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焦点杂志×助川刚
焦点艺术:您在设计场馆方面非常有经验,深圳图书馆与音乐厅就是您的作品,而且来中国的时间也非常长,一直在中国生活和工作,感觉如何?
助川刚:准确地说,深圳图书馆并不是我的作品,而是矶崎新先生的作品。我当时是作为他的一个员工代表,与他一起来完成这个项目的。
我以前在深圳的生活,到现在在宁波它山的博物馆用自己的名字来完成这个作品,感觉是不一样的。从好的角度来说是非常的自由,通过与天海老总的交流,可以把这个工作完成,这跟以前与大师一起工作是完全两种不同的感觉。
焦点艺术:矶崎新先生对您的影响应该很大吧?
助川刚:是的,影响非常大。
焦点艺术: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助川刚:关于建筑的一切。
至于哪些方面这个问题对于我来说是没有答案的,如果有答案也只能从筑建学上来寻找。如果我寻找到了,那么矶崎新大师不管在现在还是在将来,对我都将会有很大的影响力,直至我生命的终结。
如果我现在的工作交给大师的话,他可能不会这么做。有的部分可能会被大师责怪,不过我还是坚持自己的思路做下去。如果作为一个助手的话,来完成这个作品是不太可能的。与大师一起工作时精神压力非常大,他对建筑的态度与精神要求是非常高的,甚至是挑剔的。如果作品不是很完美的话,是会被他笑话的。
焦点艺术:那您接手它山博物馆设计的缘起是怎样的?大概是在什么时候?当时内心对这个工作还是很感兴趣的吧?
助川刚:那是在深圳音乐厅快要完工的时候,也就是在跟大师一起工作的时候就与天海接触了。我的记忆是通过深圳文化局的介绍跟天海的老总认识的,当时我也很累,慢慢对许多东西失去了一种紧张感,但是董事长还是硬把我抓到宁波来了。
至于兴趣,其实对这个项目我当时的兴趣并不算大。有一个理由是“疑点“太多,因为博物馆不是那么好做的。当时我就有一种不真实,不太切实的感觉。一个可能是中国制度方面的问题,就是做一个博物馆把周围的地块做一个升值。但是博物馆建好了,里面的内容是怎么样的?通常两三年之后,也许就另作它用了,这种情况比较常见。
但是在与董事长讨论起文化方面、艺术方面、还有它山这个地方的一些的问题时,我发现他是一个非常开朗的人,想法很多。调查得也很仔细,很认真,一切都是可信的。他对我说这个博物馆能持续100年。如果是能够持续100年的话,我的兴趣就来了。所以我当时就想设计一个能够持续100年的博物馆。我就想可能通过设计,也许会找到心中的答案,找到新的方法与新的方向。
焦点艺术:那现在马上就要开馆了,您对这个有信心吧?
助川刚:(笑)因为我当时在设计的时候,这个建筑除了做博物馆以外,也没有其它用途了。
焦点艺术:我们知道宁波它山的石文化本身非常的深厚,“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成语在中国耳熟能详,当您接手博物馆的设计时,当地的氛围与自然环境,还有这些艺术品(石雕藏品)给了你什么样的灵感?对您当时着手设计博物馆有什么样的影响?
助川刚:当时的石雕已经有几百尊了,我的感觉认为是不是做美术馆,还是把它山这个地方的文化融入进来建成一个博物馆。但是当时感觉它山这里比较偏一点,在这个情况下能否把上海、杭州、宁波的一些人吸引过来,开发旅游,也给都市生活提供新的可能。在谈这些问题的时候,我想是可以的,是很好的想法,就想着把这个蓝图实现。
在设计的时候,当地的自然环境,还有规划局所给的规划图都给了很多的限制与可能性。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会有一个路子的。我当时的想法,是让石雕呆在他应该呆的空间里。也就是说这个博物馆应该是一个现代性的寺庙。
因为本身有很多石雕,它的空间也比较大。我就想着应该通小孔吸收自然的光线,我不想把他做成一个封闭的箱子,它应该与外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在空间里面,石雕随着光线的变化,它也会有变化。参观的人应该能够看到石雕表情的变化。
不过这个想法也争论了很多,因为博物馆的话是不能让自然光进来的,如果是美术馆的话让自然光进来的话,对作品会更好。作为它山的话,一个是进来,一个是不允许进来。后来通过讨论,就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了。
焦点艺术:这是您的设计理念方面的问题了,我知道您是一个日本的建筑家,是在那里学的建筑。那您设计理念的形成与日本的建筑思想有什么样的关系?你曾经说希望它山石雕艺术博馆能够“承载历史之魂”,这个应该如何理解?
助川刚:这个基本上是没有的。因为我设计与工作在日本的时间并不长,一起参加的项目也就两三个建筑物。以前与大师一起工作的话,在欧洲与美国比较多,基本上都是在国外。我在中国的第一个作品就是深圳的图书馆,从建筑来说,我们是不局限于日本是怎么样的,我们舞台在全世界。我希望我们设计的作品,对全人类来说,它都是清清楚楚的。
就拿这个博物馆来说,它在中国是这样的,在日本是这样,在欧洲也应该是可以的。也经常有人向我这么说,就是把日本的经验带一些进来,但我是没有这么想过。在我看来,建筑是属于全人类的。
当然另一方面,我们在设计一个建筑的时候,如果忽视本地的历史是不应该的。建筑是一个比较大的项目,它会在当地存在几百年。因为对当地历史的理解,对历史的沿续,是很关键的。我当时的理解是在它山这个地方,一个是石头,一个是水,它成了我设计的两个关键词。“承载历史之魂“,也是在这个层面上来讲的。
焦点艺术:现在的博物馆已经建好了,它看上去非常有气势,您对它的外形有没有什么比较简略的概括,比如说它像个什么?
助川刚:外观的话,不应该是建筑家来概括的,而是你们媒体干的活(笑),这个在建筑家来说是没有答案的。
焦点艺术:我问过一些人,他们觉得像一朵莲花。
助川刚:(笑)你也可以这么说。如果刻意地命名的话就没有什么意思了,最好就是在博物馆开馆时,参观的人随意地用一个新词来评价那是最好的了。
焦点艺术:它山艺术博物馆的设计被称之为“顺藤摸瓜”,它拥有一条参观的主轴线,那是藤。沿台阶而上两边是互有联系的6个展厅,如同饱满的果实。在做出这样的设计时,在它的使用功能上,您是如何考虑的?
助川刚:展厅的构思基本上是没有改变过的,刚开始的时候就确立了这个主轴线。从它山谷地这个项目的整体蓝图来看,如果单纯只有博物馆的话是不成立的。它里面有酒店,艺术家村落,还有其它许多的设施。它们都比较散,形状也比较凌乱,所以当时就要考虑到如何把它们整合到一个整体里面,博物馆的主轴就是它的一根脊柱。现在说是整个项目里有三条轴线,博物馆是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所以我在做博物馆的内部设计时也在实践这个思路。
焦点艺术:博物馆是整个它山文化休闲旅游项目的核心部分,而整个项目又在它山堰风景区内。你对这种“景区+博物馆”的模式如何看待?
助川刚:正如刚才所说,我是赞同这个模式的。至少这个项目赋予它山这个地方是还没有过的一个价值,我也希望通过我的设计能够实现它。
当然现在博物馆有很多,美术馆也很多。但是能将一个地方的个性与性格表现出来,让他的民众觉得可以自豪的建筑还是不多的。我作为一个建筑家曾经在世界各地去旅行,去看,去学的时候就会有很深的体验。就连那些名作的话,好不好,大家都有各自的说法。
焦点艺术:我们知道《GA》杂志曾经将深圳图书馆与音乐馆作了专门推介,而《GA》杂志的主编二川幸夫与您也是很好的朋友,他有了解过你的最近作品(它山艺术博物馆)吗?他对这个的评价如何?还有您比较尊敬的同行在看过实地后对它的评价如何?
助川刚:很不幸,二川幸夫先生已经在3月5日因病去世了。这对于我来说就像是失去了父亲一样。他与矶崎新大师是对我在建筑学上影响最大的两个人。
他们两位都是日本人,二战后,日本从废墟中开始重新建筑。他们一位将日本的建筑推向世界,一位将世界的建筑介绍给日本。没有他们的话,日本的建筑也不会得到世人的评价,而像我这一代的建筑师在世界从事工作的话也是不可能的。我刚才也说了,当我从矶崎新先生的团队中离开时,许多的紧张感也没了。那时就遇到了二川先生,我就经常跟着他。如果说不把建筑做到底的话,不光是矶崎新先生,二川先生也会批评我的。不论是从建筑还是行业,从质量再到设计,两位大师都教会了我很多很多。两位都会不断地提醒我,如果在建筑这条路上走下去,一定不要做得太庸俗了。遇见两位大师,与他们相知对于我来说是非常幸福的。
至于评价的话,就在上个星期有两个同行过来了,看了之后很高兴地就回家了。他们说这个建筑比较特殊,比较新。但是可能有些东西还没完全建好,如果开馆以后通过杂志来发表是再好不过了。
焦点艺术:那在您众多的设计作品之中,它山艺术博物馆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助川刚:我是一个古典的建筑家,在我的建筑态度里,我把住宅、商业设施等建设与文化建筑是分开的。
如果商业住宅的话,好与不好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能赚钱就好了。但是公共的文化艺术建筑是非常有意思的。为什么呢,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都会过来。他们可以面对与体验一个纯粹的建筑,会觉得建筑本来就应该是这个东西。也有一些我不认识的人,他来的时候所作出的表情,还有对它所作出的评价是最有意思的。
现在的建筑家能遇到这样的机遇其实并不多,这样的事情对于建筑家来说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当然也不可能一点都不考虑经济方面的问题,我在与天海一起讨论的时候,我们只是尽量的使它怎样更加趋向于完美。
焦点艺术:他们的藏品您应该也看过不少了,能对它们作一个评价吗?
助川刚:对佛教石雕的话,我本身是一个外行。但是放在展厅里面,如何为石雕带来生机是很关键的。我知道有些东西是在四川的山里土里把它挖出来的,有它的历史啊,理由啊。几百年几千年之后能在大家面前展示,这对看的人来说也是一件开心的事情。这个博物馆不单只是为人而设计的,同时也是为这些石雕佛像设计的。要为他们带来幸福,为人带来幸福。
焦点艺术:您在设计场馆方面非常有经验,深圳图书馆与音乐厅就是您的作品,而且来中国的时间也非常长,一直在中国生活和工作,感觉如何?
助川刚:准确地说,深圳图书馆并不是我的作品,而是矶崎新先生的作品。我当时是作为他的一个员工代表,与他一起来完成这个项目的。
我以前在深圳的生活,到现在在宁波它山的博物馆用自己的名字来完成这个作品,感觉是不一样的。从好的角度来说是非常的自由,通过与天海老总的交流,可以把这个工作完成,这跟以前与大师一起工作是完全两种不同的感觉。
焦点艺术:矶崎新先生对您的影响应该很大吧?
助川刚:是的,影响非常大。
焦点艺术: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助川刚:关于建筑的一切。
至于哪些方面这个问题对于我来说是没有答案的,如果有答案也只能从筑建学上来寻找。如果我寻找到了,那么矶崎新大师不管在现在还是在将来,对我都将会有很大的影响力,直至我生命的终结。
如果我现在的工作交给大师的话,他可能不会这么做。有的部分可能会被大师责怪,不过我还是坚持自己的思路做下去。如果作为一个助手的话,来完成这个作品是不太可能的。与大师一起工作时精神压力非常大,他对建筑的态度与精神要求是非常高的,甚至是挑剔的。如果作品不是很完美的话,是会被他笑话的。
焦点艺术:那您接手它山博物馆设计的缘起是怎样的?大概是在什么时候?当时内心对这个工作还是很感兴趣的吧?
助川刚:那是在深圳音乐厅快要完工的时候,也就是在跟大师一起工作的时候就与天海接触了。我的记忆是通过深圳文化局的介绍跟天海的老总认识的,当时我也很累,慢慢对许多东西失去了一种紧张感,但是董事长还是硬把我抓到宁波来了。
至于兴趣,其实对这个项目我当时的兴趣并不算大。有一个理由是“疑点“太多,因为博物馆不是那么好做的。当时我就有一种不真实,不太切实的感觉。一个可能是中国制度方面的问题,就是做一个博物馆把周围的地块做一个升值。但是博物馆建好了,里面的内容是怎么样的?通常两三年之后,也许就另作它用了,这种情况比较常见。
但是在与董事长讨论起文化方面、艺术方面、还有它山这个地方的一些的问题时,我发现他是一个非常开朗的人,想法很多。调查得也很仔细,很认真,一切都是可信的。他对我说这个博物馆能持续100年。如果是能够持续100年的话,我的兴趣就来了。所以我当时就想设计一个能够持续100年的博物馆。我就想可能通过设计,也许会找到心中的答案,找到新的方法与新的方向。
焦点艺术:那现在马上就要开馆了,您对这个有信心吧?
助川刚:(笑)因为我当时在设计的时候,这个建筑除了做博物馆以外,也没有其它用途了。
焦点艺术:我们知道宁波它山的石文化本身非常的深厚,“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成语在中国耳熟能详,当您接手博物馆的设计时,当地的氛围与自然环境,还有这些艺术品(石雕藏品)给了你什么样的灵感?对您当时着手设计博物馆有什么样的影响?
助川刚:当时的石雕已经有几百尊了,我的感觉认为是不是做美术馆,还是把它山这个地方的文化融入进来建成一个博物馆。但是当时感觉它山这里比较偏一点,在这个情况下能否把上海、杭州、宁波的一些人吸引过来,开发旅游,也给都市生活提供新的可能。在谈这些问题的时候,我想是可以的,是很好的想法,就想着把这个蓝图实现。
在设计的时候,当地的自然环境,还有规划局所给的规划图都给了很多的限制与可能性。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会有一个路子的。我当时的想法,是让石雕呆在他应该呆的空间里。也就是说这个博物馆应该是一个现代性的寺庙。
因为本身有很多石雕,它的空间也比较大。我就想着应该通小孔吸收自然的光线,我不想把他做成一个封闭的箱子,它应该与外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在空间里面,石雕随着光线的变化,它也会有变化。参观的人应该能够看到石雕表情的变化。
不过这个想法也争论了很多,因为博物馆的话是不能让自然光进来的,如果是美术馆的话让自然光进来的话,对作品会更好。作为它山的话,一个是进来,一个是不允许进来。后来通过讨论,就把这两者结合起来了。
焦点艺术:这是您的设计理念方面的问题了,我知道您是一个日本的建筑家,是在那里学的建筑。那您设计理念的形成与日本的建筑思想有什么样的关系?你曾经说希望它山石雕艺术博馆能够“承载历史之魂”,这个应该如何理解?
助川刚:这个基本上是没有的。因为我设计与工作在日本的时间并不长,一起参加的项目也就两三个建筑物。以前与大师一起工作的话,在欧洲与美国比较多,基本上都是在国外。我在中国的第一个作品就是深圳的图书馆,从建筑来说,我们是不局限于日本是怎么样的,我们舞台在全世界。我希望我们设计的作品,对全人类来说,它都是清清楚楚的。
就拿这个博物馆来说,它在中国是这样的,在日本是这样,在欧洲也应该是可以的。也经常有人向我这么说,就是把日本的经验带一些进来,但我是没有这么想过。在我看来,建筑是属于全人类的。
当然另一方面,我们在设计一个建筑的时候,如果忽视本地的历史是不应该的。建筑是一个比较大的项目,它会在当地存在几百年。因为对当地历史的理解,对历史的沿续,是很关键的。我当时的理解是在它山这个地方,一个是石头,一个是水,它成了我设计的两个关键词。“承载历史之魂“,也是在这个层面上来讲的。
焦点艺术:现在的博物馆已经建好了,它看上去非常有气势,您对它的外形有没有什么比较简略的概括,比如说它像个什么?
助川刚:外观的话,不应该是建筑家来概括的,而是你们媒体干的活(笑),这个在建筑家来说是没有答案的。
焦点艺术:我问过一些人,他们觉得像一朵莲花。
助川刚:(笑)你也可以这么说。如果刻意地命名的话就没有什么意思了,最好就是在博物馆开馆时,参观的人随意地用一个新词来评价那是最好的了。
焦点艺术:它山艺术博物馆的设计被称之为“顺藤摸瓜”,它拥有一条参观的主轴线,那是藤。沿台阶而上两边是互有联系的6个展厅,如同饱满的果实。在做出这样的设计时,在它的使用功能上,您是如何考虑的?
助川刚:展厅的构思基本上是没有改变过的,刚开始的时候就确立了这个主轴线。从它山谷地这个项目的整体蓝图来看,如果单纯只有博物馆的话是不成立的。它里面有酒店,艺术家村落,还有其它许多的设施。它们都比较散,形状也比较凌乱,所以当时就要考虑到如何把它们整合到一个整体里面,博物馆的主轴就是它的一根脊柱。现在说是整个项目里有三条轴线,博物馆是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所以我在做博物馆的内部设计时也在实践这个思路。
焦点艺术:博物馆是整个它山文化休闲旅游项目的核心部分,而整个项目又在它山堰风景区内。你对这种“景区+博物馆”的模式如何看待?
助川刚:正如刚才所说,我是赞同这个模式的。至少这个项目赋予它山这个地方是还没有过的一个价值,我也希望通过我的设计能够实现它。
当然现在博物馆有很多,美术馆也很多。但是能将一个地方的个性与性格表现出来,让他的民众觉得可以自豪的建筑还是不多的。我作为一个建筑家曾经在世界各地去旅行,去看,去学的时候就会有很深的体验。就连那些名作的话,好不好,大家都有各自的说法。
焦点艺术:我们知道《GA》杂志曾经将深圳图书馆与音乐馆作了专门推介,而《GA》杂志的主编二川幸夫与您也是很好的朋友,他有了解过你的最近作品(它山艺术博物馆)吗?他对这个的评价如何?还有您比较尊敬的同行在看过实地后对它的评价如何?
助川刚:很不幸,二川幸夫先生已经在3月5日因病去世了。这对于我来说就像是失去了父亲一样。他与矶崎新大师是对我在建筑学上影响最大的两个人。
他们两位都是日本人,二战后,日本从废墟中开始重新建筑。他们一位将日本的建筑推向世界,一位将世界的建筑介绍给日本。没有他们的话,日本的建筑也不会得到世人的评价,而像我这一代的建筑师在世界从事工作的话也是不可能的。我刚才也说了,当我从矶崎新先生的团队中离开时,许多的紧张感也没了。那时就遇到了二川先生,我就经常跟着他。如果说不把建筑做到底的话,不光是矶崎新先生,二川先生也会批评我的。不论是从建筑还是行业,从质量再到设计,两位大师都教会了我很多很多。两位都会不断地提醒我,如果在建筑这条路上走下去,一定不要做得太庸俗了。遇见两位大师,与他们相知对于我来说是非常幸福的。
至于评价的话,就在上个星期有两个同行过来了,看了之后很高兴地就回家了。他们说这个建筑比较特殊,比较新。但是可能有些东西还没完全建好,如果开馆以后通过杂志来发表是再好不过了。
焦点艺术:那在您众多的设计作品之中,它山艺术博物馆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助川刚:我是一个古典的建筑家,在我的建筑态度里,我把住宅、商业设施等建设与文化建筑是分开的。
如果商业住宅的话,好与不好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能赚钱就好了。但是公共的文化艺术建筑是非常有意思的。为什么呢,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都会过来。他们可以面对与体验一个纯粹的建筑,会觉得建筑本来就应该是这个东西。也有一些我不认识的人,他来的时候所作出的表情,还有对它所作出的评价是最有意思的。
现在的建筑家能遇到这样的机遇其实并不多,这样的事情对于建筑家来说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当然也不可能一点都不考虑经济方面的问题,我在与天海一起讨论的时候,我们只是尽量的使它怎样更加趋向于完美。
焦点艺术:他们的藏品您应该也看过不少了,能对它们作一个评价吗?
助川刚:对佛教石雕的话,我本身是一个外行。但是放在展厅里面,如何为石雕带来生机是很关键的。我知道有些东西是在四川的山里土里把它挖出来的,有它的历史啊,理由啊。几百年几千年之后能在大家面前展示,这对看的人来说也是一件开心的事情。这个博物馆不单只是为人而设计的,同时也是为这些石雕佛像设计的。要为他们带来幸福,为人带来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