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至关重要。本文论述了从“课外知识——课本教学中延伸;加强视听效果——多维的教学手段;旁征博引——教学的杂家;变被动为主动——角色的转换”等方面培养学生乐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 延伸 手段
目前语文教学陷入了“低效率——重负担——低质量”的怪圈。有的学生连封信也写不好,大多数学生的硬笔字也只是差强人意,毛笔字书法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也不为过,上语文课也好似一种负担。如何让学生乐于接受语文课,使之成为受欢迎的学科,并以此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呢?我认为只有从培养他们的兴趣入手。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管原因。浓厚的学习兴趣,又是求知最丰富的源泉,是学习的动力。”那么,如何来促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一、课外延伸
杂志报纸包罗万象,不乏一些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俱佳的。如《读者》、《青年之友》、《军事天地》、《小小说》、《科学博览》、《纵横》等,信息含量大,文学形式多样,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他们的思路,让学生受到思想上的熏陶。况且有的栏目里的文章,可以说篇篇都是精品,或含意隽永或发人深思,可作为学生习作的极佳范文。可定期向学生介绍推荐本阶段社会上流行的文学动态、文学作品,必须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到优秀的文学作品上来。
大多数学生对祖国悠久的文化还是抱着不同程度的喜好。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可以精讲一些古代文学史,穿插介绍名人轶事、历史典故,深化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在思想上也能得到我国传统优秀道德文化的启迪、教育。可介绍孔子幼年丧父的艰辛,但发奋读书,编订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从而确立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孝、忠、信,即孝敬父母、忠于君国、为人诚信。推而广之,就是孝敬父母、服从领导、诚实守信,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孔子确立了思想,不但引领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还引领着、指导着中华民族的再次复兴。通过对孔子生平思想的讲解,对“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理解,加深了学生对孔子的敬佩之情,同时也懂得了孟子所谓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从而联系自身,举一反三,省悟自身,奋发读书,学习前贤。
二、多维教学加强视听效果
当今课堂教学,不可能仍沿袭着“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几十年一贯的陈旧教学模式。教师要不怕麻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采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计算机等电化教育设备,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校园网络”共享外界资源。这些手段的应用,既可以节约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又可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生动形象,直观性强,便于展开联想、加强记忆。言语、材料和视觉形象结合起来是储存大量信息的基础,视听结合,生动形象,能提高记忆效果。如《桂林山水》让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能充分感受到祖国壮丽山河的伟大,同时又受到心灵的震撼。所有这些摆脱了以往陈旧呆板的教学套路,使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兴趣感、快乐地接受语文这一门学科。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们实地考察,加深对语文的理解,均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旁征博引
作为语文教师,不可能再是以前那种“只读圣贤书”的老学究。语文作为信息的载体,日益广泛地深入渗透到一切科学领域、生产领域和生活领域,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发挥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作用,从而加强对其他各学科知识的研究和联系,成为杂家学者,这在现代化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课外知识的串讲,使学生听着津津有味、兴趣盎然,学习的劲头油然而生。
四、角色转换变被动为主动
语文教学切忌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变被动学为主动学,让他们找到学习的乐趣、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主体,学习效果才能收到奇效。老师可以开展“一事一议”活动,让学生写一篇小小的短文,范围题材不限,每天让学生在上课前五分钟登台演讲,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开展“课本剧”活动,形式新颖,学生也乐于参加,既培养了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剪报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现学生思维明显摆脱了语文教材的桎梏,说话写作素材鲜活,思辨锋芒也逐渐锐利,文化底蕴也逐步深厚,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组材、选稿、编辑、编撰。有机会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周一评(对周围时事发表评论),提升学生的议论能力;有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作文竞赛,或向报刊杂志投稿,让他们体会“文章变成铅字”的快乐。反过来,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加愿意贴近生活,更加贴近文学,这也是我们这些语文教学工作者所乐意见到的。
兴趣是成功的沃土,只要培养起学生对学习祖国语言文化的乐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相信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定会有明显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 延伸 手段
目前语文教学陷入了“低效率——重负担——低质量”的怪圈。有的学生连封信也写不好,大多数学生的硬笔字也只是差强人意,毛笔字书法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也不为过,上语文课也好似一种负担。如何让学生乐于接受语文课,使之成为受欢迎的学科,并以此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呢?我认为只有从培养他们的兴趣入手。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主管原因。浓厚的学习兴趣,又是求知最丰富的源泉,是学习的动力。”那么,如何来促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一、课外延伸
杂志报纸包罗万象,不乏一些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俱佳的。如《读者》、《青年之友》、《军事天地》、《小小说》、《科学博览》、《纵横》等,信息含量大,文学形式多样,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他们的思路,让学生受到思想上的熏陶。况且有的栏目里的文章,可以说篇篇都是精品,或含意隽永或发人深思,可作为学生习作的极佳范文。可定期向学生介绍推荐本阶段社会上流行的文学动态、文学作品,必须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到优秀的文学作品上来。
大多数学生对祖国悠久的文化还是抱着不同程度的喜好。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可以精讲一些古代文学史,穿插介绍名人轶事、历史典故,深化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在思想上也能得到我国传统优秀道德文化的启迪、教育。可介绍孔子幼年丧父的艰辛,但发奋读书,编订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从而确立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孝、忠、信,即孝敬父母、忠于君国、为人诚信。推而广之,就是孝敬父母、服从领导、诚实守信,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孔子确立了思想,不但引领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还引领着、指导着中华民族的再次复兴。通过对孔子生平思想的讲解,对“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理解,加深了学生对孔子的敬佩之情,同时也懂得了孟子所谓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从而联系自身,举一反三,省悟自身,奋发读书,学习前贤。
二、多维教学加强视听效果
当今课堂教学,不可能仍沿袭着“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几十年一贯的陈旧教学模式。教师要不怕麻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采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计算机等电化教育设备,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校园网络”共享外界资源。这些手段的应用,既可以节约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又可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生动形象,直观性强,便于展开联想、加强记忆。言语、材料和视觉形象结合起来是储存大量信息的基础,视听结合,生动形象,能提高记忆效果。如《桂林山水》让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能充分感受到祖国壮丽山河的伟大,同时又受到心灵的震撼。所有这些摆脱了以往陈旧呆板的教学套路,使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兴趣感、快乐地接受语文这一门学科。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们实地考察,加深对语文的理解,均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旁征博引
作为语文教师,不可能再是以前那种“只读圣贤书”的老学究。语文作为信息的载体,日益广泛地深入渗透到一切科学领域、生产领域和生活领域,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发挥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作用,从而加强对其他各学科知识的研究和联系,成为杂家学者,这在现代化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课外知识的串讲,使学生听着津津有味、兴趣盎然,学习的劲头油然而生。
四、角色转换变被动为主动
语文教学切忌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变被动学为主动学,让他们找到学习的乐趣、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主体,学习效果才能收到奇效。老师可以开展“一事一议”活动,让学生写一篇小小的短文,范围题材不限,每天让学生在上课前五分钟登台演讲,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开展“课本剧”活动,形式新颖,学生也乐于参加,既培养了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剪报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现学生思维明显摆脱了语文教材的桎梏,说话写作素材鲜活,思辨锋芒也逐渐锐利,文化底蕴也逐步深厚,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组材、选稿、编辑、编撰。有机会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周一评(对周围时事发表评论),提升学生的议论能力;有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作文竞赛,或向报刊杂志投稿,让他们体会“文章变成铅字”的快乐。反过来,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加愿意贴近生活,更加贴近文学,这也是我们这些语文教学工作者所乐意见到的。
兴趣是成功的沃土,只要培养起学生对学习祖国语言文化的乐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我相信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定会有明显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