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潜入水底捞贝壳,往领导的鱼钩上挂鱼,在战列舰的底部装炸弹……
“蛙人(frogman)”这个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词,历史其实并不久远,大致可以追溯至上世纪40年代。
不过,如果把“潜水执行各种任务”作为蛙人的界定标准,那么它的源头,将可至少追溯至两千多年前。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源于海洋、走上陆地的人类借助智慧以及器具,得以重返波涛之下……不多说了。让我们乘着时光机从两千多年前开始,看一看水面下的那些精彩的故事以及传说吧。
古希腊时期——
“蛙人”在风暴前割断敌船驳绳
古希腊时期,已经出现了利用装备来潜水的“蛙人”。他们头上罩着金属的盔甲,利用不透水的皮管,潜入水底,捕捞鱼类,拾取牡蛎和贝壳。他们还参与了军事行动——传说公元前480年,古希腊被波斯人入侵,斯基尔和他的女儿基特娜多次在风暴来临前潜入水中,割断敌人船只驳绳,等到大风袭来之时,敌人的船只被吹得东倒西歪,相互碰撞,损失惨重。
亚历山大时期——
“蛙人”和“潜水艇”一同出现
关于亚历山大大帝有着许多传说。在其中一个传说中,同时出现了“潜水艇”和“蛙人”。当时,亚历山大攻打被埃及占领的蒂雷岛,因该岛周围水下设有障碍物,海军苦战一个多月仍未登岛。亚历山大突发奇想,令士兵制造了一个方形“鱼缸”,壁上镶嵌了能够透光的早期玻璃,顶端插1根长管子透气,缸内用火照明。潜水士兵利用这个“潜水器”,摸清了敌方海底障碍物设置状况,找到了薄弱部位,一举攻下了小岛。
秦代——
上千人进行大规模水下搜寻
在我国,潜水员作为一种职业,在《庄子·达生》中就已出现,名为“没人”,顾名思义,可以理解成没入水中的人。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则记载了中国古代一次大规模的潜水搜寻活动。“二十八年,始皇帝东行郡县……还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众所周知,九鼎为天下的象征,秦统一天下之后,九鼎下落不明。有传说称九鼎沉入了泗水,于是秦始皇下令千人下水搜寻,虽然没达到目标,却成就了当时规模罕见的潜水搜寻行动。
古罗马时期——
潜水往领导的鱼钩上挂鱼
在古罗马时期,“蛙人”的军事职责主要是固定船锚、修理船底,不过,也有其他活儿要干。今年央视春晚小品《投其所好》里的“马晶晶”讲到过这样一个事情:“这个(领导)喜欢钓鱼,我就一条一条潜到海底给他往鱼钩上挂。”其实,这事儿能在古罗马找到源头。根据众多传说中的一种,罗马统帅安东尼为了在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七世(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埃及艳后)面前展现出色的钓鱼技巧,曾让“蛙人”悄悄在水下把鱼挂在他的鱼钩上。
宋代——
没有靖哥哥 只能靠“蛙人”
出于战争的需要,宋朝招募了许多水性极好的“蛙人”从事特种工作。南宋初年,还专门设立了在海上传递情报的机构“水坼堠”。
根据南宋人所作的《昭忠录》记载,咸淳八年(1272年),元军围攻襄阳,并在水道设置了严密的桩栅。当时襄阳可没有武功盖世的靖哥哥(即使真有郭大侠,当时也已年近七旬,称得上靖爷爷了),守军只得选派两名“蛙人”,潜入水中,“遇桩即锯断之”,潜行数十里逃出重围,寻求援兵。
文艺复兴时代——
“穿越者”达·芬奇发明潜水服
达·芬奇被很多人称为“穿越者”是很有道理的。他不仅画了蒙娜丽莎,绘制了一种坦克的草图,还设计了一种特殊的潜水装备。他发明了一种像鸭掌一样带蹼的手套,并以芦苇秆为原型,设计了一种水下呼吸器。此外,他还建议“蛙人”们随身携带锋利的小刀,以避免被水草、渔网缠住而无法脱身———这样的理念,和近现代蛙人已经非常类似了。
明朝——
潜水员靠拉绳子传递信息
中国明代出版的《天工开物》,记载了南海沿岸潜水采珠者用锡制弯管呼吸,用长绳系在潜水员的腰上,再用锡做的环形空管罩在鼻子上,潜水员通过这个管子呼吸。当他在水下感到憋闷时,就拉动绳子,水面上的伙伴马上把他拉出水面,并用热毛毯之类的东西盖在他身上,以防冻伤。
工业革命之后——
各种各样潜水装备“爆炸式”出现
工业革命后,各种各样的潜水装备的出现,可以用“爆炸式”来形容。慢慢地,潜水装备的种类也向两个极端发展——越来越厚重、以深潜为目标的重装潜水装备,和以便利为目标的轻装潜水装备。
一战——
奥匈帝国海军旗舰被“蛙人”炸毁
一战临近结束的1918年,奥匈帝国海军被协约国逼到亚得里亚海东岸的普拉港(今属克罗地亚),而协约国海军也无法冲进防范严密的港内。意大利海军外科医生拉斐尔·保卢奇上尉是个游泳健将,他向上司建议,不妨通过潜水进入港内,安装炸药。他的想法获得了同意,于是,他和搭档穿上潜水服,骑上一枚改造过的鱼雷,趁着夜色,利用潮汐将鱼雷推入港内,并瞄上了灯光最明亮的一艘军舰。事后他们才知道,那是奥匈帝国海军的旗舰“乌尼提斯”(意译为“联合力量”)号。两人把鱼雷密封桶中的炸药贴在这艘军舰的侧舷,将爆炸时间设定在早晨6时30分。
但他们准备溜走时,被奥匈帝国海军卫兵发现并抓获。随后,他们得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就在他们出发前,舰队发生了兵变,指挥官已经向协约国移交了权力。不过此时拆除炸弹已来不及,他们马上提醒船员赶紧逃命。6时44分,炸弹爆炸,军舰被切为两半。
二战——
“蛙人”炸伤“俾斯麦”的姊妹舰
二战时期,各方的蛙人作战更加频繁。1943年,德国最著名战列舰“俾斯麦”号的姊妹舰“提尔皮次”号捕获了三名被称为“水鬼”的英国蛙人,正当德国人审讯这些战俘时,“提尔皮次”号战舰底部传来了剧烈的爆炸声,战舰受到重创。原来,正是这些没来得及逃跑的蛙人利用小型突击潜艇摸进港口,在战舰底部安装了炸药。 吃一堑长一智的德国海军迅速组建了“特殊作战小组”(即战斗蛙人小组),投入作战。值得一提的是,这支部队可以算作是德国著名的KSK战斗蛙人中队的前身。
“蛙人”主要干什么?
除水下搜救外,还能为重点工程提供技术支持
“东方之星”游轮倾覆后,在救援视频画面中,穿着黑色潜水服的“蛙人”活动在翻沉船体的周围,时上时下,进入江水中进行摸排。
“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我的工作亦是如此。只要是溺水的人,无论是活或亡,我都要带他上岸,带到亲属身边,因为这是我的职责。”曹小华是南昌消防水上大队的一名潜水员,从业11年中,曾获三等功、优秀士兵嘉奖、国际二星级潜水教练员证等。
像曹小华一样的消防潜水员常被称作消防“蛙人”,除常规救援外,还肩负着水下排险、水中救援等任务。
前述救出2名幸存者、被授予一等功的潜水员官东,他所在的单位是海军工程大学潜水分队,1998年10月曾被中央军委授予“抗洪抢险英雄潜水分队”荣誉称号。
据中新网报道,除了水下搜救以外,该潜水分队还出色地完成了打捞涉案枪支、涉案凶器,打捞化学罐,铺设水下通信光缆,长江航道整治水下铺排录像,清江水上运动保障,打捞溺水人员等各类抢险救灾任务,还为北京、武汉、沈阳、南京、杭州、深圳等城市的地铁隧道和南水北调穿黄工程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提供技术支持。
而“蛙人部队”肩负的任务更隐蔽、危险:在敌后方海域、地区进行侦察,消灭机动发射装置、防空设施、水利工程、指挥所等。为此,要求“蛙人”们必须具有娴熟的专业技术技能和超人的身体素质。因此,“蛙人部队”挑选队员时是极其严格的。
“蛙人”怎么选拔?
牙齿的咬合度、高气压下心肺功能等都要执行非常高的标准
因为重任在肩,“蛙人”的选拔特别严格,有一套特殊的医学标准——牙齿的咬合度、高气压下心肺功能、咽鼓管通气功能、身体素质都要执行非常高的标准。
首先,“蛙人”必须具备强健的身体素质。“蛙人”需要身穿密不透风的潜水服、胸挂几十公斤重的铅块、两脚蹬着铜鞋,全身负重特别大。他们要承受巨大水压,还有大量运动带来的疲惫感。冬季时,还要经受低温考验。
其次,“蛙人”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危险。如面对凶猛鲨鱼、章鱼等海生物和暗流等不可预测的危险时,“蛙人”要沉着应对、果敢处置。
因此在美国,加入战斗力最强的“蛙人部队”FORCE RECON过程漫长,申请人必须通过体能、游泳、射击测试。接下来是残酷的水中训练,队员将接受长达10英里的全装备野外游泳训练,身上装备重量接近23公斤;身体测试后,还要接受心理军官的问讯。完成上述考核后,淘汰率近50%。
三峡海事局“蛙人”韩青说,当“蛙人”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一般来说,水下作业20分钟,相当于10公里长跑的运动量,如果水情等条件更加复杂,运动量还要大。潜水员取得资质,必须在位于上海的潜科所指定医院进行严格体检,经过一系列培训合格后,才能取得潜水证。
韩青回忆,当年有一项训练是练憋气,每天都会打一盆水,一头扎进去计算时间,一般要达到一分钟才算合格。
“蛙人”要克服何种挑战?
面临未知的水下环境;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
曹小华说,发生溺水事故后,黄金救援时间是前6分钟,但事实上,“黄金6分钟”仅仅够目击者报警、救援人员赶到现场而已。
全国潜水员训练回来不到10天,年仅18岁的曹小华接到了第一次任务,两名高考完的学生在湾里水库落水,需要搜救。曹小华回忆说,“当时我和另一位潜水员来回搜了两趟都没找到,最后我发现更深处疑有溺水者,就和同事下沉寻找,结果一下沉,水底的泥就开始浮起。由于是第一次出任务,再加上什么都看不见,在距离溺水者越来越近时,我还真有点害怕,可一想到家属们伤心的哭喊,我就必须抓紧时间”。
曹小华说,面对尸体或是寒冷的冬天入水搜救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水下情况不可知,入水后眼前一片浑浊,完全靠自己的触感,才能在水下摸索到那些冰凉的遗体。
危险还不止于此。随着下潜深度的增加,超低的水温和巨大的水压都成了折磨。一“蛙人”介绍,“即使是三伏天,潜到水下10米左右,感觉都像被关在冰箱里。而在冬天潜水时,厚厚的潜水服也无法阻挡透骨的寒冷,这时候全靠意志力。”
此外,“蛙人”工作中常常需要打捞溺水身亡者,如何面对,心理承受力极为关键,心理上必须要有超出常人的承受力。
“心理素质完全是因人而异。”韩青说,一名老同行各项技能都很好,但心理上一直存在问题。更鲜为人知的是,他和同事还有一个“行规”,在打捞溺亡者时,绳索只会系在胳膊、身体、脚部,不会系在脖子上,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死者的尊重。
“蛙人(frogman)”这个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词,历史其实并不久远,大致可以追溯至上世纪40年代。
不过,如果把“潜水执行各种任务”作为蛙人的界定标准,那么它的源头,将可至少追溯至两千多年前。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源于海洋、走上陆地的人类借助智慧以及器具,得以重返波涛之下……不多说了。让我们乘着时光机从两千多年前开始,看一看水面下的那些精彩的故事以及传说吧。
古希腊时期——
“蛙人”在风暴前割断敌船驳绳
古希腊时期,已经出现了利用装备来潜水的“蛙人”。他们头上罩着金属的盔甲,利用不透水的皮管,潜入水底,捕捞鱼类,拾取牡蛎和贝壳。他们还参与了军事行动——传说公元前480年,古希腊被波斯人入侵,斯基尔和他的女儿基特娜多次在风暴来临前潜入水中,割断敌人船只驳绳,等到大风袭来之时,敌人的船只被吹得东倒西歪,相互碰撞,损失惨重。
亚历山大时期——
“蛙人”和“潜水艇”一同出现
关于亚历山大大帝有着许多传说。在其中一个传说中,同时出现了“潜水艇”和“蛙人”。当时,亚历山大攻打被埃及占领的蒂雷岛,因该岛周围水下设有障碍物,海军苦战一个多月仍未登岛。亚历山大突发奇想,令士兵制造了一个方形“鱼缸”,壁上镶嵌了能够透光的早期玻璃,顶端插1根长管子透气,缸内用火照明。潜水士兵利用这个“潜水器”,摸清了敌方海底障碍物设置状况,找到了薄弱部位,一举攻下了小岛。
秦代——
上千人进行大规模水下搜寻
在我国,潜水员作为一种职业,在《庄子·达生》中就已出现,名为“没人”,顾名思义,可以理解成没入水中的人。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则记载了中国古代一次大规模的潜水搜寻活动。“二十八年,始皇帝东行郡县……还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众所周知,九鼎为天下的象征,秦统一天下之后,九鼎下落不明。有传说称九鼎沉入了泗水,于是秦始皇下令千人下水搜寻,虽然没达到目标,却成就了当时规模罕见的潜水搜寻行动。
古罗马时期——
潜水往领导的鱼钩上挂鱼
在古罗马时期,“蛙人”的军事职责主要是固定船锚、修理船底,不过,也有其他活儿要干。今年央视春晚小品《投其所好》里的“马晶晶”讲到过这样一个事情:“这个(领导)喜欢钓鱼,我就一条一条潜到海底给他往鱼钩上挂。”其实,这事儿能在古罗马找到源头。根据众多传说中的一种,罗马统帅安东尼为了在埃及女王克娄巴特拉七世(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埃及艳后)面前展现出色的钓鱼技巧,曾让“蛙人”悄悄在水下把鱼挂在他的鱼钩上。
宋代——
没有靖哥哥 只能靠“蛙人”
出于战争的需要,宋朝招募了许多水性极好的“蛙人”从事特种工作。南宋初年,还专门设立了在海上传递情报的机构“水坼堠”。
根据南宋人所作的《昭忠录》记载,咸淳八年(1272年),元军围攻襄阳,并在水道设置了严密的桩栅。当时襄阳可没有武功盖世的靖哥哥(即使真有郭大侠,当时也已年近七旬,称得上靖爷爷了),守军只得选派两名“蛙人”,潜入水中,“遇桩即锯断之”,潜行数十里逃出重围,寻求援兵。
文艺复兴时代——
“穿越者”达·芬奇发明潜水服
达·芬奇被很多人称为“穿越者”是很有道理的。他不仅画了蒙娜丽莎,绘制了一种坦克的草图,还设计了一种特殊的潜水装备。他发明了一种像鸭掌一样带蹼的手套,并以芦苇秆为原型,设计了一种水下呼吸器。此外,他还建议“蛙人”们随身携带锋利的小刀,以避免被水草、渔网缠住而无法脱身———这样的理念,和近现代蛙人已经非常类似了。
明朝——
潜水员靠拉绳子传递信息
中国明代出版的《天工开物》,记载了南海沿岸潜水采珠者用锡制弯管呼吸,用长绳系在潜水员的腰上,再用锡做的环形空管罩在鼻子上,潜水员通过这个管子呼吸。当他在水下感到憋闷时,就拉动绳子,水面上的伙伴马上把他拉出水面,并用热毛毯之类的东西盖在他身上,以防冻伤。
工业革命之后——
各种各样潜水装备“爆炸式”出现
工业革命后,各种各样的潜水装备的出现,可以用“爆炸式”来形容。慢慢地,潜水装备的种类也向两个极端发展——越来越厚重、以深潜为目标的重装潜水装备,和以便利为目标的轻装潜水装备。
一战——
奥匈帝国海军旗舰被“蛙人”炸毁
一战临近结束的1918年,奥匈帝国海军被协约国逼到亚得里亚海东岸的普拉港(今属克罗地亚),而协约国海军也无法冲进防范严密的港内。意大利海军外科医生拉斐尔·保卢奇上尉是个游泳健将,他向上司建议,不妨通过潜水进入港内,安装炸药。他的想法获得了同意,于是,他和搭档穿上潜水服,骑上一枚改造过的鱼雷,趁着夜色,利用潮汐将鱼雷推入港内,并瞄上了灯光最明亮的一艘军舰。事后他们才知道,那是奥匈帝国海军的旗舰“乌尼提斯”(意译为“联合力量”)号。两人把鱼雷密封桶中的炸药贴在这艘军舰的侧舷,将爆炸时间设定在早晨6时30分。
但他们准备溜走时,被奥匈帝国海军卫兵发现并抓获。随后,他们得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就在他们出发前,舰队发生了兵变,指挥官已经向协约国移交了权力。不过此时拆除炸弹已来不及,他们马上提醒船员赶紧逃命。6时44分,炸弹爆炸,军舰被切为两半。
二战——
“蛙人”炸伤“俾斯麦”的姊妹舰
二战时期,各方的蛙人作战更加频繁。1943年,德国最著名战列舰“俾斯麦”号的姊妹舰“提尔皮次”号捕获了三名被称为“水鬼”的英国蛙人,正当德国人审讯这些战俘时,“提尔皮次”号战舰底部传来了剧烈的爆炸声,战舰受到重创。原来,正是这些没来得及逃跑的蛙人利用小型突击潜艇摸进港口,在战舰底部安装了炸药。 吃一堑长一智的德国海军迅速组建了“特殊作战小组”(即战斗蛙人小组),投入作战。值得一提的是,这支部队可以算作是德国著名的KSK战斗蛙人中队的前身。
“蛙人”主要干什么?
除水下搜救外,还能为重点工程提供技术支持
“东方之星”游轮倾覆后,在救援视频画面中,穿着黑色潜水服的“蛙人”活动在翻沉船体的周围,时上时下,进入江水中进行摸排。
“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我的工作亦是如此。只要是溺水的人,无论是活或亡,我都要带他上岸,带到亲属身边,因为这是我的职责。”曹小华是南昌消防水上大队的一名潜水员,从业11年中,曾获三等功、优秀士兵嘉奖、国际二星级潜水教练员证等。
像曹小华一样的消防潜水员常被称作消防“蛙人”,除常规救援外,还肩负着水下排险、水中救援等任务。
前述救出2名幸存者、被授予一等功的潜水员官东,他所在的单位是海军工程大学潜水分队,1998年10月曾被中央军委授予“抗洪抢险英雄潜水分队”荣誉称号。
据中新网报道,除了水下搜救以外,该潜水分队还出色地完成了打捞涉案枪支、涉案凶器,打捞化学罐,铺设水下通信光缆,长江航道整治水下铺排录像,清江水上运动保障,打捞溺水人员等各类抢险救灾任务,还为北京、武汉、沈阳、南京、杭州、深圳等城市的地铁隧道和南水北调穿黄工程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提供技术支持。
而“蛙人部队”肩负的任务更隐蔽、危险:在敌后方海域、地区进行侦察,消灭机动发射装置、防空设施、水利工程、指挥所等。为此,要求“蛙人”们必须具有娴熟的专业技术技能和超人的身体素质。因此,“蛙人部队”挑选队员时是极其严格的。
“蛙人”怎么选拔?
牙齿的咬合度、高气压下心肺功能等都要执行非常高的标准
因为重任在肩,“蛙人”的选拔特别严格,有一套特殊的医学标准——牙齿的咬合度、高气压下心肺功能、咽鼓管通气功能、身体素质都要执行非常高的标准。
首先,“蛙人”必须具备强健的身体素质。“蛙人”需要身穿密不透风的潜水服、胸挂几十公斤重的铅块、两脚蹬着铜鞋,全身负重特别大。他们要承受巨大水压,还有大量运动带来的疲惫感。冬季时,还要经受低温考验。
其次,“蛙人”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危险。如面对凶猛鲨鱼、章鱼等海生物和暗流等不可预测的危险时,“蛙人”要沉着应对、果敢处置。
因此在美国,加入战斗力最强的“蛙人部队”FORCE RECON过程漫长,申请人必须通过体能、游泳、射击测试。接下来是残酷的水中训练,队员将接受长达10英里的全装备野外游泳训练,身上装备重量接近23公斤;身体测试后,还要接受心理军官的问讯。完成上述考核后,淘汰率近50%。
三峡海事局“蛙人”韩青说,当“蛙人”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一般来说,水下作业20分钟,相当于10公里长跑的运动量,如果水情等条件更加复杂,运动量还要大。潜水员取得资质,必须在位于上海的潜科所指定医院进行严格体检,经过一系列培训合格后,才能取得潜水证。
韩青回忆,当年有一项训练是练憋气,每天都会打一盆水,一头扎进去计算时间,一般要达到一分钟才算合格。
“蛙人”要克服何种挑战?
面临未知的水下环境;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
曹小华说,发生溺水事故后,黄金救援时间是前6分钟,但事实上,“黄金6分钟”仅仅够目击者报警、救援人员赶到现场而已。
全国潜水员训练回来不到10天,年仅18岁的曹小华接到了第一次任务,两名高考完的学生在湾里水库落水,需要搜救。曹小华回忆说,“当时我和另一位潜水员来回搜了两趟都没找到,最后我发现更深处疑有溺水者,就和同事下沉寻找,结果一下沉,水底的泥就开始浮起。由于是第一次出任务,再加上什么都看不见,在距离溺水者越来越近时,我还真有点害怕,可一想到家属们伤心的哭喊,我就必须抓紧时间”。
曹小华说,面对尸体或是寒冷的冬天入水搜救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水下情况不可知,入水后眼前一片浑浊,完全靠自己的触感,才能在水下摸索到那些冰凉的遗体。
危险还不止于此。随着下潜深度的增加,超低的水温和巨大的水压都成了折磨。一“蛙人”介绍,“即使是三伏天,潜到水下10米左右,感觉都像被关在冰箱里。而在冬天潜水时,厚厚的潜水服也无法阻挡透骨的寒冷,这时候全靠意志力。”
此外,“蛙人”工作中常常需要打捞溺水身亡者,如何面对,心理承受力极为关键,心理上必须要有超出常人的承受力。
“心理素质完全是因人而异。”韩青说,一名老同行各项技能都很好,但心理上一直存在问题。更鲜为人知的是,他和同事还有一个“行规”,在打捞溺亡者时,绳索只会系在胳膊、身体、脚部,不会系在脖子上,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死者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