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知道,数学教学离不开解题,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非常重视解题教学,他认为:“一位好的数学教师或学生应努力保持好的解题胃口.”但是,我们不能盲目解题,更不能让学生盲目解题.解题教学中必须重视和加强解题指导.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式解题,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指导审题
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而且是关键的一步.只有审清题意,才能开拓思路,发现解法.认真审题可以为探索解法指明方向.审题的重要性可以用一个格言来概括:“问题想得透彻,意味着问题解决了一半”,为此,我们必须指导学生学会审题,从而充分理解题意,把握题目本质.一般的,在审题时,应做好以下五点示范与指导.
(1)一道数学题中有许多可以利用的信息,有的外露,有的隐晦;有的重要,有的次要;我们应当善于抓住最主要的信息,抓住关键的字、词、句,全面理解题意,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如题目中的“至少”“最多”“……相等”“比……多(少)”“是……倍”等词语.
(2)准确地作出必要的图形,包括示意图.应用型问题更是如此,既要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又要把示意图转化为数学图形.
(3)做一些必要的条件转换.如“角平分线”转化为“两角相等”;“三角形的中位线”转化为“平行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等.
(4)找出某些隐含条件.如“一元二次方程两实数根的平方和等于m.”则隐含着“判别式Δ≥0”.
(5)根据整体影响确定试解方向与做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让学生养成仔细审题的习惯,教师在教学时,对以上几点应反复运用,加深印象,形成方法.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还要设计问题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拾级而上,发现隐含条件,从而使已知条件和所求结论细化、显化、具体化. 例如:一个长方体木料,高增加2 厘米,就成为一个正方体,这时表面积增加了56 平方厘米.原来长方体木料的体积是多少?先设问:“表面积为什么比原来增加了56 平方厘米?”从而找到“高增加了2 厘米”.再抓住“就成为一个正方体”设问:①原来的长方体怎么会变成正方体?②几个面共增加56 平方厘米?③增加的每个面是什么形?这样的问题链,能使题目中一系列信息不断发生碰撞,在碰撞的过程中解题思路会逐步清晰.另外,我们要经常拿学生审题不仔细而导致错误的例子,对学生进行审题必要性教育,使仔细审题成为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让学生建立“错题集”就是一种很好的教育途径.
二、探索思路
审题之后,进入寻求解题途径的探索阶段.在这一阶段,可以教给学生下面一些探索方法.
(1)联想归类法,即看能否把所给问题归纳到某一熟悉的类型中,从而用熟悉的方法解决问题.
(2)分析法找思路,即从结论出发,由“未知”看“需知”,逐步靠拢“已知”,使解题思路呈现出来.
(3)由特殊到一般,即通过取特殊情况,(如特殊值、特殊点、特殊图形等)看看对解题有何帮助.
在探索阶段,教师应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上,避免上课时教师把想好的解题思路讲一遍,把备好的过程写一遍.有时,学生思维受阻,没有教师的帮助就解不出来.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不能将自己的思路直接告诉学生.应通过指出或分析关键环节,给学生最自然的帮助,从而打破学生思维的停滞状态,促使他们完成独立的思维活动.
三、回顾总结
所谓回顾总结,一方面是检验解题过程与结果,另一方面是对解题思路、方法进一步整理、归纳、总结.这样既有利于深化、活化所学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现在不少学生做了很多题目,但在解题后,常常忽视了“回顾总结”这一环节,结果是辛辛苦苦而收效甚微.为此,教师在解题教学中要率先垂范,重视解题后的回顾总结,通过典型例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过程的“回顾总结”是一项研究性的工作,要求有更细致和更周密的思考.教会学生总结和研究自己的解题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和广阔性.
在这一环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作指导:
(1)检查解题结果和推理过程是否正确、全面.
(2)回顾解题思路,总结解题规律.
(3)寻求其他解法.(一题多解)
(4)适当改变题设和结论,做变式训练.(一题多变)
(5)拓展延伸.(由特殊——一般或一般——特殊)
做好解题过程的回顾总结,不但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也能为写数学小论文积累广泛的写作素材.
(责任编辑 黄桂坚)
一、指导审题
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而且是关键的一步.只有审清题意,才能开拓思路,发现解法.认真审题可以为探索解法指明方向.审题的重要性可以用一个格言来概括:“问题想得透彻,意味着问题解决了一半”,为此,我们必须指导学生学会审题,从而充分理解题意,把握题目本质.一般的,在审题时,应做好以下五点示范与指导.
(1)一道数学题中有许多可以利用的信息,有的外露,有的隐晦;有的重要,有的次要;我们应当善于抓住最主要的信息,抓住关键的字、词、句,全面理解题意,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如题目中的“至少”“最多”“……相等”“比……多(少)”“是……倍”等词语.
(2)准确地作出必要的图形,包括示意图.应用型问题更是如此,既要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又要把示意图转化为数学图形.
(3)做一些必要的条件转换.如“角平分线”转化为“两角相等”;“三角形的中位线”转化为“平行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等.
(4)找出某些隐含条件.如“一元二次方程两实数根的平方和等于m.”则隐含着“判别式Δ≥0”.
(5)根据整体影响确定试解方向与做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让学生养成仔细审题的习惯,教师在教学时,对以上几点应反复运用,加深印象,形成方法.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还要设计问题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拾级而上,发现隐含条件,从而使已知条件和所求结论细化、显化、具体化. 例如:一个长方体木料,高增加2 厘米,就成为一个正方体,这时表面积增加了56 平方厘米.原来长方体木料的体积是多少?先设问:“表面积为什么比原来增加了56 平方厘米?”从而找到“高增加了2 厘米”.再抓住“就成为一个正方体”设问:①原来的长方体怎么会变成正方体?②几个面共增加56 平方厘米?③增加的每个面是什么形?这样的问题链,能使题目中一系列信息不断发生碰撞,在碰撞的过程中解题思路会逐步清晰.另外,我们要经常拿学生审题不仔细而导致错误的例子,对学生进行审题必要性教育,使仔细审题成为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让学生建立“错题集”就是一种很好的教育途径.
二、探索思路
审题之后,进入寻求解题途径的探索阶段.在这一阶段,可以教给学生下面一些探索方法.
(1)联想归类法,即看能否把所给问题归纳到某一熟悉的类型中,从而用熟悉的方法解决问题.
(2)分析法找思路,即从结论出发,由“未知”看“需知”,逐步靠拢“已知”,使解题思路呈现出来.
(3)由特殊到一般,即通过取特殊情况,(如特殊值、特殊点、特殊图形等)看看对解题有何帮助.
在探索阶段,教师应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上,避免上课时教师把想好的解题思路讲一遍,把备好的过程写一遍.有时,学生思维受阻,没有教师的帮助就解不出来.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不能将自己的思路直接告诉学生.应通过指出或分析关键环节,给学生最自然的帮助,从而打破学生思维的停滞状态,促使他们完成独立的思维活动.
三、回顾总结
所谓回顾总结,一方面是检验解题过程与结果,另一方面是对解题思路、方法进一步整理、归纳、总结.这样既有利于深化、活化所学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现在不少学生做了很多题目,但在解题后,常常忽视了“回顾总结”这一环节,结果是辛辛苦苦而收效甚微.为此,教师在解题教学中要率先垂范,重视解题后的回顾总结,通过典型例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过程的“回顾总结”是一项研究性的工作,要求有更细致和更周密的思考.教会学生总结和研究自己的解题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和广阔性.
在这一环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作指导:
(1)检查解题结果和推理过程是否正确、全面.
(2)回顾解题思路,总结解题规律.
(3)寻求其他解法.(一题多解)
(4)适当改变题设和结论,做变式训练.(一题多变)
(5)拓展延伸.(由特殊——一般或一般——特殊)
做好解题过程的回顾总结,不但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也能为写数学小论文积累广泛的写作素材.
(责任编辑 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