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师爱的智慧关爱农民工子女

来源 :教育教学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yle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王立杰,女,现年37岁,1998年7月参加工作。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同时,我还参加了国家心里咨询师的培训,负责学生的心理辅导。15年间所带的班级成绩优异,获得了多项荣誉。还参加了国家教育部课题研究,有多篇论文获奖,个人还两次获得科研课题先进工作者。曾在全区做公开作文课《丑小鸭》。做《小松鼠找花生》一课获得区赛课二等奖。《三个儿子》获得全省优质课一等奖。
  【摘要】农民工子女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也是最易出问题的学生群体,本文针对这一群体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尊重、自信、给予。
  随着我国科技的飞速发展及经济体制的变革,大量的农民被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他们涌入城市,成为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庞大群体。他们长年在外打工,居无定所。在哪里能挣钱就把家搬到哪里,这样就造就了我国大量的流动人口。而这些人的子女也分为两类,一类是随父母四处流动的“流动儿童”;而另一类则是被父母留在家中,让父母照顾的“留守儿童”。
  对于这些“流动儿童”而言,他们被父母带在身边,随着父母工作地点的变化而随时改变居住地点,这就使他们不得不不停的变换就读学校。小学阶段的儿童,由于受其身心发育的限制,使得他们对生活环境的变化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而这种适应由于得不到父母亲人的关心与帮助而变得痛苦。这些“流动儿童”虽然被父母带在身边,来到城市,但他们却不属于城市。对于陌生的一切,和与城市儿童在物质生活条件上的差距,使他们很容易有一种孤独感与自卑感。而与此同时,他们的父母还由于繁忙的工作早出晚归,根本无暇顾及孩子。这样就造成了这些“流动儿童”虽然在父母身边,但却得不到多少父母的关爱。而刚刚适应了一个学习环境没多久,可能就又要面临转到新学校的情况。所以使这些孩子也无所适从。所以在这些“流动儿童”的身上就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一方面是这些孩子多数都没有好的学习习惯,由于缺乏家长的监督也指导,所以这些孩子会经常有不完成家庭作业的情况。而老师找家长,家长也往往以工作忙,没时间来推脱。孩子受到批评后,可能会有两天能完成作业,但时间一长就又放松自己了,弄得老师也没有太好的办法。毕竟生硬的批评教育效果只是一时的,而不能起到持之以恒的效果。另一方面是这些孩子由于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所以成绩都不好。所以在班级中会被同学轻视,同样老师也不喜欢这样不努力学习的孩子。有的老师会觉得家长不负责,把全部的责任都推给家长,从而对这些“流动儿童”学习成绩的提高不报希望,听之任之,也就很少观注他们,使这些孩子成了班级中的盲点。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会逐渐使这些孩子因自卑与不自信导致他们性格越来越内向,不爱与人交往,成为了班级中总是被人忽视的人。而有些孩子又走向另一极端,那就是他们不愿意被人忽视,但又不能在学习上被认可,那么就会用一些调皮捣蛋来引起同学及老师的关注,成为了班级中让人头疼的“问题”学生。
  而另一部分被留在家里由老人照顾的“留守儿童”,他们虽然不用象“流动儿童”那样跟父母在城市中到处流浪,但由于与父母长期分离,父母对孩子来说只是电话那头的声音,只是梦中可以撒娇依偎的怀抱。在他们的成长轨迹中没有父母的陪伴,只有一味溺爱他们的爷爷奶奶。生活上爷爷奶奶会照顾得很好,很多本该让孩子做的事,也都被这些老人给代劳了。所以留守儿童当中,很多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与自己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能力都很弱。而当他们遇到不开心的事,想不通的事,或是青春期的一些心理问题时,却没有可以倾诉的对象,得不到来自父母的及时开导与关心。而在这种缺乏父母关爱的环境中成長起来的孩子,他们中的很多人会产生任性、叛逆、冷漠、自私,自闭、多疑、焦虑、甚至是仇视社会的性格。而对于在这种缺乏父母关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性格上的变化却往往被家人及社会所忽视。当孩子真正出现问题时,当他们的性格已经形成,再去责怪他们时,人们往往不去想孩子形成这种性格的原因,而只知道责怪孩子,从而使孩子由于感到得不到理解而更加痛苦。
  同时随着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我国农村人口成呈下降驱势。农村学校的入学人数不断下降。因此新一轮教育改革又在中华大地的广大农村拉开序幕,那就是“合村并校”。由此又产生了一批“离家儿童”。这些孩子从入学的那天开始就要离开家,到几十里外的学校,长期住校学习。小小年纪的他们虽然怀着对新生活的憧憬与好奇,但更多的是对新环境的恐惧与不适应。他们要面对陌生的老师、同学。如果每天可以回家,回到他们熟悉的环境中,他们可以向父母诉说心理的苦闷,并且在熟悉的环境中身心都可以得到放松。而长期的住校,不但陌生的环境上让他们的心理感到压抑,身心无法得到放松。而且生活上的不适应、学习上的困惑、压力,都要他们独自面对,都要他们那幼小的心灵默默承受。并且其中大部分孩子又都是留守儿童,双重的压力导致他们在校表现出不合群、不爱学习、打架、搞破坏等各种问题,成为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作为班主任所花在这些孩子身上的精力要比其他学生多几倍,有时还不一定见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才能有效的走进这些“问题”孩子的心灵,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呢?作为班主任的我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一、尊重关爱孩子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孩子在思想观念、感情、感觉、快乐、不安、忧愁方面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教师应当认清并熟悉自己学生的这个精神世界。”作为班主任,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这些问题学生产生“问题”的根源,找到症结之所在,从而开出有效的“药方”,以求“药”到“病”除。这些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症结就是缺少关爱。爱是心灵的钥匙,能打开每扇紧闭的心灵之门。他们从小缺少父母的疼爱,那么班主任就要象妈妈一样去爱每一个孩子。妈妈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虽然老师的爱不能代替妈妈的爱。但老师的爱是学生心中最神圣的,因为师爱还饱含着认可,欣赏,接受等心理暗示。在这些缺失父母关爱的孩子心灵深处是十分渴望爱的雨露的。记得我教一年级时,孩子刚刚入学,十分想家,面对陌生的老师,陌生的环境,他们要适应环境,要马上达到老师的各项要求,对一个六七岁的孩子来说是多么的困难,心理是多么的难以承受呀。因此每天都有孩子声称自己身体不舒服,想回家。其实这就是一种逃避的心理在作祟。发现这一问题我马上意识到班主任应在这时充当妈妈的角色。因此平时课间我总是回到班级,看见衣服穿着不整的孩子,我会把他拉到怀里,帮他扯扯衣服,挽挽衣领,并有意的问问“早上吃饱了吗?”我的兜里总是装着糖块。哪个孩子情绪低落了,我会去哄哄他,蹲下身子去抱抱他,并塞给他一块糖。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了,我会向家长一样去辅导他,有时甚至让孩子坐到我的腿上,向辅导自己的孩子一样,脸贴着脸,充分让学生感受母亲的温暖。老师的这种关爱学生不仅能感受到温暖,还让学生的有种被认可接纳的喜悦。从而他们开始对老师产生亲近感,信任感,开始喜欢班级,喜欢学校了。他们的心扉也渐渐向所有人敞开,开始接受阳光般的校园生活。   总之,对于这些有心理问题的农民工子女,我们不仅要关心他们的情感需求,还要关心他们的思想和学习,关爱他们的生活,关爱他们的为人处世和心理健康。“亲其师,信其道”,老师对的指导,应是从抚慰学生的心灵、了解并理解其不满和要求开始的。一个赞许的目光,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由衷的赞语,一下轻柔的抚摸,关爱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教师体谅学生,理解他们的苦衷,把严声厉色的批评换成和风细雨的说教,把当众的指责,换成事后的促膝谈心,肯定中蕴涵着批语和引导,鼓励中充溢着期待和希望。老师和学生结成一种互相信赖的关系,这是教育这些缺乏关爱孩子的前提。也就是一切教育必须在尊重人格的前提下进行,才能收到我们预期的成效。
  二、建立自信
  自信心是對自身价值和能力的充分认识和评价,是激励个体自强不息地实现理想的内在动力,他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起着基础的支持作用。一个完整的人必然是自信的,而有自信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成功的机会。自信心是一个人成人、成材、成长所必备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个性品质,因此,自信心的培养对于孩子的成长尤其重要。而这些农民工子女由于在缺乏关爱中成长,尤其缺少自信心。因为他们特殊的成长背景,破使这些孩子从小就没有安全感,没有来自父母的肯定,有些孩子变得胆小怯懦,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没有勇气与魄力,他们不敢在集体中表现自己的才华,表现出做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而有些孩子又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心,极其敏感,不能容忍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感觉那样是被人瞧不起。又由于大部分“离家儿童”从入学那天开始就独自一人面对学校、同学、老师,在陌生的环境中,他们的心理更加恐慌,没有安全感,因此普遍缺乏自信。于是消极的孩子、懊悔的孩子、淘气的孩子、怀恨的孩子等等都出现在校园中。对这些孩子的指导,如果只是就是论事责备他的错误,那是很难收到成效的。应该设法帮助他们建立自信,那么问题自然地就会得到解决。运用以下的方法和技巧,有助于使学生产生自信。
  1.走进心灵,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被老师和同学关爱的;
  2.丰富集体生活,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3.发现该学生的优点并加以强调,让他们知道自己也有比别人强的地方;
  4.发现该学生的兴趣所在,给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
  5.即使是很小的成绩也要给予及时的肯定;
  6.要在同学面前对好的表现给予表扬,对于错误的纠正则要单独进行。
  这些方法要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首先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孩子,让他们在学习上体验成功的喜悦,哪怕是点滴进步,也要给予高度评价,帮助其建立自信。其次要让学生感爱到班集体需要他,他是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这样不仅能激发其责任感,更能让他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找到自己在班集体中的角色定位。再次,要鼓励学生勇于展现自己的才华,充分给学生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让每个孩子都从表现自己的才能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建立自己的自信心。
  三、给予任务
  给予任务、让学生具有完成工作的成就感,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方法对那些不跟别人合作、不合群的“问题学生”很有效。老师布置给学生任务,学生会有一种被重视与认可的感觉,这样他们会被有效的拉拢到集体中,参与集体活动。对这样的学生,要尽量给他那些有机会与老师多接触的任务,把他放在一个不得不张口说话的位置上。与其他孩子充分接触。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孩子把他的积极一面展示出来。很多不爱和同学说话,也不愿跟老师说话的孩子变得积极、开朗起来。一般情况下,老师都喜欢选择那些学习好,能力强的孩子当班级干部,帮助自己做好班级工作。但这样恰使那些孩子如虎添翼,使他们得到了更多的锻练机会。而那些不爱表现自己以及能力不那么强的孩子反倒没有机会得到锻练,所以我反其道而行。任命那些不爱表现自己,缺乏自信的孩子来担任班级干部,逼着他们去表现自己。使他们感到集体是需要他们的,而且他们也会象那些公认能力强的孩子一样做得好,得到老师的表扬。这样他们开始热爱起集体、热爱起班级、热爱起学校生活了。孩子的心态开始阳光起来,这些农民工子女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这种不易察觉的“关爱”下回归到正常年龄孩子的心态上来。
  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以及离家儿童,他们都是时代的产物。作为一个缺乏父母关爱的群体,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不让他们成为一个被忽视的群体。我们应该用智慧与爱心去关爱他们,让他们的童年同样不缺乏色彩。让这些被生活迫使离开父母的幼小心灵走出自己恪守的天空,走在阳光下。让他们每时每刻都享受着温暖而博大的师爱。
其他文献
【摘要】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回顾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的问题意识很淡薄,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是少之又少。有的学生做惯了“听众”,没有问题意识;有的学生虽有问题意识,但在师道尊严的课堂上却又不敢问。结合课堂实际反思我们的教学,问题意识的培养实在是太重要了。只有具有问题意识,敢于提问,敢于否定,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生命活力的一代新人。  【关
期刊
人类已经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的、挑战的、竞争的数字化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急剧加快,现代数学渗透到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领域,它不仅是科学知识,而且是一项普遍适用的技术,在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创造、保存、传递、交流、发展人类文化中充当着重要角色。数学教学更重要的一个问题,不再仅是教学内容,而是如何掌握和操作这些内容,重点应放在对教学过程的研究上,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积极的活动,使学生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笔者经历了语文教学由过去“思想内容分析课”到现在着力追求 “自主、合作、探究课” 的发展变化过程。这一过程无论从理论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体现了语文教学的进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但是我们也看到在改革中部分教师“超越文本”、“超越课堂”,甚至超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盲目追求新奇的形式,脱离文本进行感悟、体验,使得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被削弱,教学处于盲从、随意的状态。有
期刊
【摘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同样可以说,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源于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钟爱,对教育事业的挚爱。班主任学会赏识差生促其转变;赏识班干部激发其工作热情;赏识班集体增强凝聚力。  【关键词】赏识 教育 沟通 激励  “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当庄稼长势不好时,农民从不埋怨庄稼。而当一个班集体没有建立起优良的班风、学风,没有取得喜人成绩时,许多班主任却怨这怨那:学生太坏
期刊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对于这门课的界定。这就要求我们一线老师在教授地理题材的品德课时要更注重对教材的人文性的开发。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老师把这些地理知识仅当作知识来教,导致地理知识与品德目标的割裂,把品德课上成了地理课,品德课原本该具备的情感性消失殆尽。  【关键词】品德与社
期刊
【摘要】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倘若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既可打开数学与生活的屏障,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实践技能;引导他们借助生活表象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生活中构建自己的数学王国,不断体验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关键词】探究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是小学生的数
期刊
作文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小学三年级的起步作文的的教学,更是关键,怎样结合教材,让学生轻松地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在他们的笔下再现出来呢?我认为:  (一)以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参与生活。 有意识组织活动,使学生积累写作材料。如进行写人作文的训练时,若单靠作文指导时启发学生选材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往往会一时想不起来而无从下笔。那么在
期刊
爱因斯坦说过:“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到那实际短暂又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人只有献身于社会, 才能使生命有意义。我们班主任的工作是要培养合格的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我担任班主任的工作期间,觉得班主任教师再不能指望象以往那样强迫他们进入我们设定的世界。反之,能不能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当今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一步。随着现代社会对培养学生的要求的改变,更迫切地向班主任提出更
期刊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供科学课程,贴进小学生生活。《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有一条核心理念: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需要。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并且满足对自然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期刊
【摘要】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现行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当前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  【关键词】语文;创新能力;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不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社会的新要求。  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呢?在此,结合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创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