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的模式有了多次转换:以辛亥革命为标志,由君主制自上而下的渐进改良型的现代化进入到共和国体制下国家重建时期;二十年代末开始了国民党统治下仿效德国保守型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以1949年革命为标志,开始了仿效苏联模式的激进型社会主义现代化。
关键词:现代化 洋务运动 国家工业化
现代化作为一种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指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或大过渡。在中国,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中世纪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从过程上看,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变革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1、中国现代化的阶段性进程
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自近代启动以来,历经清末、北洋军阀、民国等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1.1起步阶段(1840—1895年)
1840年鸦片战争战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其中最早是1861年曾国藩创立的安庆军械所,最大的是曾国藩、李鸿章主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这一时期,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发展。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到官督商办、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清政府“以洋务运动救中国”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1.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
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这个时期,可以称之为现代化的全面启动阶段。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标志着中国现代化开始由技术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甲午战争,泱泱中华帝国败给岛国日本,带给国人极大的刺激。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反思,他们逐渐认识到,单纯地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并不足以使中国强大。首先站出来追求制度现代化的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康梁等人希望实行民主政治,使中国走向富国强兵之路。但是,仅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维新变法以失败告终。二十世纪初,清政府实行“新政”,颁布了一系列具有现代化意义的改革措施,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化的全面启动。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孙中山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备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建立责任内阁、组建政党,通过代议制参政等,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随着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民主共和制在中国的短暂实验最终失败。这一现实不能不引起追求民主和进步的知识分子的深思。他们认识到,封建专制的思想还没清除,民主政治缺乏足够的思想基础。因此,要巩固民主共和制度,必须彻底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唤起人们的民主自由意识,实现人的现代化。以1915年《青年杂志》的创刊为标志,“五四”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新文化运动高扬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极大地动摇了封建主义的根基,增强了人们的民主意识,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向思想文化领域的纵深发展。
由此可见,先进的中国人将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1.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
该阶段即两条现代化道路相互斗争的时期。以1927年国民党南京政府的成立为标志,国共两党关于中国应走什么样现代化道路的斗争就变得尖锐起来。国民党选择了德国式的统制经济与军事集权的道路,共产党则转向以农村为根据地,进行“苏维埃共和国”的实验。这是两条发展道路的大斗争:一条以城市为据点,代表城乡地主资产阶级的利益;另一条则是以农村为据点,代表工农利益。
1937年至1949年,中国陷入了持续十二年之久的全面战争状态,现代化进程被迫中断。中国共产党用武力革命的手段,最终解决了中国现代化道路问题的分歧和斗争,实现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由西方资本主义模式向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大转换。中国从此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2、中国现代化的自身特点
2.1外界因素推动
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是在西方国家现代化进程启动二百年后才开始的。并且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并不是自发的。而是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东亚朝贡体系解体,中国社会内部固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传统结构崩溃,主权丧失,国势日危。在外来的强烈刺激和影响下,为救亡图存,开始被迫追求现代化的。
2.2为国情所决定
从前提条件看,冲破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桎梏,是为国情所决定的。反帝反封建与中国现代化互为条件,缺一不可。没有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也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一方面,帝国主义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强大,必然要阻挠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封建主义又与帝国主义相勾结,竭力维护旧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搞现代化必须反帝反封建,必须通过民族民主革命为现代化创造条件,开辟道路。
参考文献:
[1]章开沅,罗福惠.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2]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1800—1949 [M](第一卷),上海:三联书店,1995.
[3]罗荣渠.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4]俞祖华,季翠兰.关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几个问题[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8,29~35.
[5]陈会芹,于作敏.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述评[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4,44~49.
关键词:现代化 洋务运动 国家工业化
现代化作为一种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指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或大过渡。在中国,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中世纪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从过程上看,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变革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1、中国现代化的阶段性进程
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自近代启动以来,历经清末、北洋军阀、民国等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1.1起步阶段(1840—1895年)
1840年鸦片战争战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其中最早是1861年曾国藩创立的安庆军械所,最大的是曾国藩、李鸿章主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这一时期,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发展。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到官督商办、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清政府“以洋务运动救中国”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1.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
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这个时期,可以称之为现代化的全面启动阶段。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标志着中国现代化开始由技术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甲午战争,泱泱中华帝国败给岛国日本,带给国人极大的刺激。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反思,他们逐渐认识到,单纯地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并不足以使中国强大。首先站出来追求制度现代化的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康梁等人希望实行民主政治,使中国走向富国强兵之路。但是,仅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维新变法以失败告终。二十世纪初,清政府实行“新政”,颁布了一系列具有现代化意义的改革措施,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化的全面启动。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孙中山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备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建立责任内阁、组建政党,通过代议制参政等,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随着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民主共和制在中国的短暂实验最终失败。这一现实不能不引起追求民主和进步的知识分子的深思。他们认识到,封建专制的思想还没清除,民主政治缺乏足够的思想基础。因此,要巩固民主共和制度,必须彻底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唤起人们的民主自由意识,实现人的现代化。以1915年《青年杂志》的创刊为标志,“五四”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新文化运动高扬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极大地动摇了封建主义的根基,增强了人们的民主意识,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向思想文化领域的纵深发展。
由此可见,先进的中国人将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1.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
该阶段即两条现代化道路相互斗争的时期。以1927年国民党南京政府的成立为标志,国共两党关于中国应走什么样现代化道路的斗争就变得尖锐起来。国民党选择了德国式的统制经济与军事集权的道路,共产党则转向以农村为根据地,进行“苏维埃共和国”的实验。这是两条发展道路的大斗争:一条以城市为据点,代表城乡地主资产阶级的利益;另一条则是以农村为据点,代表工农利益。
1937年至1949年,中国陷入了持续十二年之久的全面战争状态,现代化进程被迫中断。中国共产党用武力革命的手段,最终解决了中国现代化道路问题的分歧和斗争,实现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由西方资本主义模式向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大转换。中国从此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2、中国现代化的自身特点
2.1外界因素推动
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是在西方国家现代化进程启动二百年后才开始的。并且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并不是自发的。而是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东亚朝贡体系解体,中国社会内部固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传统结构崩溃,主权丧失,国势日危。在外来的强烈刺激和影响下,为救亡图存,开始被迫追求现代化的。
2.2为国情所决定
从前提条件看,冲破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桎梏,是为国情所决定的。反帝反封建与中国现代化互为条件,缺一不可。没有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也不可能实现现代化。一方面,帝国主义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强大,必然要阻挠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封建主义又与帝国主义相勾结,竭力维护旧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搞现代化必须反帝反封建,必须通过民族民主革命为现代化创造条件,开辟道路。
参考文献:
[1]章开沅,罗福惠.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
[2]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1800—1949 [M](第一卷),上海:三联书店,1995.
[3]罗荣渠.中国现代化历程的探索[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4]俞祖华,季翠兰.关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几个问题[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8,29~35.
[5]陈会芹,于作敏.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述评[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2004,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