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活用教材,要把知识紧密联系实际,使数学知识生活化,使生活问题数学化,并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让课堂变成学生熟悉的家园;创设趣味活动的情境,让课堂成为学生轻松学习的乐园;创设实践活动的场景,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化的场所;创设生活问题的情境,让课堂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摇篮;创设合作学习的平台,让课堂成为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活用;教材;创设;生活化;课堂
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以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悟数学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课堂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能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让课堂变成学生熟悉的家园
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巧设贴近生活的情境,给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与游戏活动中体验参与学习、自主探究的同时,获取数学的知识与技能。
比如,在学习乘法的时候,教师可以模拟这么一个情景:三位教师带着60名学生去参观博物馆,门票成人每张15元,儿童每张10元,博物馆还规定购买50张以上儿童票可以实行八折优惠,请学生帮老师想一想,一共要多少钱。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懂得了去游玩时买票如何计算费用。这样,学生就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
二、创设趣味活动的情境,让课堂成为学生轻松学习的乐园
一、二年级的学生有着自身的年龄特征,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散精神,课堂教学要能吸引孩子,教师首先要变得幼稚,言语要接近孩子,要讲孩子听得明白的语言。由于自己是双班的教学,所以在教学中会及时得到信息的反馈,对每一课的教学可以作及时的调控。比如,我在教学《快乐的动物》一课,实际是倍数的认识。课本的主题图有许多小动物,在第一个班教学法的时候,我就让他们打开书本看图,数一数各种动物的数量,学生好像很麻木地慢慢地数着,填着,提不起精神,个别学生还在小差,做什么也不知道。课堂气氛一开始就沉闷。而在另一个班,我重新修订的自己的教学,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我说:同学们,记得我们上星期外出活动去了哪里吗?还记得长鹿农庄里的动物王国吗?你最喜欢什么动物?再来看这里的动物王国,有调皮的小猴子,美丽的孔雀,可爱的小鸡……看看最快数出每种动物的数量,这一来,孩子们兴趣来了,斗志也来了。在这趣味的氛围下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在轻松的环境下获取知识。有时就是这么简单的几句引入的话,就能营造出截然不同的氛围,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
低年级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以无意注意为主,也是他们的年龄特征,很容易被一些新奇刺激的事物所吸引。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就经常在教学中采用做游戏这一教学手段,且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设计一些灵活多变的游戏活动来进行教学,如龟兔赛跑、我是小小邮递员、小鸡找妈妈等情景游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游戏中认识和接受知识,感受数学的趣味性,为他们学数学、爱数学创造条件,自小埋下爱学的种子,点燃求知欲望。
三、创设实践活动的场景,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化的场所
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理解生活世界。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有利于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既满足了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数学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生活实际,指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理解。
第一,要指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无论是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学校的学习环境中,还是家庭的日常生活中,都存在着值得研究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而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第二,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到超市调查了解一种或几种商品的价钱,可买几件物品,算一算自己花了多少钱,理解和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重视实践活动,比如教学购物这一单元,“买东西、找钱”是日常购物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类问题基本的思路是:付出的钱—物品的价钱—找回的钱。认识了人民币后,我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场景,把学生分成三部分,组织各部分当售货员或顾客,然后进行轮换,学生在购物时,先讨论买一件物品的付款方式,再讨论买两件物品需要多少钱,怎样付钱,怎样找钱,引导学生交流实际生活中如何灵活选择合适的付钱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并熟悉人民币,积累丰富的购物经验,体会不同面额人民币之间进行等值兑换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在课堂演练中学习“买东西”,在模拟购物活动中识别商品,会看标价,会拿钱找钱,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回家帮妈妈购买物品,达到学习延伸的效果。这就可以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创设生活问题的情境,让课堂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摇篮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乐趣。教学中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安排相应的活动,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将其通过学习理解了的数量关系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在解决丰富多变的生活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举例来说,比如,学了面积、周长与体积的计算后,可实地测量操场的面积,或对生活用品进行估测;学习了圆的知识后,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为什么不行?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创设合作学习的平台,让课堂成为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的途径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生全员合作为基本动力,通过团队合作的力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走向社会必须具备的生活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的意识,让学生通过参与过程、自主学习来掌握学习知识、形成能力。教师的身份是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激发者,要相信学生有自主探究、创新的能力,应该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代替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
其次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与人交流的意识。现代的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人际交往经验,合作意识非常薄弱。因此教师要逐步使学生养成与同伴交流的学习习惯,明确他们是学习的小主人,鼓励他们要主动学习、主动参与探究,并通过讲故事和举例子的方式教育孩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从而让他们学会去倾听别人的想法与见解,学会与人交流合作,激发他们勇于探索的热情,增强交流合作的意识,更好的走向生活。
通过这一系列情境的创设,活用教材,学生不但熟练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在充满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学、实践数学,让学生在富于弹性空间的教学情境中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与处理信息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探究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活用;教材;创设;生活化;课堂
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以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悟数学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课堂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能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让课堂变成学生熟悉的家园
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巧设贴近生活的情境,给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与游戏活动中体验参与学习、自主探究的同时,获取数学的知识与技能。
比如,在学习乘法的时候,教师可以模拟这么一个情景:三位教师带着60名学生去参观博物馆,门票成人每张15元,儿童每张10元,博物馆还规定购买50张以上儿童票可以实行八折优惠,请学生帮老师想一想,一共要多少钱。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懂得了去游玩时买票如何计算费用。这样,学生就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体会到数学的重要性。
二、创设趣味活动的情境,让课堂成为学生轻松学习的乐园
一、二年级的学生有着自身的年龄特征,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散精神,课堂教学要能吸引孩子,教师首先要变得幼稚,言语要接近孩子,要讲孩子听得明白的语言。由于自己是双班的教学,所以在教学中会及时得到信息的反馈,对每一课的教学可以作及时的调控。比如,我在教学《快乐的动物》一课,实际是倍数的认识。课本的主题图有许多小动物,在第一个班教学法的时候,我就让他们打开书本看图,数一数各种动物的数量,学生好像很麻木地慢慢地数着,填着,提不起精神,个别学生还在小差,做什么也不知道。课堂气氛一开始就沉闷。而在另一个班,我重新修订的自己的教学,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我说:同学们,记得我们上星期外出活动去了哪里吗?还记得长鹿农庄里的动物王国吗?你最喜欢什么动物?再来看这里的动物王国,有调皮的小猴子,美丽的孔雀,可爱的小鸡……看看最快数出每种动物的数量,这一来,孩子们兴趣来了,斗志也来了。在这趣味的氛围下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在轻松的环境下获取知识。有时就是这么简单的几句引入的话,就能营造出截然不同的氛围,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
低年级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以无意注意为主,也是他们的年龄特征,很容易被一些新奇刺激的事物所吸引。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就经常在教学中采用做游戏这一教学手段,且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上设计一些灵活多变的游戏活动来进行教学,如龟兔赛跑、我是小小邮递员、小鸡找妈妈等情景游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游戏中认识和接受知识,感受数学的趣味性,为他们学数学、爱数学创造条件,自小埋下爱学的种子,点燃求知欲望。
三、创设实践活动的场景,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化的场所
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理解生活世界。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有利于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既满足了学生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数学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生活实际,指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的头脑想问题,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理解。
第一,要指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无论是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学校的学习环境中,还是家庭的日常生活中,都存在着值得研究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而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第二,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到超市调查了解一种或几种商品的价钱,可买几件物品,算一算自己花了多少钱,理解和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上,重视实践活动,比如教学购物这一单元,“买东西、找钱”是日常购物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类问题基本的思路是:付出的钱—物品的价钱—找回的钱。认识了人民币后,我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场景,把学生分成三部分,组织各部分当售货员或顾客,然后进行轮换,学生在购物时,先讨论买一件物品的付款方式,再讨论买两件物品需要多少钱,怎样付钱,怎样找钱,引导学生交流实际生活中如何灵活选择合适的付钱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并熟悉人民币,积累丰富的购物经验,体会不同面额人民币之间进行等值兑换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在课堂演练中学习“买东西”,在模拟购物活动中识别商品,会看标价,会拿钱找钱,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回家帮妈妈购买物品,达到学习延伸的效果。这就可以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创设生活问题的情境,让课堂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摇篮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乐趣。教学中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安排相应的活动,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将其通过学习理解了的数量关系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在解决丰富多变的生活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举例来说,比如,学了面积、周长与体积的计算后,可实地测量操场的面积,或对生活用品进行估测;学习了圆的知识后,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为什么不行?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创设合作学习的平台,让课堂成为学生合作能力培养的途径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生全员合作为基本动力,通过团队合作的力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走向社会必须具备的生活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的意识,让学生通过参与过程、自主学习来掌握学习知识、形成能力。教师的身份是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激发者,要相信学生有自主探究、创新的能力,应该用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代替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
其次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与人交流的意识。现代的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人际交往经验,合作意识非常薄弱。因此教师要逐步使学生养成与同伴交流的学习习惯,明确他们是学习的小主人,鼓励他们要主动学习、主动参与探究,并通过讲故事和举例子的方式教育孩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从而让他们学会去倾听别人的想法与见解,学会与人交流合作,激发他们勇于探索的热情,增强交流合作的意识,更好的走向生活。
通过这一系列情境的创设,活用教材,学生不但熟练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在充满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学、实践数学,让学生在富于弹性空间的教学情境中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与处理信息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探究和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