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看中国最美丽的霜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shouj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前,人的耳朵里住过一位伟大的房客:寂静。”
  “你见过真正的黑夜吗?深沉的、浓烈的、黑魆魆的夜?”
  “一百年前,天上只有两位乘客:鸟和风筝。”
  “春天来了,你一定要跑去打招呼,你一定要放风筝。不,你一定要让风筝放你。把你放得悠哉游哉,从城市的罩子里逃出去,看一看蔚蓝,追一追神仙,呼吸一下晴空与辽阔,住一住云上的日子……”
  这么有灵性的文字,出自央视的一位节目主编,王开岭。作为近几年的中高考散文阅读热点作家,他用自己媒体人所特有的深邃洞察力和广角镜般的阅读视野营造出了一片蓊蓊郁郁的精神后花园,他营造出的美像一片霜,一片在他的散文《精神明亮的人》中所提到的“全俄国最好看的霜”。
  人生阅历和所阅读的书籍影响着一个作家基本的创作取向。与其他散文作家不同,王开岭的散文偏向于一种抒情化的说理——既与周国平散文中系统化的哲学思想相异,又與丁立梅散文中强烈的情感抒发相别,与杂文相似,但又少了些锋芒。作品中明亮的思想源自媒体人关注各类社会现象而产生的深刻反思。而难忘乡土、难忘纯粹的黑夜、难忘古典生活中的念旧与忧郁,则是其诗人气质的展现。可以说,王开岭是一个顶着现代外壳的焦虑的“古代人”。
  对王开岭散文的解读,应该着眼于那些充满着睿智思想的“金言金句”,摸清楚作者的思想倾向,多揣摩作者那颗无比珍视纯净的、焦虑着的心。解读王开岭的作品,要抓住几个主题。
  第一个主题是古典之殇,或叫原配的世界。从《再见,萤火虫》《河殇》到《桥是水的情书》《谁偷走了夜里的“黑”》,从《茶憾》《追着井说声谢谢》到《耳根的清净》《天上的那件事》,从《每个故乡都在消逝》到《丢失的脚步》,王开岭关注着自然精灵的消失和颓败,关注着古典优雅生活的湮没,关注着乡情与童真童趣的渐行渐远。几乎每一个经历过大自然的山清水秀,有着怀古情结的人都会产生相似的念头,只不过作者替我们说了出来,而且说得深刻,说得有文化韵味。对大自然原始美的怀念,对优雅“慢”生活的追思,是这些作品中一以贯之的主题。
  在阅读“古典之殇”一类主题的文章时,要抓住典型意象,比如萤火虫,比如燕事,比如促织,比如黑夜和寂静。这些意象并不仅仅点出相关的写作对象,更是在怀念这些大自然的原生事物的同时,怀念着这种自然纯真的美和优雅的生活心境,以及作者对自然生态被破坏的痛惜与焦虑。试举一例,《再见,萤火虫》开篇以唐代李嘉祐《咏萤》为谜语,引出写作对象——萤火虫,“夜风吹不灭,秋露洗还明”为那“明明灭灭、影影幢幢的小幽灵”平添了几丝诗意。接下来,作者慨叹已近二十年未见这等夏虫,原因是城市的扩张和它原本就有的对水源的洁癖,然后就热情洋溢地赞美了它“熠耀宵行”、与星对举的古典魅力。在这里,作者将《诗经》中有关于“萤”的古典文化内涵一并表现出来,大而化之,引述县志记载及古代典故,进而得出“金句”:“较之现代人的刻板和物理,古人的生活有种务虚之美。”萤火虫不仅代表着自然之美,更是一种古典的务虚之美。阅读此类文章时,要注意把握这样的典型意象。
  第二个主题是精神的明亮,童真的美学。这一点是王开岭散文中焕发出的最耀目的光。在《精神明亮的人》一篇,作者引用了一段话:“19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居斯塔夫·福楼拜在给最亲密的女友写信:‘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像现在这样)。我工作到深夜,窗户敞开,不穿外衣,在寂静的书房里……’。”“按时看日出”这样的生活细节,被作者提炼成“生命健康与积极性情的一个标志,更是精神明亮的标志。它不仅代表了一种生存姿态,更昭示着一种热爱生活的理念,一种生命哲学和精神美学”。与之同类的是“全俄国最好看的霜”,作者痛惜现代快节奏生活造成的人生趣味泯灭,推崇梭罗、史蒂文森、普里什文、蒲宁、爱德华兹、巴勒斯这一类的人,因为他们都是童心未泯的人。
  童真与童心,是作者大力推崇的生命态度和生活特质,《向儿童学习》《从生命到罐头》就是两首童真的赞歌,“公正的上帝,曾送给每个生命一件了不起的礼物:嫩绿的童年!”然而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一个人的童心宛如一粒花粉,常常会在无意地‘塑造’中,被世俗经验这匹蟑螂悄悄拖走……然后,花粉消失,人变成了蟑螂”。多么痛的领悟!在这里,作者并非要弃世俗而不顾,而是痛斥了俗世经验中的虚伪、狡诈、勾心斗角、厚黑做派,这与其一贯寻求的精神的纯净密不可分。阅读此类文章时,要注意这一点。
  第三个主题是个性的自由和披着合理外衣的不公平。这一点相对于初中生而言稍显深奥,更适合高年级学生来阅读。王开岭对俄罗斯和苏联文学情有独钟,尤其喜欢叶赛宁、陀思妥耶夫斯基、巴乌斯托夫斯基,更喜欢能够发出不同于时代之音的曼德尔施塔姆、阿赫玛托娃、皮里尼亚克、叶夫图什科、索尔仁尼琴……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集中体现在《泡沫掌声与激动的舌头》中,宁可口中空空荡荡,也要坚守个人信仰的底线。
  王荣生教授在《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中说:“依据体式来阅读,是阅读的通则;依据文本体式来解读课文、来把握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则。”对于王开岭散文而言,把握住内涵深刻的金玉良言,抓住典型事物的意象,领悟深厚的文化韵味和深刻的思想意旨,应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敬仲镇中学)
其他文献
初一课文选进了清人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其中一则,其文首句为:“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今人释“止”字时,往往以现代汉语习惯做考察,以为此系通假,“止”通“只”字。笔者通过对现今通假字的含义解释,从《聊斋志异》本身和同时代文章着手,认定此“止”字并非通假,“止”和“只”均是古人常用字,均表示“仅仅”这一副词意义。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
期刊
2017年的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在结构、题型和命题导向上与前两年保持了高度一致。语基、阅读、作文三大板块的设置以及题量、分值也与2016年基本相同。命题者继承了“倡导阅读,关注生活”的优良传统,紧扣教材,联通课堂,结合生活,考得扎实而灵活,整张试卷充满了书卷气息和诗意的美感。这是一张具有“示范性”的试卷,给我们一线教师带来诸多启示。它让我重新去审视考试与教材、课堂、生活的关系。  一、考试与教材 
期刊
“狡兔三窟”,说的是狡猾的兔子有几处藏身的地方,用来比喻避祸藏身的地方多。关于这个成语的来历,还得从战国时的故事说起——    “狡兔三窟”的来历  齐国宰相孟尝君的家中,有一位叫冯煖的食客。一次,冯煖帮孟尝君去薛地收债,到那里后,竟然自作主张,将借债的借据收起来全部烧掉了。孟尝君虽然很不高兴,但想想木已成舟,也就算了。一年后,孟尝君被罢官,到了薛地时,当地的百姓扶老携幼地在路上迎接他,他才理解冯
期刊
一、问题缘起  笔者曾任教七年级语文。刚刚接班,几位家长同我交流孩子的语文基础,说从小学开始,“语文成绩就是上不去,还常写错别字”,“作文越差越不想写,给他报的语文辅导班也上得不情不愿”。进一步了解发现,有这种现象的多为男生。  为进一步掌握男女生学情的差异,笔者进行了多项测验。首先,分别从四至六年级和七年级课本中各选择100个常用词语,给学生默写;再利用第一次作文机会,要求学生以“秋天的故事”为
期刊
一  这是本专栏的最后一篇文章。我们做教师的都知道,试卷的最后一题,往往被称为压轴题,它难度最大,也是广大学生最重视最害怕的一题。我们也以诚惶诚恐的心情极其重视这篇文章,想挑选一篇有代表性、阐释空间巨大、思想含量厚重的课文来研究。遗憾的是,翻遍了必修和选修的教材和读本之后,我们十分迷茫。不是说这套教材编得不好,相反,我们一致认为这套教材编写得很好。正是因为它的选文和编排体系很好,所以吸引了众多的语
期刊
自古以来,咏春的诗词便不在少数,然而,春景越是绚烂美丽,人们对它的依恋就越深,当春天逝去之时,给人的惆怅与愁绪也就越深。于是,丝丝春情与寸寸愁肠相融,化为点点滴滴苦涩的泪水,渗透到一篇篇伤春之作中,凄婉无限。  瘦竹通桥,垂杨萦路,步绕回堤千转。屐齿苔痕,任东风吹遍。最惆怅、几日轻寒薄暖天气,嫩绿繁红偷换。崔护重来,隔桃花人面。  记当时、暗结秦箫伴。空回首、事逐轻烟散。一片芳草斜阳,惹天涯幽怨。
期刊
小丑和疯子是莎士比亚戏剧中两类格外引人注目的角色,这二者都迥异于大多数精神健全、拥有清醒理智头脑的“正常”人。他们的言语和行为颠三倒四,缺乏逻辑,无法用被普遍接受的社会法则来规范和解读。这样两种可以称之为“边缘化”的人物,却往往在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中都能看到丑角和疯人的形象,尤以《哈姆莱特》和《李尔王》中展现得最为透彻。在举例说明之前,还应当指出一点:莎士比亚悲剧中的疯
期刊
【上期导读】杰克和小野人进了石门,突然很多暗器射了过来,小野人挡在了杰克身前,接下来会怎样呢?     只听“刷”的一声,一道强光从天而降,杰克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山林静静,虫声唧唧……杰克慢慢醒来,这是哪里?  “小野人……”杰克轻轻呼唤。“腾”一下,一个小肉球突然跳到杰克面前。“你是谁?”杰克定睛一看,这是人吗?尖尖的鼠耳朵,长长的嘴,圆溜溜的身体,一双小眼
期刊
当前教育界对核心素养的讨论十分热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也为广大语文教师所关注。  一、紧扣“语言建构与运用”,夯实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基础  专家认为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我们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应有意识地把握其中的联系,有重点、有方法地加以发展、提高。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学生语文核心
期刊
文质兼美的课文蕴蓄着作者丰富的情志,大多以静默的文字呈现在我们面前。所谓“声动”,就是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适时运用各种合理、有效的吟诵方法,让“静默”的文章“声”动起来,让沉默的课堂生动起来。  一、以“声”创境  学生与文本之间往往有一个真空的状态,这种“隔离带”使学生难以融入文本所营构的艺术境界,在无法“入境”的阅读中,生本之间的对话就如隔靴搔痒,这难搔痛痒的阅读感受自然难以产生切肤释怀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