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鉴赏题是以考察诗词为主,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意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的初步赏析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不同的见解,这是在新的语文教学理念指导下的一次革命,是符合文学鉴赏规律的举措。使教师在诗词鉴赏的教学中从过去的单纯解题技巧指导,转而引导学生领悟、体验、拓展,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具体实践:考试时诗歌鉴赏多选用课外短小精悍、写景抒情的绝句,考查的赏析内容则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
下面以冯志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为例进行说明。
一、从画面角度赏析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这是一首咏写秋天景物的小令,为我们描写了一幅傍晚乡村生活景象图;日暮时分太阳西下,腾虽枯树虽老,乌鸦可以归巢那也是个稳稳所在,小桥玲珑,流水潺潺,又是一个清幽、闲适的人家,他们的生活该是多么安定温馨的呀!然而,古道之上,独自一个骑着一匹伶仃的瘦马,迎着瑟瑟的西风,漂泊不定,连个投宿的地方也没有,这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怎样的一种生活?从而便引发了学生的无尽的想象。
二、从语言角度赏析
鉴赏离不开诗歌语言赏析。诗歌的语言主要特征有:凝练性、形象性、情感性、跳跃性。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而这几个方面往往是合为一体的。我们可先从关键词语入手,体会诗歌语言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的特点。冯志远的这首小令也不例外,前三句鼎足相对,三个句,九个词,一词一物,三词一图,三个画面,三处风景,三种寓意,极富立体感,产生了强烈的视觉效应,这三组画面虽然并列组合,但如此排列,又起相互映照的对比作用,从而有力地表现出了作者触目伤怀的情感意向,简直没有比这再精湛凝练的了。
三、从意境角度赏析
意境是古诗歌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它是诗歌中诗人通过具体物象描写所传达出的一种整体的艺术氛围,所以对古诗歌意境的把握也只能从整体感知着手。借助背景:诗歌鉴赏不应忽视对其背景的了解。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诗人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对诗人的诗歌创作往往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就应当借此来理解诗歌、把握诗歌。这首小令用的就是典型的意象与意象的叠加方式。十个细节,一组象征符号,全为景,只因“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点染出一片凄清苍凉的秋色,点化出一片哀愁孤寂的情思,全部景象遂笼上一层无垠的悲愁。无言愁而愁绪似东流之水,不言孤而孤苦若黄昏之鸦,韵外之韵顿生,味外之味无穷,渲染出一种肃杀荒凉的氛围,体现了主人公无可奈何的落寞心境。
感知意境可从背景和题目入手:冯志远(约1250—1324?)元代戏曲家,一生忧愤晚年退隐山林,以诗酒自乐,且古人多善以秋景来表达自己的愁思。从题目《天净沙•秋思》多已看出本文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愁思,再看课文的内容:枯藤、西风、夕阳、断肠人等,便可知道这首小令所描绘的是秋天傍晚,寒风萧萧的凄凉景象,写的是哀景,既写出了萧瑟擦苍凉的秋色,又蕴含着无限凄苦杯凉的情感。
四、从诗人的感情角度赏析
诗的形象,就是诗境的意象,诗情的结晶。没有形象的情感,是苍白的,没有情感的形象是干瘪的,诗歌的形象分析的过程,也是对诗人情感体悟的过程。古典诗歌中,情语即景语。《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诗人先为读者摆出这样一幅画面:日暮时分,乌鸦归巢,村落里炊烟四起。乌鸦、他人有家可归,可自己却骑着这一匹瘦迎着瑟瑟的西风,漂泊不定,连个投宿的地方都没有,自然过渡到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抒情句上来,将沦落天涯之人羁旅的境遇,回归的渴望,那种愁苦而又不得排遣的心情统统呐喊了出来,“情景交融”真可谓达到绝妙之至。
五、从作品形象与表达技巧赏析
鉴赏作品中的形象是对语言进行分析后必做的一步,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通过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来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尤其是要学会体味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借助想像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诗中所谓的“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象”,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
要读懂诗歌,还要掌握诗歌的各种表现手法。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双关、衬托、对比等修辞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写作手法,以及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直抒胸臆等表现技巧,以此来分析含义,探究作用。
六、作品思想内容评价
最重要的也是最后一步,是要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思想意义。在赏析时,我们可以从主旨句、情感句入手分析概括;也可以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人生哲理;可以从诗歌的具体内容、诗歌类别入手,概括各自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也可以从诗人或豪放或婉约的语言风格入手,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倘若教师平时教学过程像这样评析,讲解,来引导学生,那么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就会较好地掌握诗歌的学习方法。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1)、把握古典诗歌的风格,如何把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①抓住诗人的自身人性气质来把握。②抓住诗词中的意象来把握。③抓住抒情表达的方式来把握。④抓住诗歌中的词语来把握。
(2)、注意诗词的基本功——诵读、背诵。对文史、文化常识、作家、作品知识的积累,来增加我解读诗词的背景知识也是很有必要的。
(3)、要教学生勤于练笔,运用上述方法学一些诗词鉴赏文字,不断的提高艺术品鉴赏能力。
我们还要注意分析试题的具体要求,把握解答时的切入点和侧重点;同时要借助注释提示、作家的生平经历、自身的知识储备,仔细诵读,品味诗句,寻找到答题的最佳角度,推断出理想的答案。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或答非所问;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不能出现语病。一般可以从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分析写作(修辞)手法、剖析作者情感四个方面来进行回答。
当然,方法都必须落实到行动上才有作用,大家不妨整理一定数量的中考诗歌赏析题,按照上面的方法作系统练习,学生一定会有启发的。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文化中最精致、最灿烂的一页,是整个中学教材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诗词的特质决定了诗词鉴赏是一种高度的创造性的艺术活动。然而,由于学生生活经验不同、艺术经验不同、思想水平不同、艺术灵感的差异,他们在同一首诗中发现的世界也不完全相同。因此,我们指导学生鉴赏诗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很大的难度。只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结合诗词教学的特点,立足诗词本身,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及抒写学习体会,培养学生的文本阅读、情感体验和拓展能力,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促进学生诗词的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
下面以冯志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为例进行说明。
一、从画面角度赏析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这是一首咏写秋天景物的小令,为我们描写了一幅傍晚乡村生活景象图;日暮时分太阳西下,腾虽枯树虽老,乌鸦可以归巢那也是个稳稳所在,小桥玲珑,流水潺潺,又是一个清幽、闲适的人家,他们的生活该是多么安定温馨的呀!然而,古道之上,独自一个骑着一匹伶仃的瘦马,迎着瑟瑟的西风,漂泊不定,连个投宿的地方也没有,这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怎样的一种生活?从而便引发了学生的无尽的想象。
二、从语言角度赏析
鉴赏离不开诗歌语言赏析。诗歌的语言主要特征有:凝练性、形象性、情感性、跳跃性。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而这几个方面往往是合为一体的。我们可先从关键词语入手,体会诗歌语言准确性、生动性、形象性的特点。冯志远的这首小令也不例外,前三句鼎足相对,三个句,九个词,一词一物,三词一图,三个画面,三处风景,三种寓意,极富立体感,产生了强烈的视觉效应,这三组画面虽然并列组合,但如此排列,又起相互映照的对比作用,从而有力地表现出了作者触目伤怀的情感意向,简直没有比这再精湛凝练的了。
三、从意境角度赏析
意境是古诗歌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它是诗歌中诗人通过具体物象描写所传达出的一种整体的艺术氛围,所以对古诗歌意境的把握也只能从整体感知着手。借助背景:诗歌鉴赏不应忽视对其背景的了解。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诗人所处的社会时代、生平遭遇、思想主张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对诗人的诗歌创作往往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就应当借此来理解诗歌、把握诗歌。这首小令用的就是典型的意象与意象的叠加方式。十个细节,一组象征符号,全为景,只因“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点染出一片凄清苍凉的秋色,点化出一片哀愁孤寂的情思,全部景象遂笼上一层无垠的悲愁。无言愁而愁绪似东流之水,不言孤而孤苦若黄昏之鸦,韵外之韵顿生,味外之味无穷,渲染出一种肃杀荒凉的氛围,体现了主人公无可奈何的落寞心境。
感知意境可从背景和题目入手:冯志远(约1250—1324?)元代戏曲家,一生忧愤晚年退隐山林,以诗酒自乐,且古人多善以秋景来表达自己的愁思。从题目《天净沙•秋思》多已看出本文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愁思,再看课文的内容:枯藤、西风、夕阳、断肠人等,便可知道这首小令所描绘的是秋天傍晚,寒风萧萧的凄凉景象,写的是哀景,既写出了萧瑟擦苍凉的秋色,又蕴含着无限凄苦杯凉的情感。
四、从诗人的感情角度赏析
诗的形象,就是诗境的意象,诗情的结晶。没有形象的情感,是苍白的,没有情感的形象是干瘪的,诗歌的形象分析的过程,也是对诗人情感体悟的过程。古典诗歌中,情语即景语。《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诗人先为读者摆出这样一幅画面:日暮时分,乌鸦归巢,村落里炊烟四起。乌鸦、他人有家可归,可自己却骑着这一匹瘦迎着瑟瑟的西风,漂泊不定,连个投宿的地方都没有,自然过渡到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抒情句上来,将沦落天涯之人羁旅的境遇,回归的渴望,那种愁苦而又不得排遣的心情统统呐喊了出来,“情景交融”真可谓达到绝妙之至。
五、从作品形象与表达技巧赏析
鉴赏作品中的形象是对语言进行分析后必做的一步,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通过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来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尤其是要学会体味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借助想像和联想把握诗歌所抒写的情怀。诗中所谓的“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思;所谓“象”,就是诗中的自然景物、生活画面。
要读懂诗歌,还要掌握诗歌的各种表现手法。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双关、衬托、对比等修辞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写作手法,以及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直抒胸臆等表现技巧,以此来分析含义,探究作用。
六、作品思想内容评价
最重要的也是最后一步,是要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思想意义。在赏析时,我们可以从主旨句、情感句入手分析概括;也可以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人生哲理;可以从诗歌的具体内容、诗歌类别入手,概括各自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也可以从诗人或豪放或婉约的语言风格入手,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倘若教师平时教学过程像这样评析,讲解,来引导学生,那么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就会较好地掌握诗歌的学习方法。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1)、把握古典诗歌的风格,如何把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①抓住诗人的自身人性气质来把握。②抓住诗词中的意象来把握。③抓住抒情表达的方式来把握。④抓住诗歌中的词语来把握。
(2)、注意诗词的基本功——诵读、背诵。对文史、文化常识、作家、作品知识的积累,来增加我解读诗词的背景知识也是很有必要的。
(3)、要教学生勤于练笔,运用上述方法学一些诗词鉴赏文字,不断的提高艺术品鉴赏能力。
我们还要注意分析试题的具体要求,把握解答时的切入点和侧重点;同时要借助注释提示、作家的生平经历、自身的知识储备,仔细诵读,品味诗句,寻找到答题的最佳角度,推断出理想的答案。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或答非所问;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不能出现语病。一般可以从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分析写作(修辞)手法、剖析作者情感四个方面来进行回答。
当然,方法都必须落实到行动上才有作用,大家不妨整理一定数量的中考诗歌赏析题,按照上面的方法作系统练习,学生一定会有启发的。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文化中最精致、最灿烂的一页,是整个中学教材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诗词的特质决定了诗词鉴赏是一种高度的创造性的艺术活动。然而,由于学生生活经验不同、艺术经验不同、思想水平不同、艺术灵感的差异,他们在同一首诗中发现的世界也不完全相同。因此,我们指导学生鉴赏诗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很大的难度。只要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结合诗词教学的特点,立足诗词本身,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及抒写学习体会,培养学生的文本阅读、情感体验和拓展能力,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促进学生诗词的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