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的发展中,中国稀土企业由于经营方式粗放、产品结构不合理、深加工技术落后等原因,使得稀土资源流失严重,环境遭到破坏,也导致中国稀土产品价格长期受国外商家控制,基本上还停留在低水平卖资源的水平。
如何保卫珍贵而有限的中同稀土资源,实现稀土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地球》记者近期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多位业内专家。从战略高度的宏观政策和机制,到加速行业整合,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和规范市场、遏止无序开发……中国稀土未来发展的“立体战略”渐露雏形。
“稀土大国”路在何方
中国稀土产业经过几十年,特别是近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稀土提取、原料深加工方面、高科技领域应用均有长足的进步。中国的稀土分离技术比较先进,是世界稀土冶炼分离工业的中心,并已经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和工业体系,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同时,稀土产也也存在盲目发展、恶性竞争等现象,导致了价格过低、初级产:品、低附加值产品所占的比重过大以及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稀土是一种战略性资源,尤其是当代高技术的发展几乎都离不开稀土元素,但以前我国的重视程度不够,作为稀土第一出口国,也是生产和消费的第一大国,从长期来看,在新经济、新技术的竞争中,我国要重视和利用好稀土资源优势,保证我国的技术、经济和资源的安全与发展。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稀土永磁材料研究室主任李卫教授认为,当前应加强稀土下游产品高质化利用技术的研发投入,制定国家稀土知识产权战略,尤为重要的是安排稀上科技专项资金,增加稀土加工装备,技术应用和深加工等方面的经费,促进稀土高新技术自主创新。在稀土产品生产、出口总量和市场价格等方面加强控制,并将环境成本、研发成本、不可再生资源成本列入到企业的运营成本,实现稀土价格和价值的对等。当前,稀土产业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随着经济、技术和结构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都会逐步解决。
对此,中国稀土学会副秘书长、稀土专家张安文在接受《地球》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拥有稀土选矿、分离技术等方面的世界领先水平,但是我国在装备水平方面与其它国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比如说日本现在已经实现了设备运用的自动化和无人化。从整个产业的长远发展出发,我国应改变在技术创新上说得多、投入少的局面,真正增加这方面的投入,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还需要在机械制造、计算机领域等方面大力发展相关的配套产业。在稀土领域,知识产权的战略资源属性日益明显,其竞争将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焦点之一。因此,必须注重稀土产业的软实力发展和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战略的研究,制定符合我国资源和产业特点的中长期稀土产业发展战略,引导稀土产业健康发展。
打造中国稀土企业的“联合舰队”
“钨、锑、稀土矿产、硼砂等资源都是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是国防建设和高新技术所需新材料的主要原料来源。”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东亮曾呼吁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一套严格监控国家稀缺、重要矿产资源的政策,开采必须经过国家批准授权,不允许非法开采和冶炼,不允许无序低价出口资源和半成品。
“稀土开采混乱、大量损耗和走私猖獗的现象还很突出。”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袁忠信对《地球》记者表示,非法采矿和破坏性采矿行为是导致稀土矿业秩序混乱、稀土资源严重浪费和流失的原因之一。中国民间一直就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说法,由于稀土矿点易建,一些工艺和设备简单的小矿开起来了,这些小矿多以家庭作坊为主。稀土矿石的偷盗行为也大量出现,在稀土出口巨额利润的诱使下,总会有人铤而走险。由于利益的驱使,在没有严格监管的情况下,每年大约有2万吨左右稀土通过非法途径流向海外。要规范市场保护稀土资源,关键在于管理,不光是中央管,更主要的是具体落实到当地政府及相关的职能部门。
中国地质科学院李建康博士在接受《地球》记者采访时表示,有必要成立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形成一个统一的管理模式,从稀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重视,着手对各类稀土资源进行大规模的摸底,进而从政策上调整开采的力度,尝试在开采数量上限制并控制出口的数量,来提高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可借鉴国外铁矿石企业的一些做法,将稀土的市场统筹起来,做强做大稀土产业,打造稀土企业的“联合舰队”,成立“中国稀土有限公司”,在市场上形成绝对主导地位。
央企是“责无旁贷”的关键力量
中国稀土产业集中度偏低,企业总体规模较小,整个产业因此缺乏竞争力。中国的稀土矿产主要分布在偏远地区,许多地方都是小企业在开发稀土资源,由于开采水平落后,管理模式粗放,使得大量的稀土资源流失和被破坏。而由于过分强调区域经济发展,也使各地在稀土开发和利用上各自为政,造成大量重复投入和资源浪费。据了解,目前我国各种类型稀土生产大小企业200多家,绝大多数是小型企业,大型企业仅20余家,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和产业优势。
对此,很多业内专家认为,实力雄厚的央企是中国稀土行业加速整合的关键力量。“稀土行业发展失控与央企力量薄弱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不应该任由这种局面继续下去。”吉林大学国有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徐传谌说。央企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国家应鼓励央企以市场手段进入稀土深加工领域,加快稀土行业整合进度,带动稀土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目前央企主要还是依据经营收入来进行考核,而稀土行业的局面相对要复杂一些,有可能影响其短期内的赢利,因此,要真正调动央企的积极性,还应适当调整考核机制,包括对科研院所的考核方式。国资委在考核央企包括企业考核员工时,应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制定不同的考核方案,对待科研人员要鼓励创新而不是创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央企真正介入到稀土行业的发展中,并保持在这一行业中的影响力、控制力。
“央企在信贷等各个方面都受到了国家重点‘关照’,不能只享受好处不承担义务,对于稀土行业的整合和发展,央企责无旁贷。”一位业内人士对《地球》记者说。
中国稀土产业的发展瓶颈和专家的呼声引起了政府高度重视。2010年9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稀土被首次列入兼并重组的目录,与汽车、钢铁、水泥等一起成为政府重点支持的六大集中度较低的行业。计划通过兼并、联合和重组等方式,逐渐构建以若干大型企业集团为主导的稀土产业格局,提高产业集中度、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
“国资委在做好监管的前提下布局稀土等战略产业的超前发展,是超越了简单数字的国资保值增值,对下国家、民族乃至国资委和央企本身,都具有深刻而长远的意义。”李卫教授认为,降低稀土资源消耗、保护好稀土资源,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和持续利用已经达成基本共识。但仅仅减少出口,并不是唯一的保护措施,也未必是最好的保护措施。归根到底还是要发展相关的技术,提高稀土资源的利用率,增加稀土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发展稀上资源的高质化利用技术才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提高我国稀土资源的利用水平,提高稀土产品的附加值,发展和掌握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才是对稀土资源的最好保护和利用。
保护稀土应从战略高度出发
2010年7月,美国能源政策分析家马克·亨弗里斯向美国国会提交的《稀土元素:全球供应链》报告披露,中国、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的稀土储量分别占世界的36%、13%、19%和5.5%,而在产量方面,中国稀土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7%,其他3国的产量都为零。中国以三分之一的稀土储量却承担着近百分之百的产量,这两个比例之间显得极不相配。
一方面,中国多年大规模开采并低价出口,另一方面,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纷纷以低廉价格从我国大量进口,还建立了长期的稀土战略物资储备。据了解,美国早在1999年就已逐步停止开采本国的稀土资源;日本从1983年起就开始建立稀有金属储备制度和基地;韩国也在2008年决定采取官方和民间企业合作的方式,有计划地提高稀有金属储备规模。
“别国都在进行战略储备,我国也要加强这方面的意识,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控制过剩产能,建立战略资源储备制度。”李卫教授建议,稀土资源储备形式也不是单一的,依据不同的资源特点、技术现状和发展需要进行开发、利用和保护,对于开采和利用技术不够成熟的资源,暂时不开采或少开采或许就是最好的保护。在稀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也应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李卫教授强调,要保护好我国的稀土资源,做强做大稀土产业,首先应该从战略高度出发,从国家层面组织力量专门研究稀土问题。在了解世界稀土市场情况和管理方法后,建立健全我国的稀土战略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起一个权责相应,敢于为稀土发展负责的高级别领导机构,来协调各方关系。在该机构的领导下,相关部委各司其职,切实管理好稀土资源,防止企业相互之间的不正当竞争和地方保护主义。
如何保卫珍贵而有限的中同稀土资源,实现稀土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地球》记者近期就这些问题采访了多位业内专家。从战略高度的宏观政策和机制,到加速行业整合,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和规范市场、遏止无序开发……中国稀土未来发展的“立体战略”渐露雏形。
“稀土大国”路在何方
中国稀土产业经过几十年,特别是近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稀土提取、原料深加工方面、高科技领域应用均有长足的进步。中国的稀土分离技术比较先进,是世界稀土冶炼分离工业的中心,并已经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和工业体系,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同时,稀土产也也存在盲目发展、恶性竞争等现象,导致了价格过低、初级产:品、低附加值产品所占的比重过大以及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稀土是一种战略性资源,尤其是当代高技术的发展几乎都离不开稀土元素,但以前我国的重视程度不够,作为稀土第一出口国,也是生产和消费的第一大国,从长期来看,在新经济、新技术的竞争中,我国要重视和利用好稀土资源优势,保证我国的技术、经济和资源的安全与发展。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稀土永磁材料研究室主任李卫教授认为,当前应加强稀土下游产品高质化利用技术的研发投入,制定国家稀土知识产权战略,尤为重要的是安排稀上科技专项资金,增加稀土加工装备,技术应用和深加工等方面的经费,促进稀土高新技术自主创新。在稀土产品生产、出口总量和市场价格等方面加强控制,并将环境成本、研发成本、不可再生资源成本列入到企业的运营成本,实现稀土价格和价值的对等。当前,稀土产业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随着经济、技术和结构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都会逐步解决。
对此,中国稀土学会副秘书长、稀土专家张安文在接受《地球》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拥有稀土选矿、分离技术等方面的世界领先水平,但是我国在装备水平方面与其它国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比如说日本现在已经实现了设备运用的自动化和无人化。从整个产业的长远发展出发,我国应改变在技术创新上说得多、投入少的局面,真正增加这方面的投入,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还需要在机械制造、计算机领域等方面大力发展相关的配套产业。在稀土领域,知识产权的战略资源属性日益明显,其竞争将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焦点之一。因此,必须注重稀土产业的软实力发展和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战略的研究,制定符合我国资源和产业特点的中长期稀土产业发展战略,引导稀土产业健康发展。
打造中国稀土企业的“联合舰队”
“钨、锑、稀土矿产、硼砂等资源都是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是国防建设和高新技术所需新材料的主要原料来源。”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东亮曾呼吁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一套严格监控国家稀缺、重要矿产资源的政策,开采必须经过国家批准授权,不允许非法开采和冶炼,不允许无序低价出口资源和半成品。
“稀土开采混乱、大量损耗和走私猖獗的现象还很突出。”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袁忠信对《地球》记者表示,非法采矿和破坏性采矿行为是导致稀土矿业秩序混乱、稀土资源严重浪费和流失的原因之一。中国民间一直就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说法,由于稀土矿点易建,一些工艺和设备简单的小矿开起来了,这些小矿多以家庭作坊为主。稀土矿石的偷盗行为也大量出现,在稀土出口巨额利润的诱使下,总会有人铤而走险。由于利益的驱使,在没有严格监管的情况下,每年大约有2万吨左右稀土通过非法途径流向海外。要规范市场保护稀土资源,关键在于管理,不光是中央管,更主要的是具体落实到当地政府及相关的职能部门。
中国地质科学院李建康博士在接受《地球》记者采访时表示,有必要成立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形成一个统一的管理模式,从稀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重视,着手对各类稀土资源进行大规模的摸底,进而从政策上调整开采的力度,尝试在开采数量上限制并控制出口的数量,来提高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可借鉴国外铁矿石企业的一些做法,将稀土的市场统筹起来,做强做大稀土产业,打造稀土企业的“联合舰队”,成立“中国稀土有限公司”,在市场上形成绝对主导地位。
央企是“责无旁贷”的关键力量
中国稀土产业集中度偏低,企业总体规模较小,整个产业因此缺乏竞争力。中国的稀土矿产主要分布在偏远地区,许多地方都是小企业在开发稀土资源,由于开采水平落后,管理模式粗放,使得大量的稀土资源流失和被破坏。而由于过分强调区域经济发展,也使各地在稀土开发和利用上各自为政,造成大量重复投入和资源浪费。据了解,目前我国各种类型稀土生产大小企业200多家,绝大多数是小型企业,大型企业仅20余家,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和产业优势。
对此,很多业内专家认为,实力雄厚的央企是中国稀土行业加速整合的关键力量。“稀土行业发展失控与央企力量薄弱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不应该任由这种局面继续下去。”吉林大学国有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徐传谌说。央企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国家应鼓励央企以市场手段进入稀土深加工领域,加快稀土行业整合进度,带动稀土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目前央企主要还是依据经营收入来进行考核,而稀土行业的局面相对要复杂一些,有可能影响其短期内的赢利,因此,要真正调动央企的积极性,还应适当调整考核机制,包括对科研院所的考核方式。国资委在考核央企包括企业考核员工时,应根据工作性质的不同制定不同的考核方案,对待科研人员要鼓励创新而不是创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央企真正介入到稀土行业的发展中,并保持在这一行业中的影响力、控制力。
“央企在信贷等各个方面都受到了国家重点‘关照’,不能只享受好处不承担义务,对于稀土行业的整合和发展,央企责无旁贷。”一位业内人士对《地球》记者说。
中国稀土产业的发展瓶颈和专家的呼声引起了政府高度重视。2010年9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稀土被首次列入兼并重组的目录,与汽车、钢铁、水泥等一起成为政府重点支持的六大集中度较低的行业。计划通过兼并、联合和重组等方式,逐渐构建以若干大型企业集团为主导的稀土产业格局,提高产业集中度、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
“国资委在做好监管的前提下布局稀土等战略产业的超前发展,是超越了简单数字的国资保值增值,对下国家、民族乃至国资委和央企本身,都具有深刻而长远的意义。”李卫教授认为,降低稀土资源消耗、保护好稀土资源,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和持续利用已经达成基本共识。但仅仅减少出口,并不是唯一的保护措施,也未必是最好的保护措施。归根到底还是要发展相关的技术,提高稀土资源的利用率,增加稀土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发展稀上资源的高质化利用技术才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提高我国稀土资源的利用水平,提高稀土产品的附加值,发展和掌握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才是对稀土资源的最好保护和利用。
保护稀土应从战略高度出发
2010年7月,美国能源政策分析家马克·亨弗里斯向美国国会提交的《稀土元素:全球供应链》报告披露,中国、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的稀土储量分别占世界的36%、13%、19%和5.5%,而在产量方面,中国稀土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97%,其他3国的产量都为零。中国以三分之一的稀土储量却承担着近百分之百的产量,这两个比例之间显得极不相配。
一方面,中国多年大规模开采并低价出口,另一方面,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纷纷以低廉价格从我国大量进口,还建立了长期的稀土战略物资储备。据了解,美国早在1999年就已逐步停止开采本国的稀土资源;日本从1983年起就开始建立稀有金属储备制度和基地;韩国也在2008年决定采取官方和民间企业合作的方式,有计划地提高稀有金属储备规模。
“别国都在进行战略储备,我国也要加强这方面的意识,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控制过剩产能,建立战略资源储备制度。”李卫教授建议,稀土资源储备形式也不是单一的,依据不同的资源特点、技术现状和发展需要进行开发、利用和保护,对于开采和利用技术不够成熟的资源,暂时不开采或少开采或许就是最好的保护。在稀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也应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李卫教授强调,要保护好我国的稀土资源,做强做大稀土产业,首先应该从战略高度出发,从国家层面组织力量专门研究稀土问题。在了解世界稀土市场情况和管理方法后,建立健全我国的稀土战略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起一个权责相应,敢于为稀土发展负责的高级别领导机构,来协调各方关系。在该机构的领导下,相关部委各司其职,切实管理好稀土资源,防止企业相互之间的不正当竞争和地方保护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