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砚、藏砚、谱砚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shadow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号称“九十九砚斋”主人的纪昀,是一位有名的砚台鉴赏家和收藏家。他将其藏砚集拓成册,名曰“阅微草堂砚谱”,流传于世,影响深远。
  纪昀(1724—1805),字晓岚,号观奕道人,清著名学者、文学家,河北献县人。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谥文达,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昀能诗和骈文,著有《纪文达公遗集》《阅微草堂笔记》等。
  纪昀作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直阁事很受皇上的恩宠。在他的《阅微草堂砚谱》中就有乾隆和嘉庆二帝赏赐给他的三方砚台。其中一方乾隆御铭:“春之德风,大块噫气。从虫谐声,于凡制字。谷则为雨,润物斯济。石墨相著,行若邮置。岂惟天成,亦有人事。拟而议之,既纯且粹。”纪昀十分爱惜,刻铭嘱后代“子子孙孙世宝用之”。然而,历经百年,砚石大多散失,所幸图谱犹存。1916年,由故宫博物院顾问李浚之等倡导,将纪昀裔孙纪堪谨所藏拓本交北洋印刷局印行。从此《阅微草堂砚谱》得以传世,嘉惠艺林。
  从《砚谱》可以看出纪昀嗜砚成癖。尤其晚年他无心著述,一心玩赏砚台。他在嘉庆五年,时年正七十七岁时作诗云:“半生心力坐消磨,纸上烟云过眼多。拟筑书仓今老矣,只应说鬼似东坡。”他如同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一样,玩砚、藏砚到了入迷入痴的地步。一次,一位朋友请他题扇面,题的是唐代王之焕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可是他一见朋友的佳砚入了迷,竟将第一句中最后一个“间”字漏写了。观者中有人说:“大文豪亦有误耶?”纪昀听后,心知有错,但又不便承认,急中生智,随口答道:“此非诗,乃词也,何有误耶!”遂添上标点:“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当即人人叫绝,个个佩服,也成为后来藏砚家们的美谈。
  从纪昀的《砚谱》中得知他藏砚之富、砚种之丰,确是一位大藏家。所收藏的砚石为由宋至明各种古砚。其砚种有广东肇庆的端石、江西婺源的龙尾石、山东淄博的淄石、河南济源的盘古石、吉林通化的松花石、山西绛县的澄泥等等。林林总总,可谓兼收并蓄,广为收藏。
  从《砚谱》中看出纪昀不仅爱藏砚,亦善题铭。他将所收藏之砚,亲作铭词。所铭如天仙化人,超逸脱俗。他为一方云龙砚上作铭:“龙无定形,云无定态,形态万变,云龙不改。文无定法,是即法在,无骋尔才,横流沧海。”另一方瓦形砚上刻铭:“瓦能宜墨,即中砚材。何必汉未央宫、魏铜雀台?”还有一方砚的铭文曰“色自驳杂,质原温粹。古有聪明,不以貌贵。”这些砚铭挥洒烟云,千言立就,又富于哲理。
  从《砚谱》中还可以了解到纪昀识砚、赏砚不是人云亦云,而独具慧眼。如綠端,宋代文人墨客不把它当作砚材,更不认为是良材。然他却认为绿端是“端溪之友,同宗异族”,并刻铭:“端溪之支,同宗异族。命曰绿琼,用媲紫玉。”再如他对历史上“新旧砚坑石之辨”“端、歙砚石之争”,都有自己的见解。他从古人论砚“器以用为功”来进行鉴别,并作铭道:“端溪石品新旧悬殊,旧坑未必定佳,新坑未必定不佳。但问其适用否耳。”对于当时,以刘墉为代表的一派,认为“砚贵坚老”,想为歙石争得首席;以铁保为核心的一派,主张“砚贵柔腻”坚持仍推崇端石。纪昀很公道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凡是莹润发墨者,不问坚老柔嫩,均为上品。”这些极具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论点,为我们今天藏砚界评价砚石,也很有鉴赏价值。
  纪昀的《阅微草堂砚谱》颇受世人珍爱,是因其藏砚之精、铭文之雅、金石之美、拓片之秀,堪称古今“名砚谱”,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砚林珍品。
其他文献
四十多年前,我因为过度的饥饿,罹患了糖尿病。数十年来,倒也相安无事。只是这些年来,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使我的视力逐渐减弱。经美国明尼苏达州梅约医院诊断,说我受糖尿病影响,眼底完全钙化,没有医好的可能。  去年五六月间在佛光山,因为眼睛看不清楚,不能看书,也不能看报纸,想到一些读者、朋友、团体经常要我签名,“那就写字吧!”因为我眼睛看不到,只能算好字与字之间的距离有多大的空间,一蘸墨就要一挥而就。如
期刊
攝影家阳红光
期刊
人生匆匆数十年,贵在能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有意义的事情。2017年底,在参加方增先艺术馆成立仪式之际,兰溪乡友约我创作一批书法作品,要求以清代文學家、戏剧家李渔为主题,在2018年兰溪“李渔文化节”上做个“李渔主题书法展”。时值我刚从浙江大学艺术学院博士后出站,一时也没有接新的大项目,于是便答应下来。可以说,2018年整个暑假,还有不少双休日,我一直“偶寄”“闲情”,查阅研究李渔的生平和著述资料,
期刊
書画家郑小云
期刊
1918年的春节,和往昔所有的“中国年”一样,热热闹闹,普天同庆。这一年的春节,在北京大学校园内,却因为几位知名教授的诗篇,特别富于新的诗意与思想。他们不但同时写诗致意,还将这些诗篇全都发表在了《新青年》杂志上,堪称1918年春节的特别记忆。  1918 年3 月15 日,《新青年》第四卷第三期上,同时发表了4首以“除夕”为题的诗。胡适、陈独秀、沈尹默、刘半农,4位北大教授,向校内外同仁呈献诗作,
期刊
投身政坛前,翁金珠老师就读师范大学音乐系,是一位音乐老师。担任公职后,她喜爱下班后静坐在书房里,静静欣赏着庭院中扶疏的花木以舒缓工作压力,看着花草树木随风起舞的优雅恬适,让她兴起想留下美景的念头,也因此开启她的绘画之路。公馆庭院及路边的花草树木,出差走访的美景,都成了她笔下的创作题材。卸下公务后,她仍持续创作,将日常所见的景物之美,自然优雅地呈现在画作上。  作品中,除了有她喜爱的花卉主题,如邻家
期刊
当前书坛,各种展览大赛频繁,以篆刻与书法获奖者亦多,然而践行和享受着“工匠精神”并能兼顾到艺术品位者鲜见,李书强可谓特例,他的艺术轨迹引起了笔者的思考。  李书强,1982年生于内蒙古阿荣旗,现居辽宁大连。少喜涂鸦刻画,2001年得姚振华先生指点开始学习篆刻,2009年进中国书法院进修学习,有幸得王镛、石开、徐正濂、陈国斌、徐海、等诸位先生指导。篆刻作品在全国第七届新人新作展上获最高奖。  自工业
期刊
传统的人物研究, 往往是从做人物年表或年谱开始。这个看似简单的工作,实际上并不是单纯的搜集资料,还包括对资料的选择、考证、排比。有人认为做年谱只要有足够的耐性就可以,殊不知面对众多资料,最能考验作者的眼光、见识和能力。  林散之是20世纪后50年中国书坛最重要的书家之一,有关他的作品集、传记和艺谈类书籍已出版了不下几十种,林散之研究,也逐渐成为书坛的一个热门。就笔者过目的相关撰述,牵涉到林散之艺术
期刊
在河南省东南隅,大别山北麓,有一个钟灵毓秀的宜居小县城,那便是商城。商城县历史悠久,公元前这里便称之为“雩娄”。据《词源》载:“雩娄,本春秋时吴地。”《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载:“楚子秦入侵吴,及雩娄。”至西汉时设雩娄县,隶庐江郡。明、清两代,义学、私塾星布四乡,文峰、温泉等书院荟萃“吴头楚尾”,古雩娄大地成了文化艺术的沃土,人才辈出。  然而,曾几何时,让商城县扬名立万的还是歌舞,被誉为“歌舞之乡
期刊
看张小纲的“荷花”系列作品,我们常常会被那一幅幅诗情画意、意境幽深的作品所感动,仿佛心灵受到了洗礼与教诲。张小纲曾任教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并任系主任,以后又因家眷之事调往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任院长,几十年的水彩创作经验及教学经历使他的水彩艺术达到了日升月恒的地步。他的作品,不仅酣畅淋漓、洒脱自如,而且颇有大家风范。细细品味,我们认为他的作品有以下几大特点或特色。  品格脱俗  湘籍宋人周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