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的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本文就初中数学教育对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创新教育已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本人在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成效,悟出了一些道理。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粗浅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认知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积极、执着地去探索。
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培养强烈的创造欲望呢?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相应的数学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认知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他们的主动参与是数学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内部动因。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把抽象的概念、深奥的原理展现为生动活泼的事实或现象,引起学生的认知兴趣。
例如在讲授直线概念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条直线,并一直延伸到黑板边缘,学生颇感惊讶,纷纷问老师画这么长做什么?老师做出继续向前延伸的手势,接着讲:“这条直线笔直伸向前方,穿过教室的墙,前面的南山,直伸向天空宇宙……”学生顿时恍然大悟,兴趣倍增。又如在讲相似三角形第一课时,教师先用三、四分钟时间,利用方缩尺画一个小孩的头像,学生顿时满腹猜疑:我们的数学老师不是美术老师,怎么能用这么简单的工具画出边、长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图画?老师抓住学生这时候心情兴奋、思维萌动、求知欲高的时机,带着他们去分析、去比较、去研究、去掌握认识对象的发展规律,展现智慧和才干,为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敞开大门。
二、鼓励学生的探索求异,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
广博的知识是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但知识并不等于创造性思维能力,而求异思维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思维形式。求异思维指的是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甚至相反的方向,去探索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思维方法。任何发现和发明,任何科学理论的创立,首先是建立在求异思维的基础上的,没有“求异”就无所谓“创新”。
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打破教学上的老框子,鼓励学生多发问。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特别是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一些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一个大胆质疑的精神,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和规律,有一个勇于发展的精神。即使某些发问是可笑的,教师也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和失败的原因,变错误为正确,变失败为成功,不挫伤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要力求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开拓思维,用“一题多解”的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思路去思考问题。
如,已知a、b、c为互不相等的实数,求证:
+
+
=
+
+
。
通常每道代数式的加减运算,或者合并同类或者分式相加减,“项”数由多变少,常法是一个“合”字,而个别学生反其道而行之,“折”一项数由数变多,
=
-
,
=
-
,
=
-
。原题得证。
再例如,解方程x2+8x+
=122,教师讲完常规解法(换元法)后,个别学生发现12=9+3=9+
,于是产生了奇异的想法,即x2+8x+
=9+
所以有x2+8x=9,解得x1=-92,x2=1,都是原方程的解。这种解法跳出了常规思维的模式,解题过程简捷明快,也可将思路推广至一般情形,无疑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
三、挖掘学生的所有潜能,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f包括教师、家长、同学1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例如“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节的教学,我先复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然后提问:我们如何利用已有的三角形知识来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问题?学生经过讨论不难得出:(1)想办法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2)具体转化方法采用添线来分割多边形,使之成为若干个三角形。在此基础上,我继续提问:(1)你们有哪些具体的分割方法
(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从一边上任一点出发连不相邻的顶点、从多边形内任一点出发连各顶点等)呢?(2)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可以有多少条?那么一个多边形一共应有多少条对角线?(3)根据对角线的条数你能确定是几边形吗?(4)你还能得出其他结论吗?通过学生思考探索,他们总结出许多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方法,还因’势利导探索多边形对角线的有关知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良好的学习思维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良好的思维习惯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有意识的培养中形成,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发展。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观察、实验、模拟、推断、计算、交流等活动的综合过程,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尽力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包括数学思想方法在内的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这都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例如七年级代数第一册(人教版)在讲授“同底数的幂的乘法”中对于公式的推导中就渗透了归纳思想方法,从而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形成。分析不同的解题方法,可使学生的学生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样不但能拓宽学生思维领域,也使他们学到的不仅是一道习题习惯的解法,而且还学到了解答这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张向葵主编《教育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3.10
[2]王磊《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育研究》1999.7
[3]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教育研究》1999.8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创新教育已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本人在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成效,悟出了一些道理。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粗浅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认知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积极、执着地去探索。
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培养强烈的创造欲望呢?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相应的数学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认知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他们的主动参与是数学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内部动因。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把抽象的概念、深奥的原理展现为生动活泼的事实或现象,引起学生的认知兴趣。
例如在讲授直线概念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条直线,并一直延伸到黑板边缘,学生颇感惊讶,纷纷问老师画这么长做什么?老师做出继续向前延伸的手势,接着讲:“这条直线笔直伸向前方,穿过教室的墙,前面的南山,直伸向天空宇宙……”学生顿时恍然大悟,兴趣倍增。又如在讲相似三角形第一课时,教师先用三、四分钟时间,利用方缩尺画一个小孩的头像,学生顿时满腹猜疑:我们的数学老师不是美术老师,怎么能用这么简单的工具画出边、长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图画?老师抓住学生这时候心情兴奋、思维萌动、求知欲高的时机,带着他们去分析、去比较、去研究、去掌握认识对象的发展规律,展现智慧和才干,为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敞开大门。
二、鼓励学生的探索求异,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
广博的知识是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但知识并不等于创造性思维能力,而求异思维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思维形式。求异思维指的是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甚至相反的方向,去探索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它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思维方法。任何发现和发明,任何科学理论的创立,首先是建立在求异思维的基础上的,没有“求异”就无所谓“创新”。
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打破教学上的老框子,鼓励学生多发问。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特别是要鼓励学生对前人的一些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一个大胆质疑的精神,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和规律,有一个勇于发展的精神。即使某些发问是可笑的,教师也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和失败的原因,变错误为正确,变失败为成功,不挫伤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要力求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开拓思维,用“一题多解”的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思路去思考问题。
如,已知a、b、c为互不相等的实数,求证:
+
+
=
+
+
。
通常每道代数式的加减运算,或者合并同类或者分式相加减,“项”数由多变少,常法是一个“合”字,而个别学生反其道而行之,“折”一项数由数变多,
=
-
,
=
-
,
=
-
。原题得证。
再例如,解方程x2+8x+
=122,教师讲完常规解法(换元法)后,个别学生发现12=9+3=9+
,于是产生了奇异的想法,即x2+8x+
=9+
所以有x2+8x=9,解得x1=-92,x2=1,都是原方程的解。这种解法跳出了常规思维的模式,解题过程简捷明快,也可将思路推广至一般情形,无疑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
三、挖掘学生的所有潜能,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f包括教师、家长、同学1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例如“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节的教学,我先复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然后提问:我们如何利用已有的三角形知识来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问题?学生经过讨论不难得出:(1)想办法把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2)具体转化方法采用添线来分割多边形,使之成为若干个三角形。在此基础上,我继续提问:(1)你们有哪些具体的分割方法
(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从一边上任一点出发连不相邻的顶点、从多边形内任一点出发连各顶点等)呢?(2)从一个顶点出发连对角线可以有多少条?那么一个多边形一共应有多少条对角线?(3)根据对角线的条数你能确定是几边形吗?(4)你还能得出其他结论吗?通过学生思考探索,他们总结出许多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方法,还因’势利导探索多边形对角线的有关知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良好的学习思维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良好的思维习惯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有意识的培养中形成,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发展。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观察、实验、模拟、推断、计算、交流等活动的综合过程,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尽力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包括数学思想方法在内的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这都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例如七年级代数第一册(人教版)在讲授“同底数的幂的乘法”中对于公式的推导中就渗透了归纳思想方法,从而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形成。分析不同的解题方法,可使学生的学生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样不但能拓宽学生思维领域,也使他们学到的不仅是一道习题习惯的解法,而且还学到了解答这一类问题的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张向葵主编《教育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3.10
[2]王磊《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教育研究》1999.7
[3]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教育研究》19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