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不断改革的今天,我们不禁要问怎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呢?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朱自清如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我力图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不光有理解,还要有发现。教师去营造一种课堂‘磁场’,学生只有感受并真正领悟到了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空灵之美,能悟得许多老师由于没有充分展开抑或是无法教给他们的东西,也许就是感悟的最高境界”,窦桂梅是如此解读。无论怎样的解读归于根本就在于语文课就要像语文课,独一无二,不可替代。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礎,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本末倒置,将语文课间接转化成了思想品德课或变为纯语文知识讲解,学生或者觉得课堂无所事事,或者觉得课堂枯燥无味,造成学生以为语文课不值得细听的尴尬局面。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如果一位老师失掉了学生,那也就失去了老师的价值。所以抓住学生,努力建造“有意义、有意思”的语文课堂迫在眉睫。
我有幸听到田贺书、袁庆国老师的示范课,受益匪浅,两位老师提出了关于细读文本的独到见解,袁庆国老师说:“立足文本,教语文具体呈现于课堂教学的形式有:细读文本,质疑文本,利用文本,拓展文本。”田老师说:“语文课要有意义、有意思。”这让我在课改的路上茅塞顿开。文本细读从阅读教学出发,为了阅读教学,与阅读教学结伴同行。教师对文本的细读,从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的诠释入手,细致分析语言的表达手法,修辞手法,层层解剖语言内部的组织结构。细读文本既是一个接受的过程,又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教师在细读文本时,既要消化吸收又要整理批评,获得自己独特的感悟和发现。
我也深知要想细读文本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要有广博的语文专业知识,要有丰富的人生底蕴,要有灵活教法学法。虽然自身有诸多的不足,但我仍在教学中努力进行尝试,让学生在发现中品尝探究的乐趣,掌握学习的技巧,学会细读文本。例如:《藤野先生》写的是鲁迅独处异国他乡,在失望中苦苦追寻,在追寻中常遭侮辱的时候,却有一位老师对他付出了无私的关爱和鼓励,这种关爱和鼓励让苦闷彷徨中的鲁迅倍感温暖。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温暖和作者思想的转变,我让学生细读文章第一自然段作者在东京的见闻。设计问题“默读第一自然段,你能体会出作者的心情与感受吗?”“哪些词语或句子很好地渗透了这种感受?”“文章运用怎样的手法来写这种感受的?”在这三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开始细读文本,品味词句,很快就发现了鲁迅怀揣着救民强国的梦想来到东京,但东京之所见却令他失望和悲哀。清国留学生以盘结辫子为荣,整天浑浑噩噩、招摇过市、自我陶醉、丑态百出。比喻、反语、类比的运用让作者的这种愤懑之情呼之欲出。学生在细读文本中,准确地体味到作者的失望和愤懑,更从词语和手法角度学会了对这种情感的深入解读,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做文本的“知音”,把握住文本的“可用细节”,抓住“文心”,捕捉“文眼”,进入文本这座美丽而丰富的森林中去,去品味语言的芳香,认识文本的高大,感受人文内涵。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礎,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本末倒置,将语文课间接转化成了思想品德课或变为纯语文知识讲解,学生或者觉得课堂无所事事,或者觉得课堂枯燥无味,造成学生以为语文课不值得细听的尴尬局面。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如果一位老师失掉了学生,那也就失去了老师的价值。所以抓住学生,努力建造“有意义、有意思”的语文课堂迫在眉睫。
我有幸听到田贺书、袁庆国老师的示范课,受益匪浅,两位老师提出了关于细读文本的独到见解,袁庆国老师说:“立足文本,教语文具体呈现于课堂教学的形式有:细读文本,质疑文本,利用文本,拓展文本。”田老师说:“语文课要有意义、有意思。”这让我在课改的路上茅塞顿开。文本细读从阅读教学出发,为了阅读教学,与阅读教学结伴同行。教师对文本的细读,从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的诠释入手,细致分析语言的表达手法,修辞手法,层层解剖语言内部的组织结构。细读文本既是一个接受的过程,又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教师在细读文本时,既要消化吸收又要整理批评,获得自己独特的感悟和发现。
我也深知要想细读文本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要有广博的语文专业知识,要有丰富的人生底蕴,要有灵活教法学法。虽然自身有诸多的不足,但我仍在教学中努力进行尝试,让学生在发现中品尝探究的乐趣,掌握学习的技巧,学会细读文本。例如:《藤野先生》写的是鲁迅独处异国他乡,在失望中苦苦追寻,在追寻中常遭侮辱的时候,却有一位老师对他付出了无私的关爱和鼓励,这种关爱和鼓励让苦闷彷徨中的鲁迅倍感温暖。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种温暖和作者思想的转变,我让学生细读文章第一自然段作者在东京的见闻。设计问题“默读第一自然段,你能体会出作者的心情与感受吗?”“哪些词语或句子很好地渗透了这种感受?”“文章运用怎样的手法来写这种感受的?”在这三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开始细读文本,品味词句,很快就发现了鲁迅怀揣着救民强国的梦想来到东京,但东京之所见却令他失望和悲哀。清国留学生以盘结辫子为荣,整天浑浑噩噩、招摇过市、自我陶醉、丑态百出。比喻、反语、类比的运用让作者的这种愤懑之情呼之欲出。学生在细读文本中,准确地体味到作者的失望和愤懑,更从词语和手法角度学会了对这种情感的深入解读,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做文本的“知音”,把握住文本的“可用细节”,抓住“文心”,捕捉“文眼”,进入文本这座美丽而丰富的森林中去,去品味语言的芳香,认识文本的高大,感受人文内涵。