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赏析作品中人物描写的方法,探究作者情感和作品意蕴。
2.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认识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赏析作品中人物描写的方法,探究作者情感和作品意蕴。
【教学难点】
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认识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方法】
创作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阅读法。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阅读《项羽本纪》《高祖本纪》《陈涉世家》《刺客列传》和《李将军列传》,并就相应的人物共性与特性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有人说,项羽这个人,“有人爱不得、有时缓不得、有谋使不得、有路回不得、有友帮不得、有尸保不得、有因悟不得”,因此,他一辈子经历了“爱情之悲、民情之悲、军情之悲、乡情之悲、友情之悲、亡情之悲、败情之悲”。可以说项羽就是一个悲剧英雄,而《项羽之死》这篇文章恰恰描绘了一个悲剧英雄的完美谢幕。那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学习如何从多角度认识历史人物。
二、穿越千年,心中形象
师:上课之前,老师已经给大家布置了两个任务,一是让大家用手中的笔描绘出你心中的项羽形象;二是请大家以“项羽,我想对你说”为主题写一首诗。现在就请大家把手中随机发到的画作、诗作展示出来吧。
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并讨论作品中最值得肯定的地方是什么。
你从末世硝烟走来
年少无畏勇往直前
遥遥一指是你的宣言
你在刀光渝影中走過
破釜沉舟槊血满袖
巨鹿之战是你的骄傲
你向滚滚乌江走去
剑舞翩跹烈酒断肠
四面楚歌是你最后的彷徨
碧血满腔伤命运,
昨听檐沥声空冷。
剑断人亡生死错,
横波秋水逝无痕。
醉中挑剑浑身胆,
青天何笑在红尘。
学生讨论(略)。
师:以上是两位同学的作品。刚才大家的解读非常好,把项羽一生的经历浓缩在我们的诗歌作品中,写出了项羽的勇猛、项羽的无奈,可见大家的诗歌创作水平还是很高的。当然,我们的诗歌创作也有一点小小的问题,比如下面的这两个作品,你觉得有哪些地方不合适吗?(学生交流后回答)
一代名将,西楚霸王。
七尺男儿,少有大志。
百战百胜,唯有垓下。
八千将士,血洒乌江。
虞姬有情,与君痛别。
自刎江边,留得美名。
英雄气盖世,然非君王命。
生平传万代,留得空虚名。
既无高祖善,也无高祖义。
困于情与信,楚汉本定局。
生1:“七尺男儿”好像有点问题,《项羽本纪》中写的是“八尺”,相当于今天的一米八几呢。
生2:“百战百胜”,似乎也不大确切,且不说数量,项羽在和刘邦作战的过程中,前期胜利次数比较多,后期次数就比较少了。
生3:高祖的“善”和“义”也是值得商榷的,他为了逃命,连自己的女儿都能推下车,对自己的老父亲来说也算不上孝子啊。
师: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以历史人物为主题的诗歌创作虽然可以虚构,但我们还是要以史实为基础,用词上一定要再三斟酌,这样既符合事实,也表现出了一定的艺术性。这是我们诗歌创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那么就是这样一个人,同时代的人对他有着怎样的评价呢?我们来看一下。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韩信对项羽的评价)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蠭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师:既然太史公批评他“谬”,为何又将他纳入本纪呢?我想可以用下面一段话来回答。
不用多说什么了。谁都不难看出,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三、深入探究,比较阅读
师:课前我们已经让同学们阅读了《项羽本纪》《高祖本纪》《李将军列传》《陈涉世家》《刺客列传》,要求同学们进行文本的比较阅读。下面,我们请同学们将你们的阅读成果展示出来。
项羽、陈胜比较阅读
1.早期思想的形成
陈涉出身贫寒,少时给别人耕地。他曾长叹:苟富贵勿相忘,他对“富贵”不仅有一种幻想,更有一种渴望,这种渴望不断发展,变成他的志向,最后推动他走上起义抗秦的道路。可以说,陈涉更多的是在极端恶劣的现实和残酷剥削的压迫下产生了不满,这种不满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深化,演变产生了改变现实、反抗压迫的强烈渴望。 项羽的出身背景则远远优于陈涉,他拥有更多的先天优势和物质基础。项羽少年时,被教授书、剑、兵法等知识。在观看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他语出惊人:彼可取而代也。实际上,他也的确拥有这样的资本——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能、勇气都超过常人,吴中当地的年轻人都很畏惧他。因此,项羽的这种想法与其说是一种远大志向,不如说是因对自己高度自信而产生的合理的构想。
当然,无论是陈涉还是项羽,他们的早期思想都不是自发形成的。平庸的人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一步,即使想到了,也会因条件的限制抑或时代的束缚而否定自己的观点。陈涉和项羽则凭着他们特有的勇气选择了相信自己,并一直坚持,最终成为行动的巨大推动力。
2.失败原因
陈涉称王之后思想发生了巨大转变,从一开始对待兵卒的亲和变为后来的骄傲自大。一起耕作的旧友来到陈地想见一见他,敲了半天大门也不开,后来陈涉出宫门时听见他们的呼喊,才召见他们。这些人有时谈论早年间和陈涉一起雇佣耕地的情况,宫里有人报告给陈涉,陈涉竟将他们都杀了。陈涉过去的朋友们看到这种情形都纷纷离开了他,从此没有和陈涉亲近的人了。他错误地将将领派往各地,结果他们心存异心,纷纷在各地称王,导致陈涉军内部分裂。北征的武臣自立为赵王,蜕变为割据头目。其部将韩广在攻略燕地后也自立为燕王。攻取魏国旧地的周市虽未自立为王,却立了魏国后裔宁陵君魏咎为王,而自任魏相,割地自保。除此以外,陈涉偏信小人,任命朱房、胡武为官,监察群臣,他们却把苛刻当作忠诚,那些将领与陈涉意见稍有不和,他们就加以拘捕惩治;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他们也利用职权擅自处置。领兵的将领们因此更加不亲附陈涉。
项羽的问题主要在于他不高明的政治手段。面对“该杀”的人时,他优柔寡断,往往导致错失良机。鸿门宴上,范增几度暗示项羽,项羽却一直犹豫不决,最后竟让刘邦逃脱了;他错误地相信项伯的话,先是相信刘邦进城是为他着想,后来又在项伯的劝告下没有杀刘邦的父亲。而对于真正忠诚又有才干的人,他却疏远。范增就是这样一位良将,每次项羽采纳他的计策,都会置敌人于难堪的境地,汉军也因此想要除掉他。当项羽的使者来到汉军时,他们故意说以为是范增的使者,没想到是项羽的使者,于是换上简陋的饭菜。项羽得知此事后,丝毫没有怀疑,就断定范增和敌军勾结,于是剥夺了他的权力,导致范增含恨而死。
陈涉和项羽在思想上有共同的局限性。常言道,打天下容易而坐天下难。称王之后,陈涉变得骄奢淫逸,将王宫修得富丽奢华;项羽则残忍暴戾,杀戮无辜。他们的思想和成就果然达到了“富贵”和“取而代”的层面,到此却也永远地止步了。
项羽、刘邦比较阅读
1.客观因素——“天生的帝王相”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暝,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高祖本纪》开篇就讲述了刘邦出生前的异象,而后随之便描写了刘邦的“帝王相貌”,“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其中还穿插着“店家因看见有龙在刘邦上面,便免了他的酒钱”,“刘邦斩杀了白帝的儿子”等情节,充分表明刘邦天生就是当帝王的,为他日后称王提供了舆论基础,但我们也不可否认这其中部分情节的真实程度。《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对于项羽就没有过多的外貌描写了。
2.主观因素
两人都曾见过秦始皇,一个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另一个说“彼可取而代也”。从这两句话不难看出,两个人有着统一天下的共同志向,但其表达方式背后的性格却截然不同。刘邦言语婉转,颇有心计;而项羽豪爽直率,无所顾虑。
刘邦在少时,饮酒好色,但其后为了实现自己远大的志向控制住了自己的欲望,“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项羽在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在学习一点兵法后“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体现出项羽无耐心,无恒心。
两人在用人方面的能力相差甚远。刘邦在整个过程中,知人善用,从谏如流,其中最有名的三个人是张良、萧何和韩信。在最后,刘邦自己总结其能称帝的原因时,能够准确地说出这三人的才能,可见刘邦也不是一些人口中所谓的无能。项羽碰到了范增,范增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项羽只因陈平的挑拨离间,而疏远范增,错失一个人才。项羽也很容易轻信别人,不懂得润滑人际关系。
“得民心者得天下。”子婴既然已经投降,刘邦便决定不谋杀子婴,并且谦让不接受百姓的酒肉,与百姓和谐相处,收拢民心。但项羽却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以杀人来解决问题,即使是将军世家,也让百姓对他失去了信心,而去拥护刘邦。
刘邦比项羽更会把握时机,在鸿门宴中,范增多次示意项羽杀掉刘邦,项羽却迟迟没有动手,有一丝的妇人之仁和优柔寡断了。在最后决战时,刘邦没有心慈手软,派人追杀项羽,最后称帝。
两人都少怀大志,却有着不同的结局,这是因为刘邦颇有心计,处事圆滑,知人善用,能屈能伸,而项羽刚愎自用,鲁莽轻率,胸无城府,轻敌自大,两人的性格和处事方法截然不同所造成的。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
项羽、李广比较阅读
人们常将项羽称为乱世英雄 ,把李广称为卫戍名将。两人性格迥异,但都是战场上誓死杀敌的勇士。自古以来,军事才能上的好似都有一个为人性格上的过。
项羽性格多疑,常被谗言蒙惑,同时,骄傲自大,刚愎自用。空有一身作战本领,却没一个灵活清醒的头脑,他相对善良,但经常生性冷酷,杀人无情。听小人一句,便处死范增。如此一来,再有谋划的贤才,也不敢轻易投奔项羽,为其效劳。项羽为表作战决心,烧棚屋,砸器皿,扔口粮……看似决心不小,是为荒谬之举。没有粮草,再大的决心也是虚无缥缈。没有人情冷暖的霸王,赢得了一时,赢不了一世。就好似秦始皇,为后世做了那么多好的贡献,可最后秦朝灭亡还是因为他的暴政压迫百姓。好的地方终究抵不过人心向背。
而李广,却是一个有血有肉、懂得人情的将军。虽然他这辈子最大的官也不过是个郡守,但他与匈奴奋战了一生,不愧为卫戍名将。相比于项羽,李广爱惜士兵 ,体谅下属。但却没有项羽的勇猛,我不知道作为一个战场上的将军,是否需要项羽那样的冷酷,毕竟战场上是杀人的地方,不狠下心来,何以报国?但李广这一生,都不顺他自己的愿,抑郁不得志。不知道为什么,李广总给人一种性格上有点懦弱的感觉,这却与他奋勇杀敌很不相符。
项羽也有好地方,他是一个很有作战能力的君王,这点值得肯定。纵观两人一生,相似之处,都是悲情英雄吧!最后都没得到自己想要的结局,自刎而死。历史上的将军,多数都不如愿,充满着勾心斗角,利益纷争。不能好好地保卫国家,杀敌路上却被自己国家的人使绊儿,逼到了死亡的悬崖。
四、课堂小结
师:刚才我们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对项羽和与其有关的人物进行了比较分析。其中,项羽和陈胜是从起义者的角度来比较的;项羽和刘邦是从起义领导者的角度进行了比较;项羽和李广是从起义将领的角度进行了比较。这样结合项羽传奇的一生,我们将与他有关的历史人物进行了比較分析,从而更全面地了解了这个人物,相信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项羽也有了个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
五、课外强化
师:时光荏苒,英雄谢幕;后人的争论却永不落幕。请大家以“项羽带给我们的启示”为主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
六、板书设计
项羽陈胜
项羽刘邦
项羽李广
作者单位:北京十二中(100071)
1.赏析作品中人物描写的方法,探究作者情感和作品意蕴。
2.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认识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赏析作品中人物描写的方法,探究作者情感和作品意蕴。
【教学难点】
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认识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方法】
创作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阅读法。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阅读《项羽本纪》《高祖本纪》《陈涉世家》《刺客列传》和《李将军列传》,并就相应的人物共性与特性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有人说,项羽这个人,“有人爱不得、有时缓不得、有谋使不得、有路回不得、有友帮不得、有尸保不得、有因悟不得”,因此,他一辈子经历了“爱情之悲、民情之悲、军情之悲、乡情之悲、友情之悲、亡情之悲、败情之悲”。可以说项羽就是一个悲剧英雄,而《项羽之死》这篇文章恰恰描绘了一个悲剧英雄的完美谢幕。那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学习如何从多角度认识历史人物。
二、穿越千年,心中形象
师:上课之前,老师已经给大家布置了两个任务,一是让大家用手中的笔描绘出你心中的项羽形象;二是请大家以“项羽,我想对你说”为主题写一首诗。现在就请大家把手中随机发到的画作、诗作展示出来吧。
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并讨论作品中最值得肯定的地方是什么。
你从末世硝烟走来
年少无畏勇往直前
遥遥一指是你的宣言
你在刀光渝影中走過
破釜沉舟槊血满袖
巨鹿之战是你的骄傲
你向滚滚乌江走去
剑舞翩跹烈酒断肠
四面楚歌是你最后的彷徨
碧血满腔伤命运,
昨听檐沥声空冷。
剑断人亡生死错,
横波秋水逝无痕。
醉中挑剑浑身胆,
青天何笑在红尘。
学生讨论(略)。
师:以上是两位同学的作品。刚才大家的解读非常好,把项羽一生的经历浓缩在我们的诗歌作品中,写出了项羽的勇猛、项羽的无奈,可见大家的诗歌创作水平还是很高的。当然,我们的诗歌创作也有一点小小的问题,比如下面的这两个作品,你觉得有哪些地方不合适吗?(学生交流后回答)
一代名将,西楚霸王。
七尺男儿,少有大志。
百战百胜,唯有垓下。
八千将士,血洒乌江。
虞姬有情,与君痛别。
自刎江边,留得美名。
英雄气盖世,然非君王命。
生平传万代,留得空虚名。
既无高祖善,也无高祖义。
困于情与信,楚汉本定局。
生1:“七尺男儿”好像有点问题,《项羽本纪》中写的是“八尺”,相当于今天的一米八几呢。
生2:“百战百胜”,似乎也不大确切,且不说数量,项羽在和刘邦作战的过程中,前期胜利次数比较多,后期次数就比较少了。
生3:高祖的“善”和“义”也是值得商榷的,他为了逃命,连自己的女儿都能推下车,对自己的老父亲来说也算不上孝子啊。
师: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以历史人物为主题的诗歌创作虽然可以虚构,但我们还是要以史实为基础,用词上一定要再三斟酌,这样既符合事实,也表现出了一定的艺术性。这是我们诗歌创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那么就是这样一个人,同时代的人对他有着怎样的评价呢?我们来看一下。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韩信对项羽的评价)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蠭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师:既然太史公批评他“谬”,为何又将他纳入本纪呢?我想可以用下面一段话来回答。
不用多说什么了。谁都不难看出,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三、深入探究,比较阅读
师:课前我们已经让同学们阅读了《项羽本纪》《高祖本纪》《李将军列传》《陈涉世家》《刺客列传》,要求同学们进行文本的比较阅读。下面,我们请同学们将你们的阅读成果展示出来。
项羽、陈胜比较阅读
1.早期思想的形成
陈涉出身贫寒,少时给别人耕地。他曾长叹:苟富贵勿相忘,他对“富贵”不仅有一种幻想,更有一种渴望,这种渴望不断发展,变成他的志向,最后推动他走上起义抗秦的道路。可以说,陈涉更多的是在极端恶劣的现实和残酷剥削的压迫下产生了不满,这种不满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深化,演变产生了改变现实、反抗压迫的强烈渴望。 项羽的出身背景则远远优于陈涉,他拥有更多的先天优势和物质基础。项羽少年时,被教授书、剑、兵法等知识。在观看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他语出惊人:彼可取而代也。实际上,他也的确拥有这样的资本——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能、勇气都超过常人,吴中当地的年轻人都很畏惧他。因此,项羽的这种想法与其说是一种远大志向,不如说是因对自己高度自信而产生的合理的构想。
当然,无论是陈涉还是项羽,他们的早期思想都不是自发形成的。平庸的人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一步,即使想到了,也会因条件的限制抑或时代的束缚而否定自己的观点。陈涉和项羽则凭着他们特有的勇气选择了相信自己,并一直坚持,最终成为行动的巨大推动力。
2.失败原因
陈涉称王之后思想发生了巨大转变,从一开始对待兵卒的亲和变为后来的骄傲自大。一起耕作的旧友来到陈地想见一见他,敲了半天大门也不开,后来陈涉出宫门时听见他们的呼喊,才召见他们。这些人有时谈论早年间和陈涉一起雇佣耕地的情况,宫里有人报告给陈涉,陈涉竟将他们都杀了。陈涉过去的朋友们看到这种情形都纷纷离开了他,从此没有和陈涉亲近的人了。他错误地将将领派往各地,结果他们心存异心,纷纷在各地称王,导致陈涉军内部分裂。北征的武臣自立为赵王,蜕变为割据头目。其部将韩广在攻略燕地后也自立为燕王。攻取魏国旧地的周市虽未自立为王,却立了魏国后裔宁陵君魏咎为王,而自任魏相,割地自保。除此以外,陈涉偏信小人,任命朱房、胡武为官,监察群臣,他们却把苛刻当作忠诚,那些将领与陈涉意见稍有不和,他们就加以拘捕惩治;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他们也利用职权擅自处置。领兵的将领们因此更加不亲附陈涉。
项羽的问题主要在于他不高明的政治手段。面对“该杀”的人时,他优柔寡断,往往导致错失良机。鸿门宴上,范增几度暗示项羽,项羽却一直犹豫不决,最后竟让刘邦逃脱了;他错误地相信项伯的话,先是相信刘邦进城是为他着想,后来又在项伯的劝告下没有杀刘邦的父亲。而对于真正忠诚又有才干的人,他却疏远。范增就是这样一位良将,每次项羽采纳他的计策,都会置敌人于难堪的境地,汉军也因此想要除掉他。当项羽的使者来到汉军时,他们故意说以为是范增的使者,没想到是项羽的使者,于是换上简陋的饭菜。项羽得知此事后,丝毫没有怀疑,就断定范增和敌军勾结,于是剥夺了他的权力,导致范增含恨而死。
陈涉和项羽在思想上有共同的局限性。常言道,打天下容易而坐天下难。称王之后,陈涉变得骄奢淫逸,将王宫修得富丽奢华;项羽则残忍暴戾,杀戮无辜。他们的思想和成就果然达到了“富贵”和“取而代”的层面,到此却也永远地止步了。
项羽、刘邦比较阅读
1.客观因素——“天生的帝王相”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暝,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高祖本纪》开篇就讲述了刘邦出生前的异象,而后随之便描写了刘邦的“帝王相貌”,“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其中还穿插着“店家因看见有龙在刘邦上面,便免了他的酒钱”,“刘邦斩杀了白帝的儿子”等情节,充分表明刘邦天生就是当帝王的,为他日后称王提供了舆论基础,但我们也不可否认这其中部分情节的真实程度。《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对于项羽就没有过多的外貌描写了。
2.主观因素
两人都曾见过秦始皇,一个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另一个说“彼可取而代也”。从这两句话不难看出,两个人有着统一天下的共同志向,但其表达方式背后的性格却截然不同。刘邦言语婉转,颇有心计;而项羽豪爽直率,无所顾虑。
刘邦在少时,饮酒好色,但其后为了实现自己远大的志向控制住了自己的欲望,“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项羽在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在学习一点兵法后“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体现出项羽无耐心,无恒心。
两人在用人方面的能力相差甚远。刘邦在整个过程中,知人善用,从谏如流,其中最有名的三个人是张良、萧何和韩信。在最后,刘邦自己总结其能称帝的原因时,能够准确地说出这三人的才能,可见刘邦也不是一些人口中所谓的无能。项羽碰到了范增,范增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项羽只因陈平的挑拨离间,而疏远范增,错失一个人才。项羽也很容易轻信别人,不懂得润滑人际关系。
“得民心者得天下。”子婴既然已经投降,刘邦便决定不谋杀子婴,并且谦让不接受百姓的酒肉,与百姓和谐相处,收拢民心。但项羽却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以杀人来解决问题,即使是将军世家,也让百姓对他失去了信心,而去拥护刘邦。
刘邦比项羽更会把握时机,在鸿门宴中,范增多次示意项羽杀掉刘邦,项羽却迟迟没有动手,有一丝的妇人之仁和优柔寡断了。在最后决战时,刘邦没有心慈手软,派人追杀项羽,最后称帝。
两人都少怀大志,却有着不同的结局,这是因为刘邦颇有心计,处事圆滑,知人善用,能屈能伸,而项羽刚愎自用,鲁莽轻率,胸无城府,轻敌自大,两人的性格和处事方法截然不同所造成的。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
项羽、李广比较阅读
人们常将项羽称为乱世英雄 ,把李广称为卫戍名将。两人性格迥异,但都是战场上誓死杀敌的勇士。自古以来,军事才能上的好似都有一个为人性格上的过。
项羽性格多疑,常被谗言蒙惑,同时,骄傲自大,刚愎自用。空有一身作战本领,却没一个灵活清醒的头脑,他相对善良,但经常生性冷酷,杀人无情。听小人一句,便处死范增。如此一来,再有谋划的贤才,也不敢轻易投奔项羽,为其效劳。项羽为表作战决心,烧棚屋,砸器皿,扔口粮……看似决心不小,是为荒谬之举。没有粮草,再大的决心也是虚无缥缈。没有人情冷暖的霸王,赢得了一时,赢不了一世。就好似秦始皇,为后世做了那么多好的贡献,可最后秦朝灭亡还是因为他的暴政压迫百姓。好的地方终究抵不过人心向背。
而李广,却是一个有血有肉、懂得人情的将军。虽然他这辈子最大的官也不过是个郡守,但他与匈奴奋战了一生,不愧为卫戍名将。相比于项羽,李广爱惜士兵 ,体谅下属。但却没有项羽的勇猛,我不知道作为一个战场上的将军,是否需要项羽那样的冷酷,毕竟战场上是杀人的地方,不狠下心来,何以报国?但李广这一生,都不顺他自己的愿,抑郁不得志。不知道为什么,李广总给人一种性格上有点懦弱的感觉,这却与他奋勇杀敌很不相符。
项羽也有好地方,他是一个很有作战能力的君王,这点值得肯定。纵观两人一生,相似之处,都是悲情英雄吧!最后都没得到自己想要的结局,自刎而死。历史上的将军,多数都不如愿,充满着勾心斗角,利益纷争。不能好好地保卫国家,杀敌路上却被自己国家的人使绊儿,逼到了死亡的悬崖。
四、课堂小结
师:刚才我们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对项羽和与其有关的人物进行了比较分析。其中,项羽和陈胜是从起义者的角度来比较的;项羽和刘邦是从起义领导者的角度进行了比较;项羽和李广是从起义将领的角度进行了比较。这样结合项羽传奇的一生,我们将与他有关的历史人物进行了比較分析,从而更全面地了解了这个人物,相信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项羽也有了个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
五、课外强化
师:时光荏苒,英雄谢幕;后人的争论却永不落幕。请大家以“项羽带给我们的启示”为主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
六、板书设计
项羽陈胜
项羽刘邦
项羽李广
作者单位:北京十二中(10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