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第十七条指出:“积极拓展、整合教学资源,促进语文和其他学科教学的衔接。提倡把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内容作为语文学习的依托和背景,加强学习过程的开放性、体验性和实践性,构建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语文教与学方式。”可以说,对语文教学资源的重新整合,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当前教改力度日趋加大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的探究意在于此。古代文人的出世之因很复杂,既有个性的因素,又有历史的因素、时代的因素、政治的因素、文化的因素等等。
所谓“出世”,《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超脱人世,摆脱世事的束缚。”具体而言,是指一个人不再关心人类生活中普遍追求的功名、权力、财富等,也不再关心社会衰颓动荡,而是希望自己超脱世人的生活,远离尘嚣,远离污浊,回归自我天性,回归心灵净土。古代文人出世之因很复杂,这里只是管中窥豹。
一、明哲保身
《屈原列传》中的“渔父”形象便是很好的证明。他对屈原说:“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的隐士形象。
“随流扬波”便清浊难分,不会因为自己的太过清明,引火烧身;“哺糟啜醨”,便醉醒难辨,不会因为自己的太过清醒,独自痛苦。渔父看透了社会的污浊,但不思改变,而是在随性自适中以求自保。他能认清社会的黑暗并懂得与世推移,可见他不是一般的人物。可以说,渔夫是很有头脑很有智慧的。但他与屈原不是同路人。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立面存在的。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则显得执著,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渔夫的处世态度反衬出屈原之高洁。从这里不难看出,渔父出世主因恐怕就是明哲保身。
与渔父类似的文人很多,张衡就是典型的例子。
张衡所处的时代,政治日渐腐败,宦官在和外戚的斗争中权力越来越大。对腐败黑暗的现象张衡都有过抗争,在为官期间惩治奸人的力度相当大,但终究是难以力挽狂澜。范晔的《张衡传》有这样一段文字:“时政事渐损, 权移于下, 衡因上疏陈事…… 后迁侍中, 帝引在帷幄, 讽议左右。 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懼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衡常思图身之事, 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面对黑暗的社会、昏聩的君王、当道的奸人,张衡已无话可说,只好“诡对而出”,以求自保。其实,他思想里充满了矛盾和痛苦。但时局不利,他也只能慨叹,只能自保,只能“上书乞骸骨”。
二、追念旧朝
刘辰翁是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词人。曾任濂溪书院山长、福建转运司幕、福建安抚司幕、临安府教授、江东转运司幕、中书省架阁等职。宋亡后,刘辰翁矢志不仕,回乡隐居,居家著作。他对故国的怀念在他的诗作中有所反映。
柳梢青·春感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这首词作于南宋灭亡之后。另一说,这首词作于南宋灭亡前夕,当时京都临安已经沦陷,宋恭帝被俘,绝大部分土地被元军占领。作者隐居故乡,做此词以怀念故国。
上片写想象中临安元宵灯节的凄凉情景,曾经的热闹、祥和已一去不复返了。 “铁马蒙毡”,点明整个临安已经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渲染出一种凄惨阴森的氛围,与元宵灯节的本应喜庆的气氛形成巨大反差。“银花洒泪”是凄婉的、沉痛的、刻骨铭心的亡国之痛。虽有“番腔”,但不堪听,乱人意,痛人心啊!
下片抒发了作者思恋故国之情和亡国之痛。 “想故国,高台月明”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临安和南宋故国的深切怀念、深挚眷恋之情。“独坐青灯”,指自己在故乡庐陵山中,独自面对青灯。遥想沦亡之故都,不但无力恢复故国,连再见到故都临安的机会也很难有,苦闷之情哪堪禁受呢。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辇下风光”,指故都临安的美丽风光。作者所指的“风光”应是宋亡前临安城元宵节的热闹、喜庆的场景,以及亡国前祥和的氛围和太平生活。“山中岁月”,指自己隐居山中的孤寂生活。“海上心情”,一般都指宋朝一部分爱国志士,在临安失守后在福建、广东一带继续进行抗元斗争的事情。
“位卑未敢忘忧国。”刘辰翁虽然隐居偏远的山村,但依然牵念着故国。往昔的美好家园已被异族的铁蹄践踏,曾经祥和安宁的生活就如东流水一去不复返。作者对故国刻骨铭心的爱恋让他在南宋灭亡后不再入世,而是彻底走上了归隐之路。
三、遵从本性
陶渊明出生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少年时代受过儒家思想影响,曾积极进取,抱有达则兼济天下的入世思想,在青年时期曾怀着“大济于苍生”的胸怀走上仕途,一生中经历过出仕—辞官—出仕—辞官—归隐的几个阶段。
陶淵明辞官归隐的原因,在他的《归去来兮辞》里有充分的说明。从本文的小序里,我们不难发现他归隐的主要原因:质性自然、违己交病、深愧己志、吊丧武昌等。而“质性自然”是归隐的根本原因。正文是对小序内容的具体而形象的反映。 “心为形役”,心被身体役使,指出来做官。“悟已往之不谏”,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追回,即指出来做官是错误的。“迷途”,指出来做官。“昨非”,出来做官不对。由此可见,辞官的原因是他不愿同流合污,不愿屈心抑志。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有人认为这是想象中的云鸟。云的无心出岫,正像他的无心出仕,所谓“无心”,即不为求取功名,却出来做官;鸟的倦飞知还,像他的厌倦官场生活而回家。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兮欲何之。”生命苦短,自由宝贵。余生不多,听从心声,又何须汲汲于富贵? 正如文中这一句所言:“富贵非吾愿。”
全文描述了作者在回乡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和日后隐居生活的畅想,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道出了他出世的根本原因:本性使然。 杨朴的出世也是遵从其本性。他作为北宋布衣诗人,终生隐居农村。宋真宗在位时,想要在林泉之间访求真正的大儒。有人就向宋真宗推荐了隐居在郑州的杨朴,宋真宗就下诏,让杨朴出来做官。杨朴天性恬淡孤僻,不愿作官,于是见到宋真宗后就把妻子做的一首诗念了出来: “更休落魄贪酒杯,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这次被宋真宗召见后,杨朴还写了《归耕赋》,来表明自己归隐乡野的志向。如此这般,宋真宗只好放他走了。
四、社会制度
门阀制度大体萌芽于东汉后期,初步形成于曹魏、西晋,确立、鼎盛于东晋及南北朝前期,衰落于南北朝后期。门阀制度最主要特征在于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
左思出身寒门,虽有很高的文学才华,却在当时的门阀制度下屡不得志,只好在诗中表述自己的抱负和对权贵的蔑视,歌颂隐士的清高。左思所作琴曲有《招隐》,收入《神奇秘谱》之中,并在解题中引录了他的两首同名诗,此外,《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也有人认为是他的作品,这些作品中都贯穿着隐逸思想。他在《咏史》中写到: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这首诗写在门阀制度下有才能的人因为出身寒微而受到压抑,不管有无才能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要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晋书·刘毅传》)的不平现象。
此诗意在抨击当时影响恶劣的门阀制度。诗人以涧底松比喻有才能却屈于下位的人,以山上苗比喻无才能而有权势的人。这与李白的《古风》(其三十九)很类似。其中有这样两句诗:“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鹓鸾。”梧桐之木本凤凰所止,而燕雀得巢其上,喻小人在上位而得志也。枳棘之树本燕雀所萃,而鹓鸾反栖期间,喻君子在下位而失所。
“世胄蹑高位”四句,写当时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高官之位,而出身寒微的士人却沉没在低下的官职上。这种现象如同“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使然,由来已久。
“金张藉旧业”四句,紧承“由来非一朝”。内容由一般而至个别、更为具体。金,指金日磾家族。据《汉书·金日传》载,汉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七代,金家都有内侍。张,指张汤家族。据《汉书·张汤传》载,自汉宣帝、元帝以来,张家为侍中、中常侍、诸曹散骑、列校尉者凡十余人。“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宠贵,比于外戚。”冯公,即冯唐。他当初以孝悌而闻名,拜为中郎署。由于他为人正直无私,敢于进谏,不徇私情,所以时时处处遭到排挤,直到头发花白,年事已高,也没有得到升迁。
这里以对比的方法,表现“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具体内容。
在门阀制度甚嚣尘上的社会里,一人飞升,仙及鸡犬。靠着家族势力,很轻易地就能跻身权贵行列,再不是那种“学而优则仕”了。权贵阶层的家族可以世代身居官位,不论贤愚都可享受特权,他们轻易地掌握国家政治资源,控制社会的经济命脉。而寒门子弟由于没有这种特殊的家庭背景,就会被边缘化。出身寒門的文人最终或归隐田园或闭门著述。
五、文化心理
《孟子》的《尽心章句上》(第九)有这样一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就是指百姓都能得到好处。这与孔子所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是类似的。这恐怕是古代很多文人的理想人格,也折射出特定时代里文人的文化心理。
孟浩然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传说王维曾私邀他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于是放归襄阳。
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在屡屡碰壁后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作。
夜归鹿门山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一二句写鱼梁洲渡头日暮十分喧闹,以此衬托诗人沉静和脱俗的胸怀。三四句写人们归家,诗人去鹿门,写出了世人与诗人不同的归途。五六句写月光照耀,夜登鹿门山的情景,表达出隐逸的情趣。最后两句写庞公隐居之所,岩壁门外,松径寂寥,只有诗人与山林相伴,与尘世隔绝。庞公,即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幽人,即隐居者,诗人自称。至此,诗人恬淡超脱的隐士形象呼之欲出。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屏弃世俗生活而安于孤独隐逸的情感,营造出幽美恬淡的意境。
所谓“出世”,《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超脱人世,摆脱世事的束缚。”具体而言,是指一个人不再关心人类生活中普遍追求的功名、权力、财富等,也不再关心社会衰颓动荡,而是希望自己超脱世人的生活,远离尘嚣,远离污浊,回归自我天性,回归心灵净土。古代文人出世之因很复杂,这里只是管中窥豹。
一、明哲保身
《屈原列传》中的“渔父”形象便是很好的证明。他对屈原说:“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的隐士形象。
“随流扬波”便清浊难分,不会因为自己的太过清明,引火烧身;“哺糟啜醨”,便醉醒难辨,不会因为自己的太过清醒,独自痛苦。渔父看透了社会的污浊,但不思改变,而是在随性自适中以求自保。他能认清社会的黑暗并懂得与世推移,可见他不是一般的人物。可以说,渔夫是很有头脑很有智慧的。但他与屈原不是同路人。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立面存在的。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则显得执著,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渔夫的处世态度反衬出屈原之高洁。从这里不难看出,渔父出世主因恐怕就是明哲保身。
与渔父类似的文人很多,张衡就是典型的例子。
张衡所处的时代,政治日渐腐败,宦官在和外戚的斗争中权力越来越大。对腐败黑暗的现象张衡都有过抗争,在为官期间惩治奸人的力度相当大,但终究是难以力挽狂澜。范晔的《张衡传》有这样一段文字:“时政事渐损, 权移于下, 衡因上疏陈事…… 后迁侍中, 帝引在帷幄, 讽议左右。 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懼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衡常思图身之事, 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面对黑暗的社会、昏聩的君王、当道的奸人,张衡已无话可说,只好“诡对而出”,以求自保。其实,他思想里充满了矛盾和痛苦。但时局不利,他也只能慨叹,只能自保,只能“上书乞骸骨”。
二、追念旧朝
刘辰翁是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词人。曾任濂溪书院山长、福建转运司幕、福建安抚司幕、临安府教授、江东转运司幕、中书省架阁等职。宋亡后,刘辰翁矢志不仕,回乡隐居,居家著作。他对故国的怀念在他的诗作中有所反映。
柳梢青·春感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这首词作于南宋灭亡之后。另一说,这首词作于南宋灭亡前夕,当时京都临安已经沦陷,宋恭帝被俘,绝大部分土地被元军占领。作者隐居故乡,做此词以怀念故国。
上片写想象中临安元宵灯节的凄凉情景,曾经的热闹、祥和已一去不复返了。 “铁马蒙毡”,点明整个临安已经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渲染出一种凄惨阴森的氛围,与元宵灯节的本应喜庆的气氛形成巨大反差。“银花洒泪”是凄婉的、沉痛的、刻骨铭心的亡国之痛。虽有“番腔”,但不堪听,乱人意,痛人心啊!
下片抒发了作者思恋故国之情和亡国之痛。 “想故国,高台月明”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临安和南宋故国的深切怀念、深挚眷恋之情。“独坐青灯”,指自己在故乡庐陵山中,独自面对青灯。遥想沦亡之故都,不但无力恢复故国,连再见到故都临安的机会也很难有,苦闷之情哪堪禁受呢。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辇下风光”,指故都临安的美丽风光。作者所指的“风光”应是宋亡前临安城元宵节的热闹、喜庆的场景,以及亡国前祥和的氛围和太平生活。“山中岁月”,指自己隐居山中的孤寂生活。“海上心情”,一般都指宋朝一部分爱国志士,在临安失守后在福建、广东一带继续进行抗元斗争的事情。
“位卑未敢忘忧国。”刘辰翁虽然隐居偏远的山村,但依然牵念着故国。往昔的美好家园已被异族的铁蹄践踏,曾经祥和安宁的生活就如东流水一去不复返。作者对故国刻骨铭心的爱恋让他在南宋灭亡后不再入世,而是彻底走上了归隐之路。
三、遵从本性
陶渊明出生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少年时代受过儒家思想影响,曾积极进取,抱有达则兼济天下的入世思想,在青年时期曾怀着“大济于苍生”的胸怀走上仕途,一生中经历过出仕—辞官—出仕—辞官—归隐的几个阶段。
陶淵明辞官归隐的原因,在他的《归去来兮辞》里有充分的说明。从本文的小序里,我们不难发现他归隐的主要原因:质性自然、违己交病、深愧己志、吊丧武昌等。而“质性自然”是归隐的根本原因。正文是对小序内容的具体而形象的反映。 “心为形役”,心被身体役使,指出来做官。“悟已往之不谏”,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追回,即指出来做官是错误的。“迷途”,指出来做官。“昨非”,出来做官不对。由此可见,辞官的原因是他不愿同流合污,不愿屈心抑志。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有人认为这是想象中的云鸟。云的无心出岫,正像他的无心出仕,所谓“无心”,即不为求取功名,却出来做官;鸟的倦飞知还,像他的厌倦官场生活而回家。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兮欲何之。”生命苦短,自由宝贵。余生不多,听从心声,又何须汲汲于富贵? 正如文中这一句所言:“富贵非吾愿。”
全文描述了作者在回乡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和日后隐居生活的畅想,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恶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道出了他出世的根本原因:本性使然。 杨朴的出世也是遵从其本性。他作为北宋布衣诗人,终生隐居农村。宋真宗在位时,想要在林泉之间访求真正的大儒。有人就向宋真宗推荐了隐居在郑州的杨朴,宋真宗就下诏,让杨朴出来做官。杨朴天性恬淡孤僻,不愿作官,于是见到宋真宗后就把妻子做的一首诗念了出来: “更休落魄贪酒杯,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这次被宋真宗召见后,杨朴还写了《归耕赋》,来表明自己归隐乡野的志向。如此这般,宋真宗只好放他走了。
四、社会制度
门阀制度大体萌芽于东汉后期,初步形成于曹魏、西晋,确立、鼎盛于东晋及南北朝前期,衰落于南北朝后期。门阀制度最主要特征在于按门第高下选拔与任用官吏。
左思出身寒门,虽有很高的文学才华,却在当时的门阀制度下屡不得志,只好在诗中表述自己的抱负和对权贵的蔑视,歌颂隐士的清高。左思所作琴曲有《招隐》,收入《神奇秘谱》之中,并在解题中引录了他的两首同名诗,此外,《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也有人认为是他的作品,这些作品中都贯穿着隐逸思想。他在《咏史》中写到: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这首诗写在门阀制度下有才能的人因为出身寒微而受到压抑,不管有无才能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要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晋书·刘毅传》)的不平现象。
此诗意在抨击当时影响恶劣的门阀制度。诗人以涧底松比喻有才能却屈于下位的人,以山上苗比喻无才能而有权势的人。这与李白的《古风》(其三十九)很类似。其中有这样两句诗:“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鹓鸾。”梧桐之木本凤凰所止,而燕雀得巢其上,喻小人在上位而得志也。枳棘之树本燕雀所萃,而鹓鸾反栖期间,喻君子在下位而失所。
“世胄蹑高位”四句,写当时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高官之位,而出身寒微的士人却沉没在低下的官职上。这种现象如同“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使然,由来已久。
“金张藉旧业”四句,紧承“由来非一朝”。内容由一般而至个别、更为具体。金,指金日磾家族。据《汉书·金日传》载,汉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七代,金家都有内侍。张,指张汤家族。据《汉书·张汤传》载,自汉宣帝、元帝以来,张家为侍中、中常侍、诸曹散骑、列校尉者凡十余人。“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宠贵,比于外戚。”冯公,即冯唐。他当初以孝悌而闻名,拜为中郎署。由于他为人正直无私,敢于进谏,不徇私情,所以时时处处遭到排挤,直到头发花白,年事已高,也没有得到升迁。
这里以对比的方法,表现“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具体内容。
在门阀制度甚嚣尘上的社会里,一人飞升,仙及鸡犬。靠着家族势力,很轻易地就能跻身权贵行列,再不是那种“学而优则仕”了。权贵阶层的家族可以世代身居官位,不论贤愚都可享受特权,他们轻易地掌握国家政治资源,控制社会的经济命脉。而寒门子弟由于没有这种特殊的家庭背景,就会被边缘化。出身寒門的文人最终或归隐田园或闭门著述。
五、文化心理
《孟子》的《尽心章句上》(第九)有这样一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就是指百姓都能得到好处。这与孔子所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是类似的。这恐怕是古代很多文人的理想人格,也折射出特定时代里文人的文化心理。
孟浩然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传说王维曾私邀他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于是放归襄阳。
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在屡屡碰壁后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作。
夜归鹿门山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一二句写鱼梁洲渡头日暮十分喧闹,以此衬托诗人沉静和脱俗的胸怀。三四句写人们归家,诗人去鹿门,写出了世人与诗人不同的归途。五六句写月光照耀,夜登鹿门山的情景,表达出隐逸的情趣。最后两句写庞公隐居之所,岩壁门外,松径寂寥,只有诗人与山林相伴,与尘世隔绝。庞公,即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幽人,即隐居者,诗人自称。至此,诗人恬淡超脱的隐士形象呼之欲出。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屏弃世俗生活而安于孤独隐逸的情感,营造出幽美恬淡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