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画家埃贡·席勒笔下的表现主义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milyu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埃贡·席勒出生于奥地利图伦,从小在当地开设的艺术学校学习绘画。当时,他的老师就已逐渐发现他的绘画天赋,便鼓励他朝着艺术的道路发展。席勒的作品最初就深受美术学院印象派和现代印象派艺术的影响,他打下了雄厚的造型艺术基础。后来又深受他的恩师克里姆特的理论影响,此时,席勒的作品风格开始偏向装饰性。克里姆特的艺术之路是将传统带到现代、象征性带到了表现性,而席勒则不同,他已转变为彻底的表现主义风格,拥有自己纯粹的天地。
  一、席勒的艺术生涯
  一个时代可以造就一个艺术家,而一个艺术家也可以影响一个新时代,席勒便是如此。在这个时代,欧洲的艺术家发掘新的表现艺术形式,同时吸收抽象的表现特征和印象主义的各种优点,因此,在现代创作背景下,各种艺术风格相互依存、相互影响,造就了新的艺术形式。16岁的席勒很早就接受到克林姆装饰性艺术风格的影响,可以通过色彩的表达形式来表现自身情感,在选择线条时大胆运用几何形式,表现出了人类的自然本性,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表现主义绘画道路。席勒的绘画作品除了给人巨大的冲击力和视觉享受,也表达了画家本质的一种情绪的自我宣泄。所以,席勒有不同于常人的特别艺术风格,他画笔下的作品主人公形象常常充满各种痛苦以及情绪的扭曲,往常传统意义的优美都被画中人物的绝望和挣扎、变形的丑陋所替换。
  席勒的大部分绘画作品创作是有关人物的,而席勒作品下每个人物都经过精心的创作,这些人物往往都是扭曲变形的,呈现病态一般的形态,充满畸形和扭曲,这也是他异于其他风格画家的特点。席勒的作品往往会引发人们视觉上的冲击,画面会保留他探索真实的自我痕迹,而且,席勒还会对作品中的主体人物形象进行一种透视效果的变形,增加画面的形式感。虽然席勒没有像梵高那些艺术家一样遭受人生的苦难和困惑,但是他依旧寻找到自己独特的艺术绘画风格,给欧洲画坛带来不一样的影响,成为新一代的表现主义大师。
  二、画面感知
  席勒大胆选择几何线条和各种色彩形式去直接表现自我的情感,用他的风格果敢地客观表现出人类的自然本性,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表现主义绘画道路。他最重要的油画代表作品便是《死神与少女》。这幅作品作于1911年,在找寻属于自己的绘画风格时,席勒认识了一位女子——沃莉·纽齐尔,二人同居后,沃莉成为他的画作模特,其间创作了《死神与少女》。由画面可以看出,死神是一位穿黑色长袍、面无血色的男人,他的脸和作者本人极其相似。据猜测,画面中少女为席勒的画作模特和爱人——沃莉。死神低身靠向少女,头挨着头,如同在对她倾诉什么。他的手轻轻地放在少女的短发上,指节修长,看不见拇指。死神的脸上流露出悲怜和惶恐。这幅绘画作品描绘的是席勒和他的女友沃莉的情感纠葛,而死神正以全部的温柔和怜爱抚慰着她,画中的每个人物和其他静物几乎都同时处于一种错愕、担心的惊恐状态,生的种种欲望和死的种种威胁交叉成恐怖的心理阴影。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画中的少女虽然象征着希望与美好,但她与死神紧紧相拥,意味着绝望与悲惨即将来临。从这幅作品可以清楚看出,席勒一直沉浸在自己的悲哀与忧愁之中;从构图来看,《死神与少女》几乎完全沿用了克林姆特式的整体构图,画中矛盾充斥着画面,不止是意识方面,还有色彩的运用;画面中,少女的白色连衣裙与死神的黑色服饰表现出强烈和寂静的对比,而死神低身靠向少女,将她紧紧拥入怀里,仿佛二者要融化一般,少女骷髅似的手臂也与强壮的双腿形成鲜明的对比,都体现了矛盾的存在。人们可以感受到这幅画非常不平整,虽然有红色和黄色等暖色调的表现,但是即使是暖色调,也无法使观者感受到温暖,而是充斥凄凉,表达出满满的悲凉。
  三、技法的色彩表达
  席勒作品的颜色技法使用非常独到,有明显的绘画装饰色彩效果。席勒的绘画作品通常显得十分夸诞、荒诞、焦虑而又包括一种韵律感,其间又对色彩变化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他非常喜欢用各种对比强烈的颜色,产生和突出强烈的情感表达,尤其是红色、黑色、黄橙色等颜色成为席勒用色的标志。席勒在現代人体雕刻画中的这种色彩处理运用,有一点非常突出的色彩特征,那就是橙色的使用。偏血色的橙色是用朱红或大红加糖和柠檬黄混合调制配出的一种颜色,它天生带着赤色的强烈豪放与一种黄色的活跃璀璨,但它又没有这两种颜色混合后的感觉,充满生命力、含混不清的气息和欲盖弥彰的情绪。席勒喜欢绘制橙色的身体,而且在女性的乳头和上下腹部都使用突兀的橙色,特别突出性器官,有种难以理解的女性象征,如果说它的大红色还夹带着那一点热烈中的慎重,那么橙色似乎果真就是跃然纸上而蠢蠢欲动的那种不安分,这抹橙色一出,整个画面就仿佛带上了暧昧而又骚动的浪漫气息。
  席勒在《死神与少女》这幅作品中采用黄色、红色、白色、黑色等四种色调。而背景画面的部分采用大量的红色和黄色等暖色调,让观者产生强烈的色彩冲突感,而对于少女的红色短发,席勒也进行了变形和夸张,体现出少女的激情与冲动。从整体画面来看,死神的“黑”与少女的“红”交错,显得寂静而又安宁,让作品表现出浓浓的视觉效果而又充斥着矛盾,在表现夸张的同时体现出客观的人物形象。
  四、表现主义下“生与死”的表达
  (一)象征主义手法下的“生与死”
  在《死神与少女》这幅画作中,人们可以清晰看出象征主义手法的巧妙表达:少女突然跪倒在死神的前方,搂抱着抓住了他,十分眷恋,两眼只能望着另一面,仿佛透过那面墙可以一眼望见外面的美好景物,少女身穿红黄黑白相间的彩衣,底边还带有尖尖的红色棱角——这似乎也只是席勒的标识。死神的脸上充满着爱的怜悯或忐忑不安的神色,仿若父辈与自己的一个女儿就此分别,此情此景更是让许多人难以忘怀。
  表现主义主要强调当代艺术家的自身表现情感。席勒通过一次次表现死亡的场景,把生与死的矛盾充分表现出来,向人们表达死亡的必然性,坦诚人们面对死亡的惧怕和焦虑,用象征的表现手法来隐喻人类面对死亡的本能感受。因此,席勒的绘画作品便是通过这种对客观事物的夸张和变形以及扭曲的方法来宣泄自身的情感——苦闷迷茫以及对现实生活的主观感觉。
  (二)死亡诠释下的“生与死”
  席勒的作品在画面选择上并不会受到传统的色彩、明暗以及大小方面的控制,通常,作品主体采用变形和夸张的方式,表现其风格的桀骜不驯和对现实的抗争,所以,观者看到席勒作品时便能感觉到他与以往传统艺术家的不同。从《死神与少女》来看,它带给观者的是直击心灵的紧张,也是一种慢慢渗透的绝望。席勒笔下的典型人物大多瘦长,那冷峻的身体线条令人惊心动魄,他非常强调人物形象清晰的外形和轮廓,喜欢用红、黄和灰黑色等色彩来表现强烈的人物情绪。席勒的绘画发展到最后,呈现出的是桀骜不驯的线条和夸张的造型,虽然哪怕是某种客观的事物也有静止不动的形式和状态,但是经过席勒的用笔,其也会变得惶惶不安,而相对来说,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感情状态也会大胆表现出来,流露出一种悲观的美。
  五、结语
  绘画艺术是永恒的,但是艺术家的风格受其个性和时代背景的双重影响。席勒一直坚持自己的绘画艺术之路,运用那歪曲的艺术线条与独特的艺术色彩,并且以自己独有的艺术形式向人们展示和讲述了他的新的艺术审美价值追求,为20世纪绘画艺术表现领域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艺术力量。
  (武汉纺织大学)
  作者简介:程梦琪(1995-),女,回族,山西长治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公共艺术设计。
其他文献
北方吹来一阵微风,放着纸鸢,所爱的人亲手为你泡上一壶上好的白茶,这样的意境便足以让人成为人生赢家。  我想是的。因为我此生最敬爱的外婆,倾尽一生为这个家庭付出,这样的画面虽说是记忆,但这也是曾经上帝送给她最美的礼物。  只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母亲的家便是如此,还好有外婆在,一切才会从容,不至于拧巴。  清香悠悠白牧丹,闻香品茗如八仙,老白茶中生叶味,神韵精髓陶亦然。外婆一生所最爱的便是这杯老白茶
期刊
每一个燕子翩然归来的季节,我总会想起母亲。  烟雨濛濛之中,一只燕子穿梭在斜风细雨里,黑色而轻盈的身躯如利剑一般,穿透风雨,骄傲地飞翔着。它像极了母亲——那个站在自家麦田里深情凝望的母亲,一排排整整齐齐的麦苗在母亲柔和的目光里肆意地拔节、生长;它像极了母亲,在母亲六十年的天空里不停地飞翔,不停地衔草、筑巢,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悉心哺育着她的孩子们。  母亲的老屋陈旧且温馨,母亲的眼神清澈且高远。每每
期刊
太阳已近中午,蒙头大睡的冬梅终被清理卫生的宿管员阿姨叮当作响的操作给惊到了。显然,这个时段不是她应该醒来的时段。她双目微睁,首先动了动手指,手指木木,又揪了揪头发,头皮疼疼,最后才转了转眼球。她在和要不要起来做艰难抉择。  “哪个挨千刀的,把桶面泼到了洗脸池里,哪一个?”  高音阿姨的吼声未落,烟嗓阿姨的愤怒又从卫生间传出来了,嗓门粗得像个低音炮。  “天天都是这个歪歪腚,有屎不往眼眼里拉,你怎么
期刊
昨夜下了一夜的雨,窗台的花儿碎了一地,仿佛做了一个很长很长的梦,今日捧着《升庵集》吟着滚滚长江,方才知晓原来是你。  那一年,你不过是十来岁的孩童,稚气未退的童音在成人的世界穿梭,我只管嗤笑你的少年老成,却又在你一番对答如流后深感自惭形秽。“会心山水真如画,名手丹青画似真;梦觉难分列御寇,影形相赠晋诗人”,丹青一抹纵使浓淡相宜,未免有些许单调,而你纵口一语,便为它添上历史的厚重。那时还未曾知晓你的
期刊
我的三叔——朱璧富  真是时光荏苒,转眼间,三叔璧富也都七十有余了,自我2001年南下东莞谋生,就很少与三叔见面了,一年,二年,记得最长一次七年我都没回乡。但无论走到哪里,家乡里的人与物都深藏在我的记忆深处难以忘怀,三叔他那乐观向上、大公无私的心态,时常在我脑海闪现出来……  小时候,我们一群孩子都叫三叔“三爷”,三叔小父亲三岁,在父亲兄弟五个当中,三叔的个头最矮,身高还不到一米七五,大伙都特别吃
期刊
奇一:金丝楠  金丝楠木,有一种至尊至美的高贵气质,不喧不燥,安静沉稳,盖世独一,被称——“皇木”。  话说鄂地竹溪,乃著名楠木之乡也。  从地图上看,竹溪处于中国版图雄鸡的心脏位置,是自然的“国心”。这里是汉江最大支流堵河的源头。江也好,河也罢,往往是“通”则“流”也。而竹溪的河,偏偏反着取名——堵。有意思吧。  为了寻访退耕还林楠木种植情况,我专程来到此地。  竹溪县副县长余凯告诉我:“竹溪退
期刊
康塔塔(Cantata)起源于17世纪的意大利,来自意大利语“歌唱”一词,即歌唱的曲子,是巴洛克时期重要的声乐体裁之一。17世纪以前,康塔塔是一种以器乐伴奏的单声音乐。当时,康塔塔流传的范围非常广泛,它流行到意大利变成了多声部的牧歌,除此之外,它还广泛流传在法国、英国、德国等地。17世纪之后,欧洲人民经常处于水深火热的战争之中,这种情形促使很多思想激进的作曲家和文人开始思考人文主义思想并进行创作。
期刊
孩子  最想要什么东西  最想要的是温暖的家  亲爱的  最想去什么地方  最想去的地方是您的心里  母亲  最需要什么  最需要的是平凡的陪伴  温馨祥和的家  相濡以沫的爱人  陪伴母亲慢慢变老  是我们共同的愿望  拥抱太阳  闲余之际  亲亲大自然  把心归零  让嘈杂的思绪过滤过滤  做个美梦  梦里的繁星和月亮都告诉我动人的故事  梦醒时再沐浴乳白色的晨雾和拥抱新的太阳  一切都显得淡
期刊
横山老腰鼓是我国知名度颇高的一项地方性鼓舞,已被列入第二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的产物,具有极高的艺术文化价值。多年来,横山老腰鼓在内容与形式上一直秉持传统,传承着最原始的艺术风格。因此,本文阐述了横山老腰鼓的起源与应用,分析了横山老腰鼓的表演形式及艺术特点,以期使人深入了解这门艺术,进一步继承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横山老腰鼓是流传于陕北地区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发
期刊
中国拉弦乐器又称弓弦乐器,主要是指胡琴类乐器,是二胡、中胡、高胡、板胡、坠胡、京胡以及遍布中国各地区、各民族几十种同类乐器之总称。胡琴约于唐代由西北地区传入中原,在元代时已相当流行,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胡琴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绝大部分的中国地方戏曲和民间音乐的主要伴奏(民间称之谓“领弦”,即全体伴奏器乐的首领)均由各种胡琴担任,它们丰富的音色、戏剧化的歌唱性和特殊的演奏技法令戏曲唱腔和伴奏音乐融为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