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德尼·谢尔顿是美国当代唯一一位获得奥斯卡奖、托尼奖和爱伦·坡奖诸多奖项的作家,其作品集悬念、科幻、爱情于一身,不仅包含着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又蕴藏着对人类前景的沉重担忧,具有极高的可读性和社会责任感。同样值得注意的是作品中那些美貌与智慧并重、对爱情热烈执着、命运曲折而坚强不屈的女主角们,这些女性形象的成功塑造提升了作品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一、坚强独立的职业女性形象符合当今社会潮流
男尊女卑一直是各个社会制度下女性生存的现实,但是到了20世纪下半叶,确切来说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女性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自由风潮来袭,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妇女运动迅速席卷全国。妇女开始在社会生活中享有了更多的自由度和平等权力,并得以在家庭以外的领域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田晟. 第二次美国妇女运动:起源、表现和影响. 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硕士论文).]
谢尔顿见证了妇女运动的力量,意识到女性崛起的社会地位,他的小说开始突破传统,不但多以女性为主角,还构筑了自己的女性观。他认为:女性是聪明而有能力的,但也不应失去她们的温柔。小说中的一些列女性形象正是如此:聪明、漂亮,更重要的是相当独立,有自己的事业。在各个职业领域,她们扮演着律师、医生、记者、外交官、商界女强人等不同的人生角色,相同的则是她们坚强勇敢、不依附于男人,充满了独特的魅力。
《天使的愤怒》中的詹妮弗·帕克从一个年轻的、刚入职场的法学院学生,历经各种波折后迅速成长为知名律师。她聪明而美丽,个性坚强且不服输,边工作边承担起单亲妈妈的责任。
《众神的风车》的女主角玛丽·阿什利是女选民同盟江克欣城支部主席,也是大学政治学副教授,同时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外交官,在身为A国大使期间,她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美国和A国都赢取了极大的利益,使两国达到了和谐双赢。
《世无定事》讲述的是女医生佩姬·泰勒。她才貌出众,医术高超,其专业水准甚至得到了严厉冷酷的巴克大夫的认可和赏识:“有些人天生就是医生。你就是这极少数人中的一个。”[ (美)西德尼·谢尔顿. 世无定事. 颂橘 令柔 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2008. 第301页.]这样的称赞,更像是谢尔顿借巴克大夫之口唱出了现代社会对职业女性的赞歌。
《谋略大师》中的凯特·布莱克韦尔是全世界最为有名的公司——克鲁格-布伦特有限公司的掌门人,是一位优秀的商人;《灭顶之灾》中的达娜·伊文斯是一名勇敢的战地记者,她具有为追求真相而百折不挠、永不放弃的可贵精神……
谢尔顿作品中的女主角们不做柔弱的菟丝草,不做笼子里的金丝鸟,风光无限地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的女主角,不仅深受处于弱势地位已久的女同胞们的欢迎,就连大多数的男性读者也都为这种与众不同的魅力所倾倒,让世界为之惊叹:原来女人可以这样!
二、“亲家庭”的观念体现了现代社会的价值回归
谢尔顿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们独立而自信,但并未因此而忽略了爱情和家庭,变成冷面无情的“女强人”或“经济动物”。对爱情和家庭的强烈渴望与回归,是他们共同的情感态度。这既是对当时社会主流思想的反映,也是谢尔顿小说获得巨大成功的一层原因。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保守主义知识分子为核心,美国社会出现了一支重要的力量——“新右派”,它以“亲生命、亲家庭、亲社会、亲美国”为基本政策逐渐走上了美国政坛。他们维护家庭,反对堕胎,反对性解放。他们认为,这些行为的出现是对社会伦理的威胁,并会造成严重后果。[ 顾然.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新右派运动初探. 安徽史学. 2003.(2).第47页.]新右派的中产阶级立场,从本质上讲,也代表着美国社会的主流观点。在这样一个风起云涌、追求个人自由、个性解放的时代,按说,妇女们将更多地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传统的家庭观念应该会受到冲击才是,但是“亲家庭”观念到底还是如此深入人心,这其中究竟有何奥妙?
首先,从妇女自身心理上讲:仍缺乏自信,难以摆脱“男子能力优越,女子只能处于从属地位”这种根深蒂固的意识。她们担心,过分独立会牺牲女性的“天然素质”,因而常常产生一种不可名状的“性恐慌”感。女性在改变旧的传统观念,追求自由和平等权利的同时,也要经历一个不适应的过程,与之相伴随,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安。[ 鲍刚. 美国的新型家庭观. 家庭生活指南. 1982.(6).第10页.]因此,她们往往怀着愧对家庭的想法更加关注家庭。
其次,从文学创作角度看,小说“亲家庭”观念的出现也是文学价值的回归。二十世纪以来,“先锋派”小说占据了文学的半壁江山,反映的是现代西方社会中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与自我间的畸形的异化关系,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变态心理、悲观情绪和虚无意识。它片面追求艺术形式和风格上的新奇;坚持艺术超乎一切之上,不承担任何义务;注重发掘内心世界,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通感和知觉化,以挖掘人物内心奥秘,意识的流动,让不相干的事件组成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的特点,超乎读者大众的理解力。这样的小说是有深度的,有哲理的,但它们弱化故事情节和人物,令普通读者望而生畏,文学成了精英知识分子把玩的对象,却与一般大众拉开了距离。
因此,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种局面开始转变,作家们不约而同选择了回归。小说渐渐恢复它本来的模样,注重故事情节和人物,写读者想看的的东西。有人说,有人读,能够抚慰人心,这样的小说无疑更能获得读者的欢心。谢尔顿就做到了。
同时,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职场竞争越发激烈,高压下的心理失控者越来越多,对于这些苦闷、迷茫、孤独的人们来说,家庭幸福无疑是最佳疗伤方式。谢尔顿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小说中时刻不忘“家庭”的重要,把女主人公们写得自信独立的同时,不忘描写她们对于爱情的崇拜和对家庭的渴望。
《天使的愤怒》中詹妮弗爱上了曾给予她很多帮助的有妇之夫亚当,爱得执着、热烈。为了不影响亚当的政治前途,她毅然与亚当断绝了联系,却生下他们的孩子乔舒亚,当得知黑道头子迈克尔要暗杀亚当时,她想方设法通知他,自己却倒在了迈克尔的枪口下。一段恋情表现的旖旎婉转,风光无限。
《众神的风车》中的玛丽·阿什利的丈夫爱德华因“出车祸”(其实是反对分子的谋杀)而去世,世界顷刻倒塌。玛丽陷入迷茫之中,不可自拔。最终,对孩子的责任感使她清醒了过来。在A国任大使期间,玛丽错误地信任了路易斯·迪斯福格斯医生,并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像极了自己丈夫的人。后来才知道这个医生的真实身份是间谍,而一直被自己恶语相向的副大使迈克·斯莱德才是默默保护自己的人。历经劫难,玛丽再次找到真爱。
《假如明天来临》中的特蕾西·惠特里被未婚夫无情抛弃,失去了孩子,但仍对爱情充满无限憧憬,与志同道合的杰弗·史蒂文斯最终相爱;《午夜的另一面》中的诺艾丽·佩琪一生周转于各式各样的男人中,所为的一切都是为了又爱又恨的拉里·道格拉斯;《谋略大师》中的凯特从小倾慕如师长般照顾她的戴维·布莱克韦尔,并用尽心机把握住了这段爱情;《灭顶之灾》中的达娜·伊文斯对未婚夫杰夫·康纳斯始终不离不弃,给他理解、尊重和信任,婚姻非常美滿。
这些女主人公们虽然有工作、有事业,但爱情与家庭,始终占据着她们的心田。其实大众文化(谢尔顿的通俗小说即为其中之一)针对的就是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有确定欲求:幸福、稳定、美满。这才是社会的常态。因此,不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往往采用“一番劫难之后终归美满”的大结局。这样的小说,不仅仅安慰了高压下的现实人生,更是体现了现代社会的价值回归,成功地吸引了大量的读者。
三、女性形象是男权社会主流读者的欲望投射对象
在心理学上,自己看自己、自己看别人的心理需求被称为人的“窥视”欲望,让这种心理得到满足,是电影观众接受的前提,也是具有影视编剧经验的谢尔顿的创作圭臬。[ 韦朋. 世界经典电影鉴赏. 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0. 第3页.]心理学研究普遍认为,正常的社会人也有窥视别人隐私的欲望。而这些人也往往是想通过“窥视”这一手段而直面人生中的不如意,以此获得自我满足感。
在男权主导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女性的身体往往被看作是一种符号,一种标志着诱惑,甚至等同于金钱的交换品:在腐败官员那里是“性贿赂”;在商场上是吸引眼球的首选——众多商品都以遮遮掩掩的半裸或暴露的女性身体来做广告,女明星们令人难堪的走光则成为媒体和大众的谈资……男性无法掩盖对女性身体的窥视欲。而电影、电视的发明,无疑正满足了他们的这种欲望。
到了20世纪70年代,“窥视癖”成为了电影理论的一个关键词汇。英国学者劳拉·穆尔维的《视觉快感和叙事电影》一文揭露了好莱坞电影满足男性观众窥视欲和观淫癖的男性中心主义本质。[ 许南明、富澜、崔君衍主编. 电影艺术词典. 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5. 第54页.]因此,为了影视效果的需求,以及大部分男性读者的需求,谢尔顿的小说更多以女性为主角,她们既温柔,又漂亮,聪慧、成功又不失体贴。这样的女性,是大多数男性心目中的理想对象。女性的漂亮,满足了他们的视觉需要、审美需要;女性的温柔,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聪明的女性对爱情和家庭的热烈追求,更是满足了他们那种潜在的优越感。
请看作者对《假如明天来临》女主角特蕾西·惠特里首次出场时的描写:“特蕾西二十四五岁,长着活泼、聪慧的脸庞,嘴唇丰满诱人,水灵灵的眼睛能在转瞬间由柔和的浅绿色变成墨绿色。她身材苗条,像运动家。她的皮肤能显出从半透明的乳白到玫瑰红等各种色调,那要看她是生气了,疲倦了,还是忽然间激动起来了。”[(美)西德尼·谢尔顿. 假如明天来临. 龚人、宁翊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7. 第6页.]其他的女性角色们也大都如此,她们都有着苗条的身材、美丽的秀发、丰满的嘴唇、迷人的眼睛,一出场就能吸引周围男性的目光,满足读者/观众的窥视欲。
其次,谢尔顿小说中的女主角大多都是性格温柔的。《灭顶之灾》中的女主角达娜·伊文斯曾是个战地记者,亲眼目睹了战场的残酷,她温柔的一面尽情显现在对养子肯莫尔的百般呵护上。这样温柔的女人,总能引起旁人的柔情和爱意(包括读者)。
再次,谢尔顿小说中的女主角都是聪明的、成功的,她们年纪轻轻就成了名律师、名记者,《众神的风车》中的玛丽还成了一国大使,《谋略大师》中的凯特掌管着世界上最大的商业集团!尤为重要的是:不论她们多么聪明、独立,骨子里都是爱家庭的;不管她们的外表如何风光,内心都渴望有一个家,想亲手做晚饭给爱人吃,想下班后给自己的孩子洗澡……。爱家庭的女性,总能获得男性们更多的爱。受众的需求被谢尔顿敏感地捕捉到了,所以他笔下的女性形象,总是一次次地成功吸引了不同国度的无数读者。
谢尔顿的小说获得空前成功,是有其时代性和必然性的。这种成功,不仅让人们记住了詹妮弗·帕克、特蕾西·惠特里、瑪丽·阿什利、诺艾丽·佩琪、凯特·布莱克韦尔、佩姬·泰勒、达娜·伊文斯这些美妙的女子,也把西德尼·谢尔顿的大名深深地烙印在读者心中:他是最会讲故事的大师,他是永恒的经典。
一、坚强独立的职业女性形象符合当今社会潮流
男尊女卑一直是各个社会制度下女性生存的现实,但是到了20世纪下半叶,确切来说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女性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自由风潮来袭,改革呼声日益高涨,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妇女运动迅速席卷全国。妇女开始在社会生活中享有了更多的自由度和平等权力,并得以在家庭以外的领域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田晟. 第二次美国妇女运动:起源、表现和影响. 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硕士论文).]
谢尔顿见证了妇女运动的力量,意识到女性崛起的社会地位,他的小说开始突破传统,不但多以女性为主角,还构筑了自己的女性观。他认为:女性是聪明而有能力的,但也不应失去她们的温柔。小说中的一些列女性形象正是如此:聪明、漂亮,更重要的是相当独立,有自己的事业。在各个职业领域,她们扮演着律师、医生、记者、外交官、商界女强人等不同的人生角色,相同的则是她们坚强勇敢、不依附于男人,充满了独特的魅力。
《天使的愤怒》中的詹妮弗·帕克从一个年轻的、刚入职场的法学院学生,历经各种波折后迅速成长为知名律师。她聪明而美丽,个性坚强且不服输,边工作边承担起单亲妈妈的责任。
《众神的风车》的女主角玛丽·阿什利是女选民同盟江克欣城支部主席,也是大学政治学副教授,同时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外交官,在身为A国大使期间,她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美国和A国都赢取了极大的利益,使两国达到了和谐双赢。
《世无定事》讲述的是女医生佩姬·泰勒。她才貌出众,医术高超,其专业水准甚至得到了严厉冷酷的巴克大夫的认可和赏识:“有些人天生就是医生。你就是这极少数人中的一个。”[ (美)西德尼·谢尔顿. 世无定事. 颂橘 令柔 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2008. 第301页.]这样的称赞,更像是谢尔顿借巴克大夫之口唱出了现代社会对职业女性的赞歌。
《谋略大师》中的凯特·布莱克韦尔是全世界最为有名的公司——克鲁格-布伦特有限公司的掌门人,是一位优秀的商人;《灭顶之灾》中的达娜·伊文斯是一名勇敢的战地记者,她具有为追求真相而百折不挠、永不放弃的可贵精神……
谢尔顿作品中的女主角们不做柔弱的菟丝草,不做笼子里的金丝鸟,风光无限地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的女主角,不仅深受处于弱势地位已久的女同胞们的欢迎,就连大多数的男性读者也都为这种与众不同的魅力所倾倒,让世界为之惊叹:原来女人可以这样!
二、“亲家庭”的观念体现了现代社会的价值回归
谢尔顿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们独立而自信,但并未因此而忽略了爱情和家庭,变成冷面无情的“女强人”或“经济动物”。对爱情和家庭的强烈渴望与回归,是他们共同的情感态度。这既是对当时社会主流思想的反映,也是谢尔顿小说获得巨大成功的一层原因。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保守主义知识分子为核心,美国社会出现了一支重要的力量——“新右派”,它以“亲生命、亲家庭、亲社会、亲美国”为基本政策逐渐走上了美国政坛。他们维护家庭,反对堕胎,反对性解放。他们认为,这些行为的出现是对社会伦理的威胁,并会造成严重后果。[ 顾然.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新右派运动初探. 安徽史学. 2003.(2).第47页.]新右派的中产阶级立场,从本质上讲,也代表着美国社会的主流观点。在这样一个风起云涌、追求个人自由、个性解放的时代,按说,妇女们将更多地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传统的家庭观念应该会受到冲击才是,但是“亲家庭”观念到底还是如此深入人心,这其中究竟有何奥妙?
首先,从妇女自身心理上讲:仍缺乏自信,难以摆脱“男子能力优越,女子只能处于从属地位”这种根深蒂固的意识。她们担心,过分独立会牺牲女性的“天然素质”,因而常常产生一种不可名状的“性恐慌”感。女性在改变旧的传统观念,追求自由和平等权利的同时,也要经历一个不适应的过程,与之相伴随,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安。[ 鲍刚. 美国的新型家庭观. 家庭生活指南. 1982.(6).第10页.]因此,她们往往怀着愧对家庭的想法更加关注家庭。
其次,从文学创作角度看,小说“亲家庭”观念的出现也是文学价值的回归。二十世纪以来,“先锋派”小说占据了文学的半壁江山,反映的是现代西方社会中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与自我间的畸形的异化关系,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变态心理、悲观情绪和虚无意识。它片面追求艺术形式和风格上的新奇;坚持艺术超乎一切之上,不承担任何义务;注重发掘内心世界,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通感和知觉化,以挖掘人物内心奥秘,意识的流动,让不相干的事件组成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的特点,超乎读者大众的理解力。这样的小说是有深度的,有哲理的,但它们弱化故事情节和人物,令普通读者望而生畏,文学成了精英知识分子把玩的对象,却与一般大众拉开了距离。
因此,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种局面开始转变,作家们不约而同选择了回归。小说渐渐恢复它本来的模样,注重故事情节和人物,写读者想看的的东西。有人说,有人读,能够抚慰人心,这样的小说无疑更能获得读者的欢心。谢尔顿就做到了。
同时,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职场竞争越发激烈,高压下的心理失控者越来越多,对于这些苦闷、迷茫、孤独的人们来说,家庭幸福无疑是最佳疗伤方式。谢尔顿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小说中时刻不忘“家庭”的重要,把女主人公们写得自信独立的同时,不忘描写她们对于爱情的崇拜和对家庭的渴望。
《天使的愤怒》中詹妮弗爱上了曾给予她很多帮助的有妇之夫亚当,爱得执着、热烈。为了不影响亚当的政治前途,她毅然与亚当断绝了联系,却生下他们的孩子乔舒亚,当得知黑道头子迈克尔要暗杀亚当时,她想方设法通知他,自己却倒在了迈克尔的枪口下。一段恋情表现的旖旎婉转,风光无限。
《众神的风车》中的玛丽·阿什利的丈夫爱德华因“出车祸”(其实是反对分子的谋杀)而去世,世界顷刻倒塌。玛丽陷入迷茫之中,不可自拔。最终,对孩子的责任感使她清醒了过来。在A国任大使期间,玛丽错误地信任了路易斯·迪斯福格斯医生,并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像极了自己丈夫的人。后来才知道这个医生的真实身份是间谍,而一直被自己恶语相向的副大使迈克·斯莱德才是默默保护自己的人。历经劫难,玛丽再次找到真爱。
《假如明天来临》中的特蕾西·惠特里被未婚夫无情抛弃,失去了孩子,但仍对爱情充满无限憧憬,与志同道合的杰弗·史蒂文斯最终相爱;《午夜的另一面》中的诺艾丽·佩琪一生周转于各式各样的男人中,所为的一切都是为了又爱又恨的拉里·道格拉斯;《谋略大师》中的凯特从小倾慕如师长般照顾她的戴维·布莱克韦尔,并用尽心机把握住了这段爱情;《灭顶之灾》中的达娜·伊文斯对未婚夫杰夫·康纳斯始终不离不弃,给他理解、尊重和信任,婚姻非常美滿。
这些女主人公们虽然有工作、有事业,但爱情与家庭,始终占据着她们的心田。其实大众文化(谢尔顿的通俗小说即为其中之一)针对的就是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有确定欲求:幸福、稳定、美满。这才是社会的常态。因此,不论是小说还是电影,往往采用“一番劫难之后终归美满”的大结局。这样的小说,不仅仅安慰了高压下的现实人生,更是体现了现代社会的价值回归,成功地吸引了大量的读者。
三、女性形象是男权社会主流读者的欲望投射对象
在心理学上,自己看自己、自己看别人的心理需求被称为人的“窥视”欲望,让这种心理得到满足,是电影观众接受的前提,也是具有影视编剧经验的谢尔顿的创作圭臬。[ 韦朋. 世界经典电影鉴赏. 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0. 第3页.]心理学研究普遍认为,正常的社会人也有窥视别人隐私的欲望。而这些人也往往是想通过“窥视”这一手段而直面人生中的不如意,以此获得自我满足感。
在男权主导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女性的身体往往被看作是一种符号,一种标志着诱惑,甚至等同于金钱的交换品:在腐败官员那里是“性贿赂”;在商场上是吸引眼球的首选——众多商品都以遮遮掩掩的半裸或暴露的女性身体来做广告,女明星们令人难堪的走光则成为媒体和大众的谈资……男性无法掩盖对女性身体的窥视欲。而电影、电视的发明,无疑正满足了他们的这种欲望。
到了20世纪70年代,“窥视癖”成为了电影理论的一个关键词汇。英国学者劳拉·穆尔维的《视觉快感和叙事电影》一文揭露了好莱坞电影满足男性观众窥视欲和观淫癖的男性中心主义本质。[ 许南明、富澜、崔君衍主编. 电影艺术词典. 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5. 第54页.]因此,为了影视效果的需求,以及大部分男性读者的需求,谢尔顿的小说更多以女性为主角,她们既温柔,又漂亮,聪慧、成功又不失体贴。这样的女性,是大多数男性心目中的理想对象。女性的漂亮,满足了他们的视觉需要、审美需要;女性的温柔,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聪明的女性对爱情和家庭的热烈追求,更是满足了他们那种潜在的优越感。
请看作者对《假如明天来临》女主角特蕾西·惠特里首次出场时的描写:“特蕾西二十四五岁,长着活泼、聪慧的脸庞,嘴唇丰满诱人,水灵灵的眼睛能在转瞬间由柔和的浅绿色变成墨绿色。她身材苗条,像运动家。她的皮肤能显出从半透明的乳白到玫瑰红等各种色调,那要看她是生气了,疲倦了,还是忽然间激动起来了。”[(美)西德尼·谢尔顿. 假如明天来临. 龚人、宁翊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7. 第6页.]其他的女性角色们也大都如此,她们都有着苗条的身材、美丽的秀发、丰满的嘴唇、迷人的眼睛,一出场就能吸引周围男性的目光,满足读者/观众的窥视欲。
其次,谢尔顿小说中的女主角大多都是性格温柔的。《灭顶之灾》中的女主角达娜·伊文斯曾是个战地记者,亲眼目睹了战场的残酷,她温柔的一面尽情显现在对养子肯莫尔的百般呵护上。这样温柔的女人,总能引起旁人的柔情和爱意(包括读者)。
再次,谢尔顿小说中的女主角都是聪明的、成功的,她们年纪轻轻就成了名律师、名记者,《众神的风车》中的玛丽还成了一国大使,《谋略大师》中的凯特掌管着世界上最大的商业集团!尤为重要的是:不论她们多么聪明、独立,骨子里都是爱家庭的;不管她们的外表如何风光,内心都渴望有一个家,想亲手做晚饭给爱人吃,想下班后给自己的孩子洗澡……。爱家庭的女性,总能获得男性们更多的爱。受众的需求被谢尔顿敏感地捕捉到了,所以他笔下的女性形象,总是一次次地成功吸引了不同国度的无数读者。
谢尔顿的小说获得空前成功,是有其时代性和必然性的。这种成功,不仅让人们记住了詹妮弗·帕克、特蕾西·惠特里、瑪丽·阿什利、诺艾丽·佩琪、凯特·布莱克韦尔、佩姬·泰勒、达娜·伊文斯这些美妙的女子,也把西德尼·谢尔顿的大名深深地烙印在读者心中:他是最会讲故事的大师,他是永恒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