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课堂实录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sche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赏析作品中人物描写的方法,探究作者情感和作品意蕴。
  2.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认识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赏析作品中人物描写的方法,探究作者情感和作品意蕴。
  【教学难点】
  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认识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教学方法】
  创作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阅读法。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阅读《项羽本纪》《高祖本纪》《陈涉世家》《刺客列传》和《李将军列传》,并就相应的人物共性与特性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有人说,项羽这个人,“有人爱不得、有时缓不得、有谋使不得、有路回不得、有友帮不得、有尸保不得、有因悟不得”,因此,他一辈子经历了“爱情之悲、民情之悲、军情之悲、乡情之悲、友情之悲、亡情之悲、败情之悲”。可以说项羽就是一个悲剧英雄,而《项羽之死》这篇文章恰恰描绘了一个悲剧英雄的完美谢幕。那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学习如何从多角度认识历史人物。
  二、穿越千年,心中形象
  师:上课之前,老师已经给大家布置了两个任务,一是让大家用手中的笔描绘出你心中的项羽形象;二是请大家以“项羽,我想对你说”为主题写一首诗。现在就请大家把手中随机发到的画作、诗作展示出来吧。
  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并讨论作品中最值得肯定的地方是什么。
  你从末世硝烟走来
  年少无畏勇往直前
  遥遥一指是你的宣言
  你在刀光渝影中走過
  破釜沉舟槊血满袖
  巨鹿之战是你的骄傲
  你向滚滚乌江走去
  剑舞翩跹烈酒断肠
  四面楚歌是你最后的彷徨
  碧血满腔伤命运,
  昨听檐沥声空冷。
  剑断人亡生死错,
  横波秋水逝无痕。
  醉中挑剑浑身胆,
  青天何笑在红尘。
  学生讨论(略)。
  师:以上是两位同学的作品。刚才大家的解读非常好,把项羽一生的经历浓缩在我们的诗歌作品中,写出了项羽的勇猛、项羽的无奈,可见大家的诗歌创作水平还是很高的。当然,我们的诗歌创作也有一点小小的问题,比如下面的这两个作品,你觉得有哪些地方不合适吗?(学生交流后回答)
  一代名将,西楚霸王。
  七尺男儿,少有大志。
  百战百胜,唯有垓下。
  八千将士,血洒乌江。
  虞姬有情,与君痛别。
  自刎江边,留得美名。
  英雄气盖世,然非君王命。
  生平传万代,留得空虚名。
  既无高祖善,也无高祖义。
  困于情与信,楚汉本定局。
  生1:“七尺男儿”好像有点问题,《项羽本纪》中写的是“八尺”,相当于今天的一米八几呢。
  生2:“百战百胜”,似乎也不大确切,且不说数量,项羽在和刘邦作战的过程中,前期胜利次数比较多,后期次数就比较少了。
  生3:高祖的“善”和“义”也是值得商榷的,他为了逃命,连自己的女儿都能推下车,对自己的老父亲来说也算不上孝子啊。
  师: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以历史人物为主题的诗歌创作虽然可以虚构,但我们还是要以史实为基础,用词上一定要再三斟酌,这样既符合事实,也表现出了一定的艺术性。这是我们诗歌创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那么就是这样一个人,同时代的人对他有着怎样的评价呢?我们来看一下。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刘邦对项羽的评价)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韩信对项羽的评价)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蠭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师:既然太史公批评他“谬”,为何又将他纳入本纪呢?我想可以用下面一段话来回答。
  不用多说什么了。谁都不难看出,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三、深入探究,比较阅读
  师:课前我们已经让同学们阅读了《项羽本纪》《高祖本纪》《李将军列传》《陈涉世家》《刺客列传》,要求同学们进行文本的比较阅读。下面,我们请同学们将你们的阅读成果展示出来。
  项羽、陈胜比较阅读
  1.早期思想的形成
  陈涉出身贫寒,少时给别人耕地。他曾长叹:苟富贵勿相忘,他对“富贵”不仅有一种幻想,更有一种渴望,这种渴望不断发展,变成他的志向,最后推动他走上起义抗秦的道路。可以说,陈涉更多的是在极端恶劣的现实和残酷剥削的压迫下产生了不满,这种不满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深化,演变产生了改变现实、反抗压迫的强烈渴望。   项羽的出身背景则远远优于陈涉,他拥有更多的先天优势和物质基础。项羽少年时,被教授书、剑、兵法等知识。在观看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他语出惊人:彼可取而代也。实际上,他也的确拥有这样的资本——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能、勇气都超过常人,吴中当地的年轻人都很畏惧他。因此,项羽的这种想法与其说是一种远大志向,不如说是因对自己高度自信而产生的合理的构想。
  当然,无论是陈涉还是项羽,他们的早期思想都不是自发形成的。平庸的人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这一步,即使想到了,也会因条件的限制抑或时代的束缚而否定自己的观点。陈涉和项羽则凭着他们特有的勇气选择了相信自己,并一直坚持,最终成为行动的巨大推动力。
  2.失败原因
  陈涉称王之后思想发生了巨大转变,从一开始对待兵卒的亲和变为后来的骄傲自大。一起耕作的旧友来到陈地想见一见他,敲了半天大门也不开,后来陈涉出宫门时听见他们的呼喊,才召见他们。这些人有时谈论早年间和陈涉一起雇佣耕地的情况,宫里有人报告给陈涉,陈涉竟将他们都杀了。陈涉过去的朋友们看到这种情形都纷纷离开了他,从此没有和陈涉亲近的人了。他错误地将将领派往各地,结果他们心存异心,纷纷在各地称王,导致陈涉军内部分裂。北征的武臣自立为赵王,蜕变为割据头目。其部将韩广在攻略燕地后也自立为燕王。攻取魏国旧地的周市虽未自立为王,却立了魏国后裔宁陵君魏咎为王,而自任魏相,割地自保。除此以外,陈涉偏信小人,任命朱房、胡武为官,监察群臣,他们却把苛刻当作忠诚,那些将领与陈涉意见稍有不和,他们就加以拘捕惩治;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人,他们也利用职权擅自处置。领兵的将领们因此更加不亲附陈涉。
  项羽的问题主要在于他不高明的政治手段。面对“该杀”的人时,他优柔寡断,往往导致错失良机。鸿门宴上,范增几度暗示项羽,项羽却一直犹豫不决,最后竟让刘邦逃脱了;他错误地相信项伯的话,先是相信刘邦进城是为他着想,后来又在项伯的劝告下没有杀刘邦的父亲。而对于真正忠诚又有才干的人,他却疏远。范增就是这样一位良将,每次项羽采纳他的计策,都会置敌人于难堪的境地,汉军也因此想要除掉他。当项羽的使者来到汉军时,他们故意说以为是范增的使者,没想到是项羽的使者,于是换上简陋的饭菜。项羽得知此事后,丝毫没有怀疑,就断定范增和敌军勾结,于是剥夺了他的权力,导致范增含恨而死。
  陈涉和项羽在思想上有共同的局限性。常言道,打天下容易而坐天下难。称王之后,陈涉变得骄奢淫逸,将王宫修得富丽奢华;项羽则残忍暴戾,杀戮无辜。他们的思想和成就果然达到了“富贵”和“取而代”的层面,到此却也永远地止步了。
  项羽、刘邦比较阅读
  1.客观因素——“天生的帝王相”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暝,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高祖本纪》开篇就讲述了刘邦出生前的异象,而后随之便描写了刘邦的“帝王相貌”,“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其中还穿插着“店家因看见有龙在刘邦上面,便免了他的酒钱”,“刘邦斩杀了白帝的儿子”等情节,充分表明刘邦天生就是当帝王的,为他日后称王提供了舆论基础,但我们也不可否认这其中部分情节的真实程度。《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对于项羽就没有过多的外貌描写了。
  2.主观因素
  两人都曾见过秦始皇,一个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另一个说“彼可取而代也”。从这两句话不难看出,两个人有着统一天下的共同志向,但其表达方式背后的性格却截然不同。刘邦言语婉转,颇有心计;而项羽豪爽直率,无所顾虑。
  刘邦在少时,饮酒好色,但其后为了实现自己远大的志向控制住了自己的欲望,“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项羽在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在学习一点兵法后“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体现出项羽无耐心,无恒心。
  两人在用人方面的能力相差甚远。刘邦在整个过程中,知人善用,从谏如流,其中最有名的三个人是张良、萧何和韩信。在最后,刘邦自己总结其能称帝的原因时,能够准确地说出这三人的才能,可见刘邦也不是一些人口中所谓的无能。项羽碰到了范增,范增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项羽只因陈平的挑拨离间,而疏远范增,错失一个人才。项羽也很容易轻信别人,不懂得润滑人际关系。
  “得民心者得天下。”子婴既然已经投降,刘邦便决定不谋杀子婴,并且谦让不接受百姓的酒肉,与百姓和谐相处,收拢民心。但项羽却刚愎自用,独断专行,以杀人来解决问题,即使是将军世家,也让百姓对他失去了信心,而去拥护刘邦。
  刘邦比项羽更会把握时机,在鸿门宴中,范增多次示意项羽杀掉刘邦,项羽却迟迟没有动手,有一丝的妇人之仁和优柔寡断了。在最后决战时,刘邦没有心慈手软,派人追杀项羽,最后称帝。
  两人都少怀大志,却有着不同的结局,这是因为刘邦颇有心计,处事圆滑,知人善用,能屈能伸,而项羽刚愎自用,鲁莽轻率,胸无城府,轻敌自大,两人的性格和处事方法截然不同所造成的。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
  项羽、李广比较阅读
  人们常将项羽称为乱世英雄 ,把李广称为卫戍名将。两人性格迥异,但都是战场上誓死杀敌的勇士。自古以来,军事才能上的好似都有一个为人性格上的过。
  项羽性格多疑,常被谗言蒙惑,同时,骄傲自大,刚愎自用。空有一身作战本领,却没一个灵活清醒的头脑,他相对善良,但经常生性冷酷,杀人无情。听小人一句,便处死范增。如此一来,再有谋划的贤才,也不敢轻易投奔项羽,为其效劳。项羽为表作战决心,烧棚屋,砸器皿,扔口粮……看似决心不小,是为荒谬之举。没有粮草,再大的决心也是虚无缥缈。没有人情冷暖的霸王,赢得了一时,赢不了一世。就好似秦始皇,为后世做了那么多好的贡献,可最后秦朝灭亡还是因为他的暴政压迫百姓。好的地方终究抵不过人心向背。
  而李广,却是一个有血有肉、懂得人情的将军。虽然他这辈子最大的官也不过是个郡守,但他与匈奴奋战了一生,不愧为卫戍名将。相比于项羽,李广爱惜士兵 ,体谅下属。但却没有项羽的勇猛,我不知道作为一个战场上的将军,是否需要项羽那样的冷酷,毕竟战场上是杀人的地方,不狠下心来,何以报国?但李广这一生,都不顺他自己的愿,抑郁不得志。不知道为什么,李广总给人一种性格上有点懦弱的感觉,这却与他奋勇杀敌很不相符。
  项羽也有好地方,他是一个很有作战能力的君王,这点值得肯定。纵观两人一生,相似之处,都是悲情英雄吧!最后都没得到自己想要的结局,自刎而死。历史上的将军,多数都不如愿,充满着勾心斗角,利益纷争。不能好好地保卫国家,杀敌路上却被自己国家的人使绊儿,逼到了死亡的悬崖。
  四、课堂小结
  师:刚才我们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对项羽和与其有关的人物进行了比较分析。其中,项羽和陈胜是从起义者的角度来比较的;项羽和刘邦是从起义领导者的角度进行了比较;项羽和李广是从起义将领的角度进行了比较。这样结合项羽传奇的一生,我们将与他有关的历史人物进行了比較分析,从而更全面地了解了这个人物,相信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项羽也有了个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
  五、课外强化
  师:时光荏苒,英雄谢幕;后人的争论却永不落幕。请大家以“项羽带给我们的启示”为主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
  六、板书设计
  项羽陈胜
  项羽刘邦
  项羽李广
  作者单位:北京十二中(100071)
其他文献
《直面苦难》是周国平的哲理散文,其特点当然是哲理性、思辨性、逻辑性。但高中生思维较为欠缺、能力较为薄弱,甚至因为其艰深、晦涩的语言而对阅读兴趣不大。笔者认为,学习哲理散文当然应该理解作者的哲思,但思想是通过语言体现的,哲理散文要上出语文味。我们必须带领学生进入语言的内核,在对语言的辨析中领会思想。  一、以形象的事例理解抽象的哲理  记叙类的文章大多形象鲜明,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件、鲜活典型的人物形象
期刊
文艺有文艺的土壤,教学有教学的根基。如今,网络文学、网络语言、网游文化土壤不断冲击着传统的语文知识形态。当下的语文教学,如何在品读诵咏美文散文中培养学生对待母语的思维态度,在古诗文中契合时代而培养健全的人格,从文艺作品中审视祖国语言似乎缺少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研究与变革。语文工作者应以怎样的情怀去坚守语文教育的真谛、延续母语生命的责任意识,下面笔者从以下三点进行阐释。  一、语文教育离不开政治情怀  
期刊
费孝通在谈论中西文明交流摄取时说:“美人之美,美己之美;美美互美,世界大同。”大致意思是说:“以他人的文化为美,以自己的文化为美,两种美相互交流融合,世界就会融合。”我们姑且把它套用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古典诗词本体是美的,而教学方式也有一万种美的可能,两种美相互融合,整个古典诗词教学课堂才会类似美的大花园,真正熏陶学生,实现美育价值。  关于教学方式的运用,教师可以使其与古典诗词蕴含的美相对应。例
期刊
时至今日,在新课改大潮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教师明白教学不再是一厢情愿之事,教者心目中要有学生。对于莘莘学子而言,这无疑是期待已久的一大福音。但是,怎样使福音变成现实版的福利,这就需要广大教师持续努力了。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见闻和实践,以李密的《陈情表》为例,谈谈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策略。  《陈情表》是语文必修第三册第一单元“至爱亲情”话题的第一篇,它文质兼美,可以说是“言”之典范,“文”之精品。
期刊
文本是最根本、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是进行阅读教学的载体和凭借。而对于文本的深度挖掘,却常常是广大一线教师的“软肋”。对文本进行社会学阅读、正确切入文本、巧妙组织内容,是深入研读文本的重要策略。下面笔者以两堂《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课为例,谈谈如何将文本阅读推向深入。  一、对文本进行社会学阅读  社会学阅读是阅读理论的范畴。从社会学阅读来看,对文本的研读一方面要强调阅读主体的社会学认知;另一方面,文
期刊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观察生活,精心选材,能够写出一篇触动心灵的记叙文。  2.过程与方法  运用细节描写,让动人的瞬间定格。(重点、难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敏锐感受,体味人间真情,珍惜幸福生活。  【先学指导】  1.阅读教材,筛选重点,尝试完成一个描写同学的片段。  2.下发资料,揣摩体会文章细节描写与整体构思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
期刊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是文艺评论与随笔单元,其中的三篇课文都是文艺大家对语言形式、美学现象的探讨与评论。尤其是第一篇课文《咬文嚼字》,是“美学老人”朱光潜对阅读与写作中的用字、句式、词语的联想意义等现象进行探讨与点评的一篇趣文。文中举例典型生动,点评有说服力,可谓“咬”得准确,“嚼”得透辟。我在上这一课时,试着就课文内的例子进行拓展,把课文中学到的分析方法与高考语文试卷上的具体题型对应起来,
期刊
【课堂实录】  一、导入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有时候,对细微处的体察,可以让我们体悟到世界的奇妙。今天让我们一起用心体会法国浪漫主义大师雨果的作品——《巴黎圣母院》中的节选部分《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二、复述情节,突出主人公伽西莫多  师: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大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节选部分的故事情节,在划线处填上表现人物行为动作的词。PPT:  在格雷沃刑台上,  伽西莫多,  围观群众,  
期刊
新课导入,指的是在课堂教学开始的三到五分钟内师生的教学活动。它所占时间虽短,却是一节课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教学环节,起着聚集学生学习注意力、吸引学生眼球、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作用。  中职学生是一群学习基础差、底子薄、学习注意力极易分散、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学生群体。如果我们在课堂导入环节不能做到叩击学生心扉、启迪学生思维、点燃学生热情,那么他们就很难对学科课程产生浓厚且持久的
期刊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第三单元主要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如果我们按照课本安排的顺序来讲解本单元的散文,在感受过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生死观,品悟过苏轼《赤壁赋》的风月与智慧后,再读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很多学生都会觉得这篇文章初读起来既没有王羲之的深奥哲理,也没有苏轼的美妙文辞,所以对这篇文章的解读就不能深入。而很多教师在讲授本文的时候,也会有草草收兵的遗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