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大多都是众口皆碑的佳作,它的语言精湛,意境深邃,深受学生的喜欢。但那种只注重“注、释、译的咬文嚼字”的备战应试作答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让学生很好地深入了解诗境与诗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拓展诗词学习的渠道和空间,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学诗的欲望,引领学生走进诗的殿堂,感受古诗的博大精深,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古诗 拨动心弦 走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2-0037-01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寥寥数十个字,就把人间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表现得淋漓尽致,读起来朗朗上口,荡气回肠。但是,古诗中所描写的人和事,与学生现在的生活存在很大的距离,很难让学生掌握古诗的内涵、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情激情, 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拨动他们的心中的那根"情弦”,引领学生走进古诗的殿堂去感悟古诗的那份情、那段爱、那颗心、那种味,才能真正学好古诗。
一、查阅资料明背景——知情
任何一首古代诗歌的创作背后都有其特殊的“背景”:如诗人的时代背景、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过程等。学习古诗,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才能真正融入古诗词,领略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意,感悟诗歌所要抒发的情感。
如教学《舟过安仁》一诗,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明白了这是首诗是诗人杨万里乘船路过安仁时所遇的情景:两个小渔童或是迷恋于优美的山色,或是陶醉于碧绿的山水,或是专注于结网垂钓,没有下雨但却张着散,原来是为了借助风力让船在水中游荡。可想而知,这两个小渔童玩得是多么快乐呀!
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往往是多维的,诗的作者、诗的来历都是学生关注的内容,不管是通过教师介绍或是学生查阅所知,都是古诗资源的发掘与利用,学生充分知道了诗的写作背景,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有利于学生深层次地理解古诗内容。
二、抓住字眼解诗题——引情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诗的题目就好比是整首诗的眼睛。从这个“眼睛”中,我们可以探索诗人的写作意图,可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也可以抓住描写的事物,还可以明白诗人是在什么情境下创作的诗等等, 因此,我们的教学往往从解诗题开始,解诗题是理解古诗的第一步。
如《望庐山瀑布》,其题目可划分为“望”、“庐山”、“瀑布”三个词语,教师可在黑板上写“瀑”,强调“瀑”的写法,补充"布”字,然后问:什么叫“瀑布”? 有的学生说:从山上挤下来的大水。有的说:从高处落下来的大水。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后,教师板画大山、瀑布,让学生观察,理解“瀑布”。教师接着问:这是哪儿的瀑布?师板书"庐山”,提问:庐山在哪儿?(江西)谁去过庐山? 什么景物给你印象最深? (云雾茶、温泉、瀑布)教师小结:庐山多云雾,置身庐山中,总看不到他的真面目。庐山的第一瀑是三叠泉,素有“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之说。 在引导学生理解了“庐山”、“瀑布”这两词之后,教师又问:题目中还少了一个什么字? “望” 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最后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读读题目。
这样从课题入手,由字"瀑”到词"瀑布”,然后,由词及地,明确庐山的位置, 同时联系生活实际,板画 "瀑布”,最后抓住理解 "望”这一字眼的含义,带出诗题的意思,引发学生学诗的强烈愿望,把学生带进诗文之中。
三、放飞想象品诗句——悟情
古诗教学,除了理解字词、诗句的表层意思,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品读诗词语言过程中,挖掘诗句中潜在的意境,展开丰富的想象,品味出其言外之意、言外之境, 来深化语言的感悟,进入古诗的意境。
如教学《江南春》这首诗,先让学生默读古诗,想象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春天的景物? 把他们画出来,并为你的画提一句诗。 接着根据学生的画品词感悟:“绿映红”:指导学生想象,绿色的、红色的还可能是哪些景物? 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想象来读读这句。“水村山郭酒旗风”:临水的村庄,依山有城郭,酒旗飘飘,这正是江南独特的风貌,读者这句话,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可能有听到潺潺的流水,看到迎风飘动的酒旗,闻到浓香的酒味……“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诗中描写的是什么景物?教师出示烟雨江南的画面,让学生想像说话。
这种让学生通过画、说、评、读巧妙结合,来感知画面,皆在让学生自觉地借用诗人的“一双慧眼”去欣赏春天的美景,扩展学生的思维形成学生自己的独特的审美体验, 让学生通过想象品味诗境,感悟诗情。
四、反复诵读明诗意——动情
“诵读咏涵”、“默识心通”,学习古诗,重在诵读,正在理解内容,探明意境,充分领略蕴含其中的美。我们要指导学生在读中把握正确的节奏、语调和注意恰当的重音。对表现喜悦愉快之情的诗把声音读得高一点,语速读得稍快一些,对表现悲伤失落情感的诗把语速放得慢一点,语调读得低沉一些,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自然而然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提倡学生在朗读古诗时加上一定的肢体动作,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诵读过程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形式美,真正达到"人诗合一”的境界。
如教学《游子吟》时,指导学生个别诵读、分组读、比赛读,品味诗句的语言美、韵律美的基础上,再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与诗意境相符合的音乐,烘托课堂气氛,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反复诵读,教师可设计这样的导语引读这首诗: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 这首名叫《游子吟》的唐诗在1992年香港举办"最受欢迎的唐诗”评选中获得了第一名。千百年来,许许多多离开母亲的游子,当他们想起母亲的恩情时,就会深情地吟诵道:(学生吟诵)将来,你们长大了,考上了大学,成了离开妈妈怀抱的游子, 当你们想起母亲的恩情时,你也会放声吟诵道:(学生吟诵)……要是能边背诵,边配上自己的动作,那就更棒了。
这样让学生在不断变换角色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体会诗人强烈的爱母之情,深入、透彻地理解诗意,使学生感动于伟大的母爱之情。
古诗凝练含蓄、意在言外、言约而旨,古诗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心灵的对话过程,教師要拨动学生的心弦,引领学生走进古诗的殿堂,去探究诗人的写作背景,去品味诗句的深刻内涵,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感受古诗的魅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裴海安.新课程语文名师同步教学设计[M] 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
[2]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关键词】古诗 拨动心弦 走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2-0037-01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寥寥数十个字,就把人间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表现得淋漓尽致,读起来朗朗上口,荡气回肠。但是,古诗中所描写的人和事,与学生现在的生活存在很大的距离,很难让学生掌握古诗的内涵、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情激情, 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拨动他们的心中的那根"情弦”,引领学生走进古诗的殿堂去感悟古诗的那份情、那段爱、那颗心、那种味,才能真正学好古诗。
一、查阅资料明背景——知情
任何一首古代诗歌的创作背后都有其特殊的“背景”:如诗人的时代背景、诗人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过程等。学习古诗,首先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才能真正融入古诗词,领略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意,感悟诗歌所要抒发的情感。
如教学《舟过安仁》一诗,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明白了这是首诗是诗人杨万里乘船路过安仁时所遇的情景:两个小渔童或是迷恋于优美的山色,或是陶醉于碧绿的山水,或是专注于结网垂钓,没有下雨但却张着散,原来是为了借助风力让船在水中游荡。可想而知,这两个小渔童玩得是多么快乐呀!
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往往是多维的,诗的作者、诗的来历都是学生关注的内容,不管是通过教师介绍或是学生查阅所知,都是古诗资源的发掘与利用,学生充分知道了诗的写作背景,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有利于学生深层次地理解古诗内容。
二、抓住字眼解诗题——引情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诗的题目就好比是整首诗的眼睛。从这个“眼睛”中,我们可以探索诗人的写作意图,可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也可以抓住描写的事物,还可以明白诗人是在什么情境下创作的诗等等, 因此,我们的教学往往从解诗题开始,解诗题是理解古诗的第一步。
如《望庐山瀑布》,其题目可划分为“望”、“庐山”、“瀑布”三个词语,教师可在黑板上写“瀑”,强调“瀑”的写法,补充"布”字,然后问:什么叫“瀑布”? 有的学生说:从山上挤下来的大水。有的说:从高处落下来的大水。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后,教师板画大山、瀑布,让学生观察,理解“瀑布”。教师接着问:这是哪儿的瀑布?师板书"庐山”,提问:庐山在哪儿?(江西)谁去过庐山? 什么景物给你印象最深? (云雾茶、温泉、瀑布)教师小结:庐山多云雾,置身庐山中,总看不到他的真面目。庐山的第一瀑是三叠泉,素有“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之说。 在引导学生理解了“庐山”、“瀑布”这两词之后,教师又问:题目中还少了一个什么字? “望” 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最后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读读题目。
这样从课题入手,由字"瀑”到词"瀑布”,然后,由词及地,明确庐山的位置, 同时联系生活实际,板画 "瀑布”,最后抓住理解 "望”这一字眼的含义,带出诗题的意思,引发学生学诗的强烈愿望,把学生带进诗文之中。
三、放飞想象品诗句——悟情
古诗教学,除了理解字词、诗句的表层意思,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在品读诗词语言过程中,挖掘诗句中潜在的意境,展开丰富的想象,品味出其言外之意、言外之境, 来深化语言的感悟,进入古诗的意境。
如教学《江南春》这首诗,先让学生默读古诗,想象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春天的景物? 把他们画出来,并为你的画提一句诗。 接着根据学生的画品词感悟:“绿映红”:指导学生想象,绿色的、红色的还可能是哪些景物? 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想象来读读这句。“水村山郭酒旗风”:临水的村庄,依山有城郭,酒旗飘飘,这正是江南独特的风貌,读者这句话,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可能有听到潺潺的流水,看到迎风飘动的酒旗,闻到浓香的酒味……“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诗中描写的是什么景物?教师出示烟雨江南的画面,让学生想像说话。
这种让学生通过画、说、评、读巧妙结合,来感知画面,皆在让学生自觉地借用诗人的“一双慧眼”去欣赏春天的美景,扩展学生的思维形成学生自己的独特的审美体验, 让学生通过想象品味诗境,感悟诗情。
四、反复诵读明诗意——动情
“诵读咏涵”、“默识心通”,学习古诗,重在诵读,正在理解内容,探明意境,充分领略蕴含其中的美。我们要指导学生在读中把握正确的节奏、语调和注意恰当的重音。对表现喜悦愉快之情的诗把声音读得高一点,语速读得稍快一些,对表现悲伤失落情感的诗把语速放得慢一点,语调读得低沉一些,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自然而然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提倡学生在朗读古诗时加上一定的肢体动作,学生在充满情趣的诵读过程中感受到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形式美,真正达到"人诗合一”的境界。
如教学《游子吟》时,指导学生个别诵读、分组读、比赛读,品味诗句的语言美、韵律美的基础上,再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与诗意境相符合的音乐,烘托课堂气氛,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反复诵读,教师可设计这样的导语引读这首诗: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 这首名叫《游子吟》的唐诗在1992年香港举办"最受欢迎的唐诗”评选中获得了第一名。千百年来,许许多多离开母亲的游子,当他们想起母亲的恩情时,就会深情地吟诵道:(学生吟诵)将来,你们长大了,考上了大学,成了离开妈妈怀抱的游子, 当你们想起母亲的恩情时,你也会放声吟诵道:(学生吟诵)……要是能边背诵,边配上自己的动作,那就更棒了。
这样让学生在不断变换角色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体会诗人强烈的爱母之情,深入、透彻地理解诗意,使学生感动于伟大的母爱之情。
古诗凝练含蓄、意在言外、言约而旨,古诗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心灵的对话过程,教師要拨动学生的心弦,引领学生走进古诗的殿堂,去探究诗人的写作背景,去品味诗句的深刻内涵,领悟诗歌所表达的意境,感受古诗的魅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裴海安.新课程语文名师同步教学设计[M] 山西:教育出版社,2010
[2]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