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解读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gdsc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晋武帝的征召,李密能说“不”,这本身就不简单。从君臣关系上来看,在封建时代,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具有生杀予夺的大权,能对皇帝说“不”是要冒着很大风险的,更何况是一个“少仕伪朝”的旧臣;从征召本身来看,皇帝让你出来做官,这对读书人来说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为什么要拒绝呢?说“不”既冒风险,又不合常理。李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尽忠,还是尽孝,这是摆在李密面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一面是皇帝的不断而严厉的催促;一面是老祖母的日渐病笃,李密没有拖延的资本,也没有回旋的余地。但透过《陈情表》一文,可以看到李密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晋武帝“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李密是如何做到的?这就成了研究《陈情表》这篇文章的关键,我认为,李密是以老祖母为挡箭牌,以孝为撒手锏,才成功对皇帝说了一次“不”。
  擋箭牌是防守,撒手锏才能击中要害,两者密切配合,才能发挥威力,达到目的。
  先说挡箭牌。李密的挡箭牌就是老祖母。有了挡箭牌还要掌握出牌的火候,把握出牌的时机。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按什么顺序说就至关重要了。
  李密并没有一上来就搬出老祖母这一挡箭牌,首先从自己的悲惨身世说起,特别是祖母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表明自己和祖母的生死相依的关系,然后才说“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既然祖母对自己成长这么重要,而现在祖母“夙婴疾病”,“我”能丢下祖母不管吗?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于情于理说不过去。先言祖母对我的养育,再言祖母卧病在床,不能废离,这就是时机和火候。当然仅仅搬出老祖母生病这一挡箭牌不足以打动晋武帝,不出来做官是不是还有别的想法,老祖母只是个托词,这不能不让人怀疑,更何况是靠杀戮而上位的晋武帝呢?第二段的内容也印证了这点。“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朝廷(晋武帝)的征召一次比一次紧,语气一次比一次严厉,这个当儿,李密又适时打出了老祖母这一挡箭牌,“则刘病日笃”,相比较第一段中“夙婴疾病”,则又进了一层。先说朝廷(晋武帝)对我有恩,再说“刘病日笃”,这也是火候和时机。在第三段中,先打消晋武帝对自己名节的怀疑,“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并且“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李密我是“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朝廷对我是“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李密我“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明确告诉晋武帝名节不是问题,问题是“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怀疑消除了,挡箭牌才会起作用,和前面两段中对刘病情的描述相比较,祖母的病情更危急凶险,我更不能废离。
  整篇文章中,李密三次打出挡箭牌,但都不是一上来就打出,而是在说身世之苦、朝廷对我有恩、不矜名节之后才打出老祖母这一挡箭牌,并且老祖母的病情一次比一次严重,怀疑消除了,把握住了火候和时机,挡箭牌才会发挥作用。老祖母这一挡箭牌被李密运用得恰到好处。
  挡箭牌只能用来防守,李密的目的是要“愿乞终养”,晋武帝的目的是要让李密出来做官,问题的根本还是没有解决。在成功防守之后,李密使出了撒手锏,解决了分歧,达到了目的。李密的撒手锏是“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晋武帝夺取帝位后,为了笼络人心,提出了孝治天下的策略,而我李密现在做的不就是你皇帝提倡的吗?打蛇打七寸,撒手锏必须击中要害,一招制敌。奉养祖母是在尽孝,尽孝就是在执行皇帝的命令。如果出来做官,祖母就无人奉养,前文中已有“既无叔伯,终鲜兄弟”的表述,那也就意味着奉养祖母的职责落在我的身上;如果出来做官,也就没人为祖母尽孝。如果这样的话,岂不就是自食其言,自己打自己耳光吗?晋武帝即使再阴险,也不至于强人所难,失信于天下吧。当然,李密也没就此打住,毕竟还是要给晋武帝一个交代吧。所以,李密说“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言外之意是我是会出来做官的,这就给晋武帝了一个台阶,也给了晋武帝一个定心丸,先尽孝,后尽忠。并且“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来报答朝廷之恩。话说到这份上,纵使晋武帝内心一万个不乐意,于情于理都不能拒绝李密的请求,更何况,晋武帝的本意是在笼络蜀之人士,何不做个“顺水推舟”,既成全了李密的“孝”,又得到了李密的承诺,更借“孝”收获了天下的人心,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呢?
  对皇帝说“不”,仅靠匹夫之勇是不行的,需要认清形势,抓住要害,情理并用,掌控火候,把握分寸,才有一丝的可能。李密成功地对晋武帝说了一次“不”,以老祖母为挡箭牌,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托词;以孝为撒手锏很好地抓住了要害,最后示以忠心,打消了怀疑,给晋武帝吃了一个定心丸,才成全了李密先尽孝、后尽忠的心愿,抓住了这一丝的可能。
  [作者通联:湖北十堰市郧阳中学]
其他文献
在“语文素养”这个概念出现之前的很长一个时期,人们最熟悉的语文教学核心概念是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也就是“双基”。尤其是语文能力,更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语文教学领域最具指导意义的核心概念。所谓语文能力是可以独立从事语文学习和生活的能力,也就是能够自主地运用语言文字去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不仅是能做习题和回答老师的提问。  语文双基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他依附于时代的需要,他的知识体
对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而言,阅读能力作为必不可少的语文能力,教师必须加以重点关注。从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很多教师忽略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使语文学习效果受到制约。为有效改善这一现状,笔者对此作一简要的分析探讨。  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1.有利于学生巩固上课学到的知识  语文教学中,学生理解能力是衡量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指标。作为语言,自有其独特的规律性,尤其是在词语的构成及用法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逐渐走向成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因此在这个阶段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发展学生探究能力方面。若教师能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等各方面的思维能力,必然能促使学生提高学习能力,令学生能更好地展开语文可持续学习。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很多方法,如组织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故意展示错误鼓励学生积极质疑,让学生在多方分析中提高全面思维的能力
初中是学习知识层面上由浅入深的敲门砖,也是吸收知识的黄金期,学习的内容虽然不至于过难却也并不肤浅,因此在初中阶段打好学习的基础,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对于我们今后学习的思考,分析,甚至于升学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方法和技巧虽然互有联系,但是也要各个击破,语文的阅读作为科目中重点的板块之一,了解其解题的思路与技巧对于我们突破整个语文学科有着重要的作用。也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思想根基。  一、初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