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康之惑”和“李克东难题”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ek114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李康之惑”和“李克东难题”一直是教育技术界备受关注的话题,它们直指网络教育资源应用效率低、教师网络研修深度不够等问题。本文分析了A省教育资源应用平台的应用现状,在“互联网 ”的视角下重新审视了教育资源应用、网络研修等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关键词:互联网 ;教育资源应用;网络研修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23-0088-04
  自我国实施“互联网 ”战略以来,大环境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2016年,教育部印发了《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提出全面完善“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重点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深化普及“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1]等工作重点,这些都全面指向了教育资源应用、网络研修等问题。因此,笔者调研了A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的相关情况,并重点关注了上述两个问题。
  “李康之惑”——警惕教育资源沦为“数字废墟”
  2013年,在华南师范大学某专业硕士论文答辩中,答辩委员会主席李康教授提出了一个困惑:以前在教育信息化初期阶段,我们主要是建网、建平台、建数据库等,感叹网上和平台里没有多少教学资源,就像高速公路上没有汽车和货物一样;后来我们加强了网络资源建设,使网络上和学校教学平台里有了很多教学资源,但由于没有多少人去用,导致很多资源都荒废了,这到底是为什么?[2]
  1.部分教育资源应用的现状
  A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于2014年1月改版后正式上线,其中一个重要目的是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分享教师常态化教学教研的成果,方便开展各种教学、教研、学习活动,促进教师共同成长。根据该平台最新公布的资源使用情况和教师空间开通情况,笔者做了初步统计,结果是平台注册用户5998874个,上传资源总量6295468个,下载资源总量8215622个,开通教师空间439996个,具体资源应用情况如下图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各地区资源应用水平差异较明显:活跃的市县,如a市的教师贡献了近20万个教育资源,f市平均每位教师下载4.31个资源,资源利用率相对较高;而一些市县的注册用户数高于资源上传和下载总量,这表明相当一部分教师还不活跃,没有积极参与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中来。另外,平均每个注册用户上传资源1.05个,下载资源1.37个,也就是说平台正式开通一年多来平均每位教师只上传和下载各1次,这样看来整体的资源应用水平很低。
  2.原因分析
  既然是以教育资源应用为主题的平台,我们还是从平台提供的资源本身来找原因。平台上以教学资源居多,采用“学科—出版社—年级—课时”四级划分,也就是每个教学资源对应一个课时,并且在上传时要选择资源的类型,如教学课件、电子教材、教学设计等。目前,人气最高的教学资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一去二三里》的教学资源包,其下载量达到2661次,评论数为106条。该教学资源最大的特点是内容翔实,提供了完整的课程教学设计、课件、习题、素材等材料,包含PPT、Word文档在内一共17个文件。在用户评论区,几乎所有教师对教学资源的留言都是“好”“内容丰富”“获益匪浅”等简单评论,而没有提及使用情况、改进意见等具体信息。平台中也有相当一部分的资源无人问津,其浏览量和下载量均为0。笔者在l市几所小学调研时向部分教师了解过该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的使用情况,有的教师表示,在平台上很难找到想要的资源,因为并不是每个课时都有相对应的资源,有的资源质量不高,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有的资源看着好看却无法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上。当问起是否乐意上传自己最近制作的课件时,大部分教师表示如果有必要会上传,也有教师表示最近正在做的课件需要参加公开课或比赛,不太方便上传。
  3.解决问题的思路
  (1)教育资源共建方面
  “互联网 ”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上。[3]其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曾多次提出,“建设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并要求在2015年基本建成以网络资源为核心的教育资源与公共服务体系,以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4]在“互联网 ”时代,网络上的资源不少,但真正的优质教育资源不多,要靠广大教师一起共建,才可能实现资源的共享。笔者认为,具体做法可如下:
  第一,教育资源开发的关键在于系统规划。安徽师范大学许之民副教授指出:秉承“互联网 ”时代的理念,打破学校物理空间限制,实现多校虚拟空间的共建共享,由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开发平台,避免每所学校重复建设,才是真正实现微课资源建设、共享和应用的基础。[5]现在的教育资源利用率不高有其内在的原因,需要重新审视已经建设完成的资源,合理归类、查缺补漏,并按照课程知识体系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有计划地开发新的教育资源,避免出现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的情况。
  第二,加快制订教育资源的评价标准和建设规范。按照目前“以赛促建”的教育资源建设模式,各类比赛的要求和评审标准都不统一,这让教师难以适从。用标准和规范形成的框架,能约束教育资源无序开发的现状,使资源开发逐步走向成熟、恰当的道路。在微课等教育资源开发的初始阶段,理智、科学地建立、完善评价标准(游戏规则)对其后续发展具有全局性的影响和导向作用。[6]
  第三,推进教育资源的教学应用。虽然混合学习、碎片化学习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学习方式,但是教师更应该关注教育资源的教学应用,这是开发教育资源的根本目的。教育部印发的《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专门强调要“丰富数字教育资源,推进信息化教学应用”,并提出“信息化教学常态化应用”。[7]这说明教师不但要站在实用的角度开发教育资源,还要会用、活用、用好优质的教育资源。
  第四,加强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从理性的角度看待问题,既不能对新技术视而不见,也不能被技术牵着鼻子走。北京师范大学赵国庆副教授提出了“教育为体、互联网为用”的思路,即互联网只是教育改革的技术手段,教育才是核心目标。[8]目前,教育技术界基本认定TPACK有利于提高教师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这也是教师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理论指导。随着教师TPACK水平的提高,他们自主开发教育资源和应用教育资源的能力也会逐渐得到提升。   (2)教育资源共享方面
  首先,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在分享网络教育资源的时候,不少教师会担忧知识产权问题,其实,在开发资源时只要标明引用的信息,原创部分留下作者的署名,那我们在共享资源时就会多一份坦然。其次,要培养交流和互动意识。教师把原创或者转载的资源拿出来分享,一方面是出于奉献精神,另一方面是盼望和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如探讨资源的优点与不足、讨论资源使用的心得体会、与他人的资源进行交换等。教师除了需要得到别人点赞外,更希望听到有用的意见,来促进自身的发展。再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提供资源开发的思路、方法和工具,比资源本身更重要。
  “李克东难题”——提高教师网络研修的有效性
  2008年,在以教育博客为主的教师网络研修方式盛行之际,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提出了著名的“李克东难题”:为什么教师在博客上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字,在教学中却缺少深度互动的思想碰撞?为什么教师发表了近万篇博文,却不能够说出解决了哪些教学问题?[9]
  当时,“李克东难题”引发了教育技术界的广泛讨论。因为那时的网络研修形式还相对单一,借助博客平台发起讨论这种方式比较受欢迎,许多教师以文章交流来研究教育问题。为了解决“难题”,李克东认为要从五个方面出发:开展专题探讨的教研、开展基于设计行动的教研、开展案例评析的教研、开展网上协作的教研和开展实践反思的教研。这个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现在的网络研修模式。
  1.部分教师网络研修的现状
  A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专门设置了教师社区栏目作为网络教研的平台,该栏目分为教师工作室、教研员工作室和名师工作室三部分。其中,教师工作室有398863个,每个工作室均包括教学资源、课后总结和教学研讨三方面内容。最活跃的教师工作室上传了1000多个资源,拥有20000多名粉丝和330000多的访问量。教研员工作室有1516个,每个工作室均包括教研动态、教学指导和教学研讨三方面内容。最活跃的教研员工作室上传了30多个资源,拥有900多名粉丝和150000多的访问量。名师工作室有136个,每个工作室均包括信息发布、教学资源、课题研究、教学研讨和荣誉室五方面内容。最活跃的名师工作室成员数为19个,拥有130多名粉丝和4000多的访问量。但开通后,毫无作为的工作室也不在少数。
  2.原因分析
  网络培训是当前教师培训方式的主流,各级教育部门花了很大精力建立起网络培训体系,并组织教师轮流定期参加。笔者曾对数名一线教师进行过访谈,其中大部分教师都肯定了网络培训的积极作用,包括接触到新的教学理念、受到专家观点的启发、提高了信息技术能力、增加了与其他教师交流的机会等。当问及是否会将培训学习的知识用在实际教学中时,许多教师表示除了技术方面的知识,其他培训内容在工作中应用的机会不多,甚至有一些教师委婉地表达了抵触情绪,这尤其值得注意。归纳起来,主要意见如下:一是培训内容与实际教学脱节;二是教师平时将主要精力放在备课、批改作业、班级管理上,很难投入大量、完整的时间学习;三是教师学习的办公设备配置不到位,部分中小学教师还没有配备办公电脑,工作之外也不愿意花时间进行网络研修。
  另外,在调查该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的教师社区栏目时,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影响力相对较大的名师工作室和教研员工作室的活跃度反而不如普通的教师工作室?通过查阅资料,笔者认为,这与不同的学习者(教师)在学习共同体中行为模式的不同有关:一是名师发布的大部分内容是原创资源和最新政策,权威性和可靠性较高,而普通教师更偏向于分享成果;二是名师倾向于答疑或表达见解,而普通教师更乐于参加讨论;三是名师的发言比较严谨,而普通教师的讨论话题更加宽泛。因此,如何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参与网络研修的积极性问题,同样值得思考。
  3.解决问题的思路
  “互联网 ”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10]互联网将学习资源紧密地联系起来,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们的学习:我们每天不间断地进行着碎片化学习;信息技术的进步让翻转课堂这种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学习模式成为可能;社交媒体的发展促成了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如果把这些新发展应用于教师网络研修,那必将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
  一是将系统学习与碎片化学习相结合。如果说项目化的教师网络研修是系统学习,那么平时点滴的积累就是碎片化学习。碎片化学习是系统学习的重要补充,应在开展系统培训项目时,适时通过社交媒体向教师推送碎片化学习资源。二是将线上学习与线下研讨相结合。教师一边利用现有的网络培训资源进行线上自主学习,一边在线下同专家一起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相信许多教师已经把翻转课堂模式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了,那教师网络研修的翻转课堂模式也同样值得期待。三是深入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参加培训的教师应形成高效的学习型组织,发挥群体动力作用,促进知识的传递,分享不同角度的理解,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当然,这些新理念的实现需要教师网络研修的组织者——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来统筹规划。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从视觉化相关理论及应用的角度,阐述了多媒体课件在中小学教学中的作用,分析了中小学多媒体课件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并以“文本信息的结构化和形象化”PPT课件为例,提出了PPT课件视觉化设计的技巧,希望为中小学PPT课件的深度开发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中小学;多媒体课件;PPT课件;视觉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
● 学科核心素养  主动关注信息技术发展中的新动向和新趋势,有意识地使用新技术处理信息。(信息意识)  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计算思维)  ● 学习内容分析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并将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工智能实际上是一种让机器模仿人类智能行为的技术,目前来说,人工智能主要模仿了人类的三种能力:模仿人类对周围
前言:  教育改革中要善于利用社会热点、学生家长的关注点,善于利用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发展机会。当然,热点只是搭载平台,核心还是发展教育,改革教学方式,二外附中的李建老师便深谙此道。例如,面对当前非常火热的人工智能,李建老师充分利用从教育主管部门到整个社会对人工智能的关注,结合比赛、社团,创设学生喜闻乐见学习情境,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编程应用APP、设计应用APP,开展了非常具有二外附特点的人工智
公元前500多年,与孔子和老子同龄的邓析,在郑国开始了独特的法律实验。他尝试着在竹签上刻上各种罪名概念和简单的解释,主张在法律面前按照严格的条文和人人平等。“名可名”,邓析认为可以用法律罪名形成一个概念,“非常名”,那届媒体技术的介质不行,容不下那么严密的解释,因此邓析培养了大量的讼师围绕一个“罪名”做正反方面的辩解。邓析不仅开创了中国的律师行业,还开创了名家学派和“概念”的先河,有了“概念”,今
小郑老师:徐老师好!您曾在一次关于高中信息技术的研讨中说:“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之初,首先要考虑的是教学内容,之后是围绕内容的组织形式,而实效的落实,更多的是在课堂过程中动态控制的。”那么,就您的经验来讲,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进行有效的“动态控制”呢?  徐劲梅:课堂的动态控制,总结起来有两个层面:一是体现在教学技术层面。通过特别设计的提问开始,根据学生的回答引申,再在师生问答中引导学习深入。这方面
摘要:信息技术教材改革以后,教材知识体系呈现梯度发展,这是编委为顺应学生心智发展特意分解的。但笔者发现,如今很多课堂无视“梯度性知识”的存在,往往把“未来知识”前置到低年级段来教学,导致“学生对知识一知半解,教师对学生无可奈何”的尴尬局面时有发生,大大降低了课堂效率。本文提出,教师可以通过提升解读能力、浓缩教学预设、精简课堂语言、智解课堂意外这四点对“梯度性知识”课堂生成进行把握,明确教学目标,提
摘要:本文依托小学音乐微课课件的制作,围绕Microsoft PowerPoint 2016中页内动画、切换动画两个类别,探讨了动画功能的使用及与小学音乐微课内容的结合方式。  关键词:课件;动画;小学音乐;微课  2018年4月,教育部正式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标志着国内教育信息化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当前,社会整体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日趋明显,学习方式逐渐
几何画板是很多数学教师常用的软件,它可以将图形运动过程很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让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关图形的一些知识。但几何画板也存在一些弊端,如在解决圆锥曲线切线的问题上很不方便,而且图形的变化不能显示数值的变化。随着科技和信息化的发展,有关学科类的制作软件也越来越多,其功能性也比原有软件提高了不少。这里笔者要为大家介绍一款在几何画板绘图功能的基础上增加了处理变数等能力的简单易学的开源动
摘要:本文对计算机类硬件实验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对该类课程的特点及教学弊端进行了剖析,并结合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与体会,以及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提出了理顺硬件课程的实验教学体系、注重动手能力培养、提高实践教学方法等措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硬件类课程;实验教学;实践能力;计算机大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
● 教材分析  《一路花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文,这则寓言写的是印度的挑水工,用两只水罐挑水。一只完好无损,而另一只有条裂痕。后来当有裂痕的水罐感到惭愧的时候,挑水工与其对话,明确地指出了破损水罐的价值,启发它不要一直生活在自卑和自责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只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充分发挥作用,就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了解挑水工妙用“破水罐”浇灌路边花草的事。  ● 达成目标发掘  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