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徐高白镇高氏家族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yangkaim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氏宗谱

  从古代有关资料及各朝代地图看,太原府清源县高白古镇历史悠久,明清时期是清源县第一大镇,是交通、军事、商贸重镇,明清民国时期的旱码头、小商埠。其高氏家族是镇上的大户。

高白高氏的由来


  传说清徐高氏原籍陕北延安府米脂县印斗镇圪针沟,因明朝初期陕北干旱,始祖高龙、高迁兄弟二人迁至山西省交城县狐爷山落户,后始祖高龙又从狐爷山迁移到阳曲、清源、交城三县交界之地三县岭南属清源辖境的桃园沟落脚,后在横尖山建成村庄南岭村,这是清源县高姓的发祥地。再后高氏后代又因交通不便,从南岭村迁移到高白古镇、东于镇、清源县城等十几个地方。高白古镇高氏人丁兴旺,人才济济,目前是清徐县高姓人口最多的村镇。
  陕北米脂县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县,古县城保护完好。米脂县城高姓人口占一半以上,是陕北高姓发祥地,历史上出过很多名人。传说北宋时期高姓从安徽合肥去陕北镇守边关而落户米脂县万丰里。明末高迎祥闯王率领几十万大军攻打明军,欲推翻明王朝,被明军杀死,其外甥李自成被推举为闯王,带领大军经山西太原攻打北京,建所谓大顺国。据说李闯王攻打太原经过清源县高白古镇时,命令军队不准在高白镇扰民,连鸡狗都不准兵丁抓捕。因此其他地方发生战乱损失,唯高白镇毫发无损。当时李闯王军队先锋是闯王老婆高桂英和大哥高一功,不许扰民是否因高白镇高氏是从米脂县迁来且与其为同族同乡有关,年代久远,已无法考证。而后闯军大部队去了设有县官方驿站的清源县固驿镇,经过大小十八次战斗后,放火烧了固驿镇,包括一座寺庙。被烧的那座寺庙由河南少林寺僧主持,是全国四大少林寺庙之一。其遗址現在上固驿小村,属清徐县管辖。而后驿站也迁到了清源县城。


陕北米脂县高姓始祖迁移地寺庙钟


陕北米脂县李阎王行宫

  从高白镇高氏祖籍陕北米脂县印斗镇圪针沟情况看,当时古庙庙东全部是高姓人居住,称高家沟。庙西是常姓人居住。《重修观音庙碑记》载,当时修庙的七名纠首中五人是高姓、二人是常姓,捐款者大部分是高姓人。因交通不便现在大部分高姓人已迁移到外地。
  交城县狐爷山,原名马鞍山,后因晋文公重耳外祖父狐突被厚葬于此而称狐爷山,现在为旅游风景区。据高白镇103岁的老寿星高振清说,他曾听父亲说过,高白镇高氏始祖高龙是从狐爷山上的白泉村迁来高白镇的。据雍正六年(1728年)《重修狐爷庙碑记》载,当时白岸村、西庄头村高姓捐款人为七世至九世,以此推算,高姓迁移狐爷山已有五百年之历史。
  古交市西庄头村,原属交城县,1958年成立太原市古交工矿区时,狐爷山北面划归古交管辖。西庄头村人全部是高姓,始祖也是高龙、高迁,应该与清徐县高白镇高姓同祖。而古交市白岸村人大部分也是高姓,据其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老爷庙碑记载,白岸村白姓与清源县高姓是同族,都是陕北米脂县圪针沟宗亲。
  现存三县岭古代老爷庙碑刻四块,有两块因年久老化已看不清楚,另外两块为乾隆二十七年(1726年)、民国十七年(1928年)碑,碑文均为《重修老爷庙碑记》。据此碑记载,重修时有三县十七村捐款,主要由南岭村高姓闾、邻长负责重修。南岭村兴旺时期有四五百人,因交通不便大部分迁走,现还有一百多人在籍,实际上村庄只留下几户人家了。
  高白古镇是历史大镇,现有人口万人,1984年高白人民公社改为东于公社,高白古镇分成东、中、西三个大队,高姓主要在中高白村,高氏宗祠在古戏台前堡子街,每年春节、元宵节都要举行祭祀仪式。
  今年103岁的高振清老人,为始祖高龙的第十五世孙,每年春节都要带领六个儿子和孙子回高白镇祠堂祭祀祖先。2017年山西省人民政府给这位百岁老寿星颁发了牌匾。
  高氏十五世孙高中昌,是山西著名书法家,在省、市、县等有关文学、诗词、书法部门任职。2018年锡林郭勒为举办世界骏马节,向全国发起蒙古骏马节诗词征文活动。高中昌因父亲高河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锡林郭勒经商多年,对锡林郭勒有深厚感情,作《蒙古马赋》,被锡林郭勒盟组委会评选为特等奖。

高白高氏在当地的商业活动


  笔者有五位曾祖父,即高义忠、高义德、高义昌、高义和、高义顺。从光绪九年(1883年)的分家契约看,当时参加分家的只留下了三位。分家前兄弟五人有多亩良田,堡子街中段的水浇地(井水)是中心好地,叫祖宗地。高义和在堡子街北第八院开办有粮油店。粮油店兴旺发达,人称“猛发”。高义顺在堡子街北第三院开办有绸缎庄,商号也很兴旺。高白古镇东截有圆觉寺,分家契约记载(笔者大姑也讲过),十二年(1886年)重修碑记载有捐款情况:中截捐款商号有三十多家,个人捐款有五十多人,其中有笔者三位曾祖父捐款的记录:高义昌壹仟、商号义胜昌粮店叁仟伍佰;高义和壹仟、商号义和诚粮油店叁仟;高义顺壹仟、商号义和顺绸缎庄壹仟。其他高氏捐款者有高杰、高万亨、高焕、高喜、高元、高永宝、高岭、高山玉、高树梅。经过光绪三年(1877年)连续三年的干旱灾害,祖宗产业还能保存下来,实属不易。
  民国时期高白镇有二十四社,每年元宵节白天二十四社办社火,晚上二十四社大迎鼓、放架火,民间有“徐沟铁棍太谷灯,高白镇架火最有名”的说法。民国13年(1924年)高白镇元宵节办社火放架火,笔者家是执事人家,祖父高斗金担任执事。


陕北米脂县圪宗沟寺庙


高白古镇三官庙

  堡子街古戏台前是东门社,是商贸店铺中心。在堡子街古戏台北第一家是南岭财主高德合的四个儿子“稳”字辈开办的四盛泉商号,经营土产日杂,住宅院在堡子街北王过门老院北面。高德合孙子“桂”字辈养马车搞运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私合营,马车入股清徐县马车运输社,大部分“步”字辈从高白镇迁移到清徐县城,有的落户东高白妻子家。

高白高氏外出经商情况


  张家口位于河北省和内蒙古的交通要道,是蒙古和汉族的物资交流地,明代始筑城堡,后称张家口。1928年后为察哈尔省省会城市。清朝、民国年间,高氏族人去草地经商大部分是走张家口,在张家口经商较有名气的是高好、高润兄弟。高树在张家口有多处商号,据说民国期间任过张家口山西商会会长。
  在锡林郭勒草原,1635年察哈尔部分为八旗,后改察哈尔都统,并设锡林郭勒盟,管辖五部十旗,1911年后民国改为察哈尔省。贝子庙位于锡林浩特市,建于乾隆八年(1743年),历经七代活佛,是内蒙古四大庙宇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贝子庙本名崇善寺,因贝子王爷负责修建而称贝子庙。蒙古是政教合一,贝子庙兴旺时期有僧侣五千人,主要分布在三大区,即喇嘛佛教区、政教事务区、慈善医疗区。


清徐革命斗争纪事书的抗日战争地图

  笔者大爷高庆元、父亲高庆溪曾在贝子庙做木匠,冬天最冷时零下四十多度,每年过冬前杀羊冻了吃几个月。父亲高庆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回来,赶着两头牛驾的车,路上走了四十多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村的小康人家是“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炕头坐”,据此,我家也算是小康人家了。1956年实行农业合作社,兩头牛入社,从草地回来买的村北冯家井六亩多水浇地,也全部入了农业合作社,只留下牛车,后来卖给第一生产小队改成马车,剩下两个牛车铁木轮,被每年元宵节东门社办社火时用作挖棍轮。
  因庙因商而兴旺的多伦县,在康熙平定内蒙古后,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康熙帝在多伦诺尔举行会盟庆典,开始兴建汇宗寺。汇宗寺为藏传佛教寺院,也称喇嘛庙,由第十四世章嘉呼图克图做住持,掌管蒙古各部喇嘛事务。北京八大家商号则奉旨去多伦开设分号,封官六品,从此多伦正式开辟为商埠,至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建成兴化镇。之后,有山西等全国各地商人纷纷到多伦设立铺面,到乾隆中期多伦已发展成为拥有四千多家商号、十几万商贸人口的商业都会。
  山西会馆是乾隆十年(1745年)由山西商人集资兴建的,是为方便山西同乡来往交流,并为刚来此地的乡友提供落脚安身之处的。山西会馆是多伦县老城区保护较好的一处清代古建筑群,至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会馆坐北朝南,大致可分为住宿区、娱乐区、商会议事区和关帝庙四个区域。清朝至民国期间,高白高氏在多伦县经商的人很多,较有名气的是十二世高杰,清朝时期在喇嘛庙和经棚喇嘛庙两地有多处商号,本族人在商号做伙计的多人。那时商号学徒三年内没有工资,三年学徒期满根据工作能力顶上几厘股份,三年才结账分红。高杰在高白古镇古戏台后建了高家大院,抗日战争期间被日军飞机炸毁。在多伦县经商的宗亲有高保川、高二保、高庆祺、高恭、高锦、高钰、高峰、高中裕、高中德等。
  高白高氏在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经商较有名气的是高映富,有几处商号,后来回老家在清源县城西门开办布料百货商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私合营,成立清徐县百货公司,高映富是其主要股东,后来他的四个儿子都在百货公司任职。高白古镇古戏台南的第二处院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卖给了李姓,全家迁到清源县城。在经棚喇嘛庙经商较有名气的还有高河,他回老家买了高白西截财主常拨贡的砖房大院,民国时期任过西高白村村长。


高斗银


高庆溪

  在内蒙古赤峰经商较有名气的是高灏、高润兄弟,当时有多处商号,在老家建成高家大院,四清运动时被集体收走占用多年,后来落实政策才归还其后代。
  民间有东三省金银财宝多的传言。高白高氏在吉林经商的人很多,较有名气的有高津。初到吉林时高津在醋酱坊做小伙计,有一天柜台前突然来了吉林银行的行长虎儿,说要见高白镇老乡同学高津。后掌柜因小伙计高津与银行行长是同学,便重用高津为代经理。另外有高庆富与人合伙开办油坊,高映光开办商号生泰行,经营酒坊、粮店。后有高中午、高中理、高中升落户吉林。
  高斗银闯关东在奉天开办有绸缎庄、皮革厂、服装厂,在老家高白镇堡子街北第三院前院设绸缎庄,后院为住宿院。抗日战争初期奉天商号被抢劫一空,回老家后每天早上晨练,一天晨练时被驻高白镇的日本鬼子打死。奉天经商较有名气的高温是带身股经理,回高白镇买了财主砖房院。高万禄在奉天是带身股业务经理,在高白镇南街建了大院。高万银在奉天有几处商号,后在高白镇任村长多年。在奉天经商的高生富父子则落户于当地。
  抗日战争时期高氏在东北、草地的商号大多被抢劫一空,多数人回了家,少数人在外打工、牧养牛羊、做小本生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部分人回了山西,留下少部分安家落户。其中高中升在吉林落户,高中明在内蒙古海拉尔落户,高映江、高映河、高映海在内蒙古武川县落户,早年老人在时还与老家有联系,现在其子女们已很少再与家乡联系了。
其他文献
中国的戏曲文化以源远流长闻名世界,而在中国有关戏曲流传中,很多地方都把唐玄宗李隆基奉为戏剧鼻祖。据历史记载,李隆基在戏曲上的造诣得益于潞州。因为,他当年在潞州任过别驾。有史记载,唐玄宗为别驾倡德政之外,常与潞州名人學士饮酒赋诗,吟歌起舞。诗云:“宫里府外灯连影,街头巷尾笙和歌。夜阑霜起归者少,陌路相逢醉者多。”当时,唐玄宗在上党倡戏曲、好歌舞由此可见一斑。而上党梆子则是潞州戏曲的主打品牌。  因潞
期刊
明清以来,晋商在商场称雄五百年,华夏各地,远至俄蒙、东瀛,都有晋商足迹。晋商之所以能称雄五百年不倒,除了秉承诚信笃实,开拓进取的精神外,更有一套严格的商规商约在约束着每一个山西商人,“标期”制度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经营制度之一。  晋商标期是指明清到民国时期,山西商人在商业贸易中进行清偿债务、现银结算的规定期限。标期是降低赊销风险的一种优秀制度,过去晋商对信誉看得比生命也重,行内信誉好,卖家就敢把东
期刊
侵华日军战后“残留”是个重要的事件,它发生在我们山西省。日本战败后,军国主义势力通过与阎锡山“合谋”,以“编入山西军的残留军事体制”,保留武装部队,“残留”在中国大陆。日军“残留”后继续制造战祸,与阎锡山部队配合对解放军作战,在山西解放战争中被彻底消灭。这段历史是山西抗日战争史、解放战争史中不应缺笔的内容,也关涉对历史人物阎锡山的评价。  几年前就看到过《残留》一书作者孔繁芝主编的《二战后侵华日军
期刊
《三里湾》  漫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变迁史的长廊里,山西省平顺县的川底村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很深的印记。这个印记的留下,源于她在中国土地经营变迁中曾经的显赫身份——中国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发源地。今天,当我们走进这个太行山的小山村,感受自1951年以来她所经历的风雨激越和岁月沧桑时,顿感思绪绵绵,思索不断。这思绪,是对一代代钟情于土地的人們的缅怀;这思索,是对中国土地经营模式引发的探寻和思考。  川底村
期刊
在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中,勤政、廉洁、爱民,被朝廷誉为“天下廉吏第一”者,仅有二人,其中之一,就是明代历事三朝的工部尚书程启南(另一人为清代总督兼兵部尚书于成龙)。  程启南(1562—1650),字开之,号凤庵。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出生于山西上党武乡县信义村。有史志记载,程启南一生“性刚果,多大略,博学工文”。他做事光明磊落,清廉正直,循公奉职,经常为民请命。他不谄权贵,气节凛然,为官
期刊
崔维新居住的窑洞崔维新院南窑  一次极为偶然的机缘,有幸拜会了一处并不为多数外人知晓的名人故居。  据《平顺县志·民国卷》记载,民国元年至民国六年,平顺历经恢复立县、废县、重又复置的过程。此事件之始末,始终离不开一个重要人物崔维新。崔维新(1859—1922),字子焕,号东皋,今长治市平顺县阳高乡享禄最村人。“清末廪贡,性情倜傥,有不可一世之概,经史兼邃,胆识并尤,回复县治经营最力,为第二届县议会
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圆满降下帷幕,可是人们还久久继续沉浸在激动和欢乐之中。此次活动中蕴涵了不少“山西元素”,着实让山西的父老乡亲格外骄傲自豪了一把!且看:那些安全可靠、声音洪亮而又不刺耳的迎宾礼炮(已升级至第六代)系出自山西的兵工企业——中国兵器北方机械有限公司;国庆阅兵陆军方队总教练负波是山西平陆人;在阅兵仪式中率先通过天安门的仪仗方队的威武擎旗手——王子赫是山西忻州人;国旗护旗兵
期刊
1949年3月29日,閻锡山逃离太原。5月31日,国民党政府立法院院会投票选举行政院长,阎锡山当选。“东山的土地爷到西山就不灵了”,1950年3月15日,蒋介石组成国民党政府新内阁,任陈诚为“行政院”院长,阎锡山至此被赶出了政治舞台。离职前,“行政院”同仁为其举行了一小型的茶话会。会上,有人引用了老子《道德经》中的两句话,送作安慰:“绝圣弃知,大盗乃止。”阎则感慨说:“无珠宝而不争珠宝,不是不争,
期刊
林语堂  两国交战,殃及百姓,亲人分散,音讯隔绝。《四郎探母》中杨延辉的唱段,叙述了这般情形对个人及家庭的影响:“孩儿被擒在番邦外,隐姓埋名躲祸灾。萧后待儿恩似海,铁镜公主配和谐。儿在番邦一十五载,常把我的老娘挂在儿的心怀。胡地衣冠懒穿戴,每年间花开儿的心不开。闻听得老娘征北塞,乔装改扮过营来。见母一面愁眉解,愿老娘福寿康宁永无灾。”  太平年间有婚姻悲剧,动荡岁月更多。抗战事起,两国互为敌对,参
期刊
我叫王云英,山西省定襄县王进村人。我的舅父邢殿元,字善章,清光绪九年(1883年)生于山西省定襄县城内的一个商人家庭。  17岁那年,邢殿元被保送人山西令德堂,后考取公费留日。1906年1月,经丁致中介绍,谷思慎主盟,邢殿元加人同盟会,结识了孙中山先生。归国后,邢殿元与留日归国同学阎锡山、赵戴文、黄国梁等结为“金兰之交”。  辛亥革命初期,邢殿元回到山西,与阎锡山、赵戴文、黄国梁等人共谋响应武昌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