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如玉洁心比春和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sualstudio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还居旧图》,绘写三代帝师祁寯藻致仕回乡的情景

  祁寯藻是清代中晚期的名臣贤相,世称三代帝师,他名声显赫,政绩卓著,朝野共知,官民同赞,他的行迹成为官吏学习的楷模,民间传为佳话,朝廷、巡抚、县衙在祠堂设有祭祀他的神像。
  首先说官方對他的评论:
  皇帝赞他“学粹品端,忠清亮直”,“始终是正派人”,死后赠太保,谥文端,人祀贤良祠。
  《清史稿列传》一百七十二卷论祁寯藻日:“三朝耆老,辅导汁主,清望所归焉。”《山西通志》记载,祁寯藻“清风俭德,霍山以北称家范者,必称首也”。
  祁在同治五年(1866年)去世后,山西巡抚、布政使、按察使、学政合词向皇帝具奏:“祁寯藻,性成孝友,学有本源,翰苑知名,覃思经籍,文衡叠掌,秉鉴人伦,任重柩机,广德于心,启沃筹参,惟幄同军,国之平章,远方洛社,耆英不愧,汉家儒相,锦堂有祀,非徒闾里之荣,遗笏堪思,宜祀乡祠之祠。”恳请皇帝表扬,后将祁祀于山西文庙的贤良祠中。
  寿阳县将祁祀于“乡贤祠”中,乡人秦东来写祀辞十四条,赞美祁的品德。他把祁比作明朝的海瑞:“居官有鼎鼐,无地起楼台。”
  其次是清代名臣的评价:
  晚清四大名臣左宗棠赞祁寯藻:“孝友清德,天下称之。”
  名臣胡林翼赞祁寯藻:“学究天人,尽念独深。”名臣张维屏赞祁寯藻:“寿阳相国,性如玉洁,心比春和,学博而不矜才,丰而不露,见人友善,必称道之。其休休,有容之度,盖有古大臣之风。”
  名儒俞樾赞祁寯藻:“胸怀宽广,才调高雅,不愧词臣;高策奇谋,治国方略,多被皇帝采纳;他像高山大湖,人们得了他的利,不知利从何来;他像明月普照,风光浩荡的天宇,人们遨游在其中而自然融化。”
  祁寯藻是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进士牛树梅的会考官。牛赴四川候选知县时,祁送了他六个字:“少科派,勤听断。”牛念念不忘,事事遵循。同治年间,他听说祁在京上朝时只乘车不坐轿,是因雇不起轿夫。他特写信给祁:“我夫子清风亮节,十年宰相,至有悬斧之忧,此为将来史册佳话也。”
  清代名臣如那彦成、彭蕴章、徐继畲、何绍基、翁同和、徐世昌等对祁的赞美之词还很多,不一一再述。
  祁寯藻能得到朝野如此高的评价,是他一生按照皇帝的“清、慎、勤”要求力行的结果。他的一言一行与儒家要求的君子标准是一致的。


皇帝赐祁寯藻金丝陀罗被

恪守祖训严于持家


  祁寯藻的祖父祁文汪告诫子孙:要“动静胥归于正,身心自养其和”“恭敬樽节退让,刚健笃实辉光”。他的父亲祁韵士乾隆五十五年修房院时将“孝友传家”砖刻嵌在大门额上,要求后人代代遵循。祁寯藻恪守祖训把祖父祁文汪写的两条对联用木刻精制后悬挂在祁氏祠堂,以示后代遵循。因此他对家人的言行要求特别严。逢年过节他不在家时,总要给家里写信告诉家人:“各处有送银信者,连信交给来人,切勿退银收信。”孙女过满月,他告诉家人:“如八舅母送来东西可收,别处一概婉辞。”道光年间南方有一巡抚送了祁一砚台,用久了才知砚台里裹的是金,他即派人去找送砚人,想把砚退回去,后得知送砚人已死,无法退还,他后悔莫及,特将此砚投入井中,使其不再见天日。
  宣武门外四眼井是他租用的官舍,其中有几间用不着,为了节省开支,他转租给了别人。他上朝穿的官服、朝靴破了打个补丁十年不易。堂堂京官,如此寒悴,实在少见。
  他生前如此,临终时嘱咐儿子祁世长:他的“墓志之文,汝无乞尊官贵人写,他们多有奉承之辞,且恐失实,吾不愿也。”“柩棂归故里时,别惊动官府。”祁世长遵嘱照办。


祁寯藻书法

克己复礼心系百姓


  祁寯藻从京城或外地回到县城必下马或下轿同,再步行回平舒,所经之处遇熟人,都要问候,拉一些家常。在村遇学生放学,他都要问其学习如何,优者必给予奖励。
  道光十四年至十六年(1834-1836)在家守孝时,他倾心研究寿阳农言,走门串户,到田间地头,访问老农有关当地的农事、农言,编写了《马首农言》,不仅记录了农事农言,为民提供了农业耕作技术,而且记录了乾、嘉、道、咸四朝百年之间的农村13种粮价还有油、盐、酱、酒,棉花、布匹、农具等价格及交换方式,揭露了商家买空卖空、囤积居奇之不义,同时也提出了救灾的良策。此书为我国近代唯一的一部农书,已收录《秦晋农言》中,并引起了日本农学者的重视和研究。前几年我们在县里召开祁寯藻的农学思想研讨会时,日本东海大学特任教授渡部武还发来贺信表示祝贺。
  道光二年(1822年)他任广东乡试副考官时,从京坐轿出发到任邱时,因下雨,道路泥滑难行,轿夫不慎跌倒,使轿倾斜,祁从轿中倒在地上,臂膀碰破,疼痛难忍。当时祁很生气,责问轿夫,轿夫回答他们是农夫,是官府派来抬轿子的。此时祁又气又恼,也顾不得臂膀痛了,特写了一首诗,末句连写两句:“呜呼!当官岂念民难叩!”他以诗揭示了官府的腐败,表达了对农夫的悯爱。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他奉旨赴甘肃查办布彦泰案,随从办案人员数人。他们从京师出发,路经寿阳时却未回村,仅在城外与其三哥见了一面即往西行。沿路他派人告诉州县官府:“住舍需打扫干净,不必张灯结彩,车马要备好,但不必迎送。”告诫同行者:“食宿、脚费随时结清,不得虚报冒领,违者必究。”深得民间爱戴和赞颂。


祁氏祠堂碑拓

不入时俗清流雅望


  祁寯藻所处的时代,是清代的中晚期,鸦片战争,太平军起义,国家内忧外患,困难重重,民不聊生,而不少官吏乘机大肆贪婪,人民苦不堪言。清人著录的《道咸宦海见闻录》《官场现形记》《见闻琐录》都是记载当时腐败现象的。大体上有几种:
  权钱交易,买官卖官。书中称“每官皆有价格,非贿不得。”传言“火到猪头烂,钱到公事办。”
  官商勾结,巧立名目。“春季借粮,八斗顶一石,秋季还粮一石顶八斗。”州县官从中图利。
  陋规馈赠,互相攀比,相沿成俗。有位叫张集馨者,调任陕西粮道,出京时共费银一万七千两,比一年的俸银还高。
  监施酷刑,搜刮民膏,残害百姓。道光二年榆次王湖有一女子叫赵二姑,十四岁,被当地的恶棍阎四虎强奸,赵二姑告到县衙,县衙受了阎四虎的贿判为通奸,赵二姑父母又告到州府,州官受了阎四虎的贿,维持原判。赵二姑不服,当堂用剪子自尽。此事惊动了道光皇帝,派御史梁中靖赴山西处理此案,经过历时一年多的调查,查清了此案。处理了原案中受贿的七个官员。即山西巡抚、道台、太原知府、榆次、忻州、平定州府。后来祁寯藻为赵二姑写了《烈女赵二姑辞》叙述了此案的全过程。现在晋中演的晋剧《打虎记》就是以这一史实编写的。
  以上这些腐败现象在清代中晚期到处可见,但也有像梁中靖、祁寯藻等这些清廉的官员与当时的腐败现象进行着不朽的斗争。
  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中,为什么祁寯藻能做到清介自廉、出污泥而不染呢?究其原因有三:
  一是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祁从小深受儒家思想教育,父母的言传身教,使他养成了孝为先、勤为本的品性。他15岁时考中了县学生员,回家高兴地向家人叙说,全家人都为他高兴,但他母亲刘氏却不悦,反而批评祁寯藻:“你小小年纪考了个秀才就觉得了不得了,这样日后还能考上举人、进士吗?”之后祁学习再好,从不对人炫耀。道光二年他去广东任乡试副考官,走时母亲对他说:“切戒归装不得有异物。”道光三年赴湖南任学政时,刘夫人问祁,皇帝这么器重你,你怎样报效皇帝?祁说:“以清、慎、勤之箴奉以终身。”刘夫人曰:“然!清勿激,慎勿隘,勤勿扰。”祁寯藻终身谨记践行,得益甚深。
  二是能自戒自警。祁一生中常把古代名人警句写成条幅如“克己复礼”“积善在身”“为善最乐”等为座右铭,以正自己的言行。道光十五年(1835年)他在家守孝时写《自戒》告诫自己:“量力任以事,遇物节所受。”咸丰年间他写《和三兄自警诗》:“藏身先以恕,应物贵无苛。自警交相警,聊为式好歌。”与三哥互相勉励,携手共进。
  三是制度的约束。清代有的制度非常严格,这对祁寯藻来说是非常管用的。如考试回避制度,满汉官吏制度等。这些制度尤其汉官是不能违犯的,若犯必株连九族。嘉庆十年(1805年),他父亲祁韵士任宝泉局(铸币局)监督时,因局库亏铜案而无辜受牵连,被发配伊犁。这使他深有感伤,终身难忘。


祁寯藻书法

  祁寯藻的优良品德,直接影响到后代子孙。《清史稿》称祁世长谨守家规有父风。光绪十五(1889年)年他请假回家为其父修墓,并送其孙祁师曾赴太原参加乡试。他们爷孙俩乘车到太原,在北肖墙聚德成商铺的老乡家里住下。三场考完,巡抚知道后急派人去找,得知爷孙俩早乘车回了寿阳,此事被后人载人史册,传为佳话。
  祁世长在家为其父修墓期间,有位叫张折桂的乡人,持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的一纸借条来要账,上面写着“祁翰林院取银五十两,三月初三取银四十两,光绪四年(1878年)正月初七收銀二十两,五年收银三两”。祁世长想此时先君还未生,据说时先祖居官时,家中事由二伯祖父祁醇士持家,此借账由二伯祖经手署先祖名下,事隔多年,子孙各立门户,均应分还,今独向予索要,似不近礼。虽自家开销也挺拮据,但又不能推却,即派太安驿人任熙春和侄儿祁友直携银将此账结清。此事在乡里至今仍在传颂。
  纵观祁氏的品行不仅是清代官吏的楷模,也是我们今人应继承和弘扬的优良传统文化。古人云:“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如何获得优秀的传统祁氏文化,极需我们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和开发的力度。一是借学者研究的成果,借新闻媒体的传播,让祁氏文化开花结果。二是根据党的方针政策,做到鉴古资今,把祁氏优良传统继承下来,变成我们的自觉行动。三是把廉政建设和家训教育结合起来,学校、家庭、社会全动起来,做到家要有家规,村要有村规,国法民规,人人遵守,正气必立,邪气必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其他文献
林语堂  两国交战,殃及百姓,亲人分散,音讯隔绝。《四郎探母》中杨延辉的唱段,叙述了这般情形对个人及家庭的影响:“孩儿被擒在番邦外,隐姓埋名躲祸灾。萧后待儿恩似海,铁镜公主配和谐。儿在番邦一十五载,常把我的老娘挂在儿的心怀。胡地衣冠懒穿戴,每年间花开儿的心不开。闻听得老娘征北塞,乔装改扮过营来。见母一面愁眉解,愿老娘福寿康宁永无灾。”  太平年间有婚姻悲剧,动荡岁月更多。抗战事起,两国互为敌对,参
期刊
我叫王云英,山西省定襄县王进村人。我的舅父邢殿元,字善章,清光绪九年(1883年)生于山西省定襄县城内的一个商人家庭。  17岁那年,邢殿元被保送人山西令德堂,后考取公费留日。1906年1月,经丁致中介绍,谷思慎主盟,邢殿元加人同盟会,结识了孙中山先生。归国后,邢殿元与留日归国同学阎锡山、赵戴文、黄国梁等结为“金兰之交”。  辛亥革命初期,邢殿元回到山西,与阎锡山、赵戴文、黄国梁等人共谋响应武昌起
期刊
高氏宗谱  从古代有关资料及各朝代地图看,太原府清源县高白古镇历史悠久,明清时期是清源县第一大镇,是交通、军事、商贸重镇,明清民国时期的旱码头、小商埠。其高氏家族是镇上的大户。高白高氏的由来  传说清徐高氏原籍陕北延安府米脂县印斗镇圪针沟,因明朝初期陕北干旱,始祖高龙、高迁兄弟二人迁至山西省交城县狐爷山落户,后始祖高龙又从狐爷山迁移到阳曲、清源、交城三县交界之地三县岭南属清源辖境的桃园沟落脚,后在
期刊
西方医疗史早已成为史学领域比较成熟的专门史。与科学技术视角的传统医史不同的是,从史学视角开展的医疗史研究更注重对医疗与社会的批判和反思。英国医疗史学者普拉提克·查克拉巴提(Pratik Chakrabarti)的著作《医疗与帝国——从全球史看现代医学的诞生》(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8月,李尚仁中译)从殖民医疗史的视角揭示了现代西方医学兴起与欧洲海外殖民扩张过程之间“共生”乃至“共谋”的关系
期刊
9月30日“烈士纪念日”,我们应该深深铭记的日子。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会想起我的太公——牛赶会烈士,他用英勇和热血为后世迎来新生,用生命和无畏捍卫了民族尊严。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姥爷家看到了河北省容城县方志办回复给《牛赶会烈士家属的一封信》,眼前的一切让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急切地让姥爷给我讲讲这是怎么回事?听姥爷说:“姥爷的爷爷(我的太公)生前是一名共产党员,是王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是容城
期刊
乾坤湾防御工事第九部分 相关延伸链接  相关延伸:碉堡这个战争的防御性设施,究竟什么时候用于战争,眼下还没有找到准确资料,但在中国战场的第一次大规模运用是在上世纪的30年代初。1928年毛泽东、朱德会师井冈山后,以此为根据地,迅速向周围发展,大有燎原之势,以朱培德为首的国民党江西地方势力,因军事上多次“进剿”红军不利,效法李鸿章当年剿灭捻军之深沟高垒战术,在赣西、赣南等地修碉筑堡,对根据地进行封锁
期刊
徐繼畲研究资料  翻阅《徐继畲集》读到李守愚其人其事,恰好和刚刚读过的《醉花窗医案》有关,原来这李守愚就是医案中的李东樵,也是光绪《介休志》主纂者李敦愚的哥哥。联想到晚唐诗人韩偓《守愚》中的句子,“守愚不觉世途险,无事始知春日长。”勾连查证,也就不觉得春日漫长了。  同治五年(1866年)的十一月二十三日,晚清名臣徐继畲上折子保奏了山西的五个人,介休李守愚是其中唯一的绅士,其余四人均为在职官员。在
期刊
豆峪村  中国传统村落——山西省平顺县豆峪村,是个有着近千年历史的古村落。自古以来,人杰地灵,英才辈出。素有诗书继世,忠厚传家之乡风习俗。从明代万历年间恩贡,曾任河南汝阳伊阳县主簿兼署县事的刘世本;到清皇诰封武都尉四品衔刘永亨。从光绪乙亥恩科武举刘日增;到中华民国时期的诗人、教育家刘可欲及书法家张时敏等。豆峪一直以来昌武兴文,绵延不绝。  从村南龙王庙、村中观音堂、村后关帝庙等小型建筑等有关碑刻记
期刊
寻访清口村,是去探寻一个封建士子的故土情怀。  走进清口村,是去了却一个酝酿了多年的心结夙愿。  这个士子叫靳会昌,山西省潞城县(今为潞城市)清口村人,是清口村人文历史中的主角。短暂的42个春秋,他走过了一段始终于故地的轨迹,画了一个以故地为圆心的半径。  这个心结夙愿,就是能专程走进清口村,去详细观瞻靳会昌的故居,探究他钟情于故土的心路历程。  对于靳会昌,我是很有印象的。有印象的原因不是因为他
期刊
王堉故居王堉故居  2016年夏,我从孔夫子旧书网购得清末介休名医王堉的《醉花窗医案》一书。此书原为手抄本,现存于北京图书馆。该书于1961年在介休县(今介休市)被发现,后经中国中医研究所刘寿山等人句读、山西省中医研究所整理,于1979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该医案重新面世后受到了中医界的广泛重视,一度成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浙江、山西等中医大学的学习科目。此医案不仅在中医学临床研究上有着重要的借鉴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