鲜这块神秘的土地,导游让我们一行人象征
期刊
高档农家菜叶马茶楼  《旅游情报》的老读者一定知道,我曾经介绍过杭州的高档农家菜,但是对通常意义上的普通农家菜反而没有印象。虚心向当地《都市周报》的美食编辑何晨兄请教,他老兄吃遍杭州,最有发言权。结果何兄遥指“叶马茶楼”。  想起来,之前在微博上和网友探讨杭州餐厅,推荐这家的也不少,又说生意火爆,非订位不可。干脆清何兄帮忙好了。杭州的路况不佳,有何兄出马,晚点到也不成问题。地址写着“赤山路苑18号
期刊
有人说,人的一生中至少需要两次冲动。一次为奋不顾身的爱情,一次为说走就走的旅行。前者只要发育正常,主观意愿强烈就基本能够达成。而后者,却因中国护照的“不给力”而暂时只能停留在“中国梦”的层面。本期的精明旅游,编辑打算从说故事的角度,告诉你有关中国护照免签的那些“风花雪月”的故事,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个参考。  解读所谓“免签证政策”  说那些故事之前,编辑想先为大家解读下所谓的“免签证”。通俗的说,就
期刊
资本主义社会促成我们努力赚钱的原动力,往往是花钱的欲望。我们香港人更有我最同意的“钱韫来使”(钱赚来是为了花)或“辛苦韫来自在使”(辛苦赚的钱可以舒畅地花掉)的伟论。而食在广东,广东人最重吃的享受,只是我不大同意“食得几多(吃是吃不了多少钱的)”之说。有很多东西,是可以吃穷人的。  洋人有两种贵得要命的食物。一种是“比同等重量的黄金更贵”的松露(Truffle),因为一方面这种东西本身分量就十分轻
期刊
在英国,你永远不能在讨论天气时提出异议。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同意规则。至于英国人为什么见面就谈天气,比尔-布莱森(世界头号游记作家,曾经旅居英国多年)百思不得其解。因为英国的天气一年四季都是那么湿润,其他地方常见的龙卷风、季风、冰雹等灾害,在英国从未出现过。原来,这也是一种潜规则。是英国人用来帮助自己克服天生的保守和羞怯,打破沉默尴尬的填充物。  中国人习惯于不加区别地把欧美、尤其是英国与美国视为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