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较”是思维过程的重要一环,是“确定事物异同”的思维过程,是从“分析与综合”到“抽象与概括”的桥梁。它可以使人对事物的认识更精确。近几年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百花竞妍,各放异彩,“比较教学”的运用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比较教学”天广地阔,大有可为。
一、从可比的范围来说,既可作中外比较,也可作历史比较,还可作艺类比较
(一)中外比较
又称国别比较,是从地域上进行“横比”。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这种可比较的课文不在少数。如鲁迅先生写《狂人日记》,显然受到果戈理同名小说的影响,曹禺的《雷雨》中也不难发现易卜生社会问题剧(如《玩偶之家》)的痕迹。这样的比较被称为“影响研究”。又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和《母亲》中的尼洛芙娜,虽同是劳动妇女,同处于二十世纪初叶,但一个受封建礼教毒害,被榨干血汗后,带着对地狱的恐惧悲惨死去;一个在儿子的影响下觉醒,成长为坚强的革命战士。两相比较,自然可以看出社会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也进一步认识到改造当时落后的中国社会的必要性。
(二) 历史比较
亦称古今比较或渊源比较,是从时间上进行“纵比”。这种比较的范围很广阔。如同是中国受压迫的劳动妇女,封建社会的窦娥,含冤被杀,至死不屈;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祥林嫂劳苦一生,死而迷惘;鲁侍萍则忍辱含愤,强咽泪水,她们性格迥异。同是外国的资产阶级妇女,处于上升时期的鲍西亚(《威尼斯商人》)聪慧过人;而处于没落阶段的欧也妮母女(《守财奴》)则恬退隐忍。在这些今昔比较中,学生自然可以体味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 艺类比较
艺类比较是文学作品之间的比较。如我们常说杨朔的散文有诗的意境,称孙犁的小说为“诗体小说”,《阿Q正传》中含有喜剧的成分,《祝福》则完全是悲剧的格调等等。还可以拿文学作品与其他艺术类别作比较。此外,有些文章的结构可与建筑艺术比美,有些形象的刻画则和雕塑作品无异,等等。
二、从比较的内容来看,可以从题材、主题、体裁、风格、形象、手法等多方面进行比较
(一)题材比较
同一题材可以表现不同的思想感情或取不同的表现角度。如同是写雨,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忧民之叹力透纸背;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报国之忱则催人下泪。即使同一作者同一题材的诗作,也可以有不同的着眼点。这种题材比较,可以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生活,写出真情实感。
(二) 主题比较
即同一题材不同立意的比较。如《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都是针对秦政有感而发,借古喻今,虽各执一词,未免偏颇,但都能言之成理,令人信服。再如《劝学》《师说》等篇,都从一个侧面论及学习问题,或阐明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态度,或强调尊师重道的必要,或说明反复练习、“熟能生巧”的道理,或指出自恃聪明的可悲、反证后天学习的功用,或历举自己勤学的苦况,或赞扬刻苦读书的精神,或勉励后辈立志求学。经过集中比较,就会使学生对学习问题有较全面的认识。
(三) 体裁比较
即同一题材,不同体裁,写法大不相同。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咏史抒情,词风豪放;《前赤壁赋》借题发挥,情辞并茂;《赤壁之战》叙事详实,取舍得当。这样的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揣摩各种文体的基本章法。
(四) 风格比较
即同类作品不同语言风格的比较。陆游与辛弃疾,所处时代相同,生平际遇相仿,爱国忧民之心与共,愤慨不平之气相通。但《书愤》诗追忆往事,慨叹早衰,自比孔明,雄心犹在,诗风豪迈奔放;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虽题标怀古,多用典故,实论今抒愤,词风激昂悲壮。
(五) 形象比较
即人物形象的比较。如同处战国争雄时代,齐王喜纳善谏而兴邦(《邹忌讽齐王纳谏》),楚王则轻信谗言而误国(《屈原列传》),一加比较,泾渭分明。又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夫,对女婿的褒贬,前后判若两人;无独有偶,《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处理狗的办法出尔反尔,三翻四覆,这说明“变色龙”并非是哪国的特产。
(六) 手法比较
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千差万别,“比较教学”的内容也就千变万化。鲁迅写阿Q多用心理分析(《阿Q正传》);姚雪垠写李自成,主要靠大段独白和气氛烘托(《虎吼雷鸣马萧萧》);巴尔扎克写老葛朗台的爱财如命,注重细节(《守财奴》)。手法各别,但异曲同工,都在文学史上树立了独具一格的典型形象。经过比较,学生领略到“文贵创新”,可以不拘成法,而忌千篇一律,落人窠臼。
(七) 综合比较
除上述种种单项比较外,当然也应该而且能够从多方面进行综合比较。如写作时代不同、作者处境心境不同、作品风格不同、渊源影响不同等,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都可找到比较的“项”。
三、从比较的方法看,也是灵活多样,可以不拘一格的
(一)本课比较
如《鸿门宴》,刘项双方明争暗斗,关系错综复杂。八个人物,两两相对,各具特色。两个主帅,一个从谏如流,善于应变;一个刚愎自用,胸无城府。两个谋臣,张良足智多谋,故能从容应付;范增老谋深算,但却一筹未展。同为武士,樊哙智勇双全之于项庄有勇无谋;同为内奸,曹无伤立被诛杀之于项伯安然无恙,结局判然两端。四组人物的言行性格一比较,刘胜项败的原因就了了分明了。又如《失街亭》中,马谡的“三笑”与诸葛亮的“三哭”也构成鲜明对比,一经点破,学生就心领神会了。
(二) 单元比较
新教材的编排有一定科学性。如人教版高四册的戏剧单元,四个剧本(可补充《窦娥冤》)涉及古今中外,从人物形象看,又都以妇女为主角。但鲍西亚不同于窦娥,黑暗中国的鲁侍萍,也不同于得到翻身解放的程娘子、二春,当然王大妈也不同于丁四嫂。这些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经过比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剥削制度的认识,体会到社会主义的优越,而且对戏剧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并学到多种多样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 课间比较
在中学语文课本的范围内,凡学过的都可比较。如教《茅屋》,先背诵《石壕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在“安史之乱”的不同阶段,作者思想感情的异同,了解诗人博大的胸襟。又如教《茅屋》中“安得”一词,与《病梅馆记》比较,使学生温故知新,同时从中领会“中国的脊梁”们匡时济世的壮志难酬的悲愤。
(四) 课外比较
即选择与课文有一定联系的诗文来补充课本知识,开拓学生视野。如教《始得西山宴游记》,除补充《徐霞客游记》中登莲花峰的记载外,还可以播放三篇现代游记(徐迟《黄山记》、菡予《黄山小记》、黄秋耘《黄山秋行》)的录音,引导学生比较四人在选材、着笔角度和语言风格上的不同。
(五) 印证比较
即举出相同的事例来印证。如《春》中描写春雨、春天,《绿》中描写梅雨潭水用博喻,就可以举出《天山景物记》中描写野花的例子,举出《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描写郑屠被打得皮开肉绽、头昏眼花所用的博喻。这样不仅复习了旧知,也可以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六) 置换比较
又叫假设比较。如讲《天山》,让学生试想,如果把“雪峰、溪流”与“旱、雪莲”放在一起写好不好?从而引导学生寻找作者安排材料的另一条线索,即按事物性质归类。还拿《天山》原文与修改后的课文相比,使学生领会锤字炼句、精益求精的必要。经过这种换置比较,真伪优劣自现,得失高下分明,可以让学生悟出遣词造句的妙处,而起到“引而不发,跃如也”的作用。
当然,“比较教学”应以“可比性”为前提,比较的对象,既应有鲜明的共同点,又应有显著的不同点。还要根据学生程度,遵照“可接受性原则”,由点到面,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逐步扩大比较的范围,加大比较的难度。
一、从可比的范围来说,既可作中外比较,也可作历史比较,还可作艺类比较
(一)中外比较
又称国别比较,是从地域上进行“横比”。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这种可比较的课文不在少数。如鲁迅先生写《狂人日记》,显然受到果戈理同名小说的影响,曹禺的《雷雨》中也不难发现易卜生社会问题剧(如《玩偶之家》)的痕迹。这样的比较被称为“影响研究”。又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和《母亲》中的尼洛芙娜,虽同是劳动妇女,同处于二十世纪初叶,但一个受封建礼教毒害,被榨干血汗后,带着对地狱的恐惧悲惨死去;一个在儿子的影响下觉醒,成长为坚强的革命战士。两相比较,自然可以看出社会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影响,也进一步认识到改造当时落后的中国社会的必要性。
(二) 历史比较
亦称古今比较或渊源比较,是从时间上进行“纵比”。这种比较的范围很广阔。如同是中国受压迫的劳动妇女,封建社会的窦娥,含冤被杀,至死不屈;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祥林嫂劳苦一生,死而迷惘;鲁侍萍则忍辱含愤,强咽泪水,她们性格迥异。同是外国的资产阶级妇女,处于上升时期的鲍西亚(《威尼斯商人》)聪慧过人;而处于没落阶段的欧也妮母女(《守财奴》)则恬退隐忍。在这些今昔比较中,学生自然可以体味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 艺类比较
艺类比较是文学作品之间的比较。如我们常说杨朔的散文有诗的意境,称孙犁的小说为“诗体小说”,《阿Q正传》中含有喜剧的成分,《祝福》则完全是悲剧的格调等等。还可以拿文学作品与其他艺术类别作比较。此外,有些文章的结构可与建筑艺术比美,有些形象的刻画则和雕塑作品无异,等等。
二、从比较的内容来看,可以从题材、主题、体裁、风格、形象、手法等多方面进行比较
(一)题材比较
同一题材可以表现不同的思想感情或取不同的表现角度。如同是写雨,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忧民之叹力透纸背;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的报国之忱则催人下泪。即使同一作者同一题材的诗作,也可以有不同的着眼点。这种题材比较,可以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生活,写出真情实感。
(二) 主题比较
即同一题材不同立意的比较。如《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都是针对秦政有感而发,借古喻今,虽各执一词,未免偏颇,但都能言之成理,令人信服。再如《劝学》《师说》等篇,都从一个侧面论及学习问题,或阐明学习的意义、作用和态度,或强调尊师重道的必要,或说明反复练习、“熟能生巧”的道理,或指出自恃聪明的可悲、反证后天学习的功用,或历举自己勤学的苦况,或赞扬刻苦读书的精神,或勉励后辈立志求学。经过集中比较,就会使学生对学习问题有较全面的认识。
(三) 体裁比较
即同一题材,不同体裁,写法大不相同。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咏史抒情,词风豪放;《前赤壁赋》借题发挥,情辞并茂;《赤壁之战》叙事详实,取舍得当。这样的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揣摩各种文体的基本章法。
(四) 风格比较
即同类作品不同语言风格的比较。陆游与辛弃疾,所处时代相同,生平际遇相仿,爱国忧民之心与共,愤慨不平之气相通。但《书愤》诗追忆往事,慨叹早衰,自比孔明,雄心犹在,诗风豪迈奔放;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虽题标怀古,多用典故,实论今抒愤,词风激昂悲壮。
(五) 形象比较
即人物形象的比较。如同处战国争雄时代,齐王喜纳善谏而兴邦(《邹忌讽齐王纳谏》),楚王则轻信谗言而误国(《屈原列传》),一加比较,泾渭分明。又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夫,对女婿的褒贬,前后判若两人;无独有偶,《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处理狗的办法出尔反尔,三翻四覆,这说明“变色龙”并非是哪国的特产。
(六) 手法比较
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千差万别,“比较教学”的内容也就千变万化。鲁迅写阿Q多用心理分析(《阿Q正传》);姚雪垠写李自成,主要靠大段独白和气氛烘托(《虎吼雷鸣马萧萧》);巴尔扎克写老葛朗台的爱财如命,注重细节(《守财奴》)。手法各别,但异曲同工,都在文学史上树立了独具一格的典型形象。经过比较,学生领略到“文贵创新”,可以不拘成法,而忌千篇一律,落人窠臼。
(七) 综合比较
除上述种种单项比较外,当然也应该而且能够从多方面进行综合比较。如写作时代不同、作者处境心境不同、作品风格不同、渊源影响不同等,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都可找到比较的“项”。
三、从比较的方法看,也是灵活多样,可以不拘一格的
(一)本课比较
如《鸿门宴》,刘项双方明争暗斗,关系错综复杂。八个人物,两两相对,各具特色。两个主帅,一个从谏如流,善于应变;一个刚愎自用,胸无城府。两个谋臣,张良足智多谋,故能从容应付;范增老谋深算,但却一筹未展。同为武士,樊哙智勇双全之于项庄有勇无谋;同为内奸,曹无伤立被诛杀之于项伯安然无恙,结局判然两端。四组人物的言行性格一比较,刘胜项败的原因就了了分明了。又如《失街亭》中,马谡的“三笑”与诸葛亮的“三哭”也构成鲜明对比,一经点破,学生就心领神会了。
(二) 单元比较
新教材的编排有一定科学性。如人教版高四册的戏剧单元,四个剧本(可补充《窦娥冤》)涉及古今中外,从人物形象看,又都以妇女为主角。但鲍西亚不同于窦娥,黑暗中国的鲁侍萍,也不同于得到翻身解放的程娘子、二春,当然王大妈也不同于丁四嫂。这些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经过比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剥削制度的认识,体会到社会主义的优越,而且对戏剧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并学到多种多样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 课间比较
在中学语文课本的范围内,凡学过的都可比较。如教《茅屋》,先背诵《石壕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在“安史之乱”的不同阶段,作者思想感情的异同,了解诗人博大的胸襟。又如教《茅屋》中“安得”一词,与《病梅馆记》比较,使学生温故知新,同时从中领会“中国的脊梁”们匡时济世的壮志难酬的悲愤。
(四) 课外比较
即选择与课文有一定联系的诗文来补充课本知识,开拓学生视野。如教《始得西山宴游记》,除补充《徐霞客游记》中登莲花峰的记载外,还可以播放三篇现代游记(徐迟《黄山记》、菡予《黄山小记》、黄秋耘《黄山秋行》)的录音,引导学生比较四人在选材、着笔角度和语言风格上的不同。
(五) 印证比较
即举出相同的事例来印证。如《春》中描写春雨、春天,《绿》中描写梅雨潭水用博喻,就可以举出《天山景物记》中描写野花的例子,举出《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描写郑屠被打得皮开肉绽、头昏眼花所用的博喻。这样不仅复习了旧知,也可以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六) 置换比较
又叫假设比较。如讲《天山》,让学生试想,如果把“雪峰、溪流”与“旱、雪莲”放在一起写好不好?从而引导学生寻找作者安排材料的另一条线索,即按事物性质归类。还拿《天山》原文与修改后的课文相比,使学生领会锤字炼句、精益求精的必要。经过这种换置比较,真伪优劣自现,得失高下分明,可以让学生悟出遣词造句的妙处,而起到“引而不发,跃如也”的作用。
当然,“比较教学”应以“可比性”为前提,比较的对象,既应有鲜明的共同点,又应有显著的不同点。还要根据学生程度,遵照“可接受性原则”,由点到面,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逐步扩大比较的范围,加大比较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