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博物馆与美术馆的功能

来源 :中国篆刻·书画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sos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博物馆是收藏和展示古代文物的展览馆,而美术馆则是收藏和展示现当代艺术品的展览馆。从两者的定义而言,二者是没有本质区别的。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博物馆与美术馆在各自基本功能的介绍和比较,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和美术馆,使它们的功能更好的发挥。
  关键词:博物馆 美术馆 功能 区别
  一.博物馆的基本功能
  (一)教育功能
  我国博物馆已有百年历史, 从诞生第一天起, 就与教育活动密不可分。清代张謇第一个提出“设苑为教育也”(设立南通博物苑)的思想。他在清光绪三十一年的《上南皮相国请京师建设帝室博物馆议》中说: “高阁广场, 罗列物品,古今咸备, 纵人观览” “庶使莘莘学子, 得有所观摩研究以辅益于学校”。时至今日, 博物馆的教育职能与一百年前相比,其意义更加宽泛、重大。而现如今博物馆担负着“终生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任务,社会为了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的不断发展,为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只靠学校教育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实施和接受终生教育、素质教育。博物馆的各类陈列展览就是对人们实施终生教育、素质教育的课堂。博物馆以实物为教育手段,将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自然科学加以浓缩,给人们以直观的、赏心悦目的效果,易于被大多数人接受。在传播知识,提高国民素质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博物馆将担负着面向社会进行终身教育、素质教育的任务。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当代人们求学获得知识已经不是一次性学校教育所能完成的,于是产生了终生教育的需求,这种需求可以在博物馆得以逐步实现。观众来到博物馆,希望看到没有见过的东西,没有听说过的故事。根据观众的求知心理,博物馆应当举办“主题突出、观点鲜明、倡导文明、手段先进、手法新颖的高水平陈列展览”。陈列思想,应当打破固有思维定式,不仅要有馆藏特色的优秀基本陈列,还应当结合自身特点举办适应当代形势,引领社会文化思潮,把握群众审视热点的临时展览,来满足大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
  博物馆在配合学校素质教育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于是为青少年服务是今后博物馆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博物馆教育与学校的应试教育相比,其内涵和外延则广阔很多,博物馆的教育更具有开发性、自主性、实验性、探索性、愉悦性。博物馆教育的知识信息比学校更大、更广、更深。青少年从博物馆获取的知识是从原始的、直观的实物中引发的,他们在馆内可以自由触摸历史,领悟人生;可以遨游科学世界,探索奥秘;可以在轻松、娱乐之中接受教育,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各种类型和性质的博物馆在配合学校素质教育中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综合性馆可以配合德、智、体、美、劳等多种科目的素质教育;纪念馆可以配合德育方面教育;科技馆可以配智育方面教育;艺术类博物馆可以配合美育教育。
  (二)娱乐功能
  博物馆从诞生之日起就具有无形的娱乐功能。博物馆处于私人秘藏阶段时,其珍藏品是供亲戚朋友赏玩,这里就包含了娱乐功能。现代博物馆的娱乐功能,是基于两个认识:一是现代教育与娱乐之间的差别明显缩小,寓教于乐已成为现代教育所普遍采用的方式;二是娱乐消遣本身是现代观众参观博物馆的一个重要目的和动机,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不再把参观博物馆仅仅看成是获得文化知识的手段,而是日益趋向于把参观博物馆看作是一种高尚的文化娱乐活动,作为休息消遣和放松、精神再生产能力的积极方式。由此,许多博物馆不仅把娱乐看成是吸引观众接受教育的手段,而且把娱乐同时看作为博物馆为观众服务的目的.然而博物馆毕竟不是纯粹的娱乐机构,它的娱乐功能的正常发挥必须基于两个前提:一 是与真正娱乐一样,本身必须具有趣味性,为参观者真正提供一次愉快的消遣和享受机会。二是这种娱乐必须根基于博物馆的藏品。如果一个博物馆放弃它的实物性原则而成为一个纯粹的娱乐机构,它不会长久地存在下去;而进行实物教育却没有娱乐性的博物馆,也不会有太多的前途。
  (三)美育功能
  作为人们终身教育课堂的博物馆,其美育功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国内外现有博物馆来看,大致可分为自然和人文两大类型。在博物馆的展览中,如何把大自然神奇创造的自然之美和人类发展历程中物质与精神文化的成就之美,科学、形象地挖掘并恰如其分地展现出来,是各种类型博物馆追求的最高境界,更是博物馆由早期的对“物”的重视,转向当前对“人”的关怀的时代要求。博物馆是通过形象、直观、和谐、有趣的施教形式,对人的整体产生自觉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实现其美育目的的。博物馆展览释放出来的艺术美,可以使人在品味美的同时,逐渐塑造和深化着健康的人格和审美修养,这是其它教育形式难以替代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博物馆审美教育具有其独特性和唯一性的一面。
  博物馆的审美教育,是以其独特的形式来实现的。观众在博物馆展品以及为展品所创造的美的环境中,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实现了物与人之间最直接的交流。这种交流是形象和客观的,是与人的感觉、情感、意志、想象等精神活动有机地交织在一起的。所以,博物馆独特的审美教育功能无疑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四)交往功能
  博物馆教育包涵于博物馆交往活动之中,“交往”一词概括了博物馆与外界及其观众之间的联系与活动。观众在其间随意地寻求安慰、社会地位等数不清的别的目的。博物馆参观既不是一个可安排的有序的行为,也不是一个可预测的行为。与其说观众来馆是为了接受教育,勿宁说是为了寻找各种交往的机会。博物馆的交往活动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与观众之间的交往,其中包括观众与展品(人—物)交往和观众与工作人员(人—人)之间的交往。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交往,是博物馆交往中的主要内容和形式。随着交往方式的增多,观众在博物馆中的活动范围日益扩大,几乎渗透到博物馆的各个部分,展厅已不是观众唯一的活动交往场所。博物馆的交往活动向博物馆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了新的变化。我们可以用下面3个词来概括──开放、扩展、增加。即“开放”了以前被认为是观众禁区的后勤,研究部分和库藏部分;“扩展”了观众的参观活动领域;“增加”了交往空间。开放在以往的博物馆分区中,管理与研究是属“内务”部分,是观众的禁地。然而,在现代博物馆中,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接待那些专业学者和对展品兴趣浓厚的人,为他们提供更为详尽的资料和周到的咨询服务,甚至一同进行试验、示范、演示和讨论等活动。有的还为观众开放了展品修复室等工作间,让观众不仅对展品,而且对博物馆的工作有所了解。藏品库历来是博物馆中观众无法涉足的禁地,而现代博物馆中的藏品库则是在满足藏品的安全保存等条件的同时,尽可能的对观众开放。扩展日本世田谷美术馆的设计者认为,美术馆的每一个角落都应变成展览空间,美术馆的回廊、休息厅、室外庭院和广场都是能布置展品的场所,使观众在休息的同时也能得到艺术享受。   二是观众之间的交往,调查统计表明,观众在参观中对自己的社会团体的注意点达到稳定的15% ,这说明,博物馆具有社会性。现代博物馆增加了观众共享空间──中庭。博物馆不仅是人们参观游览的地方,也是人们约会、交往的好去处。在西方许多国家,博物馆被认为是聚会、约会和雨天下午愉快地消磨时间的地方。如贝聿铭的东馆,阳光从大厅上部1500m2的锥形玻璃天窗上倾泻而来,照到徐徐转动凌空翱翔的“动雕”上,它的阴影落在绿色植物和精致的大理石墙上、地上,形成不断变换的光影,使大厅的气氛生动有趣,活泼轻快。在中庭,观众可以看到其他人的活动, “人看人”是一项非常普遍的人类喜好。
  二.美术馆的功能
  (一)美术馆的缘起和沿革
  西方对美术作品的收藏始于古希腊。罗马共和末期,贵族私邸中设置了展示所珍藏的美术作品的厅室。文艺复兴时代,随着古代遗迹的发掘,美术作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开始被认识。19世纪中,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许多宫廷、官邸的藏画被各国中央或地方政府接收,在纷纷建立的博物馆中陈列。由于一般博物馆只收存古代美术作品,被视为名作的墓地,所以20世纪初产生了主要收藏当代作品的新型博物馆──现代美术馆。1929年诞生的纽约现代美术馆展出后印象主义的作品,是美术馆史上的又一次变革。以后,巴黎(1947)、东京(1952)也先后建立了现代美术馆。现在,全世界的各种美术馆约有7000个。
  而在中国,自西周以来,宫廷中就一直收藏美术品,但近代意义的美术馆还是诞生于辛亥革命以后。1914年,北京故宫中创始了古物陈列所。1925年10月10日,又在这个基础上组建了故宫博物院,并先后设立了历代艺术馆、绘画馆、青铜器馆、陶瓷馆、明清工艺美术馆、珍宝馆等,实际上是美术为主的博物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又先后创立了南京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1959年落成的中国美术馆。中国各地也有一些中小型美术馆建成,如江苏美术馆。
  (二)美术馆的综合功能
  现在,全世界的美术馆可从几种角度分类:从藏品年代上,分为主要是古代藏品的博物馆,主要是近现代藏品的美术馆;从藏品的种类上,分为绘画馆、雕塑馆、民间美术馆和工艺美术馆等;从所有制上,分为国立、皇家、公立和私立等,有的附属于学校等团体。此外还有些特殊类型的:建立于文化遗址上的美术馆,如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以流派和美术家命名的美术馆,如印象派美术馆、罗丹纪念馆、徐悲鸿纪念馆等。美术馆的作用日益广泛多样,不仅可提高一般群众的文化水平和美术修养,而且可协助学校的美术教育,还可为美术家的创作提供参考和借鉴,向理论工作者提供资料和信息。于是,美术馆的机构设置又向专门化、多方向和多层次发展,开放资料室,出版年鉴和报刊杂志,举办各种讲演、讲座和培训班,发表论文,对外巡回展出,派出考古队,从事民俗学和民族学的考察等。
  总之,今天的美术馆是艺术、教育、学术和科学的多机能综合体。
  参考文献:
  [1]刑晓舟 关于博物馆与美术馆的功能及艺术评论的几点看法[A] 《上海艺术家》 2003
  [2]蒋大可 论高校美术学美术馆的功能[A] 《中国美术馆》 2006
  [3]吴玮英 博物馆的美育功能[A] 《内蒙古文物考古》 2007
  [4]刘兰香 关于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A] 《南方文物》 2007年1月
  [5]陈 创 浅谈博物馆的教育功能[A] 《黑龙江史志》 2006年11月
  [6]王璜生 《美术馆》[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安庆市经开区教育局教研室 安徽安庆)
其他文献
摘 要:“三让助学”是瓯海区中小学美术学科基于“生本课堂”理念而架构的一场课堂变革活动。本文主要阐述“三让助学”的基本框架,以及运用“课前预习单” 、“1+1互助式”、 “聊天式的评述”、 “微信朋友圈”等等的具体操作策略。  关键词:让看 让做 让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美术教育发生着巨大变化,美术学科的教材内容变得越来越丰富,教学手段变得越来越多样,教学评价变得越来越多元。然而,纵观美
期刊
本案特色:2013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以来,书法课进课堂已逐渐全面落实。2015年秋季,经教育部审定通过的义务教育三至六年级《书法练习指导》已经开始正式使用,小学三年级开始根据《书法练习指导》教材学习毛笔书法。如何体现纲要的理念,在教学中有效指导学生走近毛笔书法,学习书法技能,在书写实践中感受书法审美和书法文化,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因此,本案教学对执教者来说是一次有意义的探索。 
期刊
点评教师:许适  点评:该作品《江波帆影》构图完整,格调清雅,用色雅致,是一张不错的习作。同时画面处理中有些局部要更严谨一点,如右下角的房子的处理在空间上有所欠缺,从用笔上墨色浓淡要得当。故平时在临习画作同时要分析画面及细节的画法,要知知黑守白之理。
期刊
蓝印花布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蓝印花布教学绝不仅仅是单纯的技能技巧层面上的尝试表现蓝印花布的艺术效果,而是通过创设、拓宽、还原文化情境,架设起学生与蓝印花布的情感桥梁,唤醒、激活学习主体,引导学生从“旁观”向“体验”和“深入”阶段转换,从而提升蓝印花布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文化情境,丰富体验,唤醒学生  蓝印花布已远离学生的生活,如果采用“灌输的方式”,势必达不到“热爱中国优秀
期刊
光阴如箭,2015如期而至,每当新年,我们都会在美丽的杭州为你祈祷,祝福你新年吉祥!  三十年前因形势所需,在钢笔书法热潮的发源地杭州创办了《中国钢笔书法》杂志;三十年后的今天同样因形势所需,《中国钢笔书法》更名为《中国篆刻》。杂志为旬刊,每月出三本,下设三个编辑部:钢笔书法编辑部、篆刻编辑部、书画教育编辑部,对应钢笔书法、篆刻、书画教育三本同根同宗的杂志。学术与艺术相互支持,编辑与营运独立操作。
期刊
《乔大壮印集》(图1),乔无疆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95年4月出版。  这本印谱是乔大壮的女公子乔无疆所编。书名为乔大壮手迹,书前有沙孟海、刘海粟、沈尹默的题签,徐悲鸿(图2)、傅抱石所绘乔大壮像,以及潘伯英所撰《乔大壮先生传》。书后有乔大壮撰并书《黄(士陵)先生传》(图3)。还有就是乔无疆写的长长的《后记》,回忆乔大壮生前事迹,也讲到此书的编辑过程,史料价值很高。乔无疆本不熟悉篆刻,为了编这本印
期刊
黄子易 出生于2004年2月23日,现就读于杭州市卖鱼桥小学教育集团文澜校区六(1)班,是一位酷爱书法的女生。在我休憩之际愿看一贴好字,充实自己的课余生活;在闲暇之余,愿练一张硬笔,将它与匆忙之中的作业区分。书法带给我在喧嚣城市中些许片刻的宁静,也带给我与其密不可分的古典文学之美。它是一个平台,使我有机会结识诗词,爱上诗词;它也伴随诗词把佳句与美字融合,使我沉迷,令我陶醉。这次是我第一次除参加学校
期刊
一、课题的背景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让教学回归生活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基于“生活逻辑”的美术课堂教学就是关注学生的生活,从现实生活中的学生出发,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生活的价值,迸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教育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
期刊
王 飞 字蓊白;号琴堂;居北京。现为博士研究生,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理事,兰山印社社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硕士, 获得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毕业生、庄汉生奖学金。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胡抗美先生。曾学习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与现代书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国家画院胡抗美曾翔书法工作室助教。编著出版有:《王飞书法作品选》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期刊
陈 玲 2012年北京大学名家工作室高研班研修。2013年至今在人民大学胡抗美书法工作室研修,师从胡抗美导师及曾翔老师,从而在书法及篆刻艺术领域得以深入探索。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宝鸡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宝鸡市书画家协会秘书长。曾多次参加国内各类大型展览,获宝鸡市“喜迎十八大实现新跨越“中燃杯”职工书画作品展览优秀奖,“中国梦·劳动美”宝鸡市职工书法美术优秀作品展三等奖,入展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