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呈修,山东茌平人,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校。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华侨文学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九州出版社美术编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访问学者。
书画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全军及国外书画交流展。国画作品《永生》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并获文艺奖;《历史的回声》入选建军六十周年全国美展获特别奖;书法作品《心声》获“迎香港回归书法大展”金奖。曾到法国、德国、俄罗斯、荷兰、比利时、韩国等国家举办画展及学术交流,曾被俄罗斯文化部授予“为中俄文化交流做出贡献”奖并颁发了奖章,部分作品被收藏。
呈修把他的画作印刷品和资料拿来,放在我这儿,就匆匆地走。他总是匆匆来去,一阵儿在川,一阵儿在陕,刚刚还追逐着太行的风,转瞬又抱着渤海的月亮了。
这个山东汉子,带着他的黑胡子和画夹,就这样走来走去,从不知疲倦,身上总有使不完的劲儿。他是一个艺术旅途上的行者,亦可称之为苦行僧,栉风沐雨,餐风饮露,都不在乎。等到呈修云游归来,囊中总是把那些山川、民居、风物塞得满满的,带回一大批画作。
也许,艺术这个“魔鬼”,就是要拉上钟情于斯的人,如此这般地走上一辈子?
也许,这也是他的宿命?
呈修信奉写生会赐予他昭示和灵感,难道他在写生的路上看到了很多绘界大师的项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话,曾经是一切有志之士的座右铭,现在这个浮躁的世界不提这些了。“搜尽奇峰打草稿”,这话侥幸的为画画儿的人念叨,可又有几人深究“搜奇”与“草稿”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草稿”与“大作”间的血缘?又有几人在浪迹山林的时候能来些个“情人眼里出西施”?我一向对画画懵懵懂懂,骨子里奇缺理性的钙。我真的不明白,先祖先哲干嘛要弄出笔墨这个玩艺,来和喜欢画画的同志叫劲?大千世界哪儿有中锋、侧锋,哪儿有焦墨宿黑,哪儿是朱砂石青,哪儿是皴擦点笃?只要我们用笔墨宣纸一上手,对面的物象就在纸上抽象了、提炼了、符号了、变色了。因此,中国画的写生绝非纯粹的写生,纯粹的写生根本不存在,无论人们怎么用力,全部白费。试想,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虽堪为国宝,但他的那个画卷能囊括整个儿富春山居吗?那只不过是黄氏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已。我们也不妨点一下名,请范宽、倪云林,乃至黄宾虹、李可染回答,他们终其一生画出了一片有叶脉有水份的真实的树叶吗?也没有。我们还可以诘问长于色彩光影的西方前辈大师,请问:世界上哪儿站着莫奈色点斑斓的教堂呢?可莫奈的“教堂”还是走出他的眼睛和心灵,屹立在史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这些玄而不玄的话,我不知道中国和外国的绘画大师是不是都念过?可我知道,写生肯定不是一种机械运动,定然需要感受、感觉、感情的,不蘸些个心血涂在纸上,笔下物象则不能获得生命。唯有物我相融,甚至物我两忘,物物而不物于物,真正地移情于大干,才能写出有生命的东西。
呈修显然谙个中三味。他游方南北,到处去写生,收获不少。其实,中国画写生的功夫深不可测,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神形兼得的分寸极难拿捏。从呈修的写生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处心积虑地琢磨、探索、试验、创作。画面上的“他”,也在不停地行走,有时走远些,完全抽象;有时又走回来,偏于传统,他能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游弋,需要一种功夫,很不容易。看着这些画,我清清楚楚地听到他心灵徘徊的脚步声,我感受到这似乎是衔枚疾走,河冰夜渡一般的一种突围。我们甚至可以听到他自说自话,在寻找一种说词、一种语言。呈修后来到清华美院“修行”了一段时间,画艺大进。当我看到他从杜大恺等名师那儿领略了“剑诀”,而又行走江湖,有了自己的画貌之后,真为他高兴。他那些明确“标地物”作品,如川北、塬上的写生作品都很精彩。
佛家说,“觉妄是修,无碍是道。”呈修不停地把他“修行”的成果,呈示给世人,久久为功,有一股恒劲。我相信这位不停行走的黑胡子艺术家的艺术成就会越来越大,渐至“无碍”之境。我在这里说了这么多的话,未知呈修以为如何?是耶?不是耶?是也不是,不是也是耶?无论“是”与“不是”,我对呈修的祝福是真诚的。祝呈修越走越远,越走越有劲,行者无疆。
书画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全军及国外书画交流展。国画作品《永生》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并获文艺奖;《历史的回声》入选建军六十周年全国美展获特别奖;书法作品《心声》获“迎香港回归书法大展”金奖。曾到法国、德国、俄罗斯、荷兰、比利时、韩国等国家举办画展及学术交流,曾被俄罗斯文化部授予“为中俄文化交流做出贡献”奖并颁发了奖章,部分作品被收藏。
呈修把他的画作印刷品和资料拿来,放在我这儿,就匆匆地走。他总是匆匆来去,一阵儿在川,一阵儿在陕,刚刚还追逐着太行的风,转瞬又抱着渤海的月亮了。
这个山东汉子,带着他的黑胡子和画夹,就这样走来走去,从不知疲倦,身上总有使不完的劲儿。他是一个艺术旅途上的行者,亦可称之为苦行僧,栉风沐雨,餐风饮露,都不在乎。等到呈修云游归来,囊中总是把那些山川、民居、风物塞得满满的,带回一大批画作。
也许,艺术这个“魔鬼”,就是要拉上钟情于斯的人,如此这般地走上一辈子?
也许,这也是他的宿命?
呈修信奉写生会赐予他昭示和灵感,难道他在写生的路上看到了很多绘界大师的项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话,曾经是一切有志之士的座右铭,现在这个浮躁的世界不提这些了。“搜尽奇峰打草稿”,这话侥幸的为画画儿的人念叨,可又有几人深究“搜奇”与“草稿”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草稿”与“大作”间的血缘?又有几人在浪迹山林的时候能来些个“情人眼里出西施”?我一向对画画懵懵懂懂,骨子里奇缺理性的钙。我真的不明白,先祖先哲干嘛要弄出笔墨这个玩艺,来和喜欢画画的同志叫劲?大千世界哪儿有中锋、侧锋,哪儿有焦墨宿黑,哪儿是朱砂石青,哪儿是皴擦点笃?只要我们用笔墨宣纸一上手,对面的物象就在纸上抽象了、提炼了、符号了、变色了。因此,中国画的写生绝非纯粹的写生,纯粹的写生根本不存在,无论人们怎么用力,全部白费。试想,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虽堪为国宝,但他的那个画卷能囊括整个儿富春山居吗?那只不过是黄氏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已。我们也不妨点一下名,请范宽、倪云林,乃至黄宾虹、李可染回答,他们终其一生画出了一片有叶脉有水份的真实的树叶吗?也没有。我们还可以诘问长于色彩光影的西方前辈大师,请问:世界上哪儿站着莫奈色点斑斓的教堂呢?可莫奈的“教堂”还是走出他的眼睛和心灵,屹立在史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这些玄而不玄的话,我不知道中国和外国的绘画大师是不是都念过?可我知道,写生肯定不是一种机械运动,定然需要感受、感觉、感情的,不蘸些个心血涂在纸上,笔下物象则不能获得生命。唯有物我相融,甚至物我两忘,物物而不物于物,真正地移情于大干,才能写出有生命的东西。
呈修显然谙个中三味。他游方南北,到处去写生,收获不少。其实,中国画写生的功夫深不可测,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神形兼得的分寸极难拿捏。从呈修的写生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处心积虑地琢磨、探索、试验、创作。画面上的“他”,也在不停地行走,有时走远些,完全抽象;有时又走回来,偏于传统,他能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游弋,需要一种功夫,很不容易。看着这些画,我清清楚楚地听到他心灵徘徊的脚步声,我感受到这似乎是衔枚疾走,河冰夜渡一般的一种突围。我们甚至可以听到他自说自话,在寻找一种说词、一种语言。呈修后来到清华美院“修行”了一段时间,画艺大进。当我看到他从杜大恺等名师那儿领略了“剑诀”,而又行走江湖,有了自己的画貌之后,真为他高兴。他那些明确“标地物”作品,如川北、塬上的写生作品都很精彩。
佛家说,“觉妄是修,无碍是道。”呈修不停地把他“修行”的成果,呈示给世人,久久为功,有一股恒劲。我相信这位不停行走的黑胡子艺术家的艺术成就会越来越大,渐至“无碍”之境。我在这里说了这么多的话,未知呈修以为如何?是耶?不是耶?是也不是,不是也是耶?无论“是”与“不是”,我对呈修的祝福是真诚的。祝呈修越走越远,越走越有劲,行者无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