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访谈的形式,就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认同感进行研究,从目前学生的心理认同感情况入手,探索影响学生心理认同感的因素,从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四个角度探讨了如何提高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认同感。
关键词:民办高校;心理认同感;探索
民办高校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重要的力量,无论是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理念、办学水平等发展都表现出了独特的特性和优越性。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由于民办高校发展自身的限制性及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使社会、学生对民办高校存在着疑惑、信任缺失甚至否定,使民办大学生对学校认可度不高,突出表现为心理认同感不强。此外,民办高校学生基础水平薄弱,自制能力差,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学习兴趣匮乏等特征,从而使得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学校心理认同感变得尤为重要。
一、心理认同感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作为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并与其中融合了美学思想。其“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格的发展内在动因是动机,而动机是由不同性质的需要组成的,同时各种需要的性质和层次有所区别。马斯洛的最初将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如下图(左),后期马斯洛先生对此做了修改,在中国广为认同的是下(右)图的表述,其实二者在内容上差别不大。
二、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认同感形成的因素
1.学校知名度的影响
学校的名字就像是商品的标签,一旦进入这个学校就读,便会贴上这个学校的标签。如果学校的知名度高,学生便会在无形中感到骄傲和自豪,相反如果知名度不高,不被社会大众认可,学生进入高校便会感到挫败感,从而产生负面影响。在访谈中,很多学生民办高校大学生择校的主要原因在于高考失利,分数处于本科线附近想读本科,很多同学表示进入民办高校很没面子,处于无奈之选或意料之选。这反映出民办大学生自主择校的意识较弱,从而影响了大学生学校心理认同感的建立。因此,民办高校的社会声誉度、知名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对大学生选择民办高校就读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影响了大学生对我国的民办高等学校的理解和看法。
2.学校环境的影响
在校园环境方面:很多同学选择认为本校环境优美,位于风景旅游区,靠海,这些都有助于提升学校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受访谈者A说“这个校园环境非常优美,硬件设计很好。受访者B说“校园靠海,可以看海、吃海鲜”。每个访谈对象都对校园环境感到满意,可见这个因素增加了学生心目中对学校的满意度
3.学校教学及管理制度的影响
民办高校在硬件设施方面已逐渐达到与公办院校处于同一水平,但是在教学规范、师资素养等条件上缺乏一定的水准,造成学生极大的心理落差与消极情绪,丧失学习的动力,对学校的事项漠不关心。同时,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手段过于单一,管理制度更是着重硬性管理,强制约束性不仅达不到好的效果,反而引起学生反感。如每个学院要求所有学生上早读,但实际上读书的很多,更多的学生在吃饭、聊天、睡觉。学校设置的各种制度效果并不显著,使得教师在管理学生的同事产生矛盾,引起学生的抵触和逆反心理。
4.社交方面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害怕孤独和寂寞,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一个或多个群体,如有家庭,有学校,希望加入某个协会、某个团体,这样可以从中得到温暖,获得帮助和爱,从而消除或减少孤独和寂寞感,获得安全感。
三、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认同感建议
根据前面的影响因素,增强学生的心理认同感可以从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四个方面入手。
1.社会方面
政策扶持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当今民办高校社会地位提升的重要条件。社会地位的提升会提高家长、学生对“民办高校”的认可度,从主观思想得以认同与赞许,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认同感。因此,民办高校的发展需要国家及地方出台一些扶持的政策与制度,从而带动民办高校的发展,以获得更多大学生的认可和支持,为民办高校大学生学校心理认同感建立提供基础保障。
2.学校方面
扮演学生培养者角色的高校,在提供给学生各种发展机会与渠道时,应着重引导学生如何有效运用种种资源,加强交叉管理的实效性,让各个管理通道畅通无阻,为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学习支持。
3.教师方面
作为高校教师,在充分理解自己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的应扮演何种角色基础上,于常规教学、科研之余贴近学生,成为真正的“人师”。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仅关系到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质量,甚至会影响学校的声誉。因此,教师不仅要提高讲课水平,更要提高自身的知识量。另一方面,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主动与学生交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愿意与教师交心,从而使学生在学业上获得更大的发展。
4.学生方面
作为学生,走出教室和寝室,重新融入集体,或社团或班级或其他组织,让自己不再孤單,在集体中寻找自己的一席之地,准确定位自身角色,“learn to care”,在关心他人的过程中感受被关心的温馨;主动与教师与辅导员取得联系,遇到问题多向他们咨询,在交流中增进对彼此的了解。努力提升自己,完善自己。要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就应该从知识、品德、能力等各方面提升自己,努力增强自己的个人魅力。
参考文献
[1]哈战荣,杨向鹏.高校大学生学校心理认同感理论分析[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
[2]于大森.大学生心理认同感初探[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6,7(1).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李丹(1985.8—),女,汉,山东省龙口市人,讲师,行政秘书,本科(在职研究生),烟台南山学院,现从事工作是学生管理工作,研究方向:项目管理。
关键词:民办高校;心理认同感;探索
民办高校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重要的力量,无论是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理念、办学水平等发展都表现出了独特的特性和优越性。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由于民办高校发展自身的限制性及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使社会、学生对民办高校存在着疑惑、信任缺失甚至否定,使民办大学生对学校认可度不高,突出表现为心理认同感不强。此外,民办高校学生基础水平薄弱,自制能力差,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学习兴趣匮乏等特征,从而使得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学校心理认同感变得尤为重要。
一、心理认同感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作为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并与其中融合了美学思想。其“需要层次理论”提出人格的发展内在动因是动机,而动机是由不同性质的需要组成的,同时各种需要的性质和层次有所区别。马斯洛的最初将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如下图(左),后期马斯洛先生对此做了修改,在中国广为认同的是下(右)图的表述,其实二者在内容上差别不大。
二、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认同感形成的因素
1.学校知名度的影响
学校的名字就像是商品的标签,一旦进入这个学校就读,便会贴上这个学校的标签。如果学校的知名度高,学生便会在无形中感到骄傲和自豪,相反如果知名度不高,不被社会大众认可,学生进入高校便会感到挫败感,从而产生负面影响。在访谈中,很多学生民办高校大学生择校的主要原因在于高考失利,分数处于本科线附近想读本科,很多同学表示进入民办高校很没面子,处于无奈之选或意料之选。这反映出民办大学生自主择校的意识较弱,从而影响了大学生学校心理认同感的建立。因此,民办高校的社会声誉度、知名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对大学生选择民办高校就读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影响了大学生对我国的民办高等学校的理解和看法。
2.学校环境的影响
在校园环境方面:很多同学选择认为本校环境优美,位于风景旅游区,靠海,这些都有助于提升学校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受访谈者A说“这个校园环境非常优美,硬件设计很好。受访者B说“校园靠海,可以看海、吃海鲜”。每个访谈对象都对校园环境感到满意,可见这个因素增加了学生心目中对学校的满意度
3.学校教学及管理制度的影响
民办高校在硬件设施方面已逐渐达到与公办院校处于同一水平,但是在教学规范、师资素养等条件上缺乏一定的水准,造成学生极大的心理落差与消极情绪,丧失学习的动力,对学校的事项漠不关心。同时,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手段过于单一,管理制度更是着重硬性管理,强制约束性不仅达不到好的效果,反而引起学生反感。如每个学院要求所有学生上早读,但实际上读书的很多,更多的学生在吃饭、聊天、睡觉。学校设置的各种制度效果并不显著,使得教师在管理学生的同事产生矛盾,引起学生的抵触和逆反心理。
4.社交方面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害怕孤独和寂寞,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一个或多个群体,如有家庭,有学校,希望加入某个协会、某个团体,这样可以从中得到温暖,获得帮助和爱,从而消除或减少孤独和寂寞感,获得安全感。
三、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认同感建议
根据前面的影响因素,增强学生的心理认同感可以从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四个方面入手。
1.社会方面
政策扶持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当今民办高校社会地位提升的重要条件。社会地位的提升会提高家长、学生对“民办高校”的认可度,从主观思想得以认同与赞许,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认同感。因此,民办高校的发展需要国家及地方出台一些扶持的政策与制度,从而带动民办高校的发展,以获得更多大学生的认可和支持,为民办高校大学生学校心理认同感建立提供基础保障。
2.学校方面
扮演学生培养者角色的高校,在提供给学生各种发展机会与渠道时,应着重引导学生如何有效运用种种资源,加强交叉管理的实效性,让各个管理通道畅通无阻,为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学习支持。
3.教师方面
作为高校教师,在充分理解自己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的应扮演何种角色基础上,于常规教学、科研之余贴近学生,成为真正的“人师”。教师的教学水平不仅关系到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质量,甚至会影响学校的声誉。因此,教师不仅要提高讲课水平,更要提高自身的知识量。另一方面,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主动与学生交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愿意与教师交心,从而使学生在学业上获得更大的发展。
4.学生方面
作为学生,走出教室和寝室,重新融入集体,或社团或班级或其他组织,让自己不再孤單,在集体中寻找自己的一席之地,准确定位自身角色,“learn to care”,在关心他人的过程中感受被关心的温馨;主动与教师与辅导员取得联系,遇到问题多向他们咨询,在交流中增进对彼此的了解。努力提升自己,完善自己。要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就应该从知识、品德、能力等各方面提升自己,努力增强自己的个人魅力。
参考文献
[1]哈战荣,杨向鹏.高校大学生学校心理认同感理论分析[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
[2]于大森.大学生心理认同感初探[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6,7(1).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李丹(1985.8—),女,汉,山东省龙口市人,讲师,行政秘书,本科(在职研究生),烟台南山学院,现从事工作是学生管理工作,研究方向: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