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以及新媒体的普及,中国电影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中国电影评论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媒体语境下,网络影评这一评论形式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并引发了学术界的探讨。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影评尤其是短视频类影评,在各类影评中显示出不俗的潜力,对其的研究需要更加深入。本文对如今有关网络影评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分析,根据网络影评的起源、发展、特点进行探讨,浅析新媒体语境下,网络影评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从电影的发展历史来看,电影与电影观众之间是“看”与“被看”的关系。电影中的世界观、人物命运和生活方式等对电影观众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电影里的某些精彩台词会变成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流行用语,人们对于电影评论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报纸、杂志上刊登的专业影评。然而在网络时代,电影观众拥有话语权,电影与电影观众的关系就由单向——电影向观众输送影像、观念和故事,影响电影观众生活逐渐转变为电影观众能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去评论电影、影响电影。
新媒体语境下,网络影评这一评论形式开始进入大众视野,随之而来的是网络影评出现了“话语暴力”,以及受资本影响出现了“人情影评”“红包影评”等匪夷所思的现象。这在某种程度上对电影的发行、传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阻碍了电影行业的发展。
一、以网络为媒介的电影评论及其发展
(一)依托网络的新型影评
21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通讯方式和交流方式,将人类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人们利用互联网可以进行信息交流、商业贸易、知识学习、日常消费等多种活动,当今社會是一个绚丽多彩的现实网络社会。对于大众来说,网络社会赋予了大众话语权以及自由的话语表达空间。基于这种变化,当大众观看电影、影视剧后开始在各类网络平台抒发个人的感想,网络影评逐渐走入大众视野。
(二)网络影评的发展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影评已经渗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与传统影评一起推动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但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影评大多是由专业人士或有一定理论基础、写作能力的电影爱好者所撰写,并发表在传统纸质报纸或杂志上。
1998年12月,“后窗看电影”论坛出现,这标志着网络影评登上了历史舞台。该论坛给电影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分享观影感受、寻求观影共鸣的一个平台,虽然它并非专业的电影评析,但却是中国网络影评的雏形。
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教授周海英对网络影评的产生条件及动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释。她认为,技术条件和受众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是网络影评兴起的两个必要条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开始追求精神文化生活,而电影作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促进了电影产业的发展,相应地,电影评论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纸质媒介的生存空间变小,传统影评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传统影评的没落使得那些对影视评论有需求的电影爱好者不得不在新媒体领域寻求慰藉。随着审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也乐于在互联网上分享自己的观影感受,于是,电影评论就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专业影评、媒体影评、网络影评三大阵营。
二、网络影评繁荣发展下存在的问题
一部影片的上映往往会吸引大众的注意,并引发广泛的讨论。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电影产业的繁荣,大众可以通过互联网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科技发展及自由话语权的体现,但在繁荣的背后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人们去关注和解决。不仅是大众,许多专家学者也开设了自己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即时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法、观点。于是,网络影评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具有可看性。
在对网络影评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时,学者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语言暴力。随着网络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电影评论的受众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渐趋于年轻化。另外,随着电影产业的发展,导演会选择使用一些年轻的演员、当红的明星等,这些演员、明星的粉丝大多十分年轻,他们在“粉丝滤镜”下,会过度吹捧自己所崇拜的偶像,在某些时候甚至会因电影剧情抨击别的演员,这就引起了语言暴力。语言暴力不仅影响读者阅读影评的兴趣,影响导演、参演人员的名誉,而且破坏了整个网络环境。
除了不理智的“追星族”之外,资本的渗入也使原来的平民网络影评变得商业化。例如,微博上拥有众多粉丝的用户、水军等为了利益而发表不符合事实的网络影评,影响其粉丝或读者,轻易“抹杀”一部好作品,或者吹捧一部“烂片”。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认为,“今天电影市场重要的问题,不仅是资本的绝对、近乎唯一的引领角色,而且是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逻辑,甚至试图僭越电影这一特殊商品的特质与电影市场的规律”。这种现象实质上也表现为网络影评人自身道德底线的下滑及网络影评发表的成本低下。不仅仅是网络影评人,当前部分专业影评人也会在各种原因驱使下,写出“红包影评”“人情影评”这些匪夷所思的影评。
《南都娱乐周刊》曾刊载过一篇名为《中国电影需不需要影评人》的文章,其中写道:“枪稿、红包稿、人情稿,你是否觉得中国的影评‘交口’到泛滥的地步?坏品位、做宣传、博口碑,你是否会认为中国的影评人已经处于变质的地步?从超级影迷到电影论坛活跃分子、从为自己热爱的影片泼墨到开始拿片商的红包码字,从笔名的唯一性到同时拥有几个‘马甲’,影评人这三个字,在业内已经接近贬义词。”
三、网络影评环境建设的探索
网络影评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其复杂性在于与多个学科交叉,人们还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第一,当今社会浮躁、急功近利,这就要求电影人基于自己的影视专业知识、美学素养及深厚的艺术涵养,创作出更好、更具艺术性、更让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而不是为追求利益而使“烂片”迭出,这可以从源头上杜绝“差评”的出现。
第二,针对如今影评人被利益所驱使而发表影评的现象,独立影评人要坚守自己的底线。独立影评人,顾名思义,是指那些专业的影视评论创作者,他们或是文学艺术专业出身,或是具有基本的影视美学知识、影视艺术涵养和文学素养,从事与电影或其他艺术相关的职业,能够以客观的立场撰写电影评论。独立影评人的立场要理性、客观,不能在利益的驱动下撰写电影评论,要为电影评论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这可以打造健康的网络影评环境。
第三,网络影评环境的建设需要更多的电影爱好者自发投入到网络监控中,自发抵制网络语言暴力,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影评环境,使网络影评能在健康的网络环境中发展得更好。
四、结语
笔者认为在互联网高速发展及新媒体普及的今天,在每个人都可以写电影评论的今天,网络影评绿色生态环境的构建势在必行,这需要每个人认真对待,并积极行动,共同打造一个良性的、健康的、客观的网络电影评论空间,让网络影评在新媒体语境下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进而推动中国电影产业的良性发展。
(广东工业大学)
从电影的发展历史来看,电影与电影观众之间是“看”与“被看”的关系。电影中的世界观、人物命运和生活方式等对电影观众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电影里的某些精彩台词会变成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流行用语,人们对于电影评论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报纸、杂志上刊登的专业影评。然而在网络时代,电影观众拥有话语权,电影与电影观众的关系就由单向——电影向观众输送影像、观念和故事,影响电影观众生活逐渐转变为电影观众能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去评论电影、影响电影。
新媒体语境下,网络影评这一评论形式开始进入大众视野,随之而来的是网络影评出现了“话语暴力”,以及受资本影响出现了“人情影评”“红包影评”等匪夷所思的现象。这在某种程度上对电影的发行、传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阻碍了电影行业的发展。
一、以网络为媒介的电影评论及其发展
(一)依托网络的新型影评
21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通讯方式和交流方式,将人类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人们利用互联网可以进行信息交流、商业贸易、知识学习、日常消费等多种活动,当今社會是一个绚丽多彩的现实网络社会。对于大众来说,网络社会赋予了大众话语权以及自由的话语表达空间。基于这种变化,当大众观看电影、影视剧后开始在各类网络平台抒发个人的感想,网络影评逐渐走入大众视野。
(二)网络影评的发展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影评已经渗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与传统影评一起推动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但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影评大多是由专业人士或有一定理论基础、写作能力的电影爱好者所撰写,并发表在传统纸质报纸或杂志上。
1998年12月,“后窗看电影”论坛出现,这标志着网络影评登上了历史舞台。该论坛给电影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分享观影感受、寻求观影共鸣的一个平台,虽然它并非专业的电影评析,但却是中国网络影评的雏形。
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教授周海英对网络影评的产生条件及动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释。她认为,技术条件和受众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是网络影评兴起的两个必要条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开始追求精神文化生活,而电影作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促进了电影产业的发展,相应地,电影评论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纸质媒介的生存空间变小,传统影评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传统影评的没落使得那些对影视评论有需求的电影爱好者不得不在新媒体领域寻求慰藉。随着审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也乐于在互联网上分享自己的观影感受,于是,电影评论就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专业影评、媒体影评、网络影评三大阵营。
二、网络影评繁荣发展下存在的问题
一部影片的上映往往会吸引大众的注意,并引发广泛的讨论。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电影产业的繁荣,大众可以通过互联网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科技发展及自由话语权的体现,但在繁荣的背后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人们去关注和解决。不仅是大众,许多专家学者也开设了自己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即时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法、观点。于是,网络影评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具有可看性。
在对网络影评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时,学者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语言暴力。随着网络普及程度越来越高,电影评论的受众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逐渐趋于年轻化。另外,随着电影产业的发展,导演会选择使用一些年轻的演员、当红的明星等,这些演员、明星的粉丝大多十分年轻,他们在“粉丝滤镜”下,会过度吹捧自己所崇拜的偶像,在某些时候甚至会因电影剧情抨击别的演员,这就引起了语言暴力。语言暴力不仅影响读者阅读影评的兴趣,影响导演、参演人员的名誉,而且破坏了整个网络环境。
除了不理智的“追星族”之外,资本的渗入也使原来的平民网络影评变得商业化。例如,微博上拥有众多粉丝的用户、水军等为了利益而发表不符合事实的网络影评,影响其粉丝或读者,轻易“抹杀”一部好作品,或者吹捧一部“烂片”。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认为,“今天电影市场重要的问题,不仅是资本的绝对、近乎唯一的引领角色,而且是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逻辑,甚至试图僭越电影这一特殊商品的特质与电影市场的规律”。这种现象实质上也表现为网络影评人自身道德底线的下滑及网络影评发表的成本低下。不仅仅是网络影评人,当前部分专业影评人也会在各种原因驱使下,写出“红包影评”“人情影评”这些匪夷所思的影评。
《南都娱乐周刊》曾刊载过一篇名为《中国电影需不需要影评人》的文章,其中写道:“枪稿、红包稿、人情稿,你是否觉得中国的影评‘交口’到泛滥的地步?坏品位、做宣传、博口碑,你是否会认为中国的影评人已经处于变质的地步?从超级影迷到电影论坛活跃分子、从为自己热爱的影片泼墨到开始拿片商的红包码字,从笔名的唯一性到同时拥有几个‘马甲’,影评人这三个字,在业内已经接近贬义词。”
三、网络影评环境建设的探索
网络影评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其复杂性在于与多个学科交叉,人们还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第一,当今社会浮躁、急功近利,这就要求电影人基于自己的影视专业知识、美学素养及深厚的艺术涵养,创作出更好、更具艺术性、更让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而不是为追求利益而使“烂片”迭出,这可以从源头上杜绝“差评”的出现。
第二,针对如今影评人被利益所驱使而发表影评的现象,独立影评人要坚守自己的底线。独立影评人,顾名思义,是指那些专业的影视评论创作者,他们或是文学艺术专业出身,或是具有基本的影视美学知识、影视艺术涵养和文学素养,从事与电影或其他艺术相关的职业,能够以客观的立场撰写电影评论。独立影评人的立场要理性、客观,不能在利益的驱动下撰写电影评论,要为电影评论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这可以打造健康的网络影评环境。
第三,网络影评环境的建设需要更多的电影爱好者自发投入到网络监控中,自发抵制网络语言暴力,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影评环境,使网络影评能在健康的网络环境中发展得更好。
四、结语
笔者认为在互联网高速发展及新媒体普及的今天,在每个人都可以写电影评论的今天,网络影评绿色生态环境的构建势在必行,这需要每个人认真对待,并积极行动,共同打造一个良性的、健康的、客观的网络电影评论空间,让网络影评在新媒体语境下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进而推动中国电影产业的良性发展。
(广东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