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钱松喦
(1899—1985),江苏宜兴人,1923年毕业于无锡江苏省第三师范学校。曾任无锡市第一届文联主席,江苏省国画院院长,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等。
“山水画”,属于中国民族绘画中的一门。“山水画”三字成为绘画上一个名词。今天必须重新认识这一门画的正确意义,给予一个新的概念。
纵观传统上的山水画,早已不是顾名思义、狭隘的只画山山水水,而是把宇宙间一切有形象的东西都可入画,当然根据思想内容有所选择,是一个广义的风景画。首先必须认识,世界是人的世界,自然界是人的自然界,人主宰自然,人创造社会,自然与社会不能分割,所以山水画的对象异常广泛,而总的意义是在画人,画人的世界,画自然也画社会。
山水画家要放宽视域,不仅于只画自然的山石树木,还要兼画人为的建设,屋宇、桥梁、舟车,一切生活设备,生产工具,工农业建设,国防建设(保密的当然不画),而且更不可不画种种动态的人及和人有关的一切禽畜动物。这样,山水画又是一个广义的风俗画。
当然,山水画和人物画、花鸟画,各有其特殊性。山水画确有时结合人物或花鸟,照传统习惯,一幅画面上所占取的面积,山水多,就归在山水门,人物或花鸟多,就归在人物门或花鸟门。那么例如《清明上河图》应该归在山水门呢还是归在人物门?一般人是把它作为山水画看的,但是主题思想还是在画人。一般山水画尽管人物、建筑物占取面积很小,点缀而已,却是一幅画中的主题所在,眉目所在。
据说,山水画是由脱离人物的背景而独立成功的。唐宋的山水画还多数结合人物,元明清以后又有发展为纯山水画的,例如,倪云林、董其昌等,画中从不见人,其所谓“空山无人”。真的超社会吗?不。画中仍然有人,是作者自己“高超脱俗”的人在画中讲话,倪云林题画诗所谓“亭下不逢人,夕阳淡秋影”,是一个典型例子。
整个中国画,长期在阶级社会中滋长起来,深刻地打上阶级烙印,道道地地为封建剥削阶级服务。士大夫之流,轻视劳动和劳动人民,所谓“高超脱俗”,就是“脱”劳动和劳动人民之“俗”;所谓“亭下不逢人”,就是不劳动不生产,远离劳动人民独自一人在欣赏淡淡的夕阳秋影;这是封建剥削阶级思想意识的高度表现。据此,旧山水画常见的题材总是什么古木、竹石、板桥、茅屋之类,就是这些封建剥削者所爱看的“高超脱俗”的题材。
传统山水画中不也点缀着人物吗?这个人物完全是剥削阶级的“高人雅士”,在画中看云听泉、弹琴吟诗,从不生产劳动;虽然偶尔画着渔翁樵夫,也不过是“高人雅士”的化装表现。
国画的艺术形式素为人民所喜爱,但是千百年来,这个阵地为剥削阶级所占领;今天社会制度根本改变,这个阵地应该由无产阶级来占领。劳动人民十分热爱自己双手创造的锦绣河山,也十分爱看这个描写锦绣河山的新山水画,可是国画工作者还留恋于老一套。或者想要创新,试探着画那新事新物,骨子里还是旧的,主要原因由于作者自己思想感情还是旧的。
今天的社会是空前壮丽的社会,现实生活中的题材十分丰富,取之不尽。因此做一个山水画家要有全能,要有多方面的技术基础。传统技法已经远远不够应用或要重新考虑。今天首先要在思想上作一百八十度的转弯,兴无灭资,以工人阶级的高贵品质和热情,用唯物主义的观点体验生活,以辩证的方法反映生活,这就是学习新山水画的先决问题。
山水画的对象至为广泛,当然,要根据创作主题思想的需要,万不是幅幅包罗无遗,或无原则的摄取;但是,尽管一小幅,一个镜头所摄取的景物并不多,而每一个物体不是孤立的,物与物之间,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创作从整体观出发,而学习上从具体的描写入手较为便利。按传统的学习过程,盖从树石点景人物一步步吃过去,作为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应该知道,技法是服从思想内容,服从现实生活,不是什么套用的公式。今天的国画工作者,为人民服务,必须是革命的现实主义者。这里为了说明问题起见,列举一些实际例子。不过祖国之大,无所不有,而自然环境社会、风俗习惯又各不同,不胜罄述。这里略举数例,以此类推,聊供学习参考。
石
岩石是构成地壳的主要物质,当然是构成山岳的主要物质,所以山石是山水画的主要素材之一。
石的形态的描绘:①外廓的形状;②内容的纹理;③内容与外廓。这一块与那一块的组织勾搭,构成石的整个形态。这三方面结合在一起不能分割。
瘦西湖 钱松 54.6cm×90cm 1956年(中国美术馆藏)
传统画石法,特注意石的纹理叫做“皴法”,同时用这“皴法”表现石的质感和积感,成为画石的主要技法。国画有悠久历史,经过无数画家的劳动创造,流传的“皴法”丰富多彩,有所谓“披麻皴”、“斧劈皴”等十余种。由于各人对山石的感受不同,融合了他的个性和情感,主观与客观结合,同出一种“皴法”,也是风格多样的。归纳起来不外长笔画短笔画,带方带圆或方圆结合,刚健劲拔和柔缓浑和。“皴法”不是古人的臆造,有现实基础。古人对真山真石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观察分析,抓住特点,组织规律,进行概括集中,提练加工,形成一种艺术程式,拟定一个形象化名称—某某皴。因此我们不光是继承传统,主要是到自然中去看看真山真石,明了古人“皴法”的来历。从生活中发展传统,生活是无穷的艺术源泉,古人已为历史所限,他们生前见不到的真山真石还多得很,我们幸运的能见古人所未见,创造新“皴法”,使传统得到新的生命。
自然界的石纹石理,变化万端,有的单纯一种“皴法”,有的兼有几种“皴法”,更多数为传统上所没有的“皴法”,须待我们创造。总之,即使有似古人的“皴法”,也不须套用。
掌握每一石块的基本特征,同时还要掌握一般石块的共通性,无论什么石块,由于内因本身的质地结合了外因受到自然影响所起的变化,而决定它的总的形态。岩石可分为火成岩、水成岩两大类。一般常见的例如火成岩的花岗石,它的共通性是质地坚硬,往往构成大块,具有雄伟的气概,又受到风雨冰雪的侵蚀,崩裂剥落散为沙砾,因此又有浑厚质朴之感。又如水成岩中常见的石灰岩,硬度次于花岗岩而质地细腻,过之受到外气的侵蚀和水的溶解,构成奇突不规则形状,甚而镂成大洞窟,虽一拳小块也会玲珑透剔,轮廓和“皴法”多数蜿蜒曲折优美柔和,不像花岗岩那样朴素粗犷。还有洞内石隙水液滴漏溶解物质,凝结倒悬所谓石钟乳,亦为花岗岩所无。山水画反映时代精神,同时要抓住地方特点。某一山必有构成某一山的什么岩石和山的自成形体(地方特点当然还包括其他因素),某一山必须注意某一山石的基本组织。
勾搭石块,传统上有所谓大间小、小间大等组织规律,这是节奏美的艺术程式,但另一方面必须具有真实感的自然美。体验生活是突破程式化的好办法,初学者到野外去体验生活,可先从一块石开始,再扩大到一组石、一角山峰。自然界的石纹石理千变万化,而且会十分繁琐,使初学者眼花缭乱无从下笔。观察可用“视法”(一眼闭,一眼微启),缩小视域避免旁的干扰,微启的眼遮上睫毛,看到对象要模糊些,恰恰更清楚地看到主要而特别显露的纹理。
古人创造一种“皴法”和他生长及长期活动的地区分不开。唐及北宋长安、洛阳、开封一带,历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生长在那里的山水画家习见嵩岳太华终南诸山,北方的山高峻而多露骨见石,与江南平缓的土山气势不同。他们多见石块,对石的描写有深刻的生活体验,一般是笔力雄健、结构严谨、体势厚重,富有石的真实感。唐朝画石法即有“大斧劈”、“小斧劈”,具体的概括的形象化了石的形和质。以后从五代到北宋山水画家仍活动在陕豫一带,画石方法继承了唐朝而逐渐发展。荆浩、关仝以及李成、范宽、郭熙等多从斧劈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使画石技法变化充实起来。如郭熙的“云头皴”,磊磊落落有排 舒卷之势即其一例。
南宋迁都临安,画家跟着自北而北(当为“南”)集中浙江。赵伯驹、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等,都从北宋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又因受到南方自然环境的影响,画石虽属斧劈范畴,风格却又一变,例如马远、夏圭创造水墨淋漓的阔笔斧劈,很能表现南方温润的感觉,与北方高亢干燥的感觉不同。
南唐董源长期活动在南京,习见江南气势平缓的土山,用“披麻皴”来表现,与北方诸画家多画峥嵘的石山相较风格大变。巨然继承董源这一派,风格进一步成熟,为以后生长江南许多画家开辟一条道路。
元朝黄子久画山以虞山为标本。虞山是江南典型的山,江南山的特征,土多石少或纯为土山,形势和谐很少奇峰峭壁,所以黄画也以“披麻皴”为主线条,流利柔和,不作勾斫劲拔之势,深得土山之意。虞山顶端为雨水冲削,露出石骨好像矾头(明矾煨熟时的形状)。黄子久又兼用“矾头皴”,用笔较硬,从质感上分清土石。黄子久后居富春江,那边的山形近似虞山,描写上也适应“披麻皴”。实则国内其他地区的土质山,很多都适用这个皴法。人家都说黄子久继承董、巨,主要是他们环境相同,描写的方法也相同了。他的画法很为江南画家所喜爱,流传很广且长。从明、清直到近代,江南人看惯江南山,对董、黄画法亲切接近,因而发展为很大的流派。技法上共通点沿用“披麻皴”,其中又有长披麻、短披麻,带刚的、带柔的。画到石块也兼用“斧劈”技法,表现是服从客观现象。
与黄子久同时的倪云林,技法也从董、巨出发。他生平只活动在太湖边,那里特点是水乡,缺少高山峻岭。因此倪画多作水潭坡陀,平远小景。于画石创造一种“折带皴”。太湖石块多属水成岩的沙质岩,折断面一层层的像叠糕、像积书、像折带,轮廓带方作方解形。他长期泛舟太湖内外,对太湖边的石块非常熟悉,创为“折带皴”是现实的。他既承董、巨法画江南山,又学关仝法画石块。关是北方人,画北方山,倪是南方人,没有照抄他的北方山,只吸收他的石法精神,并融化到自己的石法中去,化遒劲为松秀,化刚健勾斫的短笔画为和谐疏淡的长笔画,风格绝然不同。“古为今用”,对继承问题有启发。
节理薄的石灰岩及泥板岩,横断面如砖片所砌成的墙,甚而如纵剖的木纹,构成无数密集的平行线,宜兴石灰岩地区常可见到,宜兴善卷洞口有段崖壁即作此形,该洞亦为倪所常到的。
明朝唐伯虎承继了李成、刘松年画法,他毕竟是江南人,又变得秀雅柔和。他有一种“皴法”,好像行云流水,柔中带刚,婀娜多姿,具有石灰岩的特征。唐氏是苏州人,城中园林所堆的假山叫“太湖石”(即石灰岩,产在太湖中西洞庭),此岩在江南地区最突出是宜兴,张公洞和善卷洞可为代表。唐伯虎是不是反映石灰岩而创造一种特殊风格的皴法,没有见过文字记载,可是他曾经从张公洞游归后对人说:“胜地须急归,当议作一图。”他一定有所感受,恐日久印象模糊,急急画出。今天没有见到他的《张公洞图》,可是他在其他画的石法,很像张公洞的石纹石理,还有一个特点,他在这一皴法中不点苔。石灰岩洞中给水冲刷得光滑滑的,而且没有阳光,不生苔草。唐伯虎的这种皴法,以后还影响到石涛、恽南田、任伯年。
清朝石的画,谨饬厚重,又常用苍劲拙朴的颤笔。他久住南京的牛首山,山是一座铁矿山,全山都是露头矿苗,矿石表面受着外气侵蚀,坚硬而又粗糙,呈现无数小窟穹、小疙瘩,轮廓和纹理用颤笔来描写很为恰当。这山不太高大,形势朴实,对此可知石画的生活基础。
与石 同时的石涛却奔放恣纵,人家以为他的画很怪,实由于他到过很多地方,为生长在江南的画家所没有到过的地方,亲眼看到江南画家所看不到的山。他的石法是丰富多彩的,人家没有见过画过,少见多怪。他曾住在皖南敬亭山,尤其对黄山体验特别深刻(元、明、清几个代表的山水画家都没有到过黄山)。如果研究他的画山画石技法,最好到黄山去看看。黄山多云,多石,多泉,多松,多奇峰,包罗了国内许多名山的优点,是山水画技法最丰富的资料室,最合理想的大课堂。如果走到那里,会觉得石涛画并不怪而是现实的。
黄山以花岗岩为主,而形态又多变。莲蕊峰好像倒 下垂的一张大荷叶,是典型的“荷叶皴”。石笋岗一支支瘦削的石柱,皴法是长长的向下拉的线条。西海门是典型的“斧劈皴”。北海中有一峰好像小孩子堆的积木,作大大小小的方块形。玉屏峰顶石块,方圆结合,略带“云头皴”,光滑的只有轮廓,绝少纹理,无从加皴。由玉屏峰后望诸峰,皴法又非常繁琐,好像无数竖着一堆堆朽木,具体分析,近“小斧劈”。从文殊院看天都峰,是一座顶天立地的大翠屏,豪迈雄壮气象万千,石纹万缕直下,意在“长斧劈”、“荷叶皴”之间。温泉浴室前桃花溪中有几块大石纹理,非常细碎紊乱,找不出组织规律,可是没有规律就是规律,如果用“视法”,可以看出“乱中有理”。“乱柴、乱麻皴”,自然界有的。其他石纹有的像惊涛骇浪,有的像行云流水,有的安定稳健,有的方多于圆或圆多于方,有的带直线有的带曲线,有的繁琐有的平滑,多为画本上见不到,可以创出新皴法。
国内的山岳由花岗岩构成的还很多,再略举数例。
泰山,奇突变化远不及黄山,可是主峰整个体势雄伟,像站立在东方的巨人。山石基本组织和一般花岗岩相同,宜于“斧劈皴”。在南天门下可以清楚地看出两崖的石纹石理。
崂山在海滨,一面受到剧烈的外气侵袭,更为露骨。在下清观后的一座山头和龙潭瀑附近崖壁,纹理基本上是方解形,组织上是正斜纵横,长短不规则的方块互相配搭,风格与泰山不同,可参酌“斧劈”、“折带”夹“乱柴皴”来描写。
山东地区有许多崮,是山顶露骨的特大石块,好像雄峙山顶的城堡,与所谓细琐的“矾头”不同。孟良崮是解放战争的大捷地,如果画这纪念地,就要画古人所从未画过的崮。
“华山天下雄”,华山确实“雄”,亦较泰山峻拔多变化。入山途中,看到壁立千仞的大石块及大崖壁,有的光光的绝无皴纹,甚而像刀削的,王履的《华山图》,确能得其精神面貌。西峰是整块的巨大石峰,石纹和水渍痕混合一起,划成无数线条,直下一拉数十百丈,显得山势更为峭拔,可用挺硬的“长斧劈”夹“屋漏痕”直挥而下。东峰是研究“荷叶皴”最好的标本。也有苍白色的石壁面上挂着无数黑色的不规则的线条,这不是石纹石理,而是水渍痕,这种黑色线条,随着石面的平面和凹缝而曲折变化,富有节奏感。此例,在长江西陵峡上流,可以看到,在大片的万丈悬崖上,石纹与水痕夹杂着,从上缕缕而下。又因石壁异常高大,节理平正又不太厚,横的层次非常显著,和纵的水痕交织在一起,统一而有变化,好像“屋漏痕”与“折带皴”的相结合。
节理薄的如“折带皴”,还令人注意,厚的就不为人所注意。例如:黄山莲蕊峰,节理厚,横线距离远,一般人只注意纵的“荷叶皴”,而不注意节理横纹,实则这个节理横纹画出来,既加强真实感也加强了节奏感。(节理不一定横纹,也有斜的球形的,在大片的石山上可以看到。)
恒山,由于北方多冰雪风霜,侵蚀得厉害。由恒山水库入山处两旁石壁全部裸露,纹理作密集的“屋漏痕”缕缕下垂和节理相交织,石顶风化为厚厚的沙碛,年久生长丛草。关仝及北宋人常画出一种石壁耸峭,用长斧劈拉线条,石顶点上成团的细密点子,很为近似。又江苏的云台山西北山崖,也可见到此景。
海岸及礁石多数是花岗岩,以其坚硬,经得起狂涛的冲击。但毕竟日渐侵蚀,磨去棱角。任何坚硬的岩石,在日久的外气侵蚀下,都不会有锋利的棱角,这棱角传统上叫做“圭角”,为了用笔有力而“妄生圭角”也是一病,艺术规律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大风浪搏斗中的礁石,一般是浑朴的不规则的块状。在汕头石海滨,有所谓“海角石林”,则又作为许多大大小小不规则的柱状。
石灰岩地区,叫做喀斯特地区,由于亿万年前经过水的溶解,形成奇峰怪洞和神妙的丘壑。国内喀斯特地区最突出的有云南、贵州、广西等省。云南的石林,广西的桂林,都是世界闻名的风景区。桂林所以负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盛誉,主要原因在于这个地区是由石灰岩所构成。其他地区如果也是喀斯特地区,也有这现象。例如:广东肇庆的七星岩,即具有桂林的雏形。
其他许多水成岩,在外因之下都有其特殊形态。即以南京一地而言,燕子矶旁的岩山,是沙质岩和石灰岩夹杂在一起,受了几万年的波涛冲削,有的冲成大洞,有的冲成无数小窟窿,或深深的镂刻纹,类似传统上所谓的“骷髅皴”、“鬼面皴”。清凉山、雨花台和钟山的一小部分的岩石,大块石上嵌着无数另一质地的小石块,好像水泥和碎石浇合的一般。石纹可用点子点出来,但又不适用传统上所谓的“雨点皴”。
以上数例,仅供参考。总之对山石不能概念化,必须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找出共同规律,找出具体特征,创造自己亲眼所见的皴法。古代传下许多皴法,只可供启发之用,练习之用,不能当作创作来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