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mine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现在越来越多地走进语文课堂,为教师在授课时提供便利,同样的,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也产生了积极的效应,能为学生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施也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封闭、僵化的模式,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语文教育朝着现代化课程方向发展。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也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语文课程;信息技術;课程整合
  一、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视点,虽然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起步,相对于其他国家来说,较晚一些,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实践的研究逐步深入。语文课程是我国的母语教育。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我国语文课程教育的落后和不足,是深化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是进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1994年,由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立项、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领导,何克抗教授、李克东教授等牵头组织的《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把小学语文的识字、阅读、作文教学与计算机教育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做到“识字教学、阅读理解、作文训练、计算机应用”四结合。1998年,全国中小学计算机研究中心的有关研究人员第一次提出了“课程整合”的概念,并于1998年6月开始设立“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课题组,并将其列入“九五”重点课题的子课题进行立项。1999年1月,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在北京师范大学组织召开了有数十所学校参加的“计算机与各学科课程整合”项目开题会,“课程整合”项目开始走向有组织的研究阶段。2000年10月,陈至立在第一次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这是第一次从政府的角度提出了“课程整合”的概念,并由此引发了从政府到民间的全国性“课程整合热”。
  二、研究现状
  (一)多媒体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偏向
  对教学媒体的片面追求,只要求其高档化,夸大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一些教师认为多媒体技术是一种任何时候都必须使用的教学手段,是否使用多媒体,成为评价一堂课教学质量高低的最重要的标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大部分时间不是放在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对讲授方法的选择上,而是放在来解决多媒体制作中的一些技术问题上,如追求美观精致的图像、文字内容各种各样的变化,从而忽略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习的主体——学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实,以上这种偏向是对多媒体应用于语文教学的一种狭隘的认识,它仅仅看到了多媒体教学的外在的“形”,而没有真正看到它的内在“本质”。如果在实践中延用传统的教学理论,必然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更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基于网络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传统语文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掌握知识的能力,注重传授语法词汇知识,教材只是作为传授知识的参考物;现代语文教学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注重积累、理解和感悟,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感,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主动探究性学习。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融合,开放的网络环境作为学习探究的平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成为课程的设计者、情境的创设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其主体地位被充分体现出来。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多媒体使用能力和探究创造能力
   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育中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让学生了解媒体的多样性,并学会运用现代技术,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了解媒体方面,英国的语文课程大纲要求“向学生介绍各种形式的媒体:如杂志、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提供机会指导学生分析和评价一些高质量的、形式各异、有着不同目的、不同结构及表现方式的材料”。
  (四)采用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模式,增强评价标准的客观性
   学生的学习情况是衡量课程实施有效程度的重要尺度。目前,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多种课程评价模式,如泰勒的目标达成模式、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模式以及鉴赏评价模式等的综合运用,这对于改变以往课程评价中存在的评价手段单一、评价对象狭窄、评价主体局限,以及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简单化、唯量化等倾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优势与弊端
  目前,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通过相关文献资料,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优势概括了以下两点:
  首先,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利用多媒体具有的文本、图像、动画、音频等,把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创设了更为直观的教学情境,使得学生获得更为良好的学习情境,也使得学生的学习情境更为丰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可以营造了语文教学的良好氛围,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
  其次,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想要提高语文课程的地位,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使语文教学过程更加的生动具体化,让同学们在更加深刻的教学情境中更为形象的进行学习,大幅度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其中也存在着弊端,出现了有待更深入的研究以及解决的问题。我归纳为如下几点:
  首先,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依赖网络资源,而忽略了其他教学资源。虽然在信息时代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语文教学活动,但是存在过度依赖这种教学资源的现象。教学资源有很多种,最主要的应该是学生和老师使用的教学材料,老师不应该过分的依赖网络资源而忽略了课本内容,脱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
  其次,过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忽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作为一个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指导者,教师应该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信息技术虽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教学方式,不应该过分的依赖,而忽略了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主要目的。
  最后,教学过程中过分操作,替代了讲述,影响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发展和掌握的基本能力,而在教学过程中只是过分依赖多媒体进行大量的操作与处理,替代了普通教学过程中教师口头讲述的过程,不利于学生对语言表达能力的掌握,学生在课堂上“不会说”“不知道说”,不能有效发展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许蕾.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3]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2
  [4]孟庆茂.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
  [5]谢幼如,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沈玲蓉.关于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5
  [7]张亚媚,钟绍春,单丽等.信息技术与说明文阅读教学的整合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
  [8]张亚媚,钟绍春,钟永江等.语文说明文教学支持平台的设计及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9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博大的精神内涵和民族特色,中国画艺术是中国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离开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画的审美就是空谈。 中国画之所以具有独特的审美,是因为它依托了民族古典文化和哲学的深层次的背景,并且逐步发展成了独特的美学理论、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在研究中国画的时候,人们会不由自主的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哲学和儒、释、道三大文化结合起来,以此为基础来探讨中国文化所包含的哲
期刊
【摘要】:语用学作为一门热门学科,已与多方面的领域结合,进行分析应用。本文就石川达三风俗小说《青春的蹉跎》中的会话素材为例,结合语用学的核心理论,尝试分析对话人物的性格特征。  【关键词】:语用;人物性格;文学分析  1、引言  语用学在描述说话者、听话者的行为上早已有一套自己的理论。而文学作为一种“寄生的”语言,也是建立在正常使用的语言基础上的(Derrida,1988)。因此,利用语用学中的合
期刊
【摘要】:中国壮族与越南的岱依族作为“同源跨境民族”在传统文化风俗有着许多相同之处。通过对两族日常饮食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并分析其产生异同的原因,有利于中越跨境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  【关键词】:中国;壮族;越南;岱依族;饮食文化  分布在中国的壮族与越南的岱依族(Tày,或译作岱族)均为中越两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两族共同滥觞于先秦时期岭南的百越民族,后在政治环境的影响下终形成如今中国壮族和越南岱依族
期刊
【摘要】:居住在华夏边缘的羌族与汉族之间的边界一直是模糊的、推移的,历史上随着各个中原王朝疆域的不断扩大,“羌”也在不断向西推移。居住于汉藏之间的羌族主要通过区别本民族同汉族、藏族的差别来认同本民族的,许多“羌族”为了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自称为汉族。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民族识别工作基本完成之后,羌族被确定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其民族认同感不断增强,主动登记为羌族的人越来越多。羌族不再是居住在西南边陲的
期刊
【摘要】:佛教艺术随着佛教的传播逐渐传入中国,在表现上兼容并蓄,不仅表现出印度佛教艺术的因素,而且深受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影响。本文分别通过对印度、犍陀罗佛教艺术的描述,表明中国佛教艺术的印度与犍陀罗起源。  【关键词】:印度;犍陀罗;佛教艺术;起源  佛教艺术为宣传佛教义理而存在,随着佛教的传播逐渐兴起,以造像、壁画、石窟艺术为主。最早始于印度阿育王时期,后传入中国。在传播过程中,为适应他国的文化及
期刊
【摘要】: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提升和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在互联网运行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就是计算机 JAVA 编程技术,这种技术是支撑计算机正常工作的重要保障,众所周知计算机如今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本文主要就是来讨论计算机软件开发中 JAVA 编程语言的特点及应用价值。  【关键词】:软件开发;JAVA;编程语言;应用  1 计算机软件开发中 A
期刊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居安思危,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的新变化,适时调整国家安全战略,提出了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的重大战略思想。  【关键词】: 习近平;国家安全;中国特色;基本国情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居安思危,准确把握国家安全形势的新变化,适时调整
期刊
佛教大致于东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佛教原是古印度的一种宗教,相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佛教属于一种异质文化。但随着佛教的传入,一方面佛教就自身的教理教义进行调整,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对佛教也采取一种接纳和包容的态度,这使佛教得以成功地植入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生根、发芽、开花和结果。任何一种外来文化想要获得生存和发展,都必须积极地与本土文化进行融合,佛教亦是如此。  一、佛教“中国化”  所谓“中
期刊
【摘要】:主要依赖于口头形式传承的泰国民间故事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根基,在时间的沉淀中愈发多彩,是泰国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泰国民间故事题材丰富、异文众多,故事中的女性形象各异,连同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共同构成了一幅幅绚烂多彩的生动图景。本文旨在概述泰国民间故事中女性形象的类型与特点,从而探讨故事中女性形象所反映出的民族文化特征,对泰国民间故事作更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泰国;民间故事;
期刊
【摘要】:写入党思想汇报是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在这过程中可以反映出此人的思想动态及言行举止,但是当代高校学生在写思想汇报时反映出了或多或少的问题,没有达到写思想汇报的真正含义,我们要分析问题给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使写思想汇报的作用发挥出来,提高当代高校学生党员的质量。  【关键词】:当代高校学生;思想汇报;问题;解决方法  高校学生想要加入中国共产党必须要经过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