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我的思考:在夹缝中谋求教学质量
近年中考《初中历史》以50分计入总分以来,历史教师的教学压力大大提高了。长期以来受传统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历史是只需要在考前背背,临考前抱一下佛脚就可以顺利过关的一门学科。因此,学校轻视,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专业的历史教师(反正只要识字的都能教);家长忽视,有的家长根本不知道历史是中考科目;学生漠视,他们不愿多花一分钟时间看历史。在这种情况下,使专业教师心生畏惧,继而抱怨、丧气。
刚工作时,我也曾有过这样的情绪。可是,很快,我对自己进行了调整。因为,我认识到,教师是无法改变外部环境的,唯有调整自己,面对现实改变策略,才能真正实现一位专业历史教师的价值。
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我首先想到的是向课堂要效率。
二、我的实践:向课堂要效率
初三学生学习任务重,历史虽加入中考,但很多学生还是把它当副科对待。很少有学生课后去复习历史。因此,作为老师,尤其是历史老师,向课堂要效率是提高教学成绩的重中之重。根据近年来的教学经验,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抓课堂效率。
1.巧妙沟通,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是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我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构建师生关系。
(1)关爱学生——师生交流的前提。初三每周历史课只有两课时,我和学生直接接触的时间是很少的。在新接班时,首先我会根据名册把每班学生的名字背出来,几周下来,绝大多数学生我都认识了。上课提问时,我会直接喊学生的名字,而不是报学号。通过这种方式能使每位学生都能觉得我是被老师关注的,这是拉近师生关系的第一步。
(2)作业寄语——师生交流的桥梁。除了课上去关注学生外,我和学生沟通的另一座桥梁就是作业。近三年来,我养成了在学生作业本上写寄语的习惯。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每周作业两次,三个班,近180名学生,每次写寄语少则一个字,如“棒!”“好”,多则一段文字,要用心写,因人而异,劳力又劳神!不过,我坚持下来了。寄语里不仅传递着我的教育信条:人人可求优势,但更主张天天求进步,而且当我将这些寄语如涓涓细流传递给学生时,弥漫到学生心里的是一份真诚、宽容、接纳,学生反馈回来的是喜爱、感激与尊敬。学生带着喜爱的心理来听课,课堂效率何愁不得提高呢?
2.精心备课,利用好课堂的每一分钟。 每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要构建高效课堂,应先从减少课堂垃圾时间开始。
(1)精心设计新课导入,尽量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节课导入的成败直接影响课堂效率,导入时,既要做到夺人眼球又要做到不过度渲染。我一般导入控制在5分钟之内。时间过长,就会造成“喧宾夺主”,制造了课堂的垃圾时间。
(2)精心设计问题,尽量避免无效问题的出现。问题应紧围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设计。记得有一次上公开课,课题为“新航路的开辟”,在讲完新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哥伦布等人的航海与中国郑和下西洋有什么不同?问题出现后,让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学生讨论将近5分钟后进行反馈,但效果很差。有的小组甚至不知郑和是何时代的人。课堂出现了严重的冷场。这个问题花了15分钟最终由我的草草解答而收场。课后,有的老师安慰我说:“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太窄了。”但后来我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产生是因为我没有紧围教学目标,也没有认真去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这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A、掌握开辟新航路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B、使学生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这个问题要涉及到两个事件的目的、性质、规模、影响,由于学生中国古代史基础较差,哥伦布远航的性质、规模等教学目标又没作要求,所以导致了课堂“冷场”现象。一个不成熟的问题,就让课堂增加了15分钟垃圾时间,实在太可惜了!
(3)精心准备课堂多余时间,不要让课堂宝贵的最后几分钟成为垃圾时间。课堂上会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一堂课结束了,还剩几分钟才下课。这时有的教师习惯让学生自己看书,回顾一下所学内容。其实,如果没有明确的、具体的要求,许多学生并不知道该干什么,课堂宝贵的几分钟就浪费掉了。因此,下课前几分钟,教师要提出针对性强,哪怕是细小的目标。如,今天我在初三(10)班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课时,新课结束后,还剩6分钟,这时我明确告诉学生:“离下课还有6分钟,我们先花4分钟背《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的内容,后2分钟抽查。”这样,6分钟的垃圾时间真正变废为宝了。
当今,在历史学科普遍不受重视的情况下,作为一名带着满腔热情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我也曾彷徨过,但我很快地调整过来,找到了奋斗的方向。正是我最近几年坚持探索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才能在这不起眼的教学岗位上崭露头角。我想:在减负增效的当今,提高课堂效率不仅是我们历史教师所追求的目标,也是全体在第一线教师所共同追求的目标。
近年中考《初中历史》以50分计入总分以来,历史教师的教学压力大大提高了。长期以来受传统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历史是只需要在考前背背,临考前抱一下佛脚就可以顺利过关的一门学科。因此,学校轻视,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专业的历史教师(反正只要识字的都能教);家长忽视,有的家长根本不知道历史是中考科目;学生漠视,他们不愿多花一分钟时间看历史。在这种情况下,使专业教师心生畏惧,继而抱怨、丧气。
刚工作时,我也曾有过这样的情绪。可是,很快,我对自己进行了调整。因为,我认识到,教师是无法改变外部环境的,唯有调整自己,面对现实改变策略,才能真正实现一位专业历史教师的价值。
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我首先想到的是向课堂要效率。
二、我的实践:向课堂要效率
初三学生学习任务重,历史虽加入中考,但很多学生还是把它当副科对待。很少有学生课后去复习历史。因此,作为老师,尤其是历史老师,向课堂要效率是提高教学成绩的重中之重。根据近年来的教学经验,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抓课堂效率。
1.巧妙沟通,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有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是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我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构建师生关系。
(1)关爱学生——师生交流的前提。初三每周历史课只有两课时,我和学生直接接触的时间是很少的。在新接班时,首先我会根据名册把每班学生的名字背出来,几周下来,绝大多数学生我都认识了。上课提问时,我会直接喊学生的名字,而不是报学号。通过这种方式能使每位学生都能觉得我是被老师关注的,这是拉近师生关系的第一步。
(2)作业寄语——师生交流的桥梁。除了课上去关注学生外,我和学生沟通的另一座桥梁就是作业。近三年来,我养成了在学生作业本上写寄语的习惯。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每周作业两次,三个班,近180名学生,每次写寄语少则一个字,如“棒!”“好”,多则一段文字,要用心写,因人而异,劳力又劳神!不过,我坚持下来了。寄语里不仅传递着我的教育信条:人人可求优势,但更主张天天求进步,而且当我将这些寄语如涓涓细流传递给学生时,弥漫到学生心里的是一份真诚、宽容、接纳,学生反馈回来的是喜爱、感激与尊敬。学生带着喜爱的心理来听课,课堂效率何愁不得提高呢?
2.精心备课,利用好课堂的每一分钟。 每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要构建高效课堂,应先从减少课堂垃圾时间开始。
(1)精心设计新课导入,尽量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节课导入的成败直接影响课堂效率,导入时,既要做到夺人眼球又要做到不过度渲染。我一般导入控制在5分钟之内。时间过长,就会造成“喧宾夺主”,制造了课堂的垃圾时间。
(2)精心设计问题,尽量避免无效问题的出现。问题应紧围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设计。记得有一次上公开课,课题为“新航路的开辟”,在讲完新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哥伦布等人的航海与中国郑和下西洋有什么不同?问题出现后,让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学生讨论将近5分钟后进行反馈,但效果很差。有的小组甚至不知郑和是何时代的人。课堂出现了严重的冷场。这个问题花了15分钟最终由我的草草解答而收场。课后,有的老师安慰我说:“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太窄了。”但后来我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产生是因为我没有紧围教学目标,也没有认真去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这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A、掌握开辟新航路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B、使学生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这个问题要涉及到两个事件的目的、性质、规模、影响,由于学生中国古代史基础较差,哥伦布远航的性质、规模等教学目标又没作要求,所以导致了课堂“冷场”现象。一个不成熟的问题,就让课堂增加了15分钟垃圾时间,实在太可惜了!
(3)精心准备课堂多余时间,不要让课堂宝贵的最后几分钟成为垃圾时间。课堂上会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一堂课结束了,还剩几分钟才下课。这时有的教师习惯让学生自己看书,回顾一下所学内容。其实,如果没有明确的、具体的要求,许多学生并不知道该干什么,课堂宝贵的几分钟就浪费掉了。因此,下课前几分钟,教师要提出针对性强,哪怕是细小的目标。如,今天我在初三(10)班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课时,新课结束后,还剩6分钟,这时我明确告诉学生:“离下课还有6分钟,我们先花4分钟背《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的内容,后2分钟抽查。”这样,6分钟的垃圾时间真正变废为宝了。
当今,在历史学科普遍不受重视的情况下,作为一名带着满腔热情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我也曾彷徨过,但我很快地调整过来,找到了奋斗的方向。正是我最近几年坚持探索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才能在这不起眼的教学岗位上崭露头角。我想:在减负增效的当今,提高课堂效率不仅是我们历史教师所追求的目标,也是全体在第一线教师所共同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