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S816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7)09-0077-04
1.2 猪颗粒饲料
在现代化养猪生产中,饲料很少以粉状(粉末状)形式饲喂。按惯例来说,在饲料的所有组分混合后再进行制粒(Fahrenholz,2012)。在制粒过程中,热量、水分和压力施加于饲料上,即可挤压形成小的饲料颗粒(Skoch等,1981;Skoch等,1983)。文献上通常写着,相比粉料,颗粒饲料更能提高猪的生产性能。Skoch等(1983)发现,当给猪在玉米基础日粮的颗粒饲料和粉料之间提供选择的机会时,猪会偏好采食颗粒饲料(比例分别为85.5%对14.5%)。这与Solà-Oriol等(2009a)的研究结果相一致,Solà-Oriol等(2009a)发现在猪喂给大麦或燕麦基础日粮时,其对颗粒饲料的偏爱远高于粉状饲料。在Jensen和Becker(1965)的研究中,当日粮从粉料转变为颗粒饲料后,幼龄仔猪的平均日增重(Average Daily Gain,ADG)并未受到影响,而饲料转化率(Feed Conversion Ratio,FCR)显著提高(即降低,P<0.05)。除了FCR的显著改善(P<0.05)外,Hanke等(1972)还发现,与饲喂粉料的猪相比,采食颗粒饲料的猪ADG(P<0.01)提高更多。Skoch等(1983)发现,采食颗粒饲料的刚断奶仔猪其ADG、FCR和平均日采食量(Average Daily Feed Intake,ADFI)與采食粉料的仔猪相比差异不大,但是颗粒饲料能够显著提高生长-肥育猪的FCR。综合16个试验的结果,Ohh(1991)发现,采用颗粒饲料能够使猪的生长性能和FCR提高3%~4%。Stark(1994)发现,与采食粉料的肥育猪相比,采食颗粒饲料的肥育猪FCR可提高12%。Wondra等(1995a)发现,饲料制粒可使猪的ADG提高5%(P<0.01),使FCR降低7%(P<0.001),干物质和氮的表观消化率提高(P<0.001)。同样,Traylor(1997)发现,颗粒饲料能够提高保育猪对干物质和氮的消化率(P<0.001)和FCR(P<0.04),同样也可提高肥育猪的FCR(P<0.08)和ADFI(P<0.02)。Chae等(1997)研究发现,体重20 kg~90 kg的猪饲喂颗粒饲料时,其ADG和FCR显著优于饲喂粉料或碎颗粒饲料的猪。Lawrence(1982)、Nahm(2002)、I’Anson等(2012,2013)和Ball等(2015)同样发现,饲喂颗粒饲料能够提高猪的FCR。与粉料相比,颗粒饲料可减少猪的氮排泄(Wondra等,1995a;Ball等,2015),这具有积极的营养和环境效应。
颗粒饲料对猪生产性能有积极作用的机理在文献中提出了很多。Graham等(1989)和O’Doherty等(2000)认为,营养物质消化率的提高是因为在制粒过程中谷物的胚乳细胞壁遭到破坏,这使得营养物质更易于与消化酶接触。颗粒饲料可提高猪生产性能的其他原因可能有:颗粒饲料的营养物质消化率和卫生质量得到了提高、由于淀粉的局部糊化作用使淀粉消化率有了提高、饲料成分的分离减少、采食颗粒饲料时耗损减少、猪无法挑食偏爱的成分、抗营养物质含量减少、饲料通过肠道系统的流通速率提高(Vanschoubroeck等,1971;Hanke等,1972;Owsley等,1981;Lawrence,1982;Skoch等,1983;Giesemann等,1990;Morrow,1992;Healy等,1994;Wondra等,1995a,b;Traylor,1997;Chae和Han,1998;Eisemann和Argenzio,1999;Goelema等,1999;J?rgensen等,1999;Kim等,2000;Nahm,2002Medel等,2004;Mikkelsen等,2004;Hedemann等,2005;Kamphues等,2007;Lundblad等,2011;Fahrenholz,2012;I’Anson等,2012,2013;Ball等,2015)。
Laitat等(1999)进行了一项很有趣的试验:猪喂给粉状或颗粒状的日粮,试验进行了3次,每次的猪数量不同(试验1:30头;试验2:40头;试验3:50头)。猪饲养于两间相同的猪圈内,唯一的区别是供应的饲料形态不同:一个猪圈饲喂粉料,另一个猪圈饲喂颗粒饲料。3个试验提供相同数量的饲喂器(提供饲料和饮水)。
试验结果显示,不论饲喂的是粉料还是颗粒饲料,当猪数量增加时,ADG均显著降低(P<0.01)。在试验2和试验3中,饲喂颗粒饲料的猪其ADG高于饲喂粉料的猪,但是这一结果在试验1(30头/圈)中未出现。由此可知,在比较粉料和颗粒饲料时,动物使用的饲喂器数量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制粒产生的额外成本(额外的设备、贮料仓的成本和能耗费用)必须与颗粒饲料提高猪生产性能取得的盈利相比较。Laitat等(1999)得出结论,考虑到试验1中猪的生产性能并未因日粮不同而有所差别,因此在采用大群饲养时颗粒饲料很可能优于粉料;而在拥挤的条件下,如试验3,颗粒饲料更有利于生产性能的提高。
随着每个圈内猪数量的提高,当喂给粉料时,猪的每日饮水量下降,但是只有在极端情况下(如将50头/圈与30头/圈进行比较时),才会出现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01)。当喂给颗粒饲料时,随着猪群数量的增多,猪的饮水量有下降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由此可知,猪的饮水量受到每个猪圈的猪饲养数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在猪饲喂粉状饲料时会比饲喂颗粒饲料时更明显。在比较饲喂粉料与饲喂颗粒饲料的猪时,饲喂粉料的猪饮水量更多些,但是差异只在每圈饲养30头猪时才会有。随着每圈饲养的猪数增加,饲喂粉料和颗粒饲料的猪在饮水量上的差异缩小。这是由于当猪饲喂颗粒饲料时,猪占用饲喂器的时间缩短,使得猪更易接近饲喂器。由此还可推断出,在饲喂器和饮水器分开放置的试验中,检验此假设可能也十分重要(Laitat等,1999)。 在比较粉料和颗粒饲料的影响时,另外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是制粒过程对颗粒饲料中饲料成分粒度的影响。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制粒过程会大幅度地减少饲料成分的粒度(Wondra等,1995a;Dirkzwager等,1998;Engberg等,2002;Svihus等,2004;Amerah等,2007;Abdollahi等,2011;Klausing,2011;Vukmirovi?,2015;Vukmirovi?等,2016a)。由于制粒机的辊和钢模间狭窄的间距(Svihus等,2004;Vukmirovi?等,2016a),以及由于在制粒机的钢模孔中的摩擦力(Abdollahi等,2011),制粒过程中饲料颗粒会发生研磨(二次粉碎)。前文已经解释过,饲料成分粒度的减小能够提高干物质的消化率和饲料转化率。制粒过程中产生的二次粉碎会进一步减小饲料成分的颗粒大小,因此可以预测营养物质的消化率会进一步提高。在Al-Rabadi等(2016)的研究中,大麦和高粱粉碎后加入猪饲料中,对粗颗粒进行或不进行二次粉碎,以粉料或颗粒饲料的形式饲喂。粗颗粒饲料进行二次粉碎能够改善饲喂粉料的猪的FCR,这与饲喂没有对粗颗粒进行二次粉碎的颗粒饲料的猪的结果相似。这说明,饲料制粒过程中饲料成分粒度的减小是提高颗粒饲料营养价值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由于二次粉碎而导致细颗粒饲料增多而引发的与猪胃肠道健康有关的问题稍后会进行讨论。
1.2.1 颗粒质量的重要性
前文已经指出,猪饲料进行制粒可以提高猪的生长性能。而另一方面,研究也发现,如果颗粒质量较差,且颗粒中含有大量细小颗粒的饲料成分,饲料浪费会增加,适口性会降低,采食量将会减少。Stark等(1993)研究了颗粒质量对猪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如果颗粒中细小颗粒含量增多,猪的生产性能和FCR会变差,这是由饲料颗粒质量较差,颗粒间磨损变强所致。有很多因素会影响饲料制粒后的颗粒质量,例如饲料配方、饲料粒度大小、调质、钢模规格(钢模厚度、开口直径)、冷却/干燥,等。文献数据通常认为,饲料粉碎得越细,颗粒质量越好。这通常归因于在制粒过程中对颗粒黏合会有积极影响的细小颗粒有较大的表面积(Franke和Rey,2006)。另外,细颗粒结构在蒸汽制粒时会产生更好的水合作用,致使颗粒间的压缩和结合更好(Fahrenholz,2012)。
Angulo等(1996)研究发现,当锤片式粉碎机的筛孔直径从3 mm加大到6 mm时,颗粒质量[以“颗粒饲料耐久性指数(Pellet Durability Index,PDI)”表示]显著降低。这与Svihus等(2004)和?olovi?等(2015)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另一方面,Amerah等(2007)研究发现,粗颗粒饲料原料和细颗粒饲料原料(锤片式粉碎机筛孔大小为7 mm对3 mm)制粒后,饲料颗粒的PDI差异并不显著。一些研究者甚至认为,粒度大小对颗粒质量的影响不明显(Stevens,1987;Stark,1994;Fahrenholz,2012)。Paulk等(2015)发现,当高粱(在日粮配方中的比例超过75%)的平均粒度从800 μm降至400 μm时,饲料颗粒的质量没有明显变化。这些结果的不一致性可能是由于不同研究中制粒机的设置和日粮配方的不同导致的。在这方面,Vukmirovic等(2016a)专门对制粒机的滚轴和钢模间的距离(滚轴-钢模间距)对颗粒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只有锤片式粉碎机在粉碎玉米时采用最小的滚轴-钢模间距(3 mm),颗粒饲料质量才会明显变差(图1)。将滚轴-钢模间距增加至1.15 mm和至2 mm后,可增加PDI,可降低甚至消除玉米粉碎至不同粒度时产生的PDI差异。增加滚轴-钢模间距导致饲料颗粒质量提高的原因可能是增加了制粒原料的压力,延长了预压时间(Thomas等,1997),从而增强了饲料颗粒间的黏合力。另外,二次粉碎强度的加强会使粉碎至不同粒径的玉米的粒度分布更加均匀,进而使饲料颗粒的质量均衡(Vukmirovic等,2016a)。滾轴-钢模间距的加大具有局限性,因为当滚轴-钢模间距增加至一个特定值(这取决于制粒机的性能和制粒原料的特性)之上时,钢模表面制粒原料层的稳定性会变低,这会导致原料的侧边泄漏(Thomas等,1997)和制粒机的堵塞(Miladinovic和Svihus,2005)。根据Vukmirovic(2015)的研究结果,增加钢模厚度会提高二次粉碎的强度和饲料颗粒的质量。在Miladinovic和Svihus(2005)的研究中,增加滚轴-钢模间距和降低制粒机的产量对饲料颗粒的质量具有有利效应。然而,增加滚轴-钢模间距和钢模厚度、减少生产量、增加制粒机的特定能量耗损可能在商业上并不合理。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如果为了减少制粒后细颗粒饲料的含量而对谷物进行粗糙粉碎(为胃肠道健康考虑),饲料的颗粒质量反而会受到不良的影响。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增加滚轴-钢模间距、增加钢模厚度和降低制粒机的生产速率来缓解。正如前文提出的,就制粒机的特殊能量耗损和二次粉碎强度增加而言,这些干预方法具有局限性。因此,在每种特定情况下,有必要确定最佳的平衡点。
在Vukmirovi?(2015)的研究中,用锤片式粉碎机对玉米进行粗糙粉碎,制粒后的颗粒PDI降低;但是,当用滚筒式粉碎机将玉米粉碎至不同大小的颗粒时,类似结果没有出现(图2)。总体来说,在粉碎阶段使用滚筒式粉碎机比使用锤片式粉碎机能够更好地提高颗粒的质量。这与锤片式粉碎机能够生产出抗性更好且更圆的球状颗粒有关,这会导致饲料制粒后颗粒会含有更多的粗颗粒。粗颗粒会在颗粒结构中形成“弱点”,即粗颗粒周围由细颗粒所包围,导致饲料颗粒更容易破坏(Thomas和van der Poel,1996)。因此,这类颗粒的PDI会降低。另一方面,图1已经表明玉米经锤片式粉碎机粗糙粉碎然后制粒会存在颗粒质量变差的问题,这可以通过增加滚轴-钢模之间的间距来解决,但是随后预期会增加二次粉碎的强度和制粒机的特殊能量耗损(Vukmirovi?等,2016a)。因此,就制粒后的粒度大小、制粒机的特殊能耗和饲料颗粒的质量而言,优化工艺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未完,待续。
原题名:Importance of feed structure (particle size) and feed form (mash vs. pellets) in pig nutrition - A review(英文)
原作者:?uro Vukmirovi?、Radmilo ?olovi?和Sla?ana Rakita等(诺维萨德大学食品技术研究所食品技术和动物产品研究中心)
1.2 猪颗粒饲料
在现代化养猪生产中,饲料很少以粉状(粉末状)形式饲喂。按惯例来说,在饲料的所有组分混合后再进行制粒(Fahrenholz,2012)。在制粒过程中,热量、水分和压力施加于饲料上,即可挤压形成小的饲料颗粒(Skoch等,1981;Skoch等,1983)。文献上通常写着,相比粉料,颗粒饲料更能提高猪的生产性能。Skoch等(1983)发现,当给猪在玉米基础日粮的颗粒饲料和粉料之间提供选择的机会时,猪会偏好采食颗粒饲料(比例分别为85.5%对14.5%)。这与Solà-Oriol等(2009a)的研究结果相一致,Solà-Oriol等(2009a)发现在猪喂给大麦或燕麦基础日粮时,其对颗粒饲料的偏爱远高于粉状饲料。在Jensen和Becker(1965)的研究中,当日粮从粉料转变为颗粒饲料后,幼龄仔猪的平均日增重(Average Daily Gain,ADG)并未受到影响,而饲料转化率(Feed Conversion Ratio,FCR)显著提高(即降低,P<0.05)。除了FCR的显著改善(P<0.05)外,Hanke等(1972)还发现,与饲喂粉料的猪相比,采食颗粒饲料的猪ADG(P<0.01)提高更多。Skoch等(1983)发现,采食颗粒饲料的刚断奶仔猪其ADG、FCR和平均日采食量(Average Daily Feed Intake,ADFI)與采食粉料的仔猪相比差异不大,但是颗粒饲料能够显著提高生长-肥育猪的FCR。综合16个试验的结果,Ohh(1991)发现,采用颗粒饲料能够使猪的生长性能和FCR提高3%~4%。Stark(1994)发现,与采食粉料的肥育猪相比,采食颗粒饲料的肥育猪FCR可提高12%。Wondra等(1995a)发现,饲料制粒可使猪的ADG提高5%(P<0.01),使FCR降低7%(P<0.001),干物质和氮的表观消化率提高(P<0.001)。同样,Traylor(1997)发现,颗粒饲料能够提高保育猪对干物质和氮的消化率(P<0.001)和FCR(P<0.04),同样也可提高肥育猪的FCR(P<0.08)和ADFI(P<0.02)。Chae等(1997)研究发现,体重20 kg~90 kg的猪饲喂颗粒饲料时,其ADG和FCR显著优于饲喂粉料或碎颗粒饲料的猪。Lawrence(1982)、Nahm(2002)、I’Anson等(2012,2013)和Ball等(2015)同样发现,饲喂颗粒饲料能够提高猪的FCR。与粉料相比,颗粒饲料可减少猪的氮排泄(Wondra等,1995a;Ball等,2015),这具有积极的营养和环境效应。
颗粒饲料对猪生产性能有积极作用的机理在文献中提出了很多。Graham等(1989)和O’Doherty等(2000)认为,营养物质消化率的提高是因为在制粒过程中谷物的胚乳细胞壁遭到破坏,这使得营养物质更易于与消化酶接触。颗粒饲料可提高猪生产性能的其他原因可能有:颗粒饲料的营养物质消化率和卫生质量得到了提高、由于淀粉的局部糊化作用使淀粉消化率有了提高、饲料成分的分离减少、采食颗粒饲料时耗损减少、猪无法挑食偏爱的成分、抗营养物质含量减少、饲料通过肠道系统的流通速率提高(Vanschoubroeck等,1971;Hanke等,1972;Owsley等,1981;Lawrence,1982;Skoch等,1983;Giesemann等,1990;Morrow,1992;Healy等,1994;Wondra等,1995a,b;Traylor,1997;Chae和Han,1998;Eisemann和Argenzio,1999;Goelema等,1999;J?rgensen等,1999;Kim等,2000;Nahm,2002Medel等,2004;Mikkelsen等,2004;Hedemann等,2005;Kamphues等,2007;Lundblad等,2011;Fahrenholz,2012;I’Anson等,2012,2013;Ball等,2015)。
Laitat等(1999)进行了一项很有趣的试验:猪喂给粉状或颗粒状的日粮,试验进行了3次,每次的猪数量不同(试验1:30头;试验2:40头;试验3:50头)。猪饲养于两间相同的猪圈内,唯一的区别是供应的饲料形态不同:一个猪圈饲喂粉料,另一个猪圈饲喂颗粒饲料。3个试验提供相同数量的饲喂器(提供饲料和饮水)。
试验结果显示,不论饲喂的是粉料还是颗粒饲料,当猪数量增加时,ADG均显著降低(P<0.01)。在试验2和试验3中,饲喂颗粒饲料的猪其ADG高于饲喂粉料的猪,但是这一结果在试验1(30头/圈)中未出现。由此可知,在比较粉料和颗粒饲料时,动物使用的饲喂器数量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制粒产生的额外成本(额外的设备、贮料仓的成本和能耗费用)必须与颗粒饲料提高猪生产性能取得的盈利相比较。Laitat等(1999)得出结论,考虑到试验1中猪的生产性能并未因日粮不同而有所差别,因此在采用大群饲养时颗粒饲料很可能优于粉料;而在拥挤的条件下,如试验3,颗粒饲料更有利于生产性能的提高。
随着每个圈内猪数量的提高,当喂给粉料时,猪的每日饮水量下降,但是只有在极端情况下(如将50头/圈与30头/圈进行比较时),才会出现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01)。当喂给颗粒饲料时,随着猪群数量的增多,猪的饮水量有下降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由此可知,猪的饮水量受到每个猪圈的猪饲养数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在猪饲喂粉状饲料时会比饲喂颗粒饲料时更明显。在比较饲喂粉料与饲喂颗粒饲料的猪时,饲喂粉料的猪饮水量更多些,但是差异只在每圈饲养30头猪时才会有。随着每圈饲养的猪数增加,饲喂粉料和颗粒饲料的猪在饮水量上的差异缩小。这是由于当猪饲喂颗粒饲料时,猪占用饲喂器的时间缩短,使得猪更易接近饲喂器。由此还可推断出,在饲喂器和饮水器分开放置的试验中,检验此假设可能也十分重要(Laitat等,1999)。 在比较粉料和颗粒饲料的影响时,另外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是制粒过程对颗粒饲料中饲料成分粒度的影响。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制粒过程会大幅度地减少饲料成分的粒度(Wondra等,1995a;Dirkzwager等,1998;Engberg等,2002;Svihus等,2004;Amerah等,2007;Abdollahi等,2011;Klausing,2011;Vukmirovi?,2015;Vukmirovi?等,2016a)。由于制粒机的辊和钢模间狭窄的间距(Svihus等,2004;Vukmirovi?等,2016a),以及由于在制粒机的钢模孔中的摩擦力(Abdollahi等,2011),制粒过程中饲料颗粒会发生研磨(二次粉碎)。前文已经解释过,饲料成分粒度的减小能够提高干物质的消化率和饲料转化率。制粒过程中产生的二次粉碎会进一步减小饲料成分的颗粒大小,因此可以预测营养物质的消化率会进一步提高。在Al-Rabadi等(2016)的研究中,大麦和高粱粉碎后加入猪饲料中,对粗颗粒进行或不进行二次粉碎,以粉料或颗粒饲料的形式饲喂。粗颗粒饲料进行二次粉碎能够改善饲喂粉料的猪的FCR,这与饲喂没有对粗颗粒进行二次粉碎的颗粒饲料的猪的结果相似。这说明,饲料制粒过程中饲料成分粒度的减小是提高颗粒饲料营养价值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由于二次粉碎而导致细颗粒饲料增多而引发的与猪胃肠道健康有关的问题稍后会进行讨论。
1.2.1 颗粒质量的重要性
前文已经指出,猪饲料进行制粒可以提高猪的生长性能。而另一方面,研究也发现,如果颗粒质量较差,且颗粒中含有大量细小颗粒的饲料成分,饲料浪费会增加,适口性会降低,采食量将会减少。Stark等(1993)研究了颗粒质量对猪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如果颗粒中细小颗粒含量增多,猪的生产性能和FCR会变差,这是由饲料颗粒质量较差,颗粒间磨损变强所致。有很多因素会影响饲料制粒后的颗粒质量,例如饲料配方、饲料粒度大小、调质、钢模规格(钢模厚度、开口直径)、冷却/干燥,等。文献数据通常认为,饲料粉碎得越细,颗粒质量越好。这通常归因于在制粒过程中对颗粒黏合会有积极影响的细小颗粒有较大的表面积(Franke和Rey,2006)。另外,细颗粒结构在蒸汽制粒时会产生更好的水合作用,致使颗粒间的压缩和结合更好(Fahrenholz,2012)。
Angulo等(1996)研究发现,当锤片式粉碎机的筛孔直径从3 mm加大到6 mm时,颗粒质量[以“颗粒饲料耐久性指数(Pellet Durability Index,PDI)”表示]显著降低。这与Svihus等(2004)和?olovi?等(2015)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另一方面,Amerah等(2007)研究发现,粗颗粒饲料原料和细颗粒饲料原料(锤片式粉碎机筛孔大小为7 mm对3 mm)制粒后,饲料颗粒的PDI差异并不显著。一些研究者甚至认为,粒度大小对颗粒质量的影响不明显(Stevens,1987;Stark,1994;Fahrenholz,2012)。Paulk等(2015)发现,当高粱(在日粮配方中的比例超过75%)的平均粒度从800 μm降至400 μm时,饲料颗粒的质量没有明显变化。这些结果的不一致性可能是由于不同研究中制粒机的设置和日粮配方的不同导致的。在这方面,Vukmirovic等(2016a)专门对制粒机的滚轴和钢模间的距离(滚轴-钢模间距)对颗粒质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只有锤片式粉碎机在粉碎玉米时采用最小的滚轴-钢模间距(3 mm),颗粒饲料质量才会明显变差(图1)。将滚轴-钢模间距增加至1.15 mm和至2 mm后,可增加PDI,可降低甚至消除玉米粉碎至不同粒度时产生的PDI差异。增加滚轴-钢模间距导致饲料颗粒质量提高的原因可能是增加了制粒原料的压力,延长了预压时间(Thomas等,1997),从而增强了饲料颗粒间的黏合力。另外,二次粉碎强度的加强会使粉碎至不同粒径的玉米的粒度分布更加均匀,进而使饲料颗粒的质量均衡(Vukmirovic等,2016a)。滾轴-钢模间距的加大具有局限性,因为当滚轴-钢模间距增加至一个特定值(这取决于制粒机的性能和制粒原料的特性)之上时,钢模表面制粒原料层的稳定性会变低,这会导致原料的侧边泄漏(Thomas等,1997)和制粒机的堵塞(Miladinovic和Svihus,2005)。根据Vukmirovic(2015)的研究结果,增加钢模厚度会提高二次粉碎的强度和饲料颗粒的质量。在Miladinovic和Svihus(2005)的研究中,增加滚轴-钢模间距和降低制粒机的产量对饲料颗粒的质量具有有利效应。然而,增加滚轴-钢模间距和钢模厚度、减少生产量、增加制粒机的特定能量耗损可能在商业上并不合理。
综上所述,我们可知,如果为了减少制粒后细颗粒饲料的含量而对谷物进行粗糙粉碎(为胃肠道健康考虑),饲料的颗粒质量反而会受到不良的影响。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增加滚轴-钢模间距、增加钢模厚度和降低制粒机的生产速率来缓解。正如前文提出的,就制粒机的特殊能量耗损和二次粉碎强度增加而言,这些干预方法具有局限性。因此,在每种特定情况下,有必要确定最佳的平衡点。
在Vukmirovi?(2015)的研究中,用锤片式粉碎机对玉米进行粗糙粉碎,制粒后的颗粒PDI降低;但是,当用滚筒式粉碎机将玉米粉碎至不同大小的颗粒时,类似结果没有出现(图2)。总体来说,在粉碎阶段使用滚筒式粉碎机比使用锤片式粉碎机能够更好地提高颗粒的质量。这与锤片式粉碎机能够生产出抗性更好且更圆的球状颗粒有关,这会导致饲料制粒后颗粒会含有更多的粗颗粒。粗颗粒会在颗粒结构中形成“弱点”,即粗颗粒周围由细颗粒所包围,导致饲料颗粒更容易破坏(Thomas和van der Poel,1996)。因此,这类颗粒的PDI会降低。另一方面,图1已经表明玉米经锤片式粉碎机粗糙粉碎然后制粒会存在颗粒质量变差的问题,这可以通过增加滚轴-钢模之间的间距来解决,但是随后预期会增加二次粉碎的强度和制粒机的特殊能量耗损(Vukmirovi?等,2016a)。因此,就制粒后的粒度大小、制粒机的特殊能耗和饲料颗粒的质量而言,优化工艺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未完,待续。
原题名:Importance of feed structure (particle size) and feed form (mash vs. pellets) in pig nutrition - A review(英文)
原作者:?uro Vukmirovi?、Radmilo ?olovi?和Sla?ana Rakita等(诺维萨德大学食品技术研究所食品技术和动物产品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