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宅童诞生记
“宅童”是沿袭“宅男”、“宅女”的叫法,又一被提出的新兴概念。最近几年在少年儿童部落里,一群群的“宅童”逐渐出现在我们的身边。他们或多或少的具有以下特点:不出门,不爱搭理人,成天窝在家里;没有特别的兴趣爱好,与电视、电脑为伴,在电视机前神情亢奋,在电脑游戏里如鱼得水,网络或是游戏成瘾;懒得走出家门半步,不喜欢运动;社会交往少,不喜欢出去找朋友,而是在网上聊天;很多孩子有近视、驼背、肩部、颈椎等健康问题;他们一般不喜欢和家长沟通,脾气暴躁,动不动就与家长吵架;有的孩子性格孤僻等。
尤其是在假期,作为中小学生,脱离了繁重的课业负担,本可以在假期中走出“宅”门,好好放松休息,或和朋友们一起玩耍,或参加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或与父母一起远游……但他们却喜欢“宅”在家里,孩子的“宅”生活让一些家长伤透了脑筋。
忧VS顺其自然
很多家有“宅童”的父母对自家孩子的“宅”问题很揪心。
案例:(12岁的芳芳)“宅”出了人格障碍。
“谁不让我玩电脑,我就和谁同归于尽!”这一句骇人的话出自芳芳之口。
芳芳是一所中学的初一学生,今年12岁。上小学四年级以来,芳芳就开始“宅”了,而且愈演愈烈,除了上网,对任何事都没有兴趣,甚至连吃饭都要送到她的房间里去,否则她干脆不吃。此情一长,父母当然万分着急,想着法子引她出房门,芳芳被“逼”急了,竟把一个煤气瓶弄到自己的房间里,警告父母:“谁要是随便进我的房间,不让我玩电脑,我就和谁同归于尽!”久而久之,芳芳的性格越来越孤僻。在芳芳看来,电脑才是唯一的朋友,老师、同学、邻居都是不可信任的,甚至是敌人。不久前,父母“押”着女儿向心理医生求助,心理医生诊断,芳芳已经“宅”出了人格障碍,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案例:(9岁阳阳)“宅”成高度近视。
9岁的小帅哥阳阳,戴个黑框眼镜,外形很像哈利·波特。人家满心欢喜地这么形容阳阳时,阳阳妈妈心里可不是滋味,儿子这么小就高度近视了,长大了还不成半瞎了。
别看阳阳才9岁,他可是资深“宅童”,上幼儿园时就开始“宅”了。因为父母工作忙,没有时间带他出去玩,阳阳也就习惯一个人在家玩了。阳阳在家总是一个人看看书,看看电视,再玩玩摩尔庄园等电脑小游戏。阳阳这么安静不缠人,倒落得省心,父母很高兴。
一晃,阳阳就上小学三年级了,眼镜片也越来越厚,到现在,双眼近视成700度了。这下,父母着急了,在家除了学习外,不许阳阳过度使用眼睛了,尤其是不让他用电脑。阳阳哪能就这么轻易屈服,以不吃饭、不出门、不做作业来做抗争。家庭对决就这么且战且退。阳阳爸爸直叹气:“这是把以前没操的心,加倍补回。”
阳阳在QQ上的个性签名简洁又一语中的,那就是一个字:宅。
与以上家长相反,一些人对目前的“宅童”持无所谓的态度,认为这是时代催生的产物,顺其自然就好了。
(馨予妈妈)时代不一样,顺其自然。孩子的橡皮筋和跳绳被搁置了,每天下课,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孩子最大的兴趣就是上网和看电视。到了周末,等待她的是英语、绘画等兴趣班课程。她平时挺乖巧的,我们对她也很放心,所以她上网我们也没有限制,孩子也很自觉。她不愿意出去玩,我们也没有感觉有什么不妥,时代不一样了,就顺其自然吧。
(网友“迷失”)“宅童”是网络时代的一个现象,家长不必杞人忧天。作为80后的我们,当初也曾经被认为是垮掉的一代,是小皇帝,但回头看看,现在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我们,并不比父辈们缺乏什么,回想起来,当年大人们的担忧不是有些杞人忧天吗?
谁造就了“宅童”
对于“宅童”产生的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教育学王教授)家庭要素是主因。有些人认为是由于社会客观环境所造成的,实际上,孩子的“宅童”倾向,有一部分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如孩子在外界玩耍的时间和空间有限。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家长没有时间陪伴孩子,缺乏与孩子的充分交流,对孩子内心真正的需要没有搞清楚。
(教育专家熊丙奇)学业医力逼着孩子“宅”。虽然教育部曾发文要求中小学生每天必须锻炼一小时,一些地方也将体育会考成绩纳入中考,可实际情况并不乐观。这与学业压力有很大关系。一方面,一些学校规定课间不准下楼打闹的“圈养教育”,让学生不敢动;另一方面,应试教育让学生不能动,在培训班和锻炼之间,家长首先放弃的肯定是后者。
(心理学专业黄博士)安全担心,把孩子“锁”家里。有些家长认为把孩子“锁”在家里是简单的安全方式,担心孩子出去后会有滥交友、被抢劫、溺水等意外事件的发生。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形成“宅”的习惯。“宅”的习惯很可怕,因为一旦形成了“宅”的习惯,长大后想让孩子出去都不会出去了。长期“宅”,会对孩子的人格形成很不利,会导致孩子的社交能力退化,及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和适应能力缺失。
(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陈文鹤教授):宅爸宅妈的影响。现在年轻的父母平时工作很忙,回到家里已经很累,下班后、周末或假期时就想“宅”在家里放松一下,睡个懒觉、上上网或看看电视,另外,我国多数成年人也没有运动的习惯。这样一来,对孩子也起了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
如何使“宅童”变成活力少年
(梅教授)可以通过以下五种方式逐步改善“宅童”的性格。一是放假前,制订好假期计划。比如,带孩子外出旅游,让其多接触外界,或者定时参加一些聚会活动;二是如果父母的工作比较自由,可以经常带着孩子工作,让他们接触更多的人和事;三是多参加游泳、打球等运动项目,让孩子在这种参与性强的环境里,学会和他人接触和交流;四是有意识地组织活动,让孩子的朋友参加交流;五是尽量限制孩子上网的时间。
(心理学专业黄博士)培养孩子的安全自保意识。爸爸妈妈们要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主要是指自我保护能力的应对策略和行为,比如在上学前嘱咐孩子注意安全,乘坐公交车时留意身边人的特殊举动等。
(某小学五年级李老师)引导孩子,培养其他兴趣爱好,不要为了挤占孩子的上网时间,就给他们盲目地报各种补习班。对于“宅童”来说,以运动为主的兴趣班会比英语、数学等与学习有关的补习班,效果好得多。
(体育教师王老师)让孩子学一门运动技能。家长应以身作则,积极主动携带孩子前往附近的体育馆开展一些室内运动,如羽毛球、游泳等,或是前往滑雪场、溜冰场学习一门技能。适量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改善生理状态、恢复体力,还能调节心理状态,有助于睡眠及消除各种压力,使疲劳的身体得到积极的休息,让孩子们精力充沛地重新投入到学习中去。
(网友一梅)对于自愿宅在家中的孩子,父母就要多观察孩子的言谈举止,初步形成性格印象,跟孩子讨论未来他在社会的发展,从而引导孩子主动地完善自己的性格。其次,了解孩子的内心需要,做出正确有效的回应,满足孩子在发育成长过程中的情感交流需求,从而让孩子的个性能够适应社会,培养他与人相处和爱人、爱己的能力。
“宅童”是沿袭“宅男”、“宅女”的叫法,又一被提出的新兴概念。最近几年在少年儿童部落里,一群群的“宅童”逐渐出现在我们的身边。他们或多或少的具有以下特点:不出门,不爱搭理人,成天窝在家里;没有特别的兴趣爱好,与电视、电脑为伴,在电视机前神情亢奋,在电脑游戏里如鱼得水,网络或是游戏成瘾;懒得走出家门半步,不喜欢运动;社会交往少,不喜欢出去找朋友,而是在网上聊天;很多孩子有近视、驼背、肩部、颈椎等健康问题;他们一般不喜欢和家长沟通,脾气暴躁,动不动就与家长吵架;有的孩子性格孤僻等。
尤其是在假期,作为中小学生,脱离了繁重的课业负担,本可以在假期中走出“宅”门,好好放松休息,或和朋友们一起玩耍,或参加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或与父母一起远游……但他们却喜欢“宅”在家里,孩子的“宅”生活让一些家长伤透了脑筋。
忧VS顺其自然
很多家有“宅童”的父母对自家孩子的“宅”问题很揪心。
案例:(12岁的芳芳)“宅”出了人格障碍。
“谁不让我玩电脑,我就和谁同归于尽!”这一句骇人的话出自芳芳之口。
芳芳是一所中学的初一学生,今年12岁。上小学四年级以来,芳芳就开始“宅”了,而且愈演愈烈,除了上网,对任何事都没有兴趣,甚至连吃饭都要送到她的房间里去,否则她干脆不吃。此情一长,父母当然万分着急,想着法子引她出房门,芳芳被“逼”急了,竟把一个煤气瓶弄到自己的房间里,警告父母:“谁要是随便进我的房间,不让我玩电脑,我就和谁同归于尽!”久而久之,芳芳的性格越来越孤僻。在芳芳看来,电脑才是唯一的朋友,老师、同学、邻居都是不可信任的,甚至是敌人。不久前,父母“押”着女儿向心理医生求助,心理医生诊断,芳芳已经“宅”出了人格障碍,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案例:(9岁阳阳)“宅”成高度近视。
9岁的小帅哥阳阳,戴个黑框眼镜,外形很像哈利·波特。人家满心欢喜地这么形容阳阳时,阳阳妈妈心里可不是滋味,儿子这么小就高度近视了,长大了还不成半瞎了。
别看阳阳才9岁,他可是资深“宅童”,上幼儿园时就开始“宅”了。因为父母工作忙,没有时间带他出去玩,阳阳也就习惯一个人在家玩了。阳阳在家总是一个人看看书,看看电视,再玩玩摩尔庄园等电脑小游戏。阳阳这么安静不缠人,倒落得省心,父母很高兴。
一晃,阳阳就上小学三年级了,眼镜片也越来越厚,到现在,双眼近视成700度了。这下,父母着急了,在家除了学习外,不许阳阳过度使用眼睛了,尤其是不让他用电脑。阳阳哪能就这么轻易屈服,以不吃饭、不出门、不做作业来做抗争。家庭对决就这么且战且退。阳阳爸爸直叹气:“这是把以前没操的心,加倍补回。”
阳阳在QQ上的个性签名简洁又一语中的,那就是一个字:宅。
与以上家长相反,一些人对目前的“宅童”持无所谓的态度,认为这是时代催生的产物,顺其自然就好了。
(馨予妈妈)时代不一样,顺其自然。孩子的橡皮筋和跳绳被搁置了,每天下课,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孩子最大的兴趣就是上网和看电视。到了周末,等待她的是英语、绘画等兴趣班课程。她平时挺乖巧的,我们对她也很放心,所以她上网我们也没有限制,孩子也很自觉。她不愿意出去玩,我们也没有感觉有什么不妥,时代不一样了,就顺其自然吧。
(网友“迷失”)“宅童”是网络时代的一个现象,家长不必杞人忧天。作为80后的我们,当初也曾经被认为是垮掉的一代,是小皇帝,但回头看看,现在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我们,并不比父辈们缺乏什么,回想起来,当年大人们的担忧不是有些杞人忧天吗?
谁造就了“宅童”
对于“宅童”产生的原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教育学王教授)家庭要素是主因。有些人认为是由于社会客观环境所造成的,实际上,孩子的“宅童”倾向,有一部分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如孩子在外界玩耍的时间和空间有限。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家长没有时间陪伴孩子,缺乏与孩子的充分交流,对孩子内心真正的需要没有搞清楚。
(教育专家熊丙奇)学业医力逼着孩子“宅”。虽然教育部曾发文要求中小学生每天必须锻炼一小时,一些地方也将体育会考成绩纳入中考,可实际情况并不乐观。这与学业压力有很大关系。一方面,一些学校规定课间不准下楼打闹的“圈养教育”,让学生不敢动;另一方面,应试教育让学生不能动,在培训班和锻炼之间,家长首先放弃的肯定是后者。
(心理学专业黄博士)安全担心,把孩子“锁”家里。有些家长认为把孩子“锁”在家里是简单的安全方式,担心孩子出去后会有滥交友、被抢劫、溺水等意外事件的发生。久而久之就会让孩子形成“宅”的习惯。“宅”的习惯很可怕,因为一旦形成了“宅”的习惯,长大后想让孩子出去都不会出去了。长期“宅”,会对孩子的人格形成很不利,会导致孩子的社交能力退化,及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和适应能力缺失。
(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陈文鹤教授):宅爸宅妈的影响。现在年轻的父母平时工作很忙,回到家里已经很累,下班后、周末或假期时就想“宅”在家里放松一下,睡个懒觉、上上网或看看电视,另外,我国多数成年人也没有运动的习惯。这样一来,对孩子也起了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
如何使“宅童”变成活力少年
(梅教授)可以通过以下五种方式逐步改善“宅童”的性格。一是放假前,制订好假期计划。比如,带孩子外出旅游,让其多接触外界,或者定时参加一些聚会活动;二是如果父母的工作比较自由,可以经常带着孩子工作,让他们接触更多的人和事;三是多参加游泳、打球等运动项目,让孩子在这种参与性强的环境里,学会和他人接触和交流;四是有意识地组织活动,让孩子的朋友参加交流;五是尽量限制孩子上网的时间。
(心理学专业黄博士)培养孩子的安全自保意识。爸爸妈妈们要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主要是指自我保护能力的应对策略和行为,比如在上学前嘱咐孩子注意安全,乘坐公交车时留意身边人的特殊举动等。
(某小学五年级李老师)引导孩子,培养其他兴趣爱好,不要为了挤占孩子的上网时间,就给他们盲目地报各种补习班。对于“宅童”来说,以运动为主的兴趣班会比英语、数学等与学习有关的补习班,效果好得多。
(体育教师王老师)让孩子学一门运动技能。家长应以身作则,积极主动携带孩子前往附近的体育馆开展一些室内运动,如羽毛球、游泳等,或是前往滑雪场、溜冰场学习一门技能。适量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改善生理状态、恢复体力,还能调节心理状态,有助于睡眠及消除各种压力,使疲劳的身体得到积极的休息,让孩子们精力充沛地重新投入到学习中去。
(网友一梅)对于自愿宅在家中的孩子,父母就要多观察孩子的言谈举止,初步形成性格印象,跟孩子讨论未来他在社会的发展,从而引导孩子主动地完善自己的性格。其次,了解孩子的内心需要,做出正确有效的回应,满足孩子在发育成长过程中的情感交流需求,从而让孩子的个性能够适应社会,培养他与人相处和爱人、爱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