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叫王云英,山西省定襄县王进村人。我的舅父邢殿元,字善章,清光绪九年(1883年)生于山西省定襄县城内的一个商人家庭。
17岁那年,邢殿元被保送人山西令德堂,后考取公费留日。1906年1月,经丁致中介绍,谷思慎主盟,邢殿元加人同盟会,结识了孙中山先生。归国后,邢殿元与留日归国同学阎锡山、赵戴文、黄国梁等结为“金兰之交”。
辛亥革命初期,邢殿元回到山西,与阎锡山、赵戴文、黄国梁等人共谋响应武昌起义。
1912年(民国元年),邢殿元受派为迎接孙中山视察山西首席代表,陪同中山先生全程视察山西。
1922年,成立太原市自治公所(简称市政公所),邢殿元被市参议会推举为市政公所負责人,冠名为太原市的“市长”,也就是说,邢殿元是历史上被称作太原市“市长”的第一人。
邢殿元的父亲(我的姥爷)从小本买卖做起,惨淡经营,克勤克俭,逐渐有了积累。于是,在绥远(今内蒙古)的归绥(今呼和浩特)及包头一带有了联号和分店。我的姥爷兢兢业业、循规蹈矩,始终不敢妄自尊大、贪图暴利。
姥爷对于儿子邢殿元的教育极为重视,不愿他继承业商,认为“只有读书,应试人仕,光宗耀祖,才是正途”。因此,为他遍访名师、严加督促、入塾学文。
不幸的是,我姥爷的族中兄弟见财起意,盗用其店铺名号,投机钻营、牟取暴利,致使姥爷店铺破产。洁身自好、秉性要强的姥爷愤然自尽。盈实的家庭家道中落。
其时邢殿元尚在稚龄,姥姥为了实现姥爷的遗愿,省吃俭用、负重前行,坚持让邢殿元完成学业。家境的贫寒,激发了邢殿元刻苦攻读的欲望和决心,学业大有精进,深得塾师和学官的赞赏。邢殿元曾在作文中写道:“苦读奋仕进,潜修稻梁谋。”
那时候,官场有一项成例:每逢上司发来御旨公文,动辄诏令有学历的文士来县衙,宣读传布这种文书。不事先交付预习,只在临场领接后,一边拆展、一边照文逐行朗读。文中没有标点符号,却要求读时句、逗分开,既不得串连直溜,又不许中途磕绊。否则就是失仪、失敬。不仅要遭斥责,而且还会失去日后进步的机会。邢殿元经其老师及学官指点引荐,屡任其事。由于邢殿元根基扎实,捧读时从容镇定,而且口齿伶俐、句逗分明、流利通畅,因而大受赞誉。
清光绪九年(1883年),由山西巡抚张之洞奏准,在太原开办令德学堂(全省最高学府),县宰认为邢殿元才学尚佳、可以造就,遂保送其入山西令德堂书院深造,其时,邢殿元年17岁。
不久,令德堂并人山西大学堂(与英国传教士的西学专斋合办),邢殿元则转入山西大学堂中学专斋,主修儒学经典。
邢殿元虽是家中唯一的儿子,在三姐弟中排行最小,但他力行孝悌。学堂每月发给“膏火、膳补及奖金”,邢殿元总惦念其母(当时我姥姥左肢病瘫)及家人,节俭自己的衣食,积存所余,捎寄家中,贴补日用。
邢殿元寒窗苦读、孜孜不倦,曾以“能默诵熟背十三经”传颂一时。虽然他自幼饱受封建礼教熏染、被锢蔽于穷乡僻壤中,但一旦步人新式学堂、徜徉于新知识海洋后,便茅塞顿开、志存高远。
邢殿元悉心聆听了老师对时事的讲解,知晓了甲午海战中国的惨败、八国联军的侵凌、清政府的昏庸腐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祖国面临被瓜分、被宰割的厄运后,义愤填膺、痛断肝肠,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决心寻求救国强民之策。
推行明治维新,日本走向强盛。这对国人启发很大。邢殿元终于考取公费留日机会、毅然负笈东渡。留日期间,邢殿元醒悟:国家只有兴利除弊、彻底改革,效法欧美日本,建立民主政体,才能救亡图存。
邢殿元借此结识了孙中山先生,得到启蒙点拨、接受了革命思想,进而参加了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在思想上注入了新的血液。
清廷迫于国内要求革新的浪潮,宣称“预备立宪”,通令各省成立咨议局,山西咨议局以梁善济(定襄县北社西村人)为议长。梁善济曾是邢殿元的业师。邢殿元从日本学成回国,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遂应梁善济之邀,任咨议局秘书。
其间,经过邢殿元的引荐与撮合,阎锡山拜识投靠了梁善济。阎锡山借此机会逐渐受到重用,培植起了自己在新军中的力量。
邢殿元通过咨议局实际工作,觉察到所谓“咨议局”,不过是腐朽清帝用以缓和社会矛盾、伪装改革、蒙蔽民众的工具,并不能发挥民主议政作用,难以实现初衷,便想脱离咨议局另寻出路。
清宣统元年(1909年),邢殿元参加清廷科考。翌年,获朝考一等成绩并经摄政王签核,留在吏部做“京官”,颇得李殿林(山西大同人,吏部邮传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典礼院掌办大学士)的赏识,“京官”做得顺风顺水。
家乡定襄县王进、师家湾村,因田间水渠灌溉两村村民发生械斗。王进村的亲属找到邢殿元,请这位“京官”为其出头,邢殿元遂向李殿林告假:一则探母、二则即回家乡处理事端。
邢殿元回到王进村详细了解情况后,向亲属讲述了清朝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的一段轶事:
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张英看完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看罢来信,领会了张英和睦礼让、豁达明理的胸襟,立即让出三尺地来。
讲完之后,邢殿元循循善诱,开导亲属,冤家宜解不宜结,要开阔视野、明白事理、从长计议、礼让三先。
邢殿元先到田间水渠实地探察,做到心中有数。然后,邢殿元自掏腰包,宴请两村族长“能人”及村民,并请了县吏做公证人。席间,邢殿元态度亲善,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历陈利害,并提出解决办法。 由于邢殿元事先做足了功课,措施合理,加之有礼有利有节,大家都能够接受。于是,两村村民化干戈为玉帛,纠纷得到妥善处理。
在吏部任职期间,邢殿元广结同志、积极鼓吹孙中山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各省响应,邢殿元与山西同志联络,参与策划组织了山西反清起义。对于这次山西光复起义,孙中山后来在太原的演讲中曾予高度评价,称这是对武昌起义的有力支持。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袁世凯玩弄权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爬上大总统宝座,改定北京为首都。同盟会总部及各省代表均移驻北京。
山西当局及其首脑阎锡山,认为邢殿元已在北京工作,与各方面联系有基础,遂任其为山西驻京代表。
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为宣扬三民主义和建国方略、筹拟交通实业等建设项目资金,亲赴各省考察。抵达北京后,邢殿元前往拜谒,对中山先生的主张深为敬佩,并秉承山西当局意旨,邀请中山先生赴山西视察。邢殿元被山西当局委派为迎孙首席代表,陪同全程视察,受到山西军民的热烈欢迎。
北京政府实行责任内阁制,国会实行参、众两院代议制。此时,同盟会扩大改组为国民党,成为议院中最大的政党。邢殿元以老同盟会会员和山西代表的身份,人选为众议院议员。
但事实告诉邢殿元,由于这种议员大多不是国民民主选举产生的,不能代表国民意愿、不能真正为民讲话。有的议员“挂羊头、卖狗肉”,谋取私利、贪污受贿;有的议员倚傍势力、为非作歹,被人们讥为“猪仔议员”。而内阁政府被军阀政客把持,专横跋扈,腐败无为。他们任意践踏宪法和议会,几次解散议会;对于议员,更是轻蔑,或凌辱、或威逼、或收买、或利诱,以致贿选;甚至于如袁世凯忌恨国民党籍议员宋教仁,竟派刺客将其刺杀于上海车站。
由此可见,这种议会的所谓“运用民权、参政议政、监督内阁政府”,纯粹是一纸空文,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邢殿元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决意寻机脱离北京政界。
1920年,奉军张作霖入关,北京政局骤变。邢殿元借机返回太原,投身于推行孙中山倡导的地方自治之中。
邢殿元认为:“中华民国之建设,必当以人民为基础,而欲以人民为基础,必当先行分县自治。”又说“自治者民国基础也,础坚则国固,国固则子子孙孙同享福利。”(山西警务处编《地方自治要义》第二页)。
接着,太原市参议会通过决议,成立太原市自治行政公所(简称“市政公所”)。市参议会选举产生了以邢殿元为负责人的市政公所,负责人始称“市长”。在海子边公园(现文瀛公园)北边构建了市政公所办公房院(现改建为商厦)。
市政公所,仅以自治事项为职限,其性质不属于地方政权系统,经费自筹。但公所人员勤勉从事、恪尽职守。如按期主持太原市各街道正、副街长的选举、任命。每届选举都由市政公所派出专人莅临现场监督指导,由本街成年居民参加投票,公平公正、严肃认真,充分行使居民的民主权力。遇有争议,必有公所派人寻访调查、协商解决,尊重民意、匡正驱邪。务求选出能为群众办事、居民信赖的人。
市政公所虽然机构简单、财力薄弱,但邢殿元与同事们同舟共济、尽其所能,为市民办事。
1932年夏天,天降大雨,公所周围街道以往雨水都流注于文瀛湖内,偏赶那次雨量很大,洪水汹涌,以致文瀛湖内迅即满溢,街上水积盈尺,附近三圣庵等低洼处,顿成泽国。居民房屋院墙浸泡水中、岌岌可危。市政公所焦虑无比,遂急呈省府,申报求援。
邢殿元率市政公所人员冒雨对街道周围反复考量、走访住户,请教对下水道排水有经验的人,拿出初步方案,然后亲往晋谒阎锡山。阎锡山召集有关官员,齐聚市政公所会商。邢殿元陪同阎锡山等到现场观测,因公园南邻省立第一中学,又同往该校进一步查看,决定由公园南海子向南开凿排泄,挖凿暗水道通过该校操场,并洞穿起凤街处的城墙,将积水排泄出城外荒滩。主管官员负责筹资承建、如期完工,市政公所负责监督实施。此举解除了周边市民的水患问题。
邢殿元任职市政公所,虽公务缠身,却仍关注国家大事。當得知孙中山在广州创办黄埔军官学校消息后,甚为欣慰,认为这是国民革命的新生力量,来日内除军阀、外抗列强。当即送其长子邢渊经投笔从戎,请同乡张成武通过关系介绍,入学黄埔第六期步科,了却了一桩宿愿。(后邢渊经辗转服役于傅作义的35军,任参谋)。
邢殿元追随孙中山先生倡导的旧民主革命,投身太原地方自治事业,奔波竭力、积劳成疾。1934年夏,逝世于太原任所,终年51岁。
邢殿元逝世的消息传出后,太原各个街道大多派出代表吊祭,并联合致送“万民伞”,以示悼念。
17岁那年,邢殿元被保送人山西令德堂,后考取公费留日。1906年1月,经丁致中介绍,谷思慎主盟,邢殿元加人同盟会,结识了孙中山先生。归国后,邢殿元与留日归国同学阎锡山、赵戴文、黄国梁等结为“金兰之交”。
辛亥革命初期,邢殿元回到山西,与阎锡山、赵戴文、黄国梁等人共谋响应武昌起义。
1912年(民国元年),邢殿元受派为迎接孙中山视察山西首席代表,陪同中山先生全程视察山西。
1922年,成立太原市自治公所(简称市政公所),邢殿元被市参议会推举为市政公所負责人,冠名为太原市的“市长”,也就是说,邢殿元是历史上被称作太原市“市长”的第一人。
邢殿元的父亲(我的姥爷)从小本买卖做起,惨淡经营,克勤克俭,逐渐有了积累。于是,在绥远(今内蒙古)的归绥(今呼和浩特)及包头一带有了联号和分店。我的姥爷兢兢业业、循规蹈矩,始终不敢妄自尊大、贪图暴利。
姥爷对于儿子邢殿元的教育极为重视,不愿他继承业商,认为“只有读书,应试人仕,光宗耀祖,才是正途”。因此,为他遍访名师、严加督促、入塾学文。
不幸的是,我姥爷的族中兄弟见财起意,盗用其店铺名号,投机钻营、牟取暴利,致使姥爷店铺破产。洁身自好、秉性要强的姥爷愤然自尽。盈实的家庭家道中落。
其时邢殿元尚在稚龄,姥姥为了实现姥爷的遗愿,省吃俭用、负重前行,坚持让邢殿元完成学业。家境的贫寒,激发了邢殿元刻苦攻读的欲望和决心,学业大有精进,深得塾师和学官的赞赏。邢殿元曾在作文中写道:“苦读奋仕进,潜修稻梁谋。”
那时候,官场有一项成例:每逢上司发来御旨公文,动辄诏令有学历的文士来县衙,宣读传布这种文书。不事先交付预习,只在临场领接后,一边拆展、一边照文逐行朗读。文中没有标点符号,却要求读时句、逗分开,既不得串连直溜,又不许中途磕绊。否则就是失仪、失敬。不仅要遭斥责,而且还会失去日后进步的机会。邢殿元经其老师及学官指点引荐,屡任其事。由于邢殿元根基扎实,捧读时从容镇定,而且口齿伶俐、句逗分明、流利通畅,因而大受赞誉。
清光绪九年(1883年),由山西巡抚张之洞奏准,在太原开办令德学堂(全省最高学府),县宰认为邢殿元才学尚佳、可以造就,遂保送其入山西令德堂书院深造,其时,邢殿元年17岁。
不久,令德堂并人山西大学堂(与英国传教士的西学专斋合办),邢殿元则转入山西大学堂中学专斋,主修儒学经典。
邢殿元虽是家中唯一的儿子,在三姐弟中排行最小,但他力行孝悌。学堂每月发给“膏火、膳补及奖金”,邢殿元总惦念其母(当时我姥姥左肢病瘫)及家人,节俭自己的衣食,积存所余,捎寄家中,贴补日用。
邢殿元寒窗苦读、孜孜不倦,曾以“能默诵熟背十三经”传颂一时。虽然他自幼饱受封建礼教熏染、被锢蔽于穷乡僻壤中,但一旦步人新式学堂、徜徉于新知识海洋后,便茅塞顿开、志存高远。
邢殿元悉心聆听了老师对时事的讲解,知晓了甲午海战中国的惨败、八国联军的侵凌、清政府的昏庸腐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祖国面临被瓜分、被宰割的厄运后,义愤填膺、痛断肝肠,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决心寻求救国强民之策。
推行明治维新,日本走向强盛。这对国人启发很大。邢殿元终于考取公费留日机会、毅然负笈东渡。留日期间,邢殿元醒悟:国家只有兴利除弊、彻底改革,效法欧美日本,建立民主政体,才能救亡图存。
邢殿元借此结识了孙中山先生,得到启蒙点拨、接受了革命思想,进而参加了孙中山组织的同盟会,在思想上注入了新的血液。
清廷迫于国内要求革新的浪潮,宣称“预备立宪”,通令各省成立咨议局,山西咨议局以梁善济(定襄县北社西村人)为议长。梁善济曾是邢殿元的业师。邢殿元从日本学成回国,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遂应梁善济之邀,任咨议局秘书。
其间,经过邢殿元的引荐与撮合,阎锡山拜识投靠了梁善济。阎锡山借此机会逐渐受到重用,培植起了自己在新军中的力量。
邢殿元通过咨议局实际工作,觉察到所谓“咨议局”,不过是腐朽清帝用以缓和社会矛盾、伪装改革、蒙蔽民众的工具,并不能发挥民主议政作用,难以实现初衷,便想脱离咨议局另寻出路。
清宣统元年(1909年),邢殿元参加清廷科考。翌年,获朝考一等成绩并经摄政王签核,留在吏部做“京官”,颇得李殿林(山西大同人,吏部邮传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典礼院掌办大学士)的赏识,“京官”做得顺风顺水。
家乡定襄县王进、师家湾村,因田间水渠灌溉两村村民发生械斗。王进村的亲属找到邢殿元,请这位“京官”为其出头,邢殿元遂向李殿林告假:一则探母、二则即回家乡处理事端。
邢殿元回到王进村详细了解情况后,向亲属讲述了清朝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的一段轶事:
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张英看完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看罢来信,领会了张英和睦礼让、豁达明理的胸襟,立即让出三尺地来。
讲完之后,邢殿元循循善诱,开导亲属,冤家宜解不宜结,要开阔视野、明白事理、从长计议、礼让三先。
邢殿元先到田间水渠实地探察,做到心中有数。然后,邢殿元自掏腰包,宴请两村族长“能人”及村民,并请了县吏做公证人。席间,邢殿元态度亲善,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历陈利害,并提出解决办法。 由于邢殿元事先做足了功课,措施合理,加之有礼有利有节,大家都能够接受。于是,两村村民化干戈为玉帛,纠纷得到妥善处理。
在吏部任职期间,邢殿元广结同志、积极鼓吹孙中山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各省响应,邢殿元与山西同志联络,参与策划组织了山西反清起义。对于这次山西光复起义,孙中山后来在太原的演讲中曾予高度评价,称这是对武昌起义的有力支持。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袁世凯玩弄权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爬上大总统宝座,改定北京为首都。同盟会总部及各省代表均移驻北京。
山西当局及其首脑阎锡山,认为邢殿元已在北京工作,与各方面联系有基础,遂任其为山西驻京代表。
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为宣扬三民主义和建国方略、筹拟交通实业等建设项目资金,亲赴各省考察。抵达北京后,邢殿元前往拜谒,对中山先生的主张深为敬佩,并秉承山西当局意旨,邀请中山先生赴山西视察。邢殿元被山西当局委派为迎孙首席代表,陪同全程视察,受到山西军民的热烈欢迎。
北京政府实行责任内阁制,国会实行参、众两院代议制。此时,同盟会扩大改组为国民党,成为议院中最大的政党。邢殿元以老同盟会会员和山西代表的身份,人选为众议院议员。
但事实告诉邢殿元,由于这种议员大多不是国民民主选举产生的,不能代表国民意愿、不能真正为民讲话。有的议员“挂羊头、卖狗肉”,谋取私利、贪污受贿;有的议员倚傍势力、为非作歹,被人们讥为“猪仔议员”。而内阁政府被军阀政客把持,专横跋扈,腐败无为。他们任意践踏宪法和议会,几次解散议会;对于议员,更是轻蔑,或凌辱、或威逼、或收买、或利诱,以致贿选;甚至于如袁世凯忌恨国民党籍议员宋教仁,竟派刺客将其刺杀于上海车站。
由此可见,这种议会的所谓“运用民权、参政议政、监督内阁政府”,纯粹是一纸空文,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邢殿元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决意寻机脱离北京政界。
1920年,奉军张作霖入关,北京政局骤变。邢殿元借机返回太原,投身于推行孙中山倡导的地方自治之中。
邢殿元认为:“中华民国之建设,必当以人民为基础,而欲以人民为基础,必当先行分县自治。”又说“自治者民国基础也,础坚则国固,国固则子子孙孙同享福利。”(山西警务处编《地方自治要义》第二页)。
接着,太原市参议会通过决议,成立太原市自治行政公所(简称“市政公所”)。市参议会选举产生了以邢殿元为负责人的市政公所,负责人始称“市长”。在海子边公园(现文瀛公园)北边构建了市政公所办公房院(现改建为商厦)。
市政公所,仅以自治事项为职限,其性质不属于地方政权系统,经费自筹。但公所人员勤勉从事、恪尽职守。如按期主持太原市各街道正、副街长的选举、任命。每届选举都由市政公所派出专人莅临现场监督指导,由本街成年居民参加投票,公平公正、严肃认真,充分行使居民的民主权力。遇有争议,必有公所派人寻访调查、协商解决,尊重民意、匡正驱邪。务求选出能为群众办事、居民信赖的人。
市政公所虽然机构简单、财力薄弱,但邢殿元与同事们同舟共济、尽其所能,为市民办事。
1932年夏天,天降大雨,公所周围街道以往雨水都流注于文瀛湖内,偏赶那次雨量很大,洪水汹涌,以致文瀛湖内迅即满溢,街上水积盈尺,附近三圣庵等低洼处,顿成泽国。居民房屋院墙浸泡水中、岌岌可危。市政公所焦虑无比,遂急呈省府,申报求援。
邢殿元率市政公所人员冒雨对街道周围反复考量、走访住户,请教对下水道排水有经验的人,拿出初步方案,然后亲往晋谒阎锡山。阎锡山召集有关官员,齐聚市政公所会商。邢殿元陪同阎锡山等到现场观测,因公园南邻省立第一中学,又同往该校进一步查看,决定由公园南海子向南开凿排泄,挖凿暗水道通过该校操场,并洞穿起凤街处的城墙,将积水排泄出城外荒滩。主管官员负责筹资承建、如期完工,市政公所负责监督实施。此举解除了周边市民的水患问题。
邢殿元任职市政公所,虽公务缠身,却仍关注国家大事。當得知孙中山在广州创办黄埔军官学校消息后,甚为欣慰,认为这是国民革命的新生力量,来日内除军阀、外抗列强。当即送其长子邢渊经投笔从戎,请同乡张成武通过关系介绍,入学黄埔第六期步科,了却了一桩宿愿。(后邢渊经辗转服役于傅作义的35军,任参谋)。
邢殿元追随孙中山先生倡导的旧民主革命,投身太原地方自治事业,奔波竭力、积劳成疾。1934年夏,逝世于太原任所,终年51岁。
邢殿元逝世的消息传出后,太原各个街道大多派出代表吊祭,并联合致送“万民伞”,以示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